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AI  

03-05

217209次

3人

6个

70个

704人

80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http://www.docin.com/p-45503012.html
http://www.docin.com/abb233
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由艾东尧先生撰写
大家可以任意下载无病毒,共有149页内容全面详细,供大家修改有建议再告知艾东尧先生。艾东尧 <ady121@163.com>

作者:艾氏   回复:26   发表时间:2010-03-10 09:11:11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23. 艾景新,恒春之子,海清公之曾孙,唐大中(847—860年)间进士,累迁至工部侍郎,赠朝奉大夫。浙江婺州金华人。(见修水《艾氏宗谱》)



1.3、五代十国时期:3人
24. 艾 颖1,后唐(923—936年)长兴2年(931年)考中第一名进士—状元(见《登科记考》25/34B);后周(951—959年)显德(954—959年)间官左散骑常侍(见《旧五代史》118/1576、《资治通鉴》第2747页);宋建隆(960—963年)间任工部侍郎(见《宋史》1/1/6)。须城(今山东东平)人。(详见注13)
25. 艾 筠,历任南唐(937—975年,建都江宁,即今南京)浙西(全称浙江西道,治所初在昇州,即今南京,后迁往苏州)判官、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少尹(按:当在第二任南唐主李璟任内、扬州被后周攻陷前,即956年前)。(见《嘉定镇江志》15/48A、《中国历史年表》)
26. 艾居晦2,后周显德6年(959年)进士。(见《登科记考》27/33A)
(编者按:不知居晦1与居晦2是否是同一人?居晦1于公元931年前已是明经,设中明经时21岁,则生于910年前后,到公元959年时50岁左右,再参加科考,并被录取为进士,也是可能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1.4、北宋:32人
27. 艾 颖2,海清公第6世长孙,生于后唐中(约931年),宋乾德(963—968年)初,朝廷擢拔廷臣,拔中首选,授太常寺少卿,累迁至工部侍郎,赠朝奉大夫。浙江婺州金华人。(见修水《艾氏宗谱》、注13)
28. 艾 牧,宰公之孙,号禄塘,字好谦,排行16,又称十六公,生于后晋天福丙申(936年),善骑射,勇冠三军,后周世宗辟(音bi,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为部将,令教授北人水战取南唐。终年70。宋朝赠虎贲校尉,谥忠勇。编纂《礼洞艾氏宗谱(一修)》(手写本),由此可见,牧公是文武全才。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29. 艾 攸,宰公之孙,字好德,排行17,又称十七公。生于后晋天福一年(936年)至天福三年(938年)间,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至雍熙3年(986年)期间曾为招讨使杨令公(按:经查,杨业未担任过招讨使,担任过代州刺史、副都部署等职,其地位在招讨使之下)将佐,后升任安抚使。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30. 艾 颖3,宰公之孙,字鼎实,号素庵,排行18,又称十八公。生于后晋天福戊戌(938年),官至宋朝抚州路都总管,殁于天圣壬申(1032年),享年94岁。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以上三人的生平事迹详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31. 艾 预,海清公第6世次孙,字承先,生于后周(951—960年),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间进士,擢翰林学士,累官至户部侍郎。享年78。浙江婺州金华人。(见《中国百家姓解说辞典》、修水《艾氏宗谱》、注13)
32. 艾 正,先为契丹应州(今山西省应县)节度副使;宋雍熙3年(986年)3月以城降宋,宋朝授予应州观察使。(见《宋史》26/264/9132)
33. 艾仲儒,海清公第8世孙,生于宋太平(976—984年)间,约978年,至道3年(997年)进士,任两浙(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的简称,浙江东路的治所在越州,即今浙江绍兴市)转运使。供奉官刘文质向朝廷奏报两浙部内官员艾仲儒等8人有治绩。宋太宗曰:“文质所举,皆良吏也。”降玺书褒谕(见《宋史》11/160/3741),擢升户部员外郎,景德(1004—1008年)间任监察御史(见《宋史》9/126/2945)。浙江婺州金华人(见修水《艾氏宗谱》、注19)
34. 艾荣岳,海清公第9世孙,生于宋至道中(约996年),天禧二年(1018年)进士,官至太子洗马。浙江婺州金华人。(见修水《艾氏宗谱》)
35. 艾 宣,北宋金陵(今南京)人,著名画家,善画花竹禽鸟,能傅色,晕淡有生意,孤标雅致,别有风规;败草荒榛,尤长野趣;尤喜画鹌鹑,著名于时。于1068年,与崔白等人合画《垂拱殿御扆》。苏轼尝有诗詠其画。(见《图绘宝鉴》3/14等)
36. 艾冲汉,永丰一都滑溪艾氏始祖中庸公之四子,号静默居士,宋天圣乙丑(1025年)进士,任南阳方城令,升雷州司户参军。江西吉水(今永丰)人。
37. 艾 高,字君潮,中庸公之孙,宋祥符2年(1009年)6月12日生,庆历(1041—1048年)中任大理评事,五迁岭南(唐至德元年即756年置,治所在今广州市)节度使,擢升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丞,授上柱国。宋治平元年(1064年)2月初七日殁。江西吉水(今永丰)人。
38. 艾 襄,字君瑜,号乐天,中庸公之孙,北宋祥符5年(1012年)生,宝元己卯科(1039年)进士,授鄂州(隋开皇九年改郢州置,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湖北武昌)司户参军。据邑志记载,性至孝,母疾,割股和药以进,母果痊愈。母丧后,守墓3年。郡守闻知后,奏报朝廷,皇帝下诏令其回家。皇祐5年(1053年)7月16日殁。江西吉水(今永丰)人。(见臧励龢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注22、《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39. 艾君琦,号宁溪,中庸公之孙,宋天禧元年(1017年)3月15日生,习诗经,庆历(1041—1048年)间进士,任汉阳县县令。元丰元年(1078年)2月13日殁 。江西永丰人。
40. 艾 遵,字敬夫,号溪边钓者,中庸公之曾孙,北宋天圣甲子(1024年)生,举贤良,初任召州宁海县(今浙江宁海县)丞,后升任安西府(即今西安市)蓝田县知县,官至虞部郎中。殁于元祐7年(1092年)6月初七。江西永丰人。
41. 艾 观,字嘉善,行孚一郎,中庸公之玄孙,北宋明道2年(1033年)4月初六日生,嘉祐(1057-1063年)中任大理评事,升华州(历史上有6个华州,其中之一为今陕西华县)牧,官至礼部郎中。熙宁10年(1077年)8月20日殁。江西永丰人。
42. 艾 璧,字益夫,中庸公之曾孙,宋景祐2年(1035年)7月初五日生,治平丙午科(1066年)进士,保昌县(北宋天圣初以浈昌县改名,治所即今广东省南雄县,清嘉庆十八年废)县令。元祐3年(1088年)5月初九日殁。江西永丰人。
43. 艾 震,字成善,行孚二郞,中庸公之玄孙,宋景祐3年(1036年)生,至和甲午科(1054年)举人,乙未科(1055年)进士,任浙江钱塘县县丞,升湖南衡山县知县。父子溺于武昌口。江西永丰人。
44. 艾 宪,字均夫,中庸公之曾孙,宋景祐4年(1037年)3月12日生,嘉佑(1056—1063年)初进士,官至洪州(隋开皇中由豫章郡改置,治所在南昌县,即今南昌市)团练使。崇宁2年(1103年)殁。江西永丰人。
45. 艾公立,中庸公之玄孙,宋熙宁(1068—1077年)间进士,任河南新安县尉,迁浙江嘉兴县(三国吴赤乌5年即242年以禾兴县改名,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市南)县令。江西永丰人。
(以上10人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46. 艾 早,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进士,真州(今江苏仪征市)人。
47. 艾与言,北宋元祐(1086-1094年)间进士,沂州(今山东临沂市)人。
(以上二人见《通志•氏族略》第458页)
48. 艾 元1,宰公之玄孙,字正之,又称念八公,约生于1050年,进士出身,任给事中。江西临川(今东乡)人。(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49. 艾 琠,字志伦,中庸公第6世孙,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10月15日生,绍圣甲戌(1095年)进士,常山县(治所在今浙江常山县)县令。宋大观元年(1107年)5月13日殁。江西永丰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50. 艾 晟,字子先,北宋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曾任通仕郎、杭州仁和县尉;在政和(1111—1117年)间宏词考试中名标头等,擢升秘书省校书郎,兼修六典文字,曾以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作为参校本,并摘取几十条陈氏的议论,冠以“别说”附于逐味药之末,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使唐慎微的著作在几百年间多次以官刻颁行全国,被视为本草范本流传于世;后任隰、沣、越三州判官,所至皆有声誉,累迁至考功员外郎。真州(今江苏仪征市)人。后人撰联“宏词一等 通判三州”来赞扬他的功名和业绩。
(见《中国姓氏辞典》等)
51. 艾敬内,号雪坡,中庸公第5世孙,北宋崇宁丙戌(1106年)进士,钱塘县(东汉以泉亭县改名,治所为今浙江杭州市;1912年同仁和县合并为杭县)县令。江西永丰人。
52. 艾 龙,字学胜,中庸公第7世孙,北宋大观己丑(1109年)进士,授迪功郞,任道州江永县县尉,升泉州推官。江西永丰人。
(以上2人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53. 艾 淑,字景孟,号竹坡,宋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官宁海军(金天会二年即1124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牟平县)节度判官;早游太学,善画龙,与陈所翁并称“六馆二妙”;尤善画竹,时有进士茅汝元善画梅,时称“艾竹茅梅”。(见《图绘宝鉴》4/6等)
54. 艾安民,中庸公第7世孙,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进士,官至山西大同府知府。江西永丰人。
55. 艾 继,字公舒,中庸公第8世孙,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举孝廉,初任万年县令,后迁汝州(今河南汝州市)牧。江西永丰人。
(以上2 人均见《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56. 艾莘老,字绳克,庆忌公第53世孙,宋朝政和丁酉科(1117年)举人,经乡荐授豫州(古九州之一。在历史上,豫州有多个治所,如安徽的亳县、河南的洛阳市、汝阳县,梁末另置豫州治南昌县即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迁西川节度使。致仕后定居四川成都府。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
(见重庆大足县《艾氏家谱(五修)》)
57. 艾世英,宰公第6世孙,字仲贤,号西崖,排行33,又称三三公。生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孝謹,善骑射,多奇略,隨张浚讨伐江淮李晟,任都总管。终年71。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58. 艾梦龙,宰公第9世孙,又称正八公,北宋进士,因不滿荆公(王安石)新法,改任提调官。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以上2人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1.5、南宋:42人
59. 艾躬生,字守义,中庸公第9世孙,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进士,任济南府历城县县令。江西永丰人。
60. 艾 潮,字直润,中庸公第9世孙,南宋绍兴戊辰(1136年)进士。江西永丰人。(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
61. 艾 翰,中庸公第10世孙,字养浩,北宋淳熙丙午科(1186年)进士,授陕西凤翔府扶风县县令,迁陕西商州剌史,再升殿中侍御史,贬温州剌史。江西永丰人。
(以上3人均见《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62. 艾康节,海清公第15世孙,又名哲,字元源,号邵阳。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进士,南宋绍兴7年(1137年)晋升兵部侍郎,赐紫丝金鱼袋。致仕后,复领兵靖难,拜督军之职,镇守武宁。终年72。祖籍浙江婺州金华,原居江西抚州临川县万石塘(今东乡县瑶圩乡马岭村万石塘小组),后迁居武宁县星坪,旋徙印港南园(即今魯溪镇大堰村)。是为武宁艾氏始迁祖。(见修水《艾氏宗谱•豫宁艾氏科第仕宦表》)
(编者按:经查阅《中国历史年表》获悉,岳飞率军于1135年打败洞庭湖杨么义军。据康节公的裔孙施仪说,康节公跟随岳飞参加了这一战役。康节公可能在这一战役中立下了重大战功,因此于113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因镇守武宁而携家眷迁居武宁。)
63. 艾国泰,字有文,中庸公第7世孙,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进士,隐居不仕。江西永丰人。
64. 艾 节,讳鼎,号元康,中庸公第8世孙,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5月初五日生,南宋绍兴戊辰(1148年)进士,授翰林院直学士,承正郎。详载邑志。撰写《永丰艾氏一修族谱序》和《代图序》。乾道8年(1172年)正月17日殁。江西永丰人。
65. 艾子仁,中庸公第10世孙,北宋乾道丙戌科(1166年)进士。江西永丰人。
66. 艾 元2,字铭心,号巨泉,中庸公第8世孙,北宋乾道戊子科(1168年)举人,己丑科(1169年)进士,隐居不仕。江西永丰人。
(以上4人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67. 艾若纳,南宋绍兴中期(约1147年前后)任吴兴县(治所在今福建省浦城县)县令,以政绩闻名于世。(见《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
68. 艾 釜,宰公第7世孙,字如松,号恕斋,排行41,又称四一公。生于南宋绍兴甲寅(1134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天官冢宰(尚书),殁于庆元己未(1199年)。江西临川(今东乡)人。其父良公因子贵,赠吏部尙书。
(见《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69. 艾居中,字澄龙,中庸公第9世孙,南宋绍兴7年(1137年)生,绍兴26年(1156年)丙子科进士,宣城县(隋开皇九年改南豫州置,治所在宣城县,即今安徽宣城市)县令。迁居宣城,殁葬于任上。江西永丰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70. 艾钦文,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人,名医,南宋绍兴32年(1162年)发生大疫,钦文观察症状,认为唯香苏饮为宜,便置锜釜煮药于庭,使来者饮之,所全活者不可胜计。平生阴德事甚多,此仅其一。语人曰:“吾子孙有兴者。”其子谦,举人,明敏过人,孝友天至,其学生多取科第,被称为“澹轩先生”,有《澹轩类稿》等著作。其二孙皆中进士。
(见《至顺镇江志》19/23下、注22)
71. 艾 爕,宰公第8世孙,字椿年,号雪坡,排行64,又名六四公,生于南宋绍兴甲戌(1154年),赐进士及第,累迁至户部侍郎。尚八郡主。殁于嘉定壬戌(1222年)。世居抚城,因名大臣巷。江西抚州人,祖籍临川(今东乡)。(见《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72. 艾必正,中庸公第10世孙,南宋绍兴癸丑(1133年)进士,授迪功郞,宣州教授,历从事郞,知桂阳军,临武县县令。江西永丰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73. 艾从龙,宰公第10世孙,又称百四公,南宋乾道丙戌(1166年)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任大理寺丞。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74. 艾养蒙,中庸公第11世孙,南宋乾道7年(1171年)9月初四日生,淳熙16年(1189年)乙酉科进士。未奉钦点选用,旋乘舟而回家,于剑江偶遭狂风溺于水,年仅19岁。江西永丰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75. 艾 烨,宰公第8世孙,又名熠,字伯震,又称六一公,南宋嘉定戊辰科(1208年)郑自诚榜进士,官至剌史。兄弟5人,各授田千亩。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76. 艾本之,宰公第9世孙,号南山,又称千七公,生于宋淳熙乙未(1175年),领湖北漕贡登第(即漕贡进士),官至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知府。殁于宋宝祐癸丑(1253年),享年78岁。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77. 艾崇之,宰公第9世孙,字洪甫,又称千九公,南宋开禧丁卯科(1207年)乡贡第一,嘉定辛未科(1211年)进士,官至通义大夫。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以上3人均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78. 艾世法,字伯安,号言显,庆忌公第56世孙,莘公之曾孙,宋朝嘉定辛未科(1211年)举人,壬申科(1212年)进士,选翰林院侍讲,升礼部侍郎,1223年任江西参军政事。致仕后定居江西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原籍四川成都府,祖籍江西泰和县。(见重庆大足县《艾氏家谱(五修)》)
79. 艾 彭1,宰公第9世孙,字好古,又称百五公,生于南宋淳熙己亥(1179年),己卯(1219年)举人,乙未(1235年)擢升礼部正奏(尚书)。尙八郡主。殁于嘉熙己亥(1239年)。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80. 艾弃疾,宰公第9世孙,字无患,号山园,行千十,生于宋淳熙辛丑(1181年),州学生,亚乡贡,献书阙下,除邠州防御使。殁于1267年,享年86岁。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以上2人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81. 艾 麟,字庆远,中庸公第11世孙,南宋嘉定丙子科(1216年)进士,任越州山阴县(秦置,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县)县令。江西永丰人。
82. 艾 益,号师孟,中庸公第11世孙,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2月26日生,嘉定庚辰科(1220年)进士,钦点虞部郎中,贬鄂州教授,任宣州从事。《丰阳艾氏二修族谱》主编,撰《二修族谱增序并文》。景定4年(1263年)8月初五殁。江西永丰人。
83. 艾 应,字明素,必正之子,中庸公第11 世孙,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进士,衡州(治所在衡阳县,即今湖南衡阳市)尉。江西永丰人。
84. 艾惟有,中庸公第11世孙,南宋开禧2年(1206年)正月16日生,绍定(1228—1233年)间进士,退而隐居。宝祐3年(1255年)殁。江西永丰人。
(以上4人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85. 艾文举,宰公第9世孙,又称十一公,官至南宋枢密副使,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86. 艾庆之,宰公第9世孙,字善甫,又称千十三公,南宋宝庆戊子科(1228年)举人,己丑科(1229年)进士,授宣议郎。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87. 艾鼎之,宰公第9世孙,字亨甫,号桂林,千十四公,生于南宋淳熙甲辰(1184年),绍定壬辰科(1232年)进士,授儒林郎。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88. 艾爕之,宰公第9世孙,字寅仲,又称千廿三公,南宋嘉定癸未(1223年)进士,授迪功郎,隆兴路新建主簿,以德望进司农少卿,授朝议大夫。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89. 艾茂之,宰公第9世孙,字实甫,号梅林,又称千廿五公,南宋宝庆乙酉(1225年)进士,官至奉直大夫。因帝不听其谏,遂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90. 艾 亥,宰公第10世孙,排行第二,又称二公,字正叔,号横溪,南宋绍定己丑(1229年)进士,绍定四年(1231年)擢升翰林学士承旨。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以上6人均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91. 艾庆长,南宋宝庆2年(1226年)进士,官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教授。金壇(今江苏省金坛市)人。(见《至顺镇江志》18/16下)
92. 艾 汋,初名庆增,庆长之弟,南宋淳祐7年(1247年)进士,终芜湖县(今安徽省芜湖县)知县。金壇人。(见《至顺镇江志》18/17下)其子去病,任南宋承信郎,历任元巡检、县尉、主簿、承事郎、县丞等职。去病子坚以父荫入仕,任丹阳县教谕。(见《至顺镇江志》19/765)
93. 艾介石,南宋太子中书舍人。(见《文恭集》20/251)
94. 艾 德,宰公第12世孙,字克修,又名崇六,南宋淳佑庚戌(1250年)进士,任大理寺左评事。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95. 艾应德,宰公第10世孙,字同叔,行四三,生于南宋嘉定壬午(1222年),咸淳戊辰科(1268年)漕贡进士,官至左谏议大夫。殁于1274年。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96. 艾可叔,宰公第10世孙,字无可,号臞山,又称一三公,南宋咸淳4年(1268年)进士,历任吉水县文学、新建县丞,累迁至西台御史中丞。入元不仕。与弟蕙山、孤山自相师友,世称“三艾先生”。著有《臞山集》、《文江讲艺集》、《钩玄篇》等诗文集。《宋诗纪事补遗》收录其诗作《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等13首。东乡《礼洞艾氏族谱(二修)序》作者。江西抚州临川(今东乡)人,终年65岁。(见《宋诗纪事补遗》75/12)
97. 艾可翁,宰公第10世孙,字元德/元宪,号蕙山,又称一四公,可叔二弟,善文词,知兵法。宋咸淳(1265—1274)年间由江万里荐为朝议郎。贾似道逐万里,目为同党,遂棄官不复仕,隐居故里,从事诗歌创作,著有《蕙山愁吟》。《宋诗纪事补遗》收录其诗作《家兄有和再用韵》等18首。江西抚州临川(今东乡)人。(见《宋诗纪事补遗》74/17)
98. 艾性夫,宰公第10世孙,字天谓,号孤山,可叔三弟,又称一五公,宋咸淳癸酉(1273年)进士,阖门教授,学生滿门,官至焕章阁侍制。工于诗,著有《孤山诗集》,被列入《四库全书》。终年76岁。江西抚州临川(今东乡)人。(见《东乡县志》)
99. 艾 定,宰公第11世孙,字宗道,号烟村,行大四,生于南宋淳祐丙午(1246年),咸淳戊辰科(1268年)举人。因元人于江心起万人台以遏宋兵,公献十策,阙下称旨,赠朝散大夫。殁于元大德己亥(1299年)8月初六日。江西抚州临川(今东乡)人。
(以上6人均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100. 艾锡龄,南宋末年赐进士出身,任翰林院庶吉士,元朝初年任翰林院修撰。
祖籍江西泰和县,原籍湖北绉絃里。(见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谱》)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1:34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1.6、元朝:8人
101. 艾 晋,宰公第10世孙,字康叔,又称细四公,生于1246年前后,宋咸淳辛未(元世祖8年即1271年)举人,官至刺史。殁于元朝至元己卯(1339年),享年93岁左右。江西临川(今东乡)人。
(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102. 艾友诚,字存心,号实斋,生于元朝大德(1297—1307年)间,泰定戊辰科(1328年)进士,任县尹。建昌县(东汉永元16年分海昏县置,治所在今江西奉新县西,1914年改名永修县)人。(见修水《艾氏宗谱•永修千忠公裔仕宦表》)
103. 艾 值,宰公第13世孙,又名齐一,元朝进士,任翰林院检讨,随元顺帝(1333—1368年)驾北狩未回。江西临川(今东乡)人。(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104. 艾 易,字仲和,元朝至正(1341—1368年)初,父坐事远放,请代得还。子二:济、达。兄弟分家时,济以达多子,推多与之,达推辞不过,只好接受。日后,达富济贫,达以济贫还所让。济曰:既与复取,非义也。达计其值,密付济子。一家父孝子悌,传为佳话。
(见臧励龢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
105. 艾元英,元朝名医,著有《如宜方》二卷刊行于世。山东东平人。
(见《中医人名辞典》)
106. 艾朝端,海清公第13世孙,字廷正,生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10月26日,元顺帝元统甲戌(1334年)进士。江西抚州临川县人,祖籍浙江金华。(见修水征村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艾氏族谱旧序》)
107. 艾宏文,行生八,宰公第18世孙,元泰定甲子(1324年)随驾指挥使。江西临川(今东乡)人。(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108. 艾 实,字用济,号桐柏山人,元至正辛卯科(1351年)文允中榜进士,任南康县录事,升赣州同知。明洪武初年应制进太学,授周府长史,恳辞还乡,建别业于符山下,书“云鹤堂”三字。江西吉水人。(见《吉水县志》卷四十一)

1.7、明朝:43人
109. 艾思贤,宰公第11世孙,行清一,明初江州卫指挥使。江西临川(今东乡)人。(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
110. 艾彭2,字伯崇,又作伯宗,明洪武4年(1371年)以儒士授潮州(隋开皇十一年即591年置,治所在海阳县,即今广东潮州市)同知,擢东昌府(明洪武初改东昌路置,治所在聊城县,即今山东聊城市)知府。自黑龙涡至魏家湾筑堤60里捍江,民获安居,潮人感其惠爱。江西吉水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历代忠孝》、《吉水县志》卷三十七)
111. 艾敏中,字以时,号竹窗,宰公第15世孙,生于元丁丑(1336年)正月初一日。公姿秀容丽,学行超卓,考中举人,选贤良时获首荐,任湖南道州宁远县令。公披星戴月而治,民得安稳,朝廷亦倚为保障焉。时琼州盗寇突起,铨部(吏部的别称。因吏部主持官员的人事铨选工作,故称。)以公有治乱之才,遂超迁公为琼州(唐贞观五年即631年置,治所在今海南琼山县)剌史。蒞任3年,烽燧不警,海波不扬。于明洪武丙子(1396年)12月18日殁于任上。江西进贤县人,祖籍临川(今东乡)县。
(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历代仕宦表》、进贤《艾氏宗谱》池溪宗派)
112. 艾应中,字以贯,行贯二,宰公第15世孙,明洪武4年(1371年)获荐举,初任福建漳州浦县县尹,后升广东潮州府知府。江西进贤人,祖籍临川(今东乡)。(见进贤《艾氏宗谱》池溪宗派)
113. 艾 旭,海清公第15世孙,字秋部,一字东光,一字惟寅,号扶桑,明洪武21年(1388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升刑部员外郎,洪武25年(1392年)2月授刑部郎中,同年5月改授浙江道监察御史。癸酉(1393年)出使琉球,赐名仪凤,赐一品服还朝。改任吏部给事中。著有《艾丰文集》。江西修水人。(见修水《艾氏宗谱•分宁科第仕宦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以下明清25位进士皆见本索引,不再注明。)
114. 艾 义,明永乐(1403—1422年)初,袭父艾涣职,为大兴左卫指挥僉事,宣德(1426-1436年)间升都指挥僉事,正统3年(1438年)因征兀鲁乃功升都指挥同知,寻升都指挥使,14年(1449年)为都督僉事,景泰(1450-1457年)初,升都督同知。成化2年(1466年)8月卒。其子艾俊袭为大兴左卫指挥使。祖孙三代为武官。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县)人。
(见《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第543页)
115、 艾 瑛,以才能著称于时,明永乐(1403—1422年)中,以人才举浙江右布政使。陇州(西魏废帝三年以东秦州改名,治所在汧阴县,即今陕西陇县东南)人。(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历代仕宦表》)
116、艾 广,中庸公第17世孙,明永乐辛卯科(1411年)举人,乙未科(1415年)进士,初授翰林庶吉士,改授给事中,差广东巡抚,升大理寺丞。江西永丰人。(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117、艾凤翔,明永乐19年(1421年)进士,江西吉水人。
118、艾 喜,宰公第15世孙,字度昭,又称剫三公,明永乐22年(1424年)进士,任广东监察御史,擢升常州府知府。江西临川(今东乡)人。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五修)》主编。(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119、艾继禹,明英宗时(1436—1449年)任山西总兵。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谱•忠义传》载,“起凤公六世孙继禹公时任山西总兵,值额森(注:应为也先)大举入寇,王振劝英宗亲征,师溃土木,额森拥英宗至大同。广宁伯刘安、都督郭登与总兵继禹公密谋夺驾,入城不果。额森拥英宗北行,总兵公追及,战殁。” 祖籍江西泰和县,原籍湖北绉絃里。
编者按:查阅《中国历史年表》获悉,1449年7月,瓦剌也先攻大同,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军至中途即乏粮,士卒锇死者滿路。8月,英宗班师还北京,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县西),瓦剌四面围攻,明军大溃,英宗被俘,王振被杀。也先挟英宗犯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督军大败之。9月,朱祁钰即帝位。1450年,也先与明议和,愿放回英宗。朱祁钰遣都御史杨善往迎,朱祁镇返北京,居南宫。1458年,朱祁镇复辟,杀害于谦。
120、 艾 福,字天锡,生于明永乐庚子(1420年),天顺庚辰科(1460年)进士,授监察御史, 成化8年(1472年)擢升光禄寺少卿,13年(1477年)升为光禄寺卿,19年(1483年)擢升礼部右侍郎。弘治5年(1492年)7月卒,享年73岁。湖广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见《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第726页)
121、 艾 璞,字德润,明成化17年(1481年)进士,初授工部主事,升兵部通政司右通政、礼部光禄寺卿,弘治乙丑(1506年),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时,以会勘功臣庄田,忤大宦官刘瑾,逮系锦衣狱,重杖之,编置海南。刘瑾被诛后,遇宥复职,致仕(退休)。正德9年(1514年)7月卒。江西南昌人。(见《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第910页)
122、 艾 傑,海清公第13世孙,明朝成化(1465-1487年)间举人,被授予四川江安县教谕,因主持修成《蜀志》,擢升成都府教授,以九曲有功赐匾,帝赍勤劳炳炳。崇阳(今湖北省崇阳县)人,祖籍浙江金华。
(见《崇阳县志》、修水征村《艾氏宗谱•世谱旧序》)
123、 艾 仲,宰公第20世孙,字廷芬,号月山,行熙十八,生于明弘治癸丑(1493年),官至知府。江西东乡人。(见《礼洞艾氏宗谱》)
124、 艾 洪,明弘治丙辰科(1496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洪在兵科久,谏疏多可称。正德元年(1506年),因弹劾中官高凤侄得林营掌锦衣卫而得罪大宦官刘瑾,受廷杖削籍,削籍后,复罚米200石,并被列入53名奸党之列。刘瑾被诛后复职,终福建左参政。滨州(今山东省滨州市)人。
(见《明史》16/188/4973)
125、 艾孔范,字以德,号左泉,生于明弘治甲寅(1494年),赐进士出身〔按:经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自明正德6年至嘉靖44年(1511年—1565年)各届进士名录,均未见孔范,可见他不是经考试中进士,可能是皇帝特赐的。历史上有这样的先例,如宋真宗召七岁神童晏殊与进士同试廷中,晏殊神气自若,援笔立就。宋真宗赐晏殊同进士出身。〕,累迁至大理寺丞。江西永修人。(见修水《艾氏宗谱•永修千忠公裔仕宦表》)
126、 艾九奇,字汝珠,号半溪,生于明弘治12年(1499年),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赴福建长汀任职,官至汀邵两府总镇都督。殁于1574年,享年76岁。江西崇仁县待八都(今六家桥乡)艾坊艾氏宗族第17世孙,福建长汀县艾氏宗族始迁祖。(见长汀《艾氏族谱》)
127、 艾 朴,字必先,号阳溪,行九,中庸公第21世孙,明嘉靖辛卯科(1531年)举人,乙未科(1535年)进士,由县令升河南道御史,官至十三道都御史。明正德3年(1508年)8月18日生,万历24年(1596年)正月11日殁,享年89岁。江西永丰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128、 艾希淳,以旺公为始迁祖的米脂艾氏宗族第4世孙,字西麓,生于明正德9年(1514年),明嘉靖10年(1531年)举人,14年(1535年)进士。初任南京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二任户部广西清吏司署员外郎主事,三任户部署郎中主事,四任浙江按察使司僉事,五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六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七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八任保定等府巡抚兼紫荆等关提督、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调至京师,任户部右侍郎,加授通议大夫。陕西米脂人。(见臧励龢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
129、 艾 杞,旺公第5世孙,字子征,号实斋,明嘉靖3年(1524年)生,身材魁伟,武艺出众,28年(1549年)中武举,41年(1562年)中进士。初任山西平阳府推官,次任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敕授承德郎,三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诰授奉政大夫、山西按察司僉事。陕西米脂人。
130、 艾 梓,旺公第5世孙,字子孝,号移轩,明嘉靖年间武进士,听选榆林卫指挥僉事,嘉靖34年(1555年)升迁陕西领班都司,39年(1560年)擢升山西大同东路右参将,不久升延绥西路左参将,42年(1563年)任五军营左参将,45年(1566年)以军功升提督京营总兵官、左军都督僉事,充五军警长督五军,治军有方,骁勇多谋。隆庆6年(1572年)春殁于任上,诰授一品光禄大夫。陕西米脂人。
(以上3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31、 艾可久,字德征,号恒所,生于明嘉靖4年(1525年),壬戌(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博士、南京监察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参政、陕西参政、陕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为官30年,刚正清廉,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赢得了朝野好评。殁于万历21年(1592年),朝廷赐葬于上海浦东川沙县孙桥镇艾家坟。上海川沙人,祖籍江西抚州。(详见川沙《艾氏族谱》)
编者按:可久公的子孙可谓人才辈出,其子大有、万有同为中书舍人;其玄孙禧为光绪年间恩科举人,创办养正小学,为当地著名教育家;第8世孙宗翰官至广东按察使;第12 世孙中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物价局局长;第12 世孙中信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油画家。
132、 艾 挺,字少石,行华六,宰公第19世孙,明嘉靖癸卯科(1543年)举人,任泗州泰和县知县,升潯州通判。因少孤母老,告养亲致仕。江西东乡人。(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
133、 艾 穆1,中庸公裔孙,字纯卿,号熙宁,又号和甫,生于明嘉靖13年(1534年)正月15日,37年(1558年)中举,授阜城(今河北阜城县)教谕,万历2年(1574年)擢升刑部主事,4年进刑部员外郎;5年因抗疏请令宰相张居正奔丧终制,张居正怒,杖八十,置之诏狱,遣戍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万历10年张居正死,起户部员外郎,迁四川兵备僉事,11年晋光禄寺少卿;15年任南京鸿胪寺卿;18年迁太仆寺卿;万历19年(1591年)9月28日,擢升右僉都御史,巡抚四川。21年因病致仕。平江《艾氏族谱(一修)》主编。28年(1600年)5月23日殁。湖南平江人,祖籍江西永丰。
(见《明史》20/229/6003、修水《艾氏宗谱•艾氏原始》、平江《艾氏族谱》)
134、 艾维新,明万历14年(1586年)进士,河南兰阳(今兰考县)人。
135、 艾自约,旺公第5世孙,明武进士,任陕西守备,授武节将军。陕西米脂人。
136、 艾应甲,旺公第6世孙,字念槐,拔贡生,任四川乐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因政绩擢升四川真安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后擢升江西赣州府同知。殁于崇祯7年(1634年)。陕西米脂人。
137、 艾应兆,旺公第6世孙,梓之子,力大过人,精通武艺,明隆庆(1567—1572年)间以父军功荫袭从军,后升陕西兴安州(今安康市)参将,不久擢升陕西定边副将。治军甚严,战功卓著。积劳成疾,卒于定边官署。诰授定国将军。陕西米脂人。
(以上3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38、 艾自修,生于1566年,明万历28年(1600年)举人,初任县令,后升任湖南辰州牧。崇祯4年(1631年)丧母,回乡守墓6年;崇祯10年(1637年)奉命讲学,府、州、县庠诸生广集门下,三年功成,督学邵名世遵旨旌匾“当代贤儒”,诏进四品大夫(按:从四品初授之阶为朝列大夫,正四品初授之阶为朝顺大夫)。隆武(南明唐王朱聿键年号)初年(1645年前后)抱病纂修《邓川州志》,并卖田10余亩刻印行世。80余岁卒。云南邓川州(今云南大理州洱源县)人,祖籍江西临川县。
(见臧励龢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新纂云南通志•人物志》)
编者按:《邓川州志》记载,自修的曾祖父艾福自江西临川县随明朝屯军进入云南邓川州,在中所定居,是当时境内的名医。
139、 艾 宏,湖北监利人,明朝名医,太医院御医。(见《中医人名辞典》)
140、 艾万年,旺公第7世孙,字毓华,明天启末年(1627年)中武举,由武学生从军,勇毅有谋略,积功至神木参将。明崇祯4年(1631年),从曹文诏复河曲(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风陵渡一带河曲流处);5年,从樊一蘅讨平不沾泥;山西告警,从曹文诏东讨,一月之内连奏五捷;6年,李自成军东遁,连破之,擢升副总兵。7年,因功加署都督僉事。8年2月,寻授孤山副总兵,卫戍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1635年6月14日,率3000将士与李自成军决战于甘肃宁州(今甘肃宁县,西魏时名襄乐县)湘乐镇甘家寨,被伏兵围困数重,力战不支,战死沙场。诰授一品光禄大夫,升大同府总兵官,征西前将军,加都督同知。陕西米脂人。
(见《明史》23/269/6905、《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41、 艾儒略,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原名Giulios Aleni,字思奇,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于明万历38年(1610年)来到中国,先在澳门神学院讲授数学,1613年到福建泉州、1620年到山西綘州等地传播天主教。他用中文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天主教的教义、礼仪等,著有《职方外纪》、《口铎日抄》、与张赓合作《圣梦歌》,被誉为“西来孔子”。方豪神父说:“这样崇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在华传教39年,殁于1649年。
142、 艾郢胤,旺公第7世孙,字五疑,号九泽,生于明万历13年(1585年),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初授户部观政考授推官,敕赠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殁于崇祯二年(1629年)。其长子元复,崇祯15年(1642年)举人,初任河南府偃师县县令,顺治16年(1659年)擢升监察御史。陕西米脂人。
143、 艾毓初,旺公第7世孙,字孩如,户部侍郎希淳公曾孙。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4年(1631年)进士。授河南南阳内乡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崇祯7年,因不谒唐王聿键被逮。后唐王被逮,获补官,屡迁至河南汝南道右参议,诰授朝议大夫,分守南阳。生长边陲,熟谙战事。崇祯14年(1641年)5月,与知府顔日愉抗击李自成军大将罗汝才部有功。同年冬,李自成军再度围攻南阳,粮尽援绝,题诗城楼,自缢殉国。陕西米脂人。(见《明史》25/293/7507)
144、 艾泰征,旺公第7世孙,明天启7年(1627年)举人,官至山西大同府同知,授奉议大夫。陕西米脂人。
(以上3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45、 艾南明,宰公第21世孙,又称翰六公,明末协助袁继咸守九江,授九江参将。江西东乡人。(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仕宦录》)
146、 艾南英,宰公第21世孙,字千子,号天傭,世称东乡先生,又称翰四三公,生于1583年11月17日,明朝天启4年(1624年)举人,会试对策有讥讽大宦官魏忠贤语,魏怒,罚停三科。庄烈帝即位,诏许会试,终不第,而文名日隆。1645年5月南京陷,江西郡县尽失,乃入闽,唐王召见,陈《十可忧疏》,授以兵部主事,后改任广东道御史。1646年2月随唐王到延平(治所在今南平市)。博学,能诗文,著有《古今全史》一千余卷、《禹贡图注》、《天傭子集》等诗文集,可惜《古今全史》等遭兵火,散失殆尽,只有《禹贡图注》列入《四库全书》中。1646年8月11日殁于延平,享年64岁。江西东乡人。
(见《明史》24/288/7404、《东乡县志》、东乡《礼洞艾氏宗谱》)
147、 艾吾鼎,明崇祯15年(1642年)进士,湖广汉阳人。
148、 艾穆2,旺公第7世孙,应兆之子,梓之孙,荫补参将,诰赐定国将军。其五子怀光、怀襄、怀英、怀乾、怀元均有军功政绩。四代皆出虎将。陕西米脂人。(见《清史•列传296》、《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49、 艾常富,字仕荣,累官至明朝礼部侍郎,勅封忠义国公。江西武宁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豫宁艾氏科第仕宦表》)
150、 艾能奇,旺公第8世孙,字画一,生于明万历7年(1579年),崇祯年间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因能征善战,于1643年被张献忠封为定北将军;崇祯16年(1643年)封为大将军;17年,起兵勤王,以军功被桂王封为延安王;于1647年进攻抗命的东川土司禄万钟,遇伏中箭;于1649年在云南昆明去世。陕西米脂人。
151、 艾大选,旺公第8世孙,明末参将,授昭毅将军。陕西米脂人。
(以上2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注:东乡艾氏宗族还有多人在宋朝至明朝期间身居高官,足可入选先贤名录,但只知其名和官职,不知他们于何年代、在何地任职,其生平事迹不详,不宜单列;为了不埋没他们所取得的功业,在此一并列出:第9世茂之,奉直大夫(从五品);第10世诚,行万一,南宋翰林侍讲(进士);第11世宗道,行大四,朝散大夫(从五品);第11世英,行应五,同知(正五品);第12世本固,南宋翰林院编修(进士);第13世讙,行庆二,元朝翰林院学士(进士);第14世日新,字均用,行迪一,平乱有功,官至府同知(正五品);第14世俊,行龙六,湖南观察使(正五品);第15世王端,行体一,大中大夫(从四品上);第16世添津,行同六,河南汝宁府同知(正五品);第17世志,行笃二,考功员外郎(正六品);第17世贞,行彬三,长沙剌史(正五品);第17世启,行启三,副将(从二品);第20世舜臣,行益九,荣州府长史(从五品上);第20世成德,行显五,湖广剌史(正五品),以上15人均符合入选先贤名录标准,但没有纳入历代先贤统计人数中。还有举人9 名:第7世俊,行十四;第10世应德,行四三;第11世允中,行显三(解元);第13世春,行春四(解元);第15世彦昭,行稳三;第18世奎,行文四,乡贡殿试第一;第20世去病,行名一;第23世廷选,行武三二;另外,第25世期芳,行胜七四,清康熙武举人,官至守备(正五品)。

1.9、清朝:33人
152、 艾元复,旺公第8世孙,字亨伯,生于明万历31年(1603年),崇祯15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13年(1656年)任河南府偃师县县令,为官清正,与民和衷共济,战胜困难,被县民称为清官;14年3月,顺治皇帝颁诏表彰其美德,并赐进士、翰林院检讨、大训纂修官;16年,顺治皇帝亲点23名清官为御史,公在其列;康熙4年(1665年),钦命巡视京通二仓,兼巡视通惠闸河,巡历京通天津务,以除奸清蠹、稽核察勘为己任,政声显赫。殁于1665年。陕西米脂人。
153、 艾朝栋,旺公第8世孙,字鼎望,生于明万历36年(1608年),崇祯12年(1639年)举人,清顺治(1644—1661年)间,初任浙江衢州府龙游县知县,康熙6年(1667年)授文林郎,后调京城任行人司行人,以政绩擢升知府。于康熙18年(1679年)殁于北京。陕西米脂人。
154、 艾怀英,旺公第8世孙,穆2之长子,明末参将,诰授定国将军,升任都督同知、南京副总兵。降清后,授牛彔章京(佐领)。陕西米脂人。(见《清史•列传296》)
155、 艾槐栋,旺公第8世孙,清参将,授昭毅将军。陕西米脂人。
156、 艾槐楹,旺公第8世孙,清火器营中军守备,授昭毅将军。陕西米脂人。
157、 艾承业,旺公第9世孙,能奇之子,字锡吉,号授庵,生于明崇祯15年(1642年),清初因功授阶精奇尼哈番,康熙6年(1667年)授阶光禄大夫,食一品俸禄;14年(1675年),奉敕命出征辽左师,每战必胜;19年,随大军入云南、贵州平吴三桂等三藩叛乱,指挥有方,次年凯旋,任顺天府府尹。于康熙23年(1684)年殁于北京。陕西米脂人。
158、 艾十奇,旺公第9世孙,字生一,号西园,生于清顺治16年(1659年),康熙11年(1672年)入京师国子监,拔贡生;19年,任甘肃临洮府训导,30年改任陕西同州府合阳县教谕,43年升宁夏中卫县教授;46年升广东潮州府大埔县县令,大埔县素称“难治”之县,公到任3年,“邑称大治”,廉明公正之声,一时响彻四郊,52年康熙皇帝对其政绩给予高度评价:“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怀保无穷,不忘顾复斯民之责。”一个七品芝蔴官,能得到皇帝的赞扬,十分难得。殁于康熙50年(1711年)。陕西米脂人。
(以上7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59、 艾元徵,字允沧,号长人,生于1624年,清顺治3年(1646年)进士,任翰林庶吉士,明年授弘文院检讨,10年(1653年)迁左春坊庶子兼秘书院侍读,历任侍讲学士、秘书院学士,擢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学士,18年(1661年),授国史院学士,康熙2年(1665年)擢户部右侍郎,4年转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11年(1672年)晋升刑部尙书。15年(1676年)殁于任。山东济阳县孙耿镇人。(见《山东历史人物辞典》)
160、 艾秀2,清顺治8年(1651年)举人,9年进士,历任四川、福建道监察御史、刑部郎中、湖广道按察司副使,分巡衡永郴道诸州。康熙14年(1675年)卒。江西金谿(今金溪县)人。(见《金溪县志》)
编者按:金溪县地方志办公室曾铭先生提供的信息称:艾秀可能是江西临川县人,因过继或入赘等原因,成为金溪人,改姓郑,官方文书中为“郑秀”。我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查到的名字为艾秀。
161、 艾厥修,字来斋,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顺治15年(1658年)进士,湖广沔阳(今湖北沔阳县)人。
162、 艾芳曾,旺公第10世孙,承业之子,字次畹,号冰台,生于清顺治18年(1661年)7月,于康熙18年(1679年)荫授兵部督捕员外郎,次任工部郎中,20年授阶奉政大夫,27年诰授朝议大夫,三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四任加一级,五任监察御史左领,36年加一级,授阶通议大夫,升通政使司左参议,42年(1703年)兼管参领佐领加三级,授阶光禄大夫,食一品禄,45年任光禄寺正卿,后晋秩刑部左侍郎。44年续修《圁川艾氏宗谱》。陕西米脂人。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2:16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163、 艾质素,旺公第11世孙,芳曾之长子,字采均,太学生,后弃文就武,武艺超群,于清乾隆37年(1772年)考中武进士,授昭武都尉、御前侍卫、大内高手。其弟质青,岁贡生,授修职佐郎,以父功名荫袭钦点御前带刀侍卫;其子肇昌,诰授武显将军,任镶黄旗副都统。陕西米脂人。
(以上2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64、 艾 芳,清雍正2年(1724年)进士,江西崇仁人。
165、 艾恩荫,生于清康熙43年(1704年),雍正11年(1733年)进士,乾隆4年(1739年)任湖北松滋县知县,江苏上元(今南京市江宁区)人。
166、 艾启蒙,原名Ignatius Sickelpth,字醒庵,1708年生于波西米亚(原属捷克),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乾隆10年(1745年)由欧洲天主教会派往中国,同年6月至北京,诏入内廷供奉,取名艾启蒙。著名宫廷画家,善画翎毛、人物。乾隆36年(1771年),孝圣皇后八旬万寿,命绘《香山九老图》;37年,作《十骏图》;画作还有《狐狸立轴》、《百鹿图卷》等。国立故宫博物院现存艾启蒙作品10张。殁于1780年,卒年73。(详见《十骏图传略》)
167、 艾 茂,字颖4,号凤岩,生于1722年,14岁应童子试,拔为第一名,清乾隆庚午(1750年)科乡试第三名,乾隆辛未(1751年)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改任庶吉士,继任国史馆编修兼《文献通考》编修。乾隆22年母逝,辞官回家。受云贵总督聘请任五华书院主讲5年,受贵州巡抚聘请回贵阳任贵山书院主讲9年。清廷为奖励凤岩讲学传教,授予翰林院侍讲学士。还应聘参加编纂《独山州志》,一生著述颇丰。殁于1800年,享年78岁。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见《麻江县志》)
168、 艾宗翰,字凤翔,号省斋,可久公8世孙,生于清雍正4年(1726年),献诗赋,入武英殿注唐诗,授江西临川县知县,因征苗军功升广州府同知,擢广东按察使。殁于清乾隆59年(1794年)。上海川沙人。
(见川沙《艾氏族谱》)
169、 艾肇端,旺公第12世孙,清嘉庆7年(1802年)进士,授文林郎。陕西米脂人。
170、 艾肇昌,旺公第12世孙,字警斋,镶黄旗汉军籍,以荫生随旗行走,官至镶黄旗副都统,诰授武显将军。陕西米脂人。
171、 艾嘉会,旺公第14世孙,清武进士,历任广东潮州府守备、三江口副将,授武德骑尉。陕西米脂人。
(以上3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172、 艾 濂,自修的裔孙,字玉溪,生于清乾隆37年(1772年),嘉庆13年(1808年)进士,官至安徽宁国县(今宁国市)知县。云南邓川州(今洱源县)人,祖籍江西临川县。(见《新纂云南通志•人物志》)
173、 艾 暢,宰公之裔孙,字玉台,号至堂,生于清乾隆52年(1787年),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先以举人大挑,官临江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谕7年,后调任广东博罗县知县,任职1年后辞归故里,从事著作,著述颇丰,享有文名。主要著作有:《诗意求经》、《大学古本注》、《中庸古本拾注》、《论语别注》、《孟子补注》。咸丰四年(1864)卒,享年78岁。江西东乡段墟/段溪人。(见《东乡县志》)
174、 艾 显,字无山,清朝人,金石家,所琢大小篆甚工,兼工书画。
175、 艾廷选,字仲遴,号润高,生于清道光29年(1849年),光绪2年(1876)进士,河南信阳人。
176、 艾连陞,字占元,号艺香,谱名道梅,康节公第26世孙,海清公第40世孙。清道光癸卯科(1843年)举人,咸丰二年(1852)授南昌城守营千户,因累立军功,于六年授守备,八年升铅山营都司,深受铅山民众敬仰,诰授武翼都尉,其祖父、父母和妻子均受到皇帝封典。江西武宁人。
(见修水《艾氏宗谱•豫宁艾氏科第仕宦表》)
177、 艾庆澜,清光绪2年(1876)进士,山东济阳人。
178、 艾如兰,旺公第14世孙,字芝亭,号畹卿,生于清咸丰10年(1860年)2月,光绪24年(1898年)举人,历任陕西朝邑县训导、陕西巡抚部院文案、山西稷山县知县,加同知衔,授奉政大夫;民国初任榆林道道尹、延长县知县、无定河水利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殁于1939年,享年80岁。陕西米脂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据《艾氏族谱》记载,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在1853—1872年间涌现出了11名五品及以上湘军军官。仅选取以下5位三品以上军官列入先贤名录:
179、 艾绍仕,字建坤,在1853—1864年间,因战功累迁至协镇(即副将),授振威将军。
180、 艾绍亭,又名绍庭,册名攀魁,生于道光壬午(1822年)12月10日,太学生,弃文从武,投身湘军,在1853—1864年间累立战功,升迁至参将。1871—1872年,又随太子少保席宝田赴贵州平定苗民暴乱,于同治5年(1866年)7月14日在贵州博龙寨平乱战斗中阵亡,以身殉国,时年44岁。
181、 艾绍仰,字有升,册名玉林,生于清道光乙酉(1825年)12月20日,约于1854年率十余青年赴江西投入提督黎德盛军中,临乱不惊,平息内哄,黎奇其才,提拔为中军尉,因累立战功,升迁至副将。在四川击灭石达开部后,黎部解散,遂归故里。殁于光绪29年(1903年)9月13日,享年78岁。
182、 艾孙达,字珍埔,号良才,生于清道光己亥(1839年)4月14日,约于1857年从军,因作战勇敢,由士兵升为下级军官,因累立战功,由把总升为守备,擢升都司,累迁至游击。殁于光绪13年(1887年)11月23日。
183、 艾子正,生于清道光甲辰(1844年)6月22日,约于1862年尊父命从军,随湖广总督刘长佑征战江西;1871—1872年,又随太子少保席宝田赴贵州平定苗民暴乱,因战功累迁至副将,授总兵衔。(编者按:《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1871年4月29日,湘军席宝田陷贵州丹江。6月10日,陷苗民起义军最后根据地凯里。1872年4月13日,贵州苗民起义军首领张秀眉于乌东山被俘。)不久,甘肃变起,子正复奉上命讨贼,于光绪乙亥(1875年)9月14日在甘肃省靖宁州平乱战斗中阵亡,以身殉国,年仅32岁。(编者按:查阅《中国地名大辞典》,无甘肃省靖宁州,而有甘肃省静宁州,治所为今甘肃省静宁县。靖、静同音,疑将静误写为靖。)
184、 艾孙杞,字悦安,别号余庆,册名攀龙,生于清同治壬戌(1862年)7月15日,光绪辛卯科(1891年)举人,此后练习武艺,乙未(1895年)会试大挑一等,官湖南守备。殁于1946年7月15日,享年84岁。
注:以旺公为始迁祖的陕西米脂艾氏宗族自从希淳公于1535年考取进士到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的370年间,文武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文举人12名,武举人7名,文进士5名,武进士4名,有的是文武兼备,从九品以上文武官员共142名。列入本名录中的25人,其中23人是五品以上文官或三品以上武官,另2人虽为五品以下文官,但政绩突出。现将因生平事迹不详而未列入名录中的五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武官及文武举人开列于下:松年,河南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华灵,甘肃甘州府高台游击(从三品),授定远将军;肇旭,授奉政大夫,同知衔(正五品);文举人7人:伯润、尔 雷、尔绳、恒豫、崇礼、德新、丕基;武举人6人:怀襄、世隆、之奇、达天、肇宫、肇炀。 
上述184位先贤中,夏朝1人,商朝1人,春秋战国时期2人,汉朝1人,东晋南北朝5人,唐朝13人,五代十国时期3人,北宋32人,南宋42人,元朝8人,明朝43人,清朝33人。从艾氏先贤数量可以看出,艾氏在远古和上古时期罕见(仅仅5人,约占2.7%),中古时期仍不多(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末共21人,约占11.4%),近古时期多起来(从宋朝到清末共158人,约占85.9%)。
知道籍贯者166人,按省份统计分布情况,依次为:江西89,陕西27,山东10,浙江8,江苏8,湖南7,湖北6,河南3,福建2,云南2,甘肃、贵州、上海、北平各1;艾氏先贤较多的几个县依次为:江西东乡县37,江西永丰县32,陕西米脂县26,浙江金华8,江西吉水县7,湖南永州6,江西武宁县3,江西修水县、永修县、进贤县、江苏南京市、仪真市和金坛县、山东济阳县、云南洱源县各2。
经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朝有进士24610名,其中艾姓进士15名;清朝有进士26699名,其中艾姓进士11名;明清两朝共有进士51624人,其中艾姓进士26人,约占进士总数的0.05%。二甲9人,三甲17人。排名最高者:艾旭,二甲第4名,其次是希淳,二甲第17名。希淳于18岁中举、21岁考中进士,最年轻的艾姓进士之一。明清进士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为准,不在此名录中的明清进士原则上不予以承认,请各宗族宗亲知情见谅。
未查到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和元朝的进士名录(如《登科记》或《进士题名碑录》等),但查到了各朝代的进士数量,唐6637名(另一说是6452名),五代635名(另一说是685名),宋42548名(另一说是42547名),元1135名(另一说是1165名),唐朝至元朝合计50955名(另一说是50759名)进士。另外,宋朝还有数以万计的特奏进士(特奏即恩科,是皇帝照顾年老、屡经礼部考试落第举子的考试,一般多能考上);还有少量太学进士、胄贡进士和漕贡进士。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只得悉唐朝至元朝艾姓进士9名;通过查阅江西东乡、修水、永丰、进贤、重庆大足、四川泸县《艾氏宗谱》和《吉水县志》,又得悉唐朝至元朝艾姓进士57名,合计66名,约占唐朝至元朝进士总数的0.13%,其中唐朝8名,五代2名,北宋24名,南宋28名,元朝4名。这一数字肯定不完全,有待各支艾氏宗族不断提供。永丰艾氏始祖中庸公第10世祖德容公于公元752年考中进士,是迄今已知的艾姓第一位进士,海清公于公元758年考中进士,是艾姓第二位进士;宋朝仲儒和养蒙18岁时考中进士,是最年轻的艾姓进士。(编者按:以上是按先贤名录统计的进士数量。通过查阅族谱获悉,江西东乡艾氏宗族第10世诚,行万一,南宋翰林侍讲、第12世本固公为翰林院编修、第13世讙公为翰林院学士,这3人应是进士,但他们的生平事迹不详,不能单独列入先贤名录中,因而没有计入进士数量中。)
唐朝至清朝共有进士102579名(另一说是102383),现已知艾姓进士95名(已计入本固公等3人),约占进士总数的0.09%,为艾姓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0.03%的3倍。这95名进士中,只有1名状元,即后唐时山东艾颖。有10个省有艾姓进士,江西最多,63名,约占总数的66.3%,其次是浙江6,江苏6,陕西5,山东5,湖北3,河南2,四川2,云南1,贵州1,不知籍贯者1。有29个县有艾姓进士,其中江西永丰27,东乡23,吉水6,浙江金华6,陕西米脂5,山东济阳、江苏仪征、江苏金坛各2,江西修水、河南信阳等22个市县各1。
网络文章《千年合肥出了多少进士》介绍了历代武进士数:唐朝34名,宋朝约2500名,明朝约4000名,清朝约8000名,共约14500名。艾姓有4名武进士,其中明朝2 ,清朝2,均是陕西米脂人。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先贤较多的几个宗族依次为:以宰(九)公为始祖的江西东乡艾氏宗族39人,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永丰艾氏宗族34人(含中庸公以上10世),以旺公为始迁祖的陕西米脂艾氏宗族25人,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宗族12人。唐朝先贤以海清公和中庸公两宗族为多,各4人;宋朝先贤以中庸公宗族为最多,28人,宰公宗族次之,26人;明清两朝先贤以旺公宗族为最多,25人,宰公宗族次之,9人。
2、当代名人
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等名人辞典及有关典籍所载,当代(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艾姓名人有:
 艾良臣: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任第18标第1营管带,率部奋勇击退清统领刘温玉的进攻,后参加北伐至新野,任前锋。湖北襄阳人。
(见《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
 艾 华,1889—1939年,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归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兒童心理学纲要》等。贵州贵阳人。
 艾 伟,1891—1955年,留美博士,心理学家,南京中央大学心理学教授、教育学院院长。湖北江陵人。(见《中国文化名人录》)
 艾 青,生于1893年,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历任课长、团长、教官等职,国民党军少将,1945年6月退役。湖北武昌人。
(见《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 艾楚南,谱名克生,生于1900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中山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陕甘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政委、山东纵队司令部供给部部长、山东省民主政府财政厅厅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实业厅厅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财政部文教社会财务司司长、财政部部长助理、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7年去世,享年88岁。陕西米脂人。(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 时,生于1903年,毕业于湖北法科大学暨黄埔军校,历任国民党陆军第34、35师政训处处长、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第二厅副厅长、人事处处长,1947年被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后去台湾。著有《海角天涯忆汉阳》。湖北汉阳人。
 艾寒松,公元1905—1975年,历任苏北《盐阜报》等报刊编辑或主编、江西教育厅副厅长、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江西高安人。
(见《中国文化名人录》)
 艾亚春,谱名丕华,生于1906年,16岁时投身军旅,历任列兵、伍长、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八期。1937年晋升国民党军第17军第84师500团上校团长。1941年4月上旬参加中条山战役,并率部与进犯的日军激战于青廉村,身负重伤,仍督师血战;后在焦家沟被敌包围,不幸头部和前胸连中数弹,壮烈殉国。其子绳滋,曾任西昌卫星基地巡视员。陕西米脂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2:49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艾逸之,1907年生,1924年来到上海华美印书馆当排字工,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成为工人运动骨干,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为维护工人利益,作为华美印书馆工会主席,代表工人与经理谈判。由于谈判破裂,矛盾激化,反动派扬言要捉拿为首分子,艾逸之处境非常危险,党组织决定派他到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到洪湖鄂西苏区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红军进行整编,任独立师政委,卢冬生为师长。艾逸之是工农红军中一位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军政干部。1933年,被夏曦等人诬以所谓“改组派”罪名,惨遭杀害,年仅26岁。解放后,党和政府为艾逸之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南汇县(今上海南汇区)周浦镇赵沟浜人。
 艾中全,生于1909年,1938年10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统战工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任军管会贸易处代理部主任,9月调任华东贸易部对内业务处处长;1955年调任商业部物价局副局长、局长;1982年离休,1983年3月又经国务院任命为国务院物价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2月辞职。2004年10月去世,享年96岁。上海川沙县养正村人,是川沙艾氏第17世孙、先贤可久公之第12世孙、中信的二哥。(详见上海川沙《艾氏家谱》)
 艾明山,1911—1981年,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军分区司令员、师长、江苏省林业厅厅长、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河南商城人。(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向鐇,字孟求,生于1911年5月24日,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于1946—1947年 任湖南省东安县县长,1948—1949年任湖南省第七行政专员公署秘书长,代专员。湖南和平解放后,任卫星煤矿工程师。殁于1978年10月。其父孙杰,字赞薰,号灵凤,曾任湖南省临武县县长,湖南永州竹溪《艾氏族谱》主编。湖南永州人。
(详见《竹溪艾氏族谱(二修)》)
 艾维超,生于1913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电机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工学院、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教授、上海机械学院电机系主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1983年10月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小电机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研成果和著作均颇丰,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电机学》(上册1988年4 月出版,下册1991年1月出版)、《金属成形工艺与分析》(1988年9月出版)。上海人。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绍珩,生于1915年,1933—1941年间,先后毕业于体育专科学校、空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军官学校,历任体育干事、空军附员、副大队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国民党陆军367师少将师长、军部少将高参等职。1949年12月12日率部起义。于1961年12月病逝。贵州麻江县城关镇人。(见《麻江县志》)
 艾中信,生于1915年10月13日,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194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6—1949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起兼任油画系主任,1979—1984年任副院长;1986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会主任,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等名家学习绘画、刻印,并追随徐悲鸿、吴作人等第一代油画大师,成为致力于绘画写实主义创作的一位传人。画作、著作均颇丰。2002年5月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获中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上海川沙县养正村人,是川沙艾氏第17世孙、先贤可久公之第12世孙。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国文化名人录》、《百度贴吧•艾姓吧》中《别具一格的艾氏民宅》一文)
 艾福林,生于1918年,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排长、特务团参谋处长、师作战处长等职,“文革”前任沈阳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后任沈阳军区政治部顾问。1994年3月28日逝世,享年76岁。河南禹县人。
(见电子网络《百度吧•艾姓》网页)
 艾 煊,原名艾光道,1922年生,历任新四军记者、第三野战军新华社采访编辑主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女兵列传》主编等职,后从事专业创作,作品有《战斗在长江三角洲》等。安徽舒城人。
(见《中国文化名人录》)
 艾民康,1924—1990年,武汉医学院教授、针刺原理研究室主任、中国解剖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研究成果、著述均颇丰。河南开封人。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 兴,生于1924年8月,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机电专业,历任厦门大学助教、讲师、山东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教学、科研成果颇丰,荣获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全国教育和劳动模范,荣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东乡人。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知生,1928年12月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副校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广播电视部部长、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第8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湖北汉阳人。1997年7月20日逝世。(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周昌,1930年生,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近代史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亚非史研究,共同主编《世界近代史》等著作,历史学家。湖北松滋人。(见《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 艾维仁,1932年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历任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委、集团军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沈阳军区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辽宁海城人,祖籍山东省登州府。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月明,生于1933年6月23日,1948年参加国民党军队,随军去台湾,累迁至副军级,授陆军少将衔。江西东乡人。(江西东乡县统战部提供)
 艾永富,生于1934年,留苏生,1963年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河北平泉小寺沟铜钼矿床研究”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十余篇。湖北洪湖人。
 艾宏韬,1935年1月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郑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教授,政协河南省委常委,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长期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化学学科多领域中均有建树。共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教科书3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荣获河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商业部部级优秀专家、河南省基础研究先进个人等称号和证书。辽宁清原县人。
 艾树民,1935年生,曾任冶金部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全国总工会干部局局长。辽宁省义县人。
 艾中立,1935年12月生,1959年8月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医学系,分配到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从事外科工作至今。1976年4月—1978年6月,在阿尔及利亚盖尔马省医院任外科主任,1979年2月任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副主任,1984年12月—1993年4月任二院院长兼任湖北医学院医学二系、护理系主任,1986年任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6本专业杂志社任编委、常务编委,《医学新知杂志》主编;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学组委员、湖北医学会常务理事、省普通外科学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理事、普通外科副主任委员。199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全国省级综合医院优秀医生。主编、参编医学著作17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湖北安陆市人。
 艾国祥,1938年2月7日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局学科专家组成员、天文委员会委员兼太阳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月球探测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太阳物理学家。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成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太阳磁场望远镜,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研究成果颇丰,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湖南益阳人。
(见《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 艾 丰,原名艾宝元,1938年生,1961年考入人民大学新闻系,硕士,《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经济部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教授。河北玉田人。(见《中国文化名人录》)
 艾南山,生于1939年5月,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专业,1979—198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进修,1985年任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1985—1988年任兰州大学副校长;1988—1990任驻西德大使馆教育参赞,1988—1992年任国际地理联盟测量、理论与应用委员会委员;1991年调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委地学环境学部委员,国际地理联盟地貌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委员会副理事长,《山地学报》副主编。出版译著2部,合编书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三峡水库泥沙来源及演变趋势》获部级一等奖(1989年),获省部级三等奖3次。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四川自贡人。
(见《中国教育家》网络版)
 艾荣群,生于1939年,196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工企专业,研究员,1986年7月—1998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厅局级)。天津宝坻区人,祖籍江西省。
 艾青春,1940年8月生,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1964—1985年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教,兼任人事处副处长。著有《力》、《热》、《机械》等书。1985年任北京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馆长助理,1987—1990年任文化部干部司司长,1990年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党委书记,1993年任文化部人事司司长,1996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第14届、15届党代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安邱人。
 艾廷隽,生于1941年1月,1965年毕业于沈阳医科大学医疗系,于19 76年起任沈阳医科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1983年底至1997年底任沈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于1998年初至2003年3月任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3年3月退休。辽宁鞍山人,祖籍河北省乐亭县。
 艾有勤,生于1943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六届人大代表。河北唐山人。(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 艾丕善,生于1943年7月,1964年6月入党,1968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历任延安地委政法办公室副主任,地委委员,地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厅长,兼任武警陕西总队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陕西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政协主席,2007年2月11日殁。陕西米脂人。
(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等)
 艾才国,生于1943年10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历任中学教师、河北省邢台市法院审判员、副庭长、副院长、邢台市人大常委会政法委副主任、邢台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邢台市检察长、石家庄市检察长,1997年4月任河北省副检察长,1999年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为二级高级检察官。江西东乡人。(见《东乡县志》)
 艾斐,生于1948年,1984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又于1999年毕业于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班经济专业。历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学术论丛》杂志主编、研究员;山西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省文联委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小说学会理事、社会主义学会理事、赵树理研究会理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西省优秀文化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专著有:《鲁迅与青年》、《小说审美意识》、《当代文学流派论》等8部;长篇小说《阎锡山》;编著:《当代三十部文学名著》;共发表论文1000余篇。《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追求》获全国社科成果一等奖,《呼唤诗魂》获全国诗论特等奖,《文化进入市场的理论应答》获全国文论一等奖,《论流派“竞秀”与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获首届赵树理文学奖一等奖,《文艺的功利性与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使命》获山西省首届社会科学应用奖一等奖,《文学创作的思想与艺术》获山西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代文化审美的科学形态》获1993年华北地区文艺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作品还获国际学术金星奖、世界特殊贡献奖等省级以上奖励60余项。山西万余人。
 艾虎生,生于1951年10月,1967年参加工作,辽宁大学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347团团长、师长、军参谋长。2002年晋升少将。2002年10月—2007年9月,任第39集团军军长,2007年9月任成都军区参谋长、军区党委常委。第10届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第17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河南禹县人。其父是原沈阳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原沈阳军区顾问艾福林。
(见电子网络《百度吧》“中共第17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简历”)
 艾洪德,1955年2月生,1982年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金融系副主任、东北财政大学校长助理、大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东北财政大学副校长,从2005年起任东北财政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价格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汉族。
 艾文礼,生于1955年3月,1971年2月在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参加工作,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84年6月—1997年12月,历任河北省唐海县县委常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长、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1997年12月—1998年9月,任河北省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8年9月—2003年2月,任河北省农垦局局长、党组书记;2003年2月—2006年7月,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2006年7月—2008年2月,历任承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理市长、市长、市委书记;2009年1月,任石家庄市政府副市长、市长。河北省七届省委委员。河北省唐海县艾庄子村人。(见电子网络《百度贴吧》中“艾文礼简历”)
 艾宝俊,生于1960年2月,1983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自控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同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1998年11月任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党委委员。2000年2月兼任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2001年3月任宝钢集团公司董事、党委常委。2005年10月任宝钢集团公司党委常委。2006年5月兼任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6年8月兼任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2007年12月任上海市副市长。辽宁辽阳人。(见电子网络《百度贴吧》中“艾宝俊简历”)
当代艾姓名人41名,拥有名人的几个省依次为:湖北8,江西5、辽宁5,河南4、上海4,河北3,陕西3,湖南2,安徽、贵州、四川、内蒙、山东、山西、天津各1。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3:09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3、文学、美术、医学、军事4个领域古今名人
3-1、文学
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璧主编,1934年出版)录6800多位古代文学家,艾姓3人:艾性夫、艾南英、艾暢,均为东乡艾氏后裔。约占总数的0.044%。
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张品兴等主编,1992年出版)录当代文学家8000多人,艾姓6人:艾煊、艾中信、艾周昌、艾丰、艾伟、艾国祥,约占0.075%。
古今文学名人合计,艾姓共9人,约占总数14800人的0.06%。

3-2、美术
 《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孙濌著,1934年出版)录入民国前艾姓美术家5人:艾宣(宋朝)、艾淑(宋朝)、艾方师(明朝人)、艾德(清朝,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艾德埙(清朝,上海人)。
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录入古代艾姓书画家11人:艾敍(唐朝人,工书法,开元13年即725年,赏书唐明皇行次成皋诗)、艾居晦(唐朝人,工书法)、艾宣(宋朝金陵人,大画家)、艾淑(宋朝人,大画家)、艾斐1(元朝,江西临川人,博学多才,善隶书)、艾方师(明宪宗时人,善画山水)、艾友竹(清朝,福建建宁人,能诗善书)、艾秉乾(清朝,四川灌县人,工书法,广元教谕,年90卒)、艾德(清朝上元人,工人物及写真,兼善着色花卉)、艾德埙(清朝上海人,善画山水)、艾显(清朝人,精于金石、篆、籀)。
 《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龚继先主编,1990年出版)录入当代艾姓美术家11人:艾轩(1947年1月11日生,浙江金华人)、艾牧(辽宁人)、艾中信(上海川沙人)、艾民有(上海人,1937年生)、艾秀琪(筆名牧石,1947年生于北京)、艾建平(安徽人)、艾承志(安徽巢县人,1938年生,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曾任巢湖国画院院长)、艾启明(山东济阳人)、艾石之(四川泸州人,1930年生)、艾红旭(祖籍河北束鹿县,1944年生,自幼喜好书画,先后就学于陕西教育学院、陕西国画院研究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创作中心艺术创作部副主任、黄土派艺术院专职画家、黄河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渭南市美协副主席。发表绘画及论文上千幅(篇))、艾景林(吉林长春人)。
 《潼南博客》还提到以下艺术家:艾瑶、艾卒(山东省实力青年书法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奖,2004年获首届中国顔真卿奖全国书法佳作奖。)
因未统计出总数,故无法计算出比例。不过,《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有统计数字:艾姓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7%,并列第172位。

3-3、中医学
 《中医人名辞典》(李云主编,1988年出版)录入古代名中医10500人,艾姓名医8人:艾元英(元朝)、艾元美(明朝,江苏川沙县人)、艾宏(明朝,湖北监利人)、艾芬(清朝,江西武宁县人)、艾鸣谦(清朝,四川大竹人)、艾应奎(清朝,河南开封人)、艾依塘(清朝,山东济阳人)、艾世新(清末人,太医院御医),约占0.076%。
 《中国中医人名辞典》(史宇广主编,1990年出版)录入当代名中医12000多人,艾姓4人:艾伯庸(重庆人)、艾鸿飞(辽宁人)、艾利民(湖北天门人)、艾儒棣(四川永川人),约占0.033%。
古今名中医合计,艾姓12人,约占总数22500人的0.053%。
3-4、军事
《中国军事人物大辞典》(吴如嵩主编,1989年9月出版)录5000多人,艾姓3人:艾万年(明末,陕西米脂人)、艾能奇(明末清初,陕西绥德人)、艾青(生于1893年,湖北武昌人),约占0.06%。

4、其他当代名人
4-1、经查《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除了列入“当代名人”中的人物外,还有下列人物:
 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志士:艾葆芳、艾度春,详见《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贺觉非著。
 革命人物和革命烈士:艾树池(见《革命人物志》第一集中《艾树池》,平刚撰)、艾文宣(见《复旦大学志》第一卷中《艾文宣烈士传略》,陈雨文撰)、艾仲伦(见1985年11月30日《重庆日报》:《迎接新世界的黎明—记革命烈士艾仲伦同志》,叶袁撰)。
(编者按:接文宣烈士之孙剑飞来函,文宣公为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文明村人,生于1913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肄业,后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系;1939年赴重庆,在《新华日报》社工作;1945年由组织派往家乡,以乡长和教师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48年参加岳武起义,捐出全部家财;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重庆,被特务跟踪,8月26日被逮捕,关押在渣滓洞,于1949年11月27日牺牲,时年36岁。仲伦烈士是四川綦江县人,曾任重庆“新世界”饭店经理,1949年参加“新民主主义解放社”,担任联络员,1949年11月29日被刽子手杨进兴杀害于白公馆侧松林坡。)
 艺术家:京剧名丑艾世菊(见1979年《艺术世界丛刊》第一辑中《宝剑锋从磨礪出—记京剧名丑艾世菊》,赵莱静等撰)、艾 水(见1981年《电影时代》第22期中《一位勇于追求的人—怀念艾水同志》,黄建新撰)。
 艾国藩(见《上海时人志》中《艾国藩》,戚再玉主编):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科,著《瑞士法律教育》,发表于东吴大学《法学杂志》1934年第7巻第3期。

4-2、2009年5月18日在网上查阅《百度贴吧•艾姓名人》,文中介绍了部份古代艾氏先贤的生平事迹,还列出了近代和当代艾姓名人。现摘抄有关近代和当代艾姓名人的部份于下:
“近当代艾姓名人有:政治家艾知生、艾丕善、艾明山、艾楚南;英烈艾逸之、艾文宣、艾永生;天体物理学家艾国祥;物理化学家艾宏韬;切削专家艾兴1;炼钢专家艾慰心(湖南新邵人);设备能源专家艾书模;燃料与发动机专家艾清泉;电机专家艾泽人;水电设计专家艾创宁;计量测量专家艾茂生;海洋情报专家艾万铸;企业家艾宝俊;医学家艾中立;中医学家艾利民;心理学家艾 伟、艾国英;历史学家艾周昌、艾 冲;地质学史专家艾素珍;图书馆学家艾秀柏;经济学家艾洪德;法学家艾永明;外国语学家艾祖星;翻译家艾廉莹;新闻家艾 丰;政治理论家艾寒松;文学理论家艾斐2;文艺评论家艾克恩;作家艾 煊、艾 东、艾 湫;画家艾中信、艾庆芸、艾民有、艾 轩、艾 安、艾石之;音乐教育家艾春华;作曲家艾立群;歌手艾 敬;钢琴演奏家艾嘉蕙;京剧演员艾世菊、艾美君;电视制作人艾兴2;影视演员艾 雨等。” (编者按:编辑家艾 方,原名邓爱方,筆名艾 方,艾 萍也不姓艾,故将他们“除名”了。)
文中共提到51人,其中艾知生、艾丕善、艾明山、艾楚南、艾逸之、艾国祥、艾宏韬、艾兴1、艾宝俊、艾中立、艾 伟、艾周昌、艾洪德、艾 丰、艾寒松、艾斐2、艾 煊、艾中信、艾 轩等19人已在“当代名人”中予以介绍,其余人的生平事迹介绍于下:
 艾慰心,1936年10月生,大学文化,抚顺特殊钢有限公司技术处处长,教授级高工,从事特殊钢的工艺研究多年,为改进和优化工艺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业绩显著,被评为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 艾创宁,1932年生, 1954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曾任广西柳州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柳州地区水利学会水能水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柳州人。
 艾茂生,1934年生,教授,曾任内蒙古工学院副院长、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内蒙古自治区老教授协会会长。辽宁凤城人。
 艾万铸,国家海洋局等7单位、艾万铸等15人共同完成的《中国海洋功能区划》项目获得国家海洋局第六届科技委员会评出的199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 艾秀柏,吉林大学图书馆馆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如1983年发表的《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论族谱的史料价值》、1986年发表的《宗谱与文学》。
 艾永生, 1926年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中勇敢,且力大过人,1949年3月被党组织选为首批武工队员,后又被选为中共川北工委委员、遂南中心县委书记王子度的警卫员。1949年7月下旬因病在家休养,被当地地主告发而被逮捕,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临死不惧,严守党的秘密,几天后被敌人杀害于遂宁城西铁门山上。四川遂宁人。
 艾 冲,1955年1月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10多门历史地理课程,曾获优秀教学教育实习带队教师、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先后出版《明代陕西四镇长城》等4部专著;参与撰写及出版《古今西安》等3部著作;共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 艾素珍,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198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副编审、编审,现任编辑部主任兼《自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料》两刊副主编;1997年当选 为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委员;2000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主要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中国通史》第11卷第38章(近代前编);论文:《沈括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清末人文地理著作的翻译和出版》等。
 艾永明,1982年1月江苏师范学院政教系本科生毕业,1982—1984年先后在西南政法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2001年4月—2002年3月在日本关西学院做客座研究员,2002年7月苏州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刑罚与教化》、《清朝文官制度》等;先后在《中国法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江苏常熟人。
 艾祖星,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年届七旬,现仍在上外立泰语言文化学院授课,于1987年发表论文《基础英语教学探索》。
 艾克恩,生于1931年,1947年毕业于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旋即参加延安西北文工团,1948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演出,1952年后历任西北局宣传部文艺处、中宣部文艺处、中共北京市委文化出版部干部及文化部文艺研究院研究员、办公室主任、当代文艺研究室主任,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作:《延安文艺回忆录》、《延安艺术家》、《延安城头望柳青》等。专著《延安文艺运动纪盛》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殁于1995年,陕西米脂人。
 艾 湫,别署山外山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作家协会、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四川省外国文学学会、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四川省诗书画家国际交流协会会员。40多年来,发表歌曲、诗歌、戏剧、曲艺、小说、散文、文艺评论、文学翻译、书法等多类作品数百件。四川人。
 艾庆芸,生于1938年,196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做过翻译、军人、工人和国家干部;自幼酷爱书画,书画艺术始终是他日续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追求。书海中探理,写作中创新,终于以他独创的艺术风格走上了中国画坛。他在天津、北京、山东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1989年以来,5次赴新加坡办展讲学,并赴印尼的雅加达、马来西亚的槟城和法国巴黎举办了大型个人书画展,引起了当地的轰动。早年偏爱水粉、油画,尤钟书法;改从中国画以后,又涉及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尤善画竹。其“笑竹”艺术蜚声中外,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并有“竹王”的美誉。著作:《艾庆芸写竹》、《青少年书法练习》、《艾庆芸楷书》、《顔体楷书临摹》等。天津人。
 艾民有,1937年生,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美展,并有多幅作品获奖。上海人。
 艾石之,19330年生,受家学影响,自幼酷爱绘画,从事美术创作近50年,60年代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成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泸州人。
 艾春华,教授,中国祭孔雅乐研究专家。主要著作:《中国历代祭孔雅乐》(与其夫人江帆全著)
 艾立群,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中国电影乐团作曲、创作室主任,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员,电影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电影、电视音乐、交响乐、舞蹈音乐、声乐、通俗音乐及电子音乐,其中《共和国不会忘记》获1988年金鸡奖、百花奖和政府奖,电影系列片《望长城》获全国音像制品音乐音响奖;先后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和作品。上海人。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4:53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艾嘉蕙,台湾东海大学音乐系毕业,美国俄亥俄州大学钢琴演奏博士。在美期间,曾获协奏曲比赛首奖,并与乐团合作演出,亦常在美国中东部大城市举行个人独奏会。归国后,经常以独奏、双钢琴及室内乐等形式演出。其著作《钢琴水曲之研究》于1992年获行政院新闻局重要学术著作奖。1999年受美国俄亥俄州大学邀请,担任客座教授一年,担任伴奏及室内乐课程,获该校该年最具学术及教学影响力之钢琴教授。现为东海大学音乐系及研究所专任教授、台中师院兼任教授。
 艾 敬, 1969年9月10日生,毕业于沈阳艺术专科学校声学专业,后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表演。先后为沈阳歌舞团、东方歌舞团演员,18岁出演电视剧《情魔》,后主要从事歌曲创作和演唱。出版发行的作品有:《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Made in China》、《New york,New york》、《艾在旅途》等12辑。其歌曲类型被定位为“城市民谣”,艾敬被誉为“最有人文气质的城市民谣歌手”、“中国第一民谣歌手”。沈阳人,滿族。
以上19人的生平事迹是在电子网络中搜索到的,不知是否准确,也不知有无张冠李戴的谬误。其余13人的生平事迹查不到。没有查到作家艾东的生平事迹,却查到了影视演员艾东的简介,现附于后:
 艾 东,生于1971年1月6日,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表演系本科,先后参加《中国轨道》、《绝密1950》等19部电视剧和《孟北的海》、《猎豹》等3部电影的演出,在《孟北的海》中饰演孟北,在《猎豹》中饰演塞那,均为男一号。

4-3、《潼南博客》还提到以下6位名人:艾胜煌(福建松溪人,松溪县下岭小学校长,198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第6届全国人大代表)、艾 可、艾 成(新加坡歌手)、艾 心(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歌手)、艾青春(详见当代名人)、艾育华(湖北安陆人,1920年生,194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长江电工厂工程师、副总工艺师、高级工程师。)。

4-4、《艾姓吧•艾姓优秀专家名典》介绍了以下10位艾姓名人:艾贵文(1937年5月生,河南辉县人,湖北日报社副社长)、艾荷秀(1954年8月生,湖南永州冷水滩区人,口腔科专家)、艾运钧(1929年5月生,湖南新邵人,长沙铁道学院教授,译著、编著、论文均颇丰,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艾方向(1937年10月生,山东济宁人,教授,诗歌、评论、论文均颇丰,公安公文写作专家)、艾儒棣(1944年6月生,重庆市永川人,教授,外科研究室主任、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教学、科研、临床均有成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艾照全(1957年8月生,湖北钟祥人,副教授,胶粘剂专家,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艾丁(1927年1月生,陕西渭南人,一级书法师,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20多次)、艾克奇(1944年12月生,陕西子洲人,副研究员,当代书法家)、艾新民(1943年生,陕西米脂人,擅长书法)、艾秀琪(1947年生,北京人,中国画画家和烫画家)、艾泽海(1930年生,河北丰润人,当代老年书画家)。

4-5、2009年8月30日在网络文章《世界英才》中又见到了6位艾姓名人:艾成英(1950年3月9日生,贵州岑巩人,土家族,岑巩县注溪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先后获得州“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艾大根(1945年4月生,四川秀山人,1969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高级讲师,在推广农业技术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专业论文多篇,曾获得1990年四川省教委授予的“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艾克顺(1933年9月生,陕西米脂人,主治医师。1950—1962年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1986—1992年在西安医科大学二院多次被评这优秀党务工作者,发表论文多篇)、艾廷献(1946年2月生,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高级讲师,河南南召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获河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艾玉花(1941年3月生,云南大理洱源县人,彝族,历任洱源县政协副主席、人大副主任、人大常委调研员,曾多次受到县、州表彰,1998年被评为县、州、省先进工作者)、艾正太(1943年3月生,四川宣汉人,1969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1980年调西南政法大学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副处长、校学术委员等职,编著、论文颇丰)。

4-6、《世界人物辞海网》登载了以下2位艾姓名人:艾存义(1937年生,铁道部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工厂电力车间二站站长。在电器维修和技术改造中做出了一定贡献,于199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第八、九、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北京昌平人)、艾 永(1940年6月生,曾任北京市门头沟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高级政工师)。

4-7、《滿族姓氏寻根大全》介绍了1位艾姓名人:艾书琴,1954年生,教授级政工师,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历任鸡西市滴道区副区长、市妇联主席、市总工会主席、市长助理、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黑龙江省鸡西市人。

4-8、向群推荐一位艾姓名人:艾行素 ,女,生于1956年,是以康熙二十六年(1687)凤凰城正红旗防御、凤凰城城守尉艾必达公为始迁祖的凤凰城正红旗满洲艾氏宗族第十世孙。1978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系,曾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学习。1978年至1987年任职于丹东市第二医院,现任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系大主任,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中共党员。她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及小儿急救方面颇有专长,先后撰写了六篇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并发表于国家级杂志上,还有多篇科研论文分获丹东市多个奖项,曾经被评为丹东市卫生局“双十佳”中青年技术骨干。多年来,有许多患儿家属给她送感谢信和锦旗表达感激之情,省市新闻媒体曾多次报导她的感人事迹。出色的业绩使她多次荣获医院和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及辽宁省先进女职工等称号;她所领导的儿内科系多次被评为医院和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青年文明号、辽宁省中国文明示范岗、辽宁省及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她在从事小儿临床诊疗工作三十年里,潜心钻研医疗技术,在神经、呼吸、血液、急救方面颇有专长,并成功抢救了许多例疑难、重症及濒于死亡的患儿。在她的带领下,首先开展的大剂量MTX治疗和预防脑白,既为丹东市儿科系统治疗白血病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使我国目前对白血病的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率先在丹东市开展的胸骨骨髓穿刺替代了传统的髂骨穿刺,既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沙丁胺醇泵吸提高了在哮喘持续状态下的抢救成功率;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儿童哮喘吸入治疗法不但能使病情得到控制,还减少了口服和静脉激素的副作用;大剂量丙球冲击法能减少和阻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的形成,使格林巴利综合症患儿能避免呼吸肌麻痹,既减轻了患儿气管切开的痛苦,也省去了上呼吸机的大量费用,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赞誉和欢迎。

以上“其他当代名人”共85人,其中20名已列入“当代名人”中,加上另21位“当代名人”,再加上文学等4个领域中不重复的当代名人11人,当代各行各业大大小小名人共117人。
从上述古今名人和文学等4个领域名人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今名人,还是文学等4个领域中名人,艾姓名人所占比例均远远大于艾姓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如果考虑到被遗漏的艾姓名人,上述某些比例会高得多。艾姓古今名人共225人,约占全国古今名人总数32000人的0.7%,约为艾姓人口占全国人口0.03%的23倍;唐至清末艾姓进士共95名(未计武进士4名),约占进士总数102579名的0.093%,为艾姓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0.03%的3.1倍。所有这些统计数字说明,自古至今,艾姓人氏的素质远远高于全国人员的平均素质,这是值得艾姓人氏骄傲和自豪的,并将成为激励艾姓后辈继承并发扬先辈们勇于进取精神和光辉业绩的无穷动力。




七、注释
注1:关于艾氏得姓始祖汝艾
注1-1:汝艾的祖籍为甘肃天水郡
经查,①女娲氏之后代有汝氏,汝氏祖籍甘肃天水郡;②周平王姬宜臼之少子封于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其后代以封邑名“汝”为氏;③另一说古有汝水(今汝河的上游,流经河南省上蔡、汝南诸县,注入淮河),居住在汝水两岸的氏族以汝水名为氏。汝艾是夏朝人,在周朝之前,故与②无关,只能出自①、③。由此可以推断,汝艾的祖籍为甘肃天水郡或河南汝南郡。经进一步考证,汝艾的祖籍为甘肃天水郡。(详见注12)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汝艾是少康帝恢复家国的大功臣和大臣,因此,汝艾及其子孙当居住在夏都阳翟(今河南禹县)附近,即艾姓的祖籍应该在今河南禹县附近,而为什么是其故乡天水呢?难道汝艾及其子孙又回到了故乡?

注1-2:以汝艾为始祖的艾氏源出风姓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这支艾姓源出风姓。经查,女娲氏为风姓,故其后代汝氏出自风姓。

注1-3:汝艾的活动年代及以汝艾为始祖的艾氏宗族的起始年代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称,夏朝少康帝约于公元前1868—1848年在位。汝艾是少康帝复兴家国的大功臣和重臣,在公元前1868年时应有30岁左右,据此推测,汝艾生于公元前1900年前后,主要活动于公元前1878—1848年间。
这支艾氏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汝艾之孙“以王父名为氏”,另一说是“因汝艾功高,少康帝赐姓艾”。若是汝艾之孙“以王父名为氏”,按每两代间隔25年计,则这支艾氏约起源于公元前1840年前后;若按少康帝赐汝艾姓艾,则这支艾氏约起源于公元前1868年前后。这支艾氏的历史有3850—3880年,是各支艾氏起源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

注2:关于商修水艾侯国第一任艾侯及最后一任艾侯—周初山东艾山艾子
以修水艾侯国第一任艾侯为始祖的艾氏宗族是一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且当今后裔人数众多的重要艾氏宗族。令人遗憾的是,所有姓氏辞典竟无一提及这支艾氏的起源;值得庆幸的是,唐元和《括地誌》、南宋《罗泌•路史》、《黄长睿•钟鼎遗文》及江西修水《艾氏宗谱》、江西东乡《礼洞艾氏宗谱》等典籍记载了有关修水艾侯国及其艾侯和艾子的宝贵史料,使得我们有可能弄清这支艾氏宗族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艾侯国因何而得名?封建于何时?周初的艾佚侯与修水艾侯国有何关系?修水艾侯是否被周武王俘虏过?最后一任艾侯主动朝见周武王,俯首称臣,因何被连降两级?修水流域后来为什么称艾子国?当今修水流域已找不到艾侯的后裔,那么,艾侯的后裔迁徙到哪里去了等等,现有史料对这些问题的记载均十分简要,致使一些问题的答案不是一目了然,甚至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这就需要我们下大气力一一加以考证和研究,以使这支重要艾氏宗族的源流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注2-1:江西修水流域是艾氏的重要发祥地
熊耐久先生主编的《渣津镇志》和《古艾寻踪》称:商朝在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国,都城在今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龙岗坪,辖地包括修水流域的铜鼓县、修水县、武宁县和永修县一带;以原艾侯国都城龙岗坪为中心的地域即今修水县,春秋晚期(公元前504年)改称艾邑;秦汉时在艾邑设置艾县,直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除艾县,归入建昌县,此地域一直以艾为名。熊先生在《商时有艾侯国—古艾国》一文中转载了《罗泌•路史》对艾侯及其艾侯鼎和《黄长睿•钟鼎遗文》对艾侯鼎的记载。《罗泌•路史》云:“艾,商侯爵,有艾侯鼎。” 《黄长睿•钟鼎遗文》载:“商艾侯鼎铭云:维元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锡尔侯,丰尔稼穑,使尔子子孙孙永保用享。”修水《艾氏宗谱》也有关于商艾侯鼎的记载:“《罗泌•路史》云:商有艾侯鼎,古鼎录艾侯鼎铭云:维元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锡汝艾侯,丰汝稼穑,介汝眉寿,子子孙孙永宝。” 修水《艾氏宗谱》引用的唐元和《括地誌》云:“汉艾县有地名龙岗坪,即古商艾侯之陵。”这些史书记载的古商艾侯鼎和古商艾侯陵都是商朝时期在此地域封建艾侯国的有力证据。(详见注2-7)
2009年9月3日在电子网络上见到了艾华的文章《古艾城》,文中转述了《旧志附注》:“按罗泌《国名记》,艾为商国,其封爵甚远。武王克商俘艾侯,君俘则国易,是周世已无艾侯国。”接着说,“旧志称:周平王以后,武宁地属艾子国者,不知何所本。详其文义,艾子国为周平王始封。” 罗泌《国名记》认定在周朝时已无艾侯国;《旧志》的推断是,周平王始封原艾侯国地域为艾子国。
《宋史•郡县志》云:“分宁古艾地也,县西120里龙岗坪有艾城焉。”说明宋朝时称龙岗坪为艾城。
综上所述,自从商朝在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国,周平王改封艾子国,春秋晚期改称艾邑,秦汉时设置艾县,直到隋朝废除艾县,归入建昌县,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修水龙岗坪为中心的修水流域一直以“艾”为名。到宋朝时,龙岗坪称艾城。根据傅说(公元前1268年任商朝武丁帝的国相,辅佐武丁中兴,史称贤能之相)所居之地曰傅岩,严光(又名遵,字子陵,东汉余姚人。与刘秀同学,少有高名。刘秀即帝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隐身不见。光武帝设法找到光后,授其谏议大夫,光坚辞不受,躬耕于富春山)隐居之地曰严滩(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南富春山下、钱塘江上,又名严光濑,严子濑,严陵濑,又作严陵钓台,严陵台),杜甫所居之地曰杜陵,自古以来多以居民的姓氏为其居住地的地名,说明以艾侯国、艾子国、艾邑、艾县、艾城相沿为名的修水流域自商朝到隋朝乃至宋朝一直有许多艾姓人口居住,是艾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熊先生说,渣津镇乃至修水县境内至今还有以艾为名的地名。查《江西省地图册》,修水县现有黄沙镇艾村,永修县现有艾城镇(修水北岸,隋开皇9年为建昌县县治,公元1949年前为永修县县治)。武宁县艾施仪来信说:“武宁县历史上有古艾,现代还沿用古艾镇之名,直到“文革”时才改古艾镇为新宁镇(即武宁县城关镇)。”这说明修水、武宁、永修一带自古至今一直保存着自商朝第一世艾侯以下艾姓先民的许多历史遗迹。
熊先生还说,他查阅《熊氏族谱》时发现,宋、元、明、清各朝均有艾姓先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地域直到近古时期仍有较多艾姓人口居住。

2-2、商朝修水艾侯国因何而得名?
商朝修水艾侯原来姓甚名谁?艾侯国因何而得名?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商朝艾侯原本姓甚名谁,不得而知。抑或是以汝艾为始祖的艾氏后裔,因有功于商朝,被某位商帝封为侯爵,其封地在江西修水流域,从此修水流域因国君姓艾而得名,称为艾侯国;抑或是如同被封于河南汤阴艾国的艾侯,被封于修水的侯爵也是某位商帝的后裔,因其国都名“艾城”(今龙岗坪),因而称其封地为艾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这里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即修水艾侯国是因国君姓艾而得名,还是因国都所在地名艾而得名?据本人推测,第一种可能性较大。因为龙岗坪在宋朝时名艾城,在商朝时名龙岗坪,以龙岗坪为国都的侯爵国不可能因国都名而称为艾侯国,只能因国君姓艾而称为艾侯国。有人可能会问,封于江西修水艾侯国的艾侯是否是先被封于艾国(故地在今河南汤阴)的艾侯后来被改封于江西修水,或其子孙被封于江西修水,为与河南汤阴艾国相区别,另命名江西修水侯爵国为艾侯国?
沈长云编著的《中国历史•先秦史》对“商代政治区划—内服与外服”的介绍基本上可回答上面几个问题,现转述于下:“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统治的商王朝中心地区,这个地区又称作“王畿”。王畿即王都附近地区,其范围在千里左右,主要包括河南的安阳、商丘、郑州、洛阳地区,还有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安徽北部的各一小部份。王畿内的族邦∕方国主要由商王的同姓族邦∕方国或姻亲族邦∕方国构成。“外服”是“内服”周围区域,外服区域的面积和族邦∕方国的数目不是一成不变的。外服区域内的族邦∕方国由异姓族邦∕方国构成,他们与商中央王朝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商王朝的兴衰而变化。有的外服族邦∕方国在商王朝兴盛时归服,商王朝衰弱时叛离,时服时叛。到“武丁中兴”之时,商王朝对时服时叛的族邦∕方国进行了征讨,并对江汉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经营。随着这种经营,商朝的势力必然深入到江汉流域地区。据最新考古发现,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鄱阳湖与赣江下游地区到“武丁中兴”之时均属于商外服区域。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被封于外服区域—修水流域的艾侯肯定不是商王的后裔,当然不会是艾国的艾侯及其子孙,只能是艾氏族邦的首领或艾姓方国的国君。由此可知,修水艾侯国是因国君姓艾而得名。

2-3、商朝修水艾侯国封建于何时,或曰以第一任艾侯为始祖的艾氏宗族起源于何时?
商朝修水艾侯何时被封于修水,或曰修水艾侯国封建于何时?弄清了这个问题,以第一任艾侯为始祖的艾氏宗族的起始时间就清楚了。
为了弄清修水艾侯国封建于何时,有必要弄清修水艾侯及其族邦从何而来。据我分析,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艾氏得姓始祖汝艾是夏朝少康帝的功臣和大臣,汝艾及其后裔当居住在夏都阳翟(今河南禹县)附近,处于商“内服”区域内。商灭夏时,此艾氏族邦可能有功于商朝,被封为侯爵,因为与商王异姓而被安置到外服区域—江西修水流域;也可能因是夏朝大臣后裔而被驱逐出“内服”区域,他们一路南迁到了江西修水流域,并在此地区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艾姓人口遍布于修水流域。在武丁帝经营江汉流域时,艾氏族邦有功于商朝,其首领(族长)被封为艾侯,艾氏族邦的聚居地—修水流域被封建为艾侯国。另一种可能是,因盛产北艾而形成的河南汤阴艾氏族邦或因盛产蕲艾而形成的湖北蕲春艾氏族邦,基于相同的原因,南迁到了江西修水流域,并在此地区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艾姓人口遍布于修水流域。在武丁帝经营江汉流域时,艾氏族邦有功于商朝,其首领(族长)被封为艾侯,艾氏族邦的聚居地—修水流域被封建为艾侯国。据此又可得出一个结论:修水艾侯国封建于商朝初到武丁帝在位期间,即公元前1562—1213年期间。不过,依愚所见,在商朝初期,商朝的势力尚未达到江汉流域,因而不大可能将艾侯分封到江西修水地区,武丁帝经营江汉流域时封建艾侯国的可能性大。据此可以认定,修水艾侯国封建于武丁帝在位期间即公元前1271—1213年间。
经进一步研究获悉,武丁帝继位3年后方求访到贤人傅说,任其为国相,从此,君臣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使得商王朝的国力逐步得到复兴。依本人看,起码需要20多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达到“中兴”商王朝的程度。只有到了这时,武丁帝才能有实力征讨背叛商王朝的外服方国,并大规模经营江汉流域。也就是说,武丁帝大规模经营江汉流域、封建艾侯国在其即位20多年后,即约公元前1250年后。据此可以较准确地认定,修水艾侯国封建于武丁帝22年(公元前1250年)后。查阅柏杨著《中国历史年表》获悉,武丁帝即位于公元前1325年(武丁元年),公元前1322年(武丁4年)任傅说为相,于公元前1291年(武丁35年)率军攻鬼方,历经3年,于公元前1288年(武丁38年)方征服鬼方。换算成《中国历史•先秦史》年代体系,武丁帝继位于公元前1271年(武丁元年),公元前1268年(武丁4年)任傅说为相,于公元前1236年(武丁35年)率军攻鬼方,历经3年,于公元前1233年(武丁38年)征服鬼方。《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称,武丁约于公元前1271—1213年在位,武丁在位期间“用兵四方:西北伐鬼方,三年克之;北边打败土方和 方;南伐荆楚,深入其阻;东征夷方,西击羌方。”由此可知,武丁帝征服鬼方后,接着攻打土方和 方,大约需用3年以上时间,然后再南伐荆楚、经营江汉流域。由此可推知,武丁帝当在公元前1230年(武丁41年)后方能南伐荆楚、开始大规模经营江汉流域,约经5年大功告成。据此可以更准确地认定,武丁帝于公元前1225年(武丁46年)前后封建修水艾侯国,修水艾侯国的历史约有3235年。这支艾氏宗族的历史比艾侯国的历史长得多,与以汝艾为始祖的艾氏宗族相同或与更早的河南汤阴艾氏宗族或湖北蕲春艾氏宗族相同。但按编修族谱的小宗之法,这支艾氏宗族应以艾侯国第一任艾侯为始祖,这就是说,以艾侯国第一任艾侯为始祖的修水艾氏宗族约起源于公元前1225年,其历史约有3235年。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5:13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2-4、艾侯鼎铸于何时?
艾侯鼎及其铭文是商朝在江西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国的重要依据,也是搞清艾侯国封建于何时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对艾侯鼎铭文的内容进行研究,对艾侯鼎铸于何时进行考证。
修水《艾氏宗谱》转载的艾侯鼎铭文与《黄长睿•钟鼎遗文》对艾侯鼎铭文的记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但两者的含义基本相同。艾侯鼎铭文的大意为:某(商)王元年,王命艾侯作鼎曰:封(赐予)你为侯爵,保佑你庄稼茂盛,五谷丰登,健康长寿;保佑你子子孙孙永享太平和富贵。维,助词。祀,商称年为祀,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元祀即元年,人君即位称元年。锡,通赐,赐予。丰,意即茂盛,丰收;稼,泛指田中作物;穑,指成熟庄稼。介,意即保佑,相助;眉,意为老;眉寿,意为长寿。读此铭文后,只知艾侯鼎铸于某位商王元年,但不知到底是哪位商王,因而不知艾侯鼎到底铸于何年。
2009年7月初阅读了《中国历史•先秦史》,该书对金文—青铜器铭文的介绍可帮助我们弄清铸造艾侯鼎及其铭文的大致时间。该书称:“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出现在商代中期,属氏族徽记性质。到了殷墟时代,作铸铭文的青铜器多了起来,然多属简单的祖先庙号及氏族徽记。只是到了商末子乙、子辛时期,金文才显示出初步发展迹象,有了十多个字乃至数十字的较长篇的记事金文。”据此可知,有28字铭文的艾侯鼎当铸于商帝子乙元年(约公元前1105年)或子辛(商纣王)元年(约公元前1078年),迄今已有3100年左右。
艾侯鼎铭文中有“锡汝艾侯”或“锡尔侯”(封赐予你侯爵)之语,给人的直接感觉是,某商王封赐艾侯和命艾侯作鼎是同时发生的。若果真如此,则艾侯国封建于商帝子乙元年(约公元前1105年)或子辛(商纣王)元年(约公元前1078年)。到底艾侯国封建于子武丁46年(约公元前1225年)前后,还是封建于子乙元年(约公元前1105年)或子辛(商纣王)元年(约公元前1078年)?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是,封建艾侯国的时间跨度可以确定下来了:子武丁41年(公元前1230年)至子辛(商纣王)元年(约公元前1078年),即公元前1230—1078年间。据此,以艾侯国第一任艾侯为始祖的修水艾氏宗族的历史约有3088—3240年。本人还是倾向于修水艾侯国封建于商子武丁46年(约公元前1225年)前后,即修水艾氏宗族的历史约有3235年;艾侯奉商帝子乙之命,于子乙元年(约公元前1105年)铸艾侯鼎。艾侯鼎至今已有3115年历史。

2-5、艾侯的后裔迁徙到哪里去了?
我曾问过《古艾寻踪》的主编熊耐久先生,是否寻找到了以商朝修水艾侯国第一任艾侯为始祖的这支艾氏后裔的踪迹?他说至今还没搞清楚,本地没有艾侯的后裔,不知以艾侯为始祖的修水古艾的后裔迁往何处去了。
修水《艾氏宗谱》虽然认定商朝艾侯、周初艾佚侯和艾子等修水古艾为艾氏祖先,但该宗族与修水古艾没有直接关系。当今修水艾氏大多为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宗族的后裔,他们宣称艾孔是汝艾的第49世孙,海清公是艾孔的第46世孙,即该宗族认定本宗族既是汝艾的后裔,又是艾孔的后裔。
修水《艾氏宗谱》记载:“周武王克殷时,艾侯来朝,降为艾子,封于艾山。今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春秋鲁隐公二年(编者按:应为鲁隐公六年,即公元前717年),隐公会齐侯(编者按:应为齐僖公),盟于艾,即此地也。”这就是说,商朝修水艾侯国的最后一位国君被周武王降为艾子,并另封到山东莱芜艾山一带。修水艾侯国最后一位艾侯即周初艾子不会是一人独自前往新领地,其家属和嫡系族人会随同迁徙到山东莱芜艾山一带。这是从修水流域迁往外地的第一支艾侯后裔。(详见注2-6)
我后来在查阅东乡《礼洞艾氏宗谱》时发现,宰(九)公第12世孙庭晖公于元朝至元戊寅(1338年)在《礼洞艾氏族谱(三修)序》中开宗明义地说,“艾氏郡望自天水,上祖世代修水古艾也。”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原来东乡艾氏宗族是商朝修水艾侯的后裔。修水德彬曾问过我,江西历来是艾姓大省,是否与商朝修水艾侯有关?不知是不是艾侯的后裔从修水迁到了外地,后来又迁回了江西?当时,我还不知道如何回答德彬提出的这个问题。现在,我已找到了这个问题的一部份答案:东乡艾氏就是“从修水迁到了外地—浙江寿昌,后来又迁回了江西”的艾侯后裔。这是迄今所知的从修水迁往外地的第二支艾侯后裔。这也说明德彬在提出这个问题前,已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寻找修水古艾踪迹的思路。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中国人大多留恋故乡,怀有浓浓的乡土之情,纵使浪迹天涯,也总想落叶归根;即使本人无法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也会寄希望于子孙后代有朝一日回归桑梓故里。

注2-6:被周武王降为艾子、封于艾山的艾侯是汤阴艾侯还是修水艾侯?
商朝有两个艾侯,一是都城为江西修水龙岗坪的艾侯国的艾侯,二是封于艾国(故地在今河南汤阴县)的艾侯。那么,“周武王克殷时,艾侯来朝,降为艾子,封于艾山”的艾侯是哪个艾侯呢?经分析后,我认为是修水艾侯。其根据是,河南汤阴艾国距离商朝都城(今河南安阳)不远,处于王畿内,且是商王武丁的后裔,周武王进攻商朝都城时,艾国的艾侯随同商王朝进行了抵抗,被周武王俘虏,艾国遂灭。因此,周武王不大可能给被俘的商王后裔艾侯分封爵位和领地。而修水艾侯国离商朝都城较远,修水艾侯得知商朝被周武王灭掉的消息后,亲赴周武王帐前,朝见周武王,俯首称臣。修水艾侯朝见周武王,意味着商朝艾侯国向周朝投降,商朝艾侯国宣告灭亡。周武王对主动来降且与商王异姓的修水艾侯分封爵位和领地,在情理之中。出于政治需要,周武王将修水商朝艾侯降为艾子,并另封于山东牟县艾山一带。
综上所述,被周武王降为艾子、封于艾山的艾侯肯定是江西修水艾侯。
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武王为什么将主动来朝、俯首称臣的商朝修水艾侯连降两等,由侯爵降为子爵,并另封于山东艾山?(详见注2.8)
经查阅《中国市县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获悉,山东牟县在周朝时称嬴邑或牟国,秦时置为嬴县,西汉始改置莱芜县,北齐时并入博城县,其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东20里;几经易名,至唐武后长安3年(公元704年)将嬴县和牟县合并,定名莱芜县,前不久改为莱芜市,“莱芜”之名自公元704年一直沿用至今。若从西汉始置莱芜县算起,莱芜县已有近2200年历史;若从704年将嬴县和牟县合并,定名莱芜县算起,则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2.7、受封于陕的艾佚侯为何死在修水,并葬在修水?
修水《艾氏宗谱》还有关于艾佚侯的记载:古艾县有土墩,旧名陕君墩,艾佚侯之陵也。曰陕君者,周武王都陕,艾侯受封于陕,故名之。
艾佚侯受封于陕,何以葬于修水,即何以来到修水,是受周武王之命接任商朝艾侯国君主之位,还是另有原因?若是受周武王之命接任商朝艾侯国君主之位,则分宁在周朝时应仍称艾侯国,而不会“世称分宁为艾子国”,也不会有周平王封此地为艾子国的事件发生。看来艾佚侯葬于修水应是另有原因,这又是一个待解之谜。
2009年9月3日拜读熊耐久先生在电子网络上发表的《商时有艾侯国—古艾国》一文,文中转载了《汲象周书•世浮解》中一句话:“乙巳陈本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据此推测,周武王于征伐商朝前在都城封赐艾佚侯;周武王在亲率周军主力征伐商朝王畿的同时,派遣艾佚侯率领一支偏师征伐商朝修水艾侯国。艾佚侯在征伐艾侯国的战斗中被艾侯打败,并被艾侯俘虏,后死在修水,并葬在修水。

2.8、周武王为什么将主动来朝的修水艾侯连降两等,降为子爵?
“周武王克殷时,艾侯来朝,降为艾子,封于艾山。”先前对主动来朝的修水艾侯何以被周武王连降两级,由侯爵降为子爵,并由修水另封于山东牟县艾山,令其背井离乡一事,感到令人费解,不知是何缘由,只好用含糊的“出于政治需要”加以解释。“艾侯俘佚侯”五个字顿时令真相大白于天下:商朝艾侯主动来朝,俯首称臣,周武王不能不表示欢迎,给予适当封赐,但对于商朝艾侯抗拒周军征伐,打败并俘虏周军主将艾佚侯,又不能不给予适当处罚以示惩戒,于是乎将侯爵降为子爵,并另封于山东牟县艾山,令其背井离乡。

2.9、周武王俘虏的艾侯是艾国的艾侯,而不是艾侯国的艾侯
“艾侯俘佚侯”与“周武王克殷时,艾侯来朝,降为艾子,封于艾山”两个历史事件证明:商朝修水艾侯没有被周武王俘虏,而且打败并俘虏了奉周武王之命率一支周军偏师前来征伐的艾佚侯。商朝修水艾侯虽然获得了局部胜利,但商王朝最终被周武王推翻了。艾侯审时度势,主动前往周营大帐朝见周武王,俯首称臣。由此可见,《舆地指掌图》和罗泌《国名记》中所说的“周武王克殷时,艾侯被俘”中的艾侯应该是商武丁帝的后裔—艾国(今河南汤阴)的艾侯,而不是修水艾侯国的艾侯。

2.10、为什么世称江西分宁为艾子国?
既然艾子被封于山东牟县艾山,理应山东牟县一带称为艾子国,为什么“世称分宁为艾子国”呢?我的推测是,修水艾侯入朝拜见周武王,并被另封于山东牟县艾山,其妻室和嫡系子孙及其本支家族随同去了山东,但人口众多的其它艾氏分支家族仍留在分宁。商朝艾侯降为周朝艾子后,其原属国不能再称为艾侯国,留在修水的艾氏宗族不得不改称艾子国,故“世称分宁为艾子国”。
2009年9月3日在电子网络上见到了艾华的文章《古艾城》,文中转述了《旧志附注》:“按罗泌《国名记》,艾为商国,其封爵甚远。武王克商俘艾侯,君俘则国易,是周世已无艾侯国。”接着说,“旧志称:周平王以后,武宁地属艾子国者,不知何所本。详其文义,艾子国为周平王始封。”据此可知,“世称分宁为艾子国”是在周平王始封艾子国之后,即东周之后,而不是西周之初。本人的上述推测可能与历史事实不符,有望文生义之嫌。

2.11、山东牟县艾山因何而得名?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艾子被封于山东牟县艾山,此地原名艾山,还是因艾子被封于此地而得名?经分析后,我认为是后者。其理由是,居民居住地地名往往以居民的姓氏为名,此地在此前没有出现过艾氏名人,因而此山不大可能以艾为名,曰艾山。艾山的得名,最大可能是艾子死后埋葬于此山,即艾子陵墓所在地,人们便称之为艾陵/艾山。这里的艾陵或艾山是同地异名。由此可以推断,艾子封于此地在先,艾山因艾子得名于后。

2.12、山东5个艾陵/艾山/艾邑/艾县的来历
综合多部书籍记载,山东境内的艾陵/艾山/艾邑/艾县有5处:一是今莱芜市东南,二是今泰安市东南,三是今沂源县西南,四是今栖霞县西北,五是今郯城县与江苏邳县交界一带。为什么山东有5个艾陵/艾山/艾邑/艾县?这5个地域因何以艾为名?
先说前3个艾陵/艾山/艾邑。因为爵位是世袭的,自周初艾子(约公元前1066年)到艾孔(约公元前587—514年间)500来年间,历代艾子及其子孙有多个居住地和陵地不足为奇。一般说来,所有与艾子国有关的艾邑/艾陵/艾山皆应在艾子国领地内。前面已说明牟县(今莱芜市)东南艾陵/艾山/艾邑属艾子国。泰安市位于莱芜市西,沂源县位于莱芜市东,均与莱芜市为邻,泰安市东南和沂源县西南的艾陵也在周朝艾子国领地内是完全可能的。莱芜市东南与泰安市东南和沂源县西南的3个艾陵/艾山/艾邑是异地同名。有关资料称,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牟县县治在今莱芜东20里,其东皆艾山。周朝鲁国曾在艾山附近设艾邑。又称,艾山绵亘数十里,与沂水县即今沂源县接界。由此可知,莱芜东南之艾山与沂源县西南之艾山是连接在一起的同一山脉。在周朝,也曾在沂源县设艾邑。由此可推断出,山东周朝艾子国的领地包括今泰安市东南、莱芜市到沂源县西南一带。因此,泰安市东南—莱芜市—沂源县西南一带是艾姓的另一个重要发祥地。
再说后两个艾山/艾县。栖霞县位于烟台市南,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这两地离莱芜市太远,不可能也在周朝艾子国领地内(编者按:最初的诸候国方圆百里左右)。因此,这两地的得名与艾子没有直接关系。经查阅《中国历史地名词典》,栖霞县西北之艾山因盛产艾蒿而得名,并非因有艾氏人口居住或有艾氏人士陵墓而得名。据此,《中国姓氏辞典》称艾孔的食邑艾陵为栖霞县西北之艾山是错误的,本文将艾孔的食邑“艾陵是今栖霞县西北之艾山”删除。至于郯城县与江苏邳县交界一带的艾山因何而得名,现在只能是推论,可能是艾子的一支后裔迁徙到这里,也可能是艾孔的一支后裔迁徙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久而久之,成为当地巨姓大族,这个家族的陵地便被称为艾山;这里因艾姓人口众多,又有地名艾山,因而东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在此设置艾县。
在“艾姓的起源”一节中说到,季梁以隐居地名为氏或裔款以食邑地名为氏,取名艾孔。至于季梁或裔款即艾孔的隐居地或食邑是莱芜市东南的艾陵/艾山/艾邑,还是泰安市东南的艾陵或是沂源县西南的艾陵/艾山/艾邑,或者包括这三个艾陵/艾山/艾邑,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三个以艾为名的艾陵/艾山/艾邑是周初艾子和各代世袭艾子及其裔孙的居住地或陵地,应是无疑的。也就是说,这3个以艾为名的艾陵/艾山/艾邑因周初艾子及其子孙居住或埋葬在此而得名。基于季梁或裔款以隐居地或食邑艾陵/艾山/艾邑的地名为氏、取名艾孔这一历史事实,与其说艾孔是艾氏第一始祖汝艾的第49世孙,不如说艾孔与山东周初艾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2009年5月上网查阅几个艾氏宗族的族谱,一些族谱的序言也提到了艾子,如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的《艾氏族谱》称:“至田齐,艾子封于艾山,养性修真,迄今云岳山中石崖之壁,篆文犹存,可见仙迹不泯。”又如四川泸县《艾氏族谱》称:“祥开胜境,岱宗旧迹犹存。”这也证明自从周初(约公元前1066年)至上文提及的田氏齐国艾子所处时代即齐宣王时期(约公元前320—301年)的700多年间,今山东泰安东南—莱芜—沂源西南一带确实是艾子国的领地,世袭的各代艾子中出现过一些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故事和遗迹。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周初艾子是山东莱芜艾陵/艾山/艾邑艾氏的始迁祖,江西修水商朝第一任艾侯是山东莱芜艾氏的第一始祖,比周初艾子晚500多年的艾孔是山东莱芜艾陵/艾山/艾邑艾氏的第二始祖。或者说,山东莱芜艾陵/艾山/艾邑艾氏原本有两支,一支起源于周初艾子,另一支起源于春秋艾孔。至此,已找到江西修水商朝艾侯的两支后裔:山东莱芜艾陵/艾山/艾邑艾氏和江西东乡艾氏及其外迁后裔。作为江西修水商朝艾侯的外迁后裔,东乡艾氏于公元895年从浙江寿昌迁回了江西,不知有无山东莱芜艾氏的后裔从山东迁回了江西?

注2-13:罗泌是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一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1176年撰成名著:《路史》,共47卷,收入《四库全书》“别史类”中。我们应该感谢罗泌在《路史》中记录了艾侯国、艾侯和艾侯鼎这些珍贵的史实。

注3:《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起源于河南汤阴艾国的这支艾姓源出子姓。经查,商朝汤、武丁诸帝均为子姓,故其后代为子姓。

注4:关于艾孔及其祖先微子和孔父嘉
艾孔是一支人才辈出、后裔众多的重要艾氏宗族的始祖,有关史料和各艾氏宗族的族谱对艾孔及其祖先的介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艾孔原来到底姓什么?季梁、裔款和艾孔三个名字是何关系?季梁于何时自鲁隐于齐国艾陵?艾孔到底是齐国大夫还是鲁国隐士?艾孔的先祖名孔父嘉还是孔嘉父?孔父嘉是微子的第几世孙?艾孔的食邑到底是哪一个艾陵?艾孔与孔子是何关系?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还是七世祖等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以便得出比较符合历史的结论。

注4-1:艾陵是齐国领地,而不是鲁国领地
裔款与宴婴、梁丘据同为齐景公的重臣。《左传》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1年)大事记中记载了裔款和梁丘据一起向齐景公提建议的事。联系到注2,又出现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曲阜为魯国国都,泰安、莱芜和沂源位于曲阜的东北部,都离曲阜不远,似应属魯国。公元前521年魯国尙存,泰安东南的艾陵或莱芜东南的艾山/艾陵/艾邑或沂源县西南的艾山/艾陵/艾邑何以成为齐国大夫裔款的食邑?难道泰安、莱芜和沂源当时已归属齐国?
经查,张习孔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齐僖公、鲁隐公盟于艾(齐邑,今山东沂源县西南)。”何兹全主编的《中国大事典》记载:“公元前484年5月,鲁哀公会合吴王夫差攻下齐国的博地(今山东泰安市东南)。25日,到达嬴地(今山东莱芜市西北)。27日,两军在艾陵交战,吴王率领中军大败齐军。”上述史实充分证明,泰安、莱芜、沂源艾陵/艾邑在公元前717—484年间确实归属齐国,即艾子国隶属于齐国。
齐宣王时的艾子是齐国大臣,此艾子当是周初艾子的世袭后裔,这也证明艾子国隶属于齐国。此艾子的出现,还印证了“周武王克殷时,艾侯来朝,降为艾子,封于艾山”这一史实。
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称, 季梁在鲁国“三家僭乱,君弱臣强”之时“遂去国隐于艾陵”,这也间接说明艾陵不是鲁国领地,故需“去国”即离开鲁国隐于艾陵。
齐国的国都为临淄。查看地图,泰安、莱芜和沂源分别位于临淄的西南部或南部,距离临淄不远,且比距曲阜更近些。

注4-2:艾孔即是《左传》中的裔款
电子网络上有一篇文章称:刘师培校补云:“《元和姓纂》十四‘泰艾姓’条云:‘宴子春秋齐大夫艾孔之后。’即《左传》中的裔款也。”

注4-3:季梁、裔款、艾孔同为一人,艾孔既是鲁国隐者,又是齐国大夫
2009年5月初在电子网络上看到,上海《浦东姓氏宗族》称:“艾氏,相传为山东孔子之后。战国时因避秦乱而伏于艾蒿之中得免于难,遂改姓艾,以孔为名,故其(浦东川沙艾氏)始祖为艾孔。”(详见注4-4、注4-6)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称:“夫艾氏之源,(启)自春秋始。因周武王克殷而有天下,封微子(见注4-10)于宋,其八代孙名孔嘉父者,易姓曰孔,仕鲁为大夫(详见注4-11—注4-15),传五代至名季梁者,因三家僭乱,君弱臣强,遂去国隐于艾陵,易姓曰艾,以原姓为名,故曰艾孔。”这两篇文章都说艾孔原姓孔。据筆者分析,艾孔原姓孔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产生了两个新的问题,问题之一是,这里的季梁即是艾孔,季梁、艾孔、裔款是同一人的三个不同名字,那么,季梁和裔款这两个名字有何关系?问题之二是,季梁离开鲁国隐于艾陵,易姓曰艾,而裔款为齐国大夫,食邑为艾陵,以食邑名艾为氏,艾孔究竟是齐国大夫还是鲁国隐者?究竟以隐居地名为氏还是以食邑名为氏?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艾孔原名季梁,在鲁国时一直使用此名。季梁离开鲁国隐于艾陵后,便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为氏,以原姓为名,取名艾孔,字裔款。根据注2可知,诸艾陵均归属齐国。季梁到齐国艾陵后,一直使用裔款或艾孔这两个名字,所以在史书中记载裔款为齐景公的大夫,姓氏书籍则称泰艾姓系宴子春秋齐大夫艾孔之后。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据本人推测,季梁离开鲁国后,可能先隐于齐国艾陵,后来出仕齐国,官至齐景公的大夫,其食邑在艾陵,以食邑名为氏,原姓为名,取名艾孔。所以,季梁先是由鲁国隐于齐国艾陵的隐者,裔款后为齐国齐景公的大夫,或者说,艾孔既是鲁国隐者,又是齐国大夫,先后两种不同身份集于艾孔一人之身。至于到底是季梁以隐居地名为氏,还是裔款以食邑名为氏,没有实质性差别,反正都是以其居住地艾陵之名为氏,只是时间先后不同而已。依愚所见,第一种情况可能性大,即季梁自鲁隐于齐后,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为氏,原姓为名,取名艾孔,字裔款。等裔款出仕齐国、官至大夫后,齐景公将裔款的居住地封赐给裔款作食邑。季梁隐于艾陵在先,裔款食邑于艾陵于后,隐于艾陵之时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为氏,取名艾孔更合乎情理。

注4-4:艾孔“因避秦乱而伏于艾蒿之中得免于难”的故事纯属虚构
2010年1月15日查阅《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获悉,在公元前285年,“齐国势盛,威胁三晋和秦楚。秦欲合纵伐齐……乃使蒙武攻齐,夺九城,以为九县。”这是秦国首次派兵攻打齐国的记录。经考证,艾孔生于公元前587—567年间,殁于公元前514年前,活动于公元前537—514年间,是春秋时期人,比秦国首次派兵攻打齐国早两百多年。由此可见,《浦东姓氏宗族》所言艾孔在“战国时因避秦乱而伏于艾蒿之中得免于难,遂改姓艾,以孔为名”的故事纯属杜撰的子虚乌有。

注4-5:以艾孔为始祖的艾氏宗族的得姓始自艾孔本人
《中国百家姓解说辞典》称艾氏“家族的得姓,不是始自夏臣汝艾的第四代,就是始自大夫艾孔的第四代。”这一句话有两个错误。错误之一是汝艾之孙以王父名为氏,而不是其曾孙以曾祖父的名为氏;《现代汉语辞典》对“王父”的释义是“祖父”而不是“曾祖父”。另外,季梁以隐居地名为氏,或裔款以食邑名为氏,以原姓为名,取名艾孔,更不是其孙或曾孙以其隐居地名或食邑名为氏。因此,以艾孔为始祖的山东莱芜/沂源艾陵艾氏宗族的得姓,既不是始自大夫艾孔的第三代,更不是第四代,而是始自艾孔本人。错误之二是艾姓起源除了汝艾和艾孔外,还有艾侯等多支。因此,不能说艾氏家族的得姓,不是始自夏臣汝艾,就是始自大夫艾孔。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5:59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注4-6:艾孔不是孔子之后,而是孔子之叔
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称:艾氏相传为山东孔子之后。即艾孔是孔子之后。这是错误的。《浦东姓氏宗族》称,孔嘉父“传五代至季梁”; 《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孔父嘉之子“五传而生孔子”。将《中国人名大辞典》与《浦东姓氏宗族》关于孔父嘉与季梁和孔子关系的介绍加以对照可知,季梁即艾孔是孔父嘉的第6世孙,而孔子则是孔父嘉的第7世孙。这就是说,艾孔是孔子的叔叔,而并不是如《浦东姓氏宗族》所说艾孔是孔子之后。另外,艾孔生于公元前587—567年间,比孔子还大16岁以上。(详见注4-8)
艾孔原名季梁,孔子之父叔梁纥,名纥,字叔梁,按照伯仲叔季排序,季梁应是叔梁的弟弟,即艾孔是孔子的叔叔。这与《中国人名大辞典》与《浦东姓氏宗族》关于孔父嘉与季梁和孔子关系的介绍暗合。这恐怕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叔梁与季梁是否是同胞兄弟,尚不得而知,但他俩是同辈兄弟基本上可以确定。
至今尚未查到提及艾孔与孔子有亲属关系的史料。《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公元前514年,孔丘赴齐,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但没提及孔子与艾孔是否见面。也许此时艾孔已经去世,不然孔丘在齐国数月,叔侄同处一城,不可能不相见。如果这一推测正确,则艾孔可能生于公元前583年前,真可能是叔梁的同胞兄弟。

注4-7:季梁于公元前537年自鲁隐居于齐国艾陵
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称:鲁国季梁“因三家僭乱,君弱臣强,遂去国隐于艾陵,易姓曰艾,以原姓为名,故曰艾孔。”《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公元前537年(鲁昭公5年),鲁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四分公室,季氏择其二,叔孙、孟孙各得其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于是三桓益强,公室益弱。”由此可知,鲁国“三家僭乱,君弱臣强”始于公元前537年,季梁“去国隐于艾陵”当在公元前537年或稍后,设为公元前537年。

注4-8:艾孔生殁时间的推算
艾孔生于何年?史无记载,只能根据相关参考时间点加以推算。可选择以下3个参考时间点:一是裔款与晏婴、梁丘据同为齐景公三大重臣的时间;二是其兄叔梁(纥)的出生时间;三是季梁由鲁国隐于齐国艾陵的时间。
除了王亲国戚外,普通士人要做到国君主要辅臣这等高官,一般应在40岁以上。此前,我曾根据裔款在公元前521年已是齐景公大夫的事实推算其出生年份为公元前560年之前。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家语”云:“叔梁纥娶顔徵在在64岁后,曰野合。”我们姑且设定叔梁纥娶顔徵在时刚好64岁,到生孔子的公元前551年是65岁,则叔梁纥出生于公元前551+65=公元前616年。根据叔梁(纥)与季梁的名字看,他俩可能是同胞兄弟,也可能是同父异母兄弟,起码是相当亲近的堂兄弟。如果是同胞兄弟,按当时女人的生育年龄16—49岁计算,则两人最多相差33岁,即季梁最早生于公元前616-2=公元前614年,最晚生于公元前616-33=583年。如果不是同胞兄弟,则季梁可能生于公元前583年之后。
孔子说他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意即他30岁时,已经完成学业,思想成熟,有了参与治理国家的强烈愿望和齐家治国的足够能力。季梁在鲁国“三家僭乱,君弱臣强”的公元前537年毅然离开鲁国,隐居于齐国艾陵,表明了他对鲁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四分公室强烈不滿的政治态度,已经是一个思想成熟并有政治主见、达到“而立之年”的成年人,即已至小30岁左右。在当时,人若年过50,即已进入老年,一般不会甘冒去国离乡、流离失所之风险,宁愿留在本地苟延残年。据此推测,此时季梁最大不会超过50岁。由此看来,艾孔应生于公元前537+(50—30)=公元前587—567年之间。
综合上述3个参考时间点推算出的艾孔出生时间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季梁与叔梁(纥)是同胞兄弟,则艾孔生于公元前587—583年间;否则,艾孔可能生于公元前587—560年间。本人以为,比较合理的时间段为公元前587—567年间。艾孔在公元前521年是大夫,此时46—66岁间,合乎情理。
艾孔殁于何年?史亦无记载。如注4-6所推测,可能在孔子赴齐的公元前514年前已经去世。艾孔若殁于公元前514年,则享年53—73岁之间,亦合乎当时男人寿命的实际情况。叔梁(纥)殁于孔子3岁时,活到68岁以上,孔子享寿73岁,艾孔最多活到73岁不足为奇。

注4-9:艾孔原来不姓姜,也不姓田,而是姓孔,源出子姓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以齐国大夫艾孔为始祖的这支艾氏源出姜姓。经查,周初姜太公(姜尙)受封于齐国,齐国为姜氏国。这只是说齐国国君及其家族姓姜,如齐桓公名姜小白。全齐国人是否都姓姜,值得商榷。事实上,齐景公的司马名田穰苴,姓田,可见齐国人不都姓姜。所以,说这时的艾孔源出姜姓有点牵强。
经查,姜氏齐国到齐康公(姜贷)27年(公元前379年)灭亡,尔后为田氏齐国。可能因为齐国于公元前379年后为田氏国,以致某些电子网络文章和个别资料称艾孔原姓田。毫无疑问,这也是错误的。一是因为艾孔所处时代的齐国即使是田氏国,国中之人也不都姓田,更何况艾孔所处时代的齐国为姜氏国,还不是田氏国,所以说“艾孔原姓田”是毫无根据的;二是艾孔原名季梁,字裔款,未见任何史书说裔款姓田。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称:“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艾孔是孔父嘉的第6世孙,即原姓孔。孔父嘉的第10世祖微子是商帝后裔,子姓。所以,这支艾姓同河南汤阴艾侯一支同为商帝之后,也源出子姓。

注4-10:关于艾孔的祖先微子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微子,名启,纣王庶兄(系商帝子乙之长子,因为庶出,未能继位),受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位列子爵,故称微子。初,微子因见商将亡,数谏纣王,王不听,遂出走。及周武王灭商,乃肉袒而缚,向周乞降。至是,周公于周成王3年(约公元前1061年)封微子于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东南),以治殷之遗民,以奉殷祀。微子能仁贤,故殷之遗民甚爱戴之。
2010年1月26日查阅《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获悉,“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周公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国于宋。”《史记》称微子名开,而不是名启。
商纣王于公元前1078年即位,设为20岁,则生于公元前1098年。微子是纣王的长兄,应生于公元前1100年之前。自公元前1078年到其卒年(公元前1061年后),是其主要活动年代。

注4-11:艾孔的六世祖是孔父嘉,而不是孔嘉父
《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孔父嘉,春秋宋国(min)公(共)五世孙。以亲尽别为公族,仕为司马,为华督所杀。其子奔鲁,五传而生孔子。”《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名嘉)”商讨立继承人之事。又载,“公元前710年,宋大夫华督杀司马孔父嘉。”再载,“公元前551年,孔丘诞生。丘先世为宋贵族,及孔防叔,因华氏之逼,自宋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娶顔氏之女(顔徵在),生孔丘。”《中国人名大辞典》与《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对孔父嘉及孔子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记载,“穆公9年,病,召大司马孔父……”“殇公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遇太宰华督……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这与《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所言“大司马孔父,名嘉”是一致的。
由上述引文可见,孔父、嘉、孔父嘉是同一人的三个不同名字。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所说的孔嘉父当是孔父嘉之误。

注4-12:孔父嘉是宋国大司马,而不是鲁国大夫
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称:孔嘉父仕鲁为大夫。经查《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孔父嘉任宋穆公和宋殇公的司马,于公元前710年被太宰华督所杀。由此可知,孔父嘉一直是宋国的司马,从来没有“仕鲁为大夫”。

注4-13:孔父嘉是微子第10世孙,而不是第8世孙
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称,孔父嘉是微子的第八代孙。《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记载,“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稽卒,子丁公申立;申卒,子min公共立;min公卒,弟焬公熙立;min公子鲋祀弑焬公而自立,是为厉公……”《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家语”称:“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似应是min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为清晰起见,将自微子至孔父嘉各代传承关系列成世系表:第1世微子及其弟微仲—第2世微仲之子宋公稽—第3世丁公申—第4世min公共—第5世min公之子弗父何—第6世宋父周—第7世胜—第8世正考父—第9世孔父嘉。由此世系表可认定,孔父嘉是微子之弟微仲的第9世孙,而不是微子的第8世孙。
孔父嘉是宋穆公和殇公的司马,宋穆公于公元前728年即位,设孔父嘉此时30岁,则生于公元前758年前后;孔父嘉于公元前710年被华督杀害,公元前728年至公元前710年是其主要活动年代。
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孔父嘉到底是微子之后,还是微子之弟微仲之后?《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称,孔父嘉是微子之弟微仲之后;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家语”称,孔子是微子之后;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称,孔父嘉是微子的第八代孙。
2010年1月28日查阅清梁玉绳撰《史记志疑》对《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中“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加的按语称,“仲乃微子之子,非弟也。”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孔父嘉确实是微子之后。据此,自微子至孔父嘉各代传承关系世系表应为:第1世微子—第2世微仲—第3世宋公稽—第4世丁公申—第5世min公共—第6世min公之子弗父何—第7世宋父周—第8世胜—第9世正考父—第10世孔父嘉。由此世系表可准确无误地认定,孔父嘉是微子的第10世孙。
本人赞同梁玉绳的意见,除了解决了上述问题外,另一个问题也有所改善。微子生于公元前1100年之前,孔父嘉生于公元前758年前后,两者相距342年左右,原为相隔9代,平均每两代间隔43年,太长了点;现为10代,平均每两代间隔38年,虽仍嫌长了点,但有了不少改善。

注4-14:孔父嘉是孔子的七世祖,而不是六世祖
《辞源》对“孔父嘉”的注释是:“春秋宋min公五世孙。穆公时为大司马,殇公二年(应是十年)为太宰华父督所杀。其后裔逃奔鲁国,至叔梁纥而生孔子,为孔子六世祖。”
《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孔父嘉之“子奔鲁,五传而生孔子。”即孔父嘉是孔子的七世祖。
2010年1月26日《辽沈晚报》刊登了《百家讲堂》主讲纪连海的《孔子的父亲和母亲》。纪先生说,孔子的六世祖名孔嘉父,并列出了自孔嘉父至孔子(丘)的世系表:第1世孔嘉父—第2世木金父—第3世祈父—第4世孔防叔—第5世伯夏—第6世叔梁纥—第7世孔子(丘)。据此世系表,孔嘉父应该是孔子的7世祖。(编者按:孔嘉父是孔父嘉之误,不知纪先生何所本。看来,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族谱序》将孔父嘉说成孔嘉父不是筆误,也不是印刷错误,而是同纪先生一样,是所依据的史料错误。)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家语”称:“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列成世系表:第1世孔父嘉—第2世木金父—第3世睪夷—第4世孔防叔—第5世伯夏—第6世叔梁纥—第7世孔子(丘)。据此世系表,孔父嘉也应是孔子的7世祖。

注4-15:最初自宋奔鲁者是孔父嘉之子木金父,而不是其曾孙孔防叔
《中国人名大辞典》称:“丘先世为宋贵族,及孔防叔,因华氏之逼,自宋奔鲁。” 又称,孔父嘉“仕为司马,为华督所杀,其子奔鲁。”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家语”也称“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到底是孔父嘉之子自宋奔鲁,还是其曾孙孔防叔自宋奔鲁?值得进一步探讨。
查阅清梁玉绳撰《史记志疑》对《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加按语云:“孔子六代祖孔父嘉则为公族,故其后以孔为氏,则叙孔子先世当始孔父嘉,不得始防叔。其所以始防叔者,岂缘防叔始奔鲁之故欤?而孔氏之奔鲁,实非防叔始……夫孔父为华督所杀,则孔氏应即避难出奔,奚待三世而后适鲁?……唯杜注昭七年传云:‘孔父嘉为宋所杀,其子奔鲁’最为明确。《路史》后纪十从之。是奔鲁者乃孔子五代祖木金父,防叔之祖也。”本人同意梁玉绳的意见,最初自宋奔鲁者是孔父嘉之子、防叔之祖木金父,而不是孔防叔。

注4-16:孔氏始祖是孔父嘉,而不是孔防叔
有的资料称,孔防叔因华氏之逼,自宋奔鲁,以其曾祖父孔父嘉第一字为氏,改姓孔。《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家语”称,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这就是说,孔防叔是孔氏的始祖。梁玉绳撰《史记志疑》对此论予以纠正云:“孔子六代祖孔父嘉则为公族,故其后以孔为氏,则叙孔子先世当始孔父嘉,不得始防叔。”本人同意梁玉绳的观点,孔氏始祖是孔父嘉,而不是孔防叔。

注5:关于吴公子庆忌公
注5-1:庆忌于公元前515年出居卫国艾城,而不是于公元前475年出居吴国艾邑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吴公子庆忌封于艾邑,其后代以封邑名“艾”为氏。
经查阅多部姓氏辞典,未查到吴公子庆忌之后代以封邑名“艾”为氏的记载,而多部姓氏辞典称庆忌之后代以其名“庆忌”为氏。《古艾寻踪》主编熊耐久先生说,《修水县志》等史料有关于吴王僚之子庆忌出居于艾的记载,但未见到其后代以地名为氏的记载,也没听到这种传说。姑且将这一支艾氏起源删除。
2009年7月21日接到湖南省邵阳市(原宝庆府)邵阳县艾顺东发来的邮件,文中称:“庆忌公,吴公子也。周元王元年迁居艾城,以城名为氏,实艾氏之始祖也。” 该宗族自称是吴公子庆忌的后裔。2009年10月31日到重庆大足县调研,又找到一支庆忌公的后裔。既然庆忌公有后裔,则证明这一支艾氏起源是存在的,故予以恢复,详见“艾姓起源”第6款。
查阅《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获悉,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21年)第一件大事为“吴人杀公子庆忌”:“庆忌谏吴王改变吴国政令,曰:‘不改,必亡。’吴王不听,庆忌出居于艾(吴邑,今江西修水西)。是时,闻越人将伐吴,庆忌请归吴,与越媾和,遂归,欲除吴国侫臣,为吴人所杀。”有一篇网络文章《要离刺庆忌》称,阖闾于公元前515年派专诸刺杀吴王僚、登上王位后,吴王僚之子庆忌逃往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阖闾与伍子胥定计,派勇士要离到卫国艾城投靠庆忌,伺机刺杀了庆忌。阿蒙编著的《闲品吴越春秋事》中“两大刺客”关于“要离刺庆忌”的故事与《要离刺庆忌》一文大同小异。(详见附录9)不知卫国艾城今为何名,也许是卫国都城(今河南淇县)附近的汤阴县(商武丁帝时艾国的都城)。这两种说法在时间和地点上相抵牾,两者在时间上相差40年,出居地点也不同,一是吴国的艾邑(今江西修水),一是卫国的艾城(可能是今河南汤阴县)。公子姬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登上了王位,号阖闾(或阖庐),大权在握,首先大力铲除吴王僚的残余势力,用军事手段除掉了逃亡在外的吴王僚的两个同胞弟弟掩余和烛庸。依愚所见,阖闾不可能放过智勇双全的吴王僚之子庆忌,更不可能让庆忌留在国内40年,使得庆忌能于夫差21年劝谏吴王夫差。因此,《要离刺庆忌》一文记叙的历史故事更合乎情理,即庆忌被剌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而不是公元前475年。
2010年1月15日查阅《中国历史年表》获悉,“公元前514年,吴王吴光遣要离刺杀前王吴僚之子庆忌。”这证明我的上述推断“庆忌被剌于公元前515年后不久,而不是公元前475年”是正确的。
庆忌的后裔所传庆忌于“周元王元年迁居艾城”在时间上与《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的记载相符,但在出居地上似不相同,其后裔所传庆忌迁居的艾城,似是卫国的艾城(可能是今河南汤阴县),因为在春秋时,今江西修水名艾邑,而《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说庆忌出居的艾邑,指明是吴国的艾邑(今江西修水西)。本人以为,庆忌出居地应是卫国的艾城(可能是今河南汤阴县),而不是吴国的艾邑。因为吴国的艾邑在阖闾的直接控制之下,对庆忌来说仍是不安全的,达不到避难的目的,而且居住在吴国的艾邑,不便于结连邻邦,取得各诸候国的援助。另外,“吴人杀公子庆忌”称,“庆忌出居于艾(吴邑,今江西修水西)。是时,闻越人将伐吴,庆忌请归吴。”既然庆忌在吴国的艾邑,即在吴国内,何言“请归吴”?岂不自相矛盾!这间接说明庆忌出居地在国外,因为只有在吴国之外,才需“请归吴”。

注5-2、以庆忌公为始祖的艾氏宗族源出姬姓,而不是芈姓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以庆忌公为始祖的这支艾氏宗族源出芈姓。
经查,芈姓与艾姓没有渊源关系;吴姓源于姬姓,芈姓与吴姓也没有渊源关系。若因吴公子庆忌之出居地艾邑曾经属楚国,而楚国的国君姓芈,故庆忌也
姓芈,岂不是所有楚国人的后代都姓芈?!另据史料记载,艾邑(江西修水)先为吴国领地,越国灭吴后,为越地,楚国灭越后,方为楚地,当地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庆忌公所处时代,艾邑(江西修水)属吴国,与楚国芈姓毫无关系。而且,庆忌的出居地可能是卫国的艾城,不是吴国的艾邑。所以说这支艾姓源出芈姓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吴王是周王后裔,所以,吴姓源出姬姓,即以庆忌公为始祖的这支艾氏宗族也源出姬姓。


注5-3、艾孔不可能是庆忌公的儿子
2009年10月31日在重庆大足见到了庆忌公后裔的族谱《艾氏家谱(五修)》,谱中列出了自庆忌公以下各代的世系表:第一世庆忌→第二世孔……在孔公名下注明:仕齐王,官拜大夫。经考证,仕齐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即裔款,为齐景公的大夫。再没有第二个仕齐且官拜大夫的艾孔。艾孔生于公元前587—567年间。而庆忌公于公元前514年被要离刺杀,设庆忌公此时为30岁,则他约生于公元前544年前后。可见,艾孔比庆忌大20岁以上,不可能是庆忌的儿子。据本人推测,庆忌公的儿子可能名孔,但不是仕齐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因为仕齐且官拜大夫的艾孔大名鼎鼎,以庆忌公为始祖的艾氏宗族后人将此艾孔误为本宗族第二世祖了,也可能是为了提高本宗族的社会地位,有意将第二世祖孔说成为仕齐且官拜大夫的艾孔。

注6、关于北魏鲜卑族去斤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为艾姓
一支艾氏宗族起源于北魏鲜卑族去斤氏,北魏鲜卑族去斤氏改为艾姓应是河南郡成为艾氏郡望的主要原因。但不少姓氏书籍说,北魏鲜卑族俟斤氏和艾斤氏也改为艾姓,查无实据。

注6-1、北魏鲜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为艾姓
北魏(386—534年,先建都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后迁都河南洛阳)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年在位)因平城冬季严寒、夏天酷暑,以攻打南齐为名,于494年统大军和百姓共100多万(另一说几百万)人南下,迁都河南洛阳,移居中原。孝文帝率鲜卑族在中原定居后,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于496年下诏将2字复姓、3字乃至7字的多字姓改为单姓,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将本人姓名改为元宏;代北118个复姓和多字姓绝大多数改为单姓,其中的去斤氏改为艾姓。

注6-2、北魏鲜卑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为艾姓纯属子虚乌有
《姓氏词典》称“北魏去斤氏、俟斤氏”改为艾姓,《中国姓氏辞典》称“北魏鲜卑族复姓艾斤氏改为单姓艾氏”。经查阅《魏书•官氏志》,鲜卑族118个姓氏中根本就没有俟斤氏和艾斤氏,何来俟斤氏、艾斤氏改为艾姓一说?
在国家图书馆查阅陈连庆编著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俟斤为北方各民族酋长之一种名称。突厥大官有俟斤,高车亦有其官。”突厥和高车族俟斤的后代以官名为氏,便有了俟斤氏。“俟伏斤氏乃俟斤氏的全称,亦作奇斤氏。”该书又云:俟分乃俟斤之误。《魏书•官氏志》118个代北姓氏中有俟伏斤氏,但俟伏斤氏改为伏姓,而不是改为艾姓。
《姓氏考略》亦无“俟斤氏改为艾氏”一说。
综上所述,俟斤氏(含俟伏斤氏、奇斤氏和俟分氏)和艾斤氏改为艾姓是不成立的,故将俟斤氏和艾斤氏改为艾姓两支艾氏起源删除。

注6-3:北魏鲜卑族去斤氏改为艾姓是河南郡成为艾姓郡望的主要原因
河南郡成为艾姓的郡望之一应该与北魏鲜卑族去斤氏改为艾姓有直接关系。河南郡成为艾姓郡望当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诏改鲜卑族复姓为单姓之后,即公元496年之后。
近与洛阳市志办公室联系,了解这支艾氏的情况。市志办将信转给洛阳姓氏研究会,崔副会长来电话说,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话簿,全市有14位艾姓人士,由于改了电话号码,一个也没找到;查洛阳名人录,一个艾姓人士也没有。据崔会长说,姓氏书籍上只有“去斤氏改为艾姓”一句话,没有发现介绍这支艾姓的其他文字。这支艾姓后来是否受到汉族的排挤乃至镇压,被迫迁回代北地区,无从考证。至今尙未找到宣称是这支艾姓后裔的艾姓支派。这支艾姓宗族的变迁和现状,寄希望于这支艾姓的后裔现身说明。

注7:关于回鹘族爱里八都鲁改爱姓为艾姓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西域回纥可汗顿莫贺上书唐朝,改回纥为回鹘。唐武宗会昌2年(842年),回鹘国相爱邪勿等降唐,唐朝廷赐爱邪勿姓爱,赐名弘顺,诏拜爱弘顺宁塞郡公、右领军大将军、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详见《姓氏考略》、《旧唐书•武宗纪》)
爱弘顺的后裔爱里八都鲁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帅将士百余名、老少115人、马260匹向时任南宋四川宣抚使兼夔州知州的孟珙投诚,创“飞鹘军”,暂充任总辖,等待朝庭补官。爱里八都鲁改爱姓为艾姓,取名艾忠孝。(详见《宋史》35/412/12377)
程溯洛教授于2007年9月25日在电子网络上发表的《维吾尔族历史文化专帖》称,回鹘族是今维吾尔族的重要族源。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亦即狄历或勅勒;《魏书•高车传》称袁纥,或写作乌护、乌纥;隋唐称韦纥,《新唐书•回纥传》称,“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称回纥,788年改回纥为回鹘,直到元朝初的400多年间,均称回鹘;元、明时期称为畏兀儿或畏吾儿;清朝初称緾回;1934年,新疆省政府决定废除以前对维吾尔族的各种汉文写法,统一改用维吾尔这一名称。今天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维吾尔”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联合”、“同盟”、“团结”,这比较符合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详见程溯洛等著《维吾尔族简史》)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6:17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注8:彝族绞姓于1872—1873年间改为爱姓,后演绎成艾姓
云南洱源县县志办杨树星先生来信说,经查县志,洱源县有两支艾姓,其中一支为彝族,其祖先姓绞,因一绞姓人士在一次战役中救过总兵杨玉科,杨大人认为“绞”与狡猾之“狡”同音,不好听,人应该相亲相爱,建议改绞姓为爱姓,后演绎成艾姓。
编者按:《中国历史年表》记载:“1872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参将杨玉科攻大理……明年,再克腾越,即云南腾冲,云南战乱,历时凡18年,始靖。”由此可见,彝族绞姓改爱姓当在1872—1873年。

注9:经查,汝氏的祖籍和郡望也是天水郡,根据注1,汝艾可能生于此地,其后裔也可能在此定居。艾姓的祖籍与汝氏的祖籍同为天水郡,艾姓的望出之郡汝南郡则是汝氏的另一发祥地,由此可见,艾姓中的一支源自于汝氏是可信的。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后来史书上未见这支艾姓的去向。”2008年8月接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军来信,信中说:本支艾氏族谱(清光绪和1992年重修谱)均记载了夏朝汝艾和春秋艾孔,汝艾至艾孔49代,艾孔至唐朝海清公(浙江婺州金华艾氏始祖)46代。只是自汝艾至艾孔再至海清公无辈份传承关系。我于2008年10月11日到修水征村查阅了《艾氏宗谱》,写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宗谱旧序》确实有上述记载。在《艾氏历朝祖先世系表》中,依次将夏朝汝艾、商朝艾侯、周初艾佚侯和艾子、春秋艾孔列为艾氏的祖先。该宗族 的堂号为“天水堂”。由此可见,这一支艾氏宗族认定汝艾为其第1世始祖。
2009年1月中旬,江西吉安艾新东来电话告知,他的原籍为福建建宁县,建宁艾氏宗族的祖籍为甘肃天水郡。建宁艾氏宗族应是艾氏第一始祖汝艾的后裔。
2009年4月19日查阅建宁《官庄坊艾氏族谱》时获悉,建宁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是浙江金华艾氏始祖海清公第9世孙荣岱公的后裔。

注10:“东乡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
我于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主持编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期间,得悉竹溪艾氏的堂号为“东乡堂”,但不知典出何处。若以永州府为参考点,竹溪艾氏宗祠所在地处于永州北部,称为北乡;若以湘江为参考点,竹溪祠在湘江西边,只能称西乡。为什么以东乡为堂号,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请教年长者,也都说不知底里。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研究后,得悉江西省抚州东乡县自宋朝以来出了不少艾姓名人,这里应是艾姓人口较多的地区。联系到“东乡堂”疑问,在我脑海中突然出现了“竹溪艾氏始祖是否与东乡艾氏有渊源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2008年5月中旬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宗稷辰著《躬耻斋文钞》中《艾勉斋墓表》。写于1832年的《艾勉斋墓表》称:“艾氏自江西迁永州,盖与东乡同系。”这明确无误地回答了我的上述疑问。但是,由承恩(字勉斋)公于1805年写的《宗祠碑序》中称,“我族自癸二郎肇基,二世甲七、甲十、福三公来自南京,埠名马船,迁居於兹土。”出自于同一人的前后两则信息不一致,一时令人莫衷一是。经分析,勉斋公于1805年从前辈口中得到的信息是“癸二公来自南京”,尔后从别的渠道得悉“艾氏自江西迁永州,盖与东乡同系”,并将这一信息告诉了他的好朋友宗稷辰,宗后来将此信息写进了《艾勉斋墓表》。另一种可能是,宗稷辰于清道光5年(1825年)接受永州郡守吕恩湛聘请,负责编辑《永州志》,在对永州境内巨姓大族进行研究后获悉,“艾氏自江西迁永州,盖与东乡同系。” 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进了《艾勉斋墓表》中。前后这两条信息并不矛盾,联系起来看,竹溪艾氏与东乡艾氏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癸二公的先辈自江西东乡迁南京,癸二公再从南京迁湖南永州竹溪;另一种可能是,癸二公的先祖与东乡艾氏始祖同宗,东乡艾氏始祖从南京迁东乡,癸二公从南京迁湖南永州竹溪。根据竹溪艾氏以“东乡”为其堂号分析,第一种可能性大。为了搞清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南京马船埠艾氏或东乡艾氏的老谱书。[编者按:原以为承恩(字勉斋)公是竹溪艾氏裔孙,但未能在族谱世系录中查到其名;2009年11月16日查阅永州零陵马回《艾氏族谱•勉斋艾先生传》后方知,原来承恩公是零陵马回艾氏宗族第19世孙。]
鉴于南京从元末明初至今变化极大,查遍古今地名辞典,均未查到马船埠这个地名,而已与江西省东乡县艾顺才取得联系的实情,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决定先到东乡调研。我于2008年10月14日到达东乡县,认真地查阅了段墟艾家的《礼洞艾氏宗谱》。查遍所有名录,既未见到癸二公的名字,也未见到癸一、癸三等名字,令我大失所望。但我并不死心,转而认真地阅读首卷中的各修族谱序言和其他资料,期望从中得到有益的线索。当我在《分寓例》中见到迁往外县和外省的各支后裔名录时,顿觉眼前一亮。当我查到“九世千六公,徙吉安,子孙迁南京城”时,更是兴奋不已。再查阅与千六公有关的世系录,虽未查到千六公的出生年月,但其弟千十公生于1181年,千六公当生于1179年或此前几年。东乡艾氏自第1世至第20世(约公元800—1350年)均以数字(本人在兄弟中的排行)为名,有的直接以数字为名,如九公、十七公等等,有的是在数字前加上天干地支字,如丙一公、庚五公、亥二公等等,有的在数字前加一个吉祥喜庆字,如禄一公、福二公、贤三公等等。竹溪艾氏始迁祖名癸二,其子孙还延续了这种取名方式达3代之久,如甲七、乙三、丙四等,与东乡艾氏前20代的名字如出一辙。据此基本上可以认定,东乡艾氏第9世千六公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之先祖,江西东乡县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祖籍。查阅与千六公有关的世系图(吊图)还得知,他属于上坊支派。当时因去上坊路途较远,又正在修路,路不好走,且找不到车,以致未能成行,事后追悔莫及。我已请顺才找上坊艾氏后裔查阅上坊本谱,以进一步搞清千六公至癸二公几代的详情。
2008年12月2日,收到了同为千六公后裔的观明来信。他查阅了上坊本谱,抄录了自第1世至第15世与千六公有关的世系录。我急切地读完后,得悉了千六公的生平事迹及婚姻状况:“生于南宋淳熙丙申(1176年),以寿明仁福慈惠皇后庆寿恩特授迪功郎,广西宪使范应铃辟为节度推官。(按:“宪使”应为“宪司”。宪司是宋朝诸路提点刑狱公事官的别称。因掌一路刑狱案件并弹劾所属官员,故称宪司。)原配吴氏,继配李氏。子一,二公。”但在其第10世至第15世子孙名录中仍未见到癸二公的名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上述分析,本以为在第13世、第14世至多第15世的名录中能查到癸二公的名字,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结果。现实令我的希望落空了,又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有的人可能会说,虽然“艾氏自江西迁永州,盖与东乡同系”,但是癸二公不一定是东乡礼洞宰公后裔,可能是别支艾氏宗族后裔。我在东乡时曾问过顺才等宗亲:“东乡是否还有别支艾氏宗族?”他们都说,没听说过有别支艾氏宗族,全县40多个艾氏村庄,全是宰(九)公后裔。而且,癸二公及其子孙的取名方式与东乡礼洞艾氏宗族的取名方式一脉相承,这不会是巧合,而是迁徙外地的后裔对先辈传统的继承。据此,我认定癸二公是东乡礼洞宰公的后裔。有的人可能会说,虽然癸二公是宰公后裔,不一定是千六公的后裔,可能是另一支派。我非常认真地查阅过两遍礼洞艾氏后裔外迁名录,迁往本省外县74人和外省64人中,只有千六公一人迁吉安,其子孙迁南京城,再也没有第二人迁南京城。经过冷静思考和认真分析后,我仍认定癸二公是千六公的后裔。那么,为什么在千六公的后裔名录中没有癸二公的名字呢?我的分析如后:千六公生于1176年,其长子亥(二)公于1229年考中进士,根据男人20岁结婚生子和最早20岁左右才能考上进士的常情,可以推断出,亥(二)公约生于1197—1209年间,取中间值1203年,比千六公小28岁,系千六公原配夫人吴氏所生。千六公任节度推官当在45岁左右,即在1220年前后迁吉安。亥(二)公及其母吴氏没有随千六公去吉安,随母留在原籍,继续攻读,以考取功名。观明后来来信称,《艾氏礼洞宗谱•分寓例》第2页记载,“千六公,九世,居上坊”;第6页记载,“千六公,九世,居吉安,子孙迁南京城。”这就是说,千六公先由礼洞迁上坊,再于1220年前后从上坊迁吉安。已知千六公之子晋(行细四,过继给千二公为嗣)于宋咸淳辛未(元世祖8年,即公元1271年)考中举人。根据男人生育能力达70岁左右,可推知晋公最晚生于1176+70=1246年前后,即晋公于25岁左右考中举人,合乎情理。在亥(二)公与晋(细四)公之间,当还有一个兄弟。为便于叙述起见,姑且设其名为细三公。细三公当生于1244年之前。由此可推知,千六公娶继配夫人李氏当在1243年之前。这时千六公67岁,原配夫人吴氏已在此前去世,亦合乎情理。千六公继配夫人李氏在吉安生育的细四公过继给千二公为嗣,细三公及其子孙再迁南京城。由于当时通讯和交通不便等原因,迁到南京的这一支千六公的子孙便与老家东乡失去了联系,以致第10世文叔、可叔公于1274年编修《礼洞艾氏族谱(二修)》、第12世庭晖公于1338年编修《礼洞艾氏族谱(三修)》和孟思公于元朝至正壬辰(1352年)编修《礼洞艾氏宗谱(四修)》时,因为编谱者不知在吉安出生、迁往南京的这支千六公子孙的名字及其生平详情,故没有将他们录入《礼洞艾氏宗谱》世系录中,千六公派下世系录中只有其长子亥(二)公派下一支。但是,修谱者知道千六公迁吉安后除了生有晋公外,确实还另有子孙,而且知道这些子孙迁徙南京城,故在外迁后裔名录中注明:“九世千六公,徙吉安,子孙迁南京城。”这就是说,《礼洞艾氏宗谱》证实了生于吉安、迁往南京的这支千六公后裔的存在。在吉安出生的千六公次子(或名细三)约生于1244年。若按每代平均间隔20年计,则第11世约生于1265年,第12世约生于1285年,第13世约生于1305年;若按每代平均间隔30年计,则第11世约生于1275年,第12世约生于1305年。根据我在2005年对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的考证,他生于1306年前后,这与千六公的曾孙或玄孙的出生年份相当,即癸二公为第12世或第13世。我看到了观明于1996年主编的《礼洞艾氏宗谱》,该支派最小辈份为第38世,自始祖宰公(约生于公元800年)至第38世(1996年)共约1200年,平均每两代间隔31.5年。据此可认定:癸二公为千六公的曾孙、宰(九)公第12世孙。竹溪艾氏最小辈份已传至第26世,即相当于东乡艾氏第37世。细三公比亥(二)公小40来岁,二者的后裔相差1代,合乎情理。本人为竹溪艾氏第22世,相当于东乡艾氏第33世。不知东乡艾氏宗亲是否同意我的上述分析?也不知千六公派下宗亲是否承认并愿意接纳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为其同宗同派?
观明在2008年12月24日的信中说,“竹溪艾氏同是千六公之后裔应该是无疑的。”这就是说,千六公派下宗亲已承认并愿意接纳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为其同宗同派。
2009年1月中旬,我又认真地重读了一遍各修《礼洞艾氏宗谱》序言的摘录,从中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东乡艾氏是修水古艾的后裔。宰公第12世孙庭晖公于1338年在《礼洞艾氏宗谱(三修)序》中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说:“艾氏郡望自天水,上祖世代修水古艾也。”东乡艾氏于672年前就在最重要、最权威的宗族文献中庄重地宣称:本宗族是修水古艾的后裔。这就是说,商朝艾侯国(国都为江西修水龙岗坪)第一任艾侯是有文字记载的东乡艾氏宗族的第一始祖。东乡艾氏的历史已有3235年左右。
2009年4月21日二赴东乡调研,查阅东村宗派的《礼洞艾氏宗谱•分寓例》时获悉,东乡艾氏后裔迁往南京者除了千六公的子孙外,还有两支:第10世万二公徙吉安,子孙从军迁南京;第11世胜九公任崇仁县教谕,徙崇仁,子孙分南京。现在看来,癸二公不一定是千六公的后裔,也可能是万二公或胜九公的后裔。后到进贤县池溪艾家查阅族谱时得知,胜九公之父第10世九公(讳德秀,字文叔,号至轩)是千十公之三子,胜九公子一:秉道,行恭六;孙三:旺,行九二、鼎孙、忽孙,后四者仅有名字,生平不详。据此可以推断,他们已迁往南京,且与老家失去了联系,故老家修谱时,只知他们的名字,不知其生平。查阅胜九公的世系录获悉,胜九公“殁于天历己巳(1329年),年62。”由此可推算出,胜九公生于1267年,从而可推知其子秉道生于1290—1329年间,其长孙旺生于1310年之后。癸二公的出生年代与胜九公之子或长孙的出生年代相当。胜九公的1子3孙中无癸二公,据此可以认定癸二公不是胜九公的子孙。癸二公只可能是千六公或万二公的后裔。
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建辉在电话中说,据他所知,崇仁县只有六家桥乡艾坊村,没有别的艾坊村。而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是艾孔的后裔,其始迁祖名孟春,汉末时任崇仁把总,遂家焉。这就是说,在崇仁县没有胜九公的后裔了。这说明胜九公的子孙都迁往南京去了,而不是其中几个“分南京”,另几个留在崇仁县。
据新东说,他向吉安市史志办和吉安县史志办都进行过咨询,均找不到艾姓村庄,因而无法找到千六公和万二公留在吉安地区的后裔。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的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是以宰(九)公为始祖的东乡艾氏宗族的后裔;不可确定的是,癸二公可能是千六公的后裔,也可能是万二公的后裔。经查世系图(吊图),千六公、胜九公的祖父千十公和万二公的父亲千四公都是第6世世英(三三)公的曾孙,据此可以确定,癸二公是第6世世英(三三)公的后裔。
至此,我已经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始祖江西修水商朝艾侯→艾侯的一支后裔不知于何时迁浙江睦州寿昌(今建德)→睦州寿昌艾氏后裔宰(九)公于公元895年迁江西东乡→宰(九)公第九世孙千六公迁江西吉安、第10世孙万二公迁吉安→千六公和万二公的子孙迁江苏南京(元朝时称集庆路,1356—1368年称应天府,1368年始称南京)→千六公或万二公的后裔癸二公于公元1356年前后从南京迁湖南永州府零陵县高溪司镇竹溪(今属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癸二公的后裔从竹溪迁往全国各地。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10:22

[回复] 回复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


注11:山东莱芜艾陵艾氏应该包括以周初艾子和春秋艾孔为始祖的两支艾氏宗族
“陵邑新世第 天水道脉长”这副对联标明了艾姓的两个主要发祥地:甘肃天水和山东莱芜艾陵。上联典出季梁以隐居地或裔款以食邑名“艾”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为一支艾氏宗族之始祖。以艾孔为始祖的这支艾氏与以汝艾为始祖的天水艾氏相比是“新世第”。下联指天水郡是艾氏第一始祖汝艾的故乡,艾姓的发祥之郡,艾姓的祖籍,以汝艾为始祖的天水艾氏比以艾孔为始祖的山东莱芜艾陵艾氏早1300多年,道脉更长。
根据注2,山东莱芜艾陵一带有两支艾氏宗族,第一支以周朝初艾子为始祖,第二支以春秋艾孔为始祖。因此,将“陵邑新世第”仅仅理解为以艾孔为始祖的莱芜艾陵艾氏宗族有失偏颇,应该包括以周初艾子为始祖的艾氏宗族和以春秋艾孔为始祖的艾氏宗族。
以艾孔为始祖的这支艾氏的历史有2500多年,在此之前出现的三支艾姓是:以夏朝汝艾(距今3820年以上)为始祖的艾氏宗族、以商朝封于修水的艾侯(距今约3235年)为始祖的艾氏宗族和商朝武丁帝之后代艾侯的子孙(距今约3050年),两支艾侯分封于江西修水和河南汤阴,由此可推断出,只有汝艾这一支艾氏出自天水郡。这封对联可能是艾孔的后裔撰写。若是,则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起源于艾孔的这支艾氏认定汝艾为艾姓的始祖。
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军信中说,本支艾姓的堂号为:天水堂,且认定汝艾为第1始祖,艾孔为第49世祖。据此推断,这副对联可能是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宗族的后裔所撰。
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氏宗族认为,汝艾与艾孔有直接传承关系。本人不敢苟同。从“艾姓的起源”一节可知,汝艾和艾孔是两支艾氏的始祖。经考证,艾孔原名季梁,自鲁国隐于齐国艾陵,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为氏,以原姓为名,取名艾孔,字裔款;另一说是,裔款后出仕齐国,官至齐景公的大夫,齐景公将艾陵封赐给裔款作食邑,裔款以其食邑名艾(陵)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可见,艾孔不可能是汝艾的裔孙。如果艾孔是汝艾的裔孙,本来姓艾,又何来以隐居地或食邑名艾(陵)为氏呢?岂不是多此一举或曰画蛇添足了。依愚之见,他们之间应该没有血源关系,即无直接传承关系。但是,汝艾是在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艾氏第一始祖,尔后出现的各支艾氏虽然与他没有直接血縁关系,都公认他为整个艾氏的得姓始祖,应是众望所归。汝艾的故乡天水郡成为各支艾氏的祖籍或发祥之郡,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江西修水《艾氏宗谱》称“汝艾至艾孔49代”,可能是按他俩相距的时间推断出来的。汝艾生于公元前1900年前后,艾孔约生于公元前587年—567年,俩者相距约1320年,经历49代,平均每两代相隔1320∕49≈27年。

注12:上联“乾德著倕和之绩”典出浙江金华艾颖2,下联“治功膺纶玺之褒”典出艾仲儒。仲儒是颖2的孙子,可以认定,这副对联是他们的后代对先辈功业的颂扬。“乾德”一词语义双关,从字面上看,乾即天,乾德即“天的品德”,而实际上隐指艾颖2在宋朝乾德(963—968年)间经廷试拔中首选这一典故。倕、和皆为人名,相传倕是唐尧时的能工巧匠,始造钟、准绳、规矩等,和发明弓。艾颖2任过宋朝工部侍郎,有功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故赞扬他“著倕和之绩”。膺,荣获;纶玺之褒,指皇帝降玺书褒谕艾仲儒等8人功绩之史实。

注13:“受<左传>而擢甲科”者是山东艾颖,而不是浙江艾预
上联“试宏词以登首选”典出江苏真州(今仪征市)艾晟。在宋朝政和(1111—1118年)间的宏词考试中,艾晟名标头等,擢升秘书省校书郎,并编修六典文字。
下联“受<左传>而擢甲科”典出何人?《登科记考》称典出艾颖,《中国姓氏辞典》称典出艾预,江西修水和东乡的《艾氏宗谱》也称典出艾预。看来非常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澄清一下,弄清楚“受<左传>而擢甲科”究竟典出何人?以免继续以讹传讹。这篇文章的题目姑且定为:
谁是“受<左传>而擢甲科”者?
《登科记考》25/34B记载:艾颖于后唐长兴2年(931年)赴考途中,有一老村儒授予他《左传》第10卷。艾颖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主考官李愚出的试题为《铸鼎象物赋》,事在《左传》第10卷中。艾颖按《左传》所叙,一挥而就。李愚爱其文,擢艾颖为甲科进士(即状元)。这就是“受<左传>而擢甲科”的典故。(详见附录3-1)
江西修水征村《艾氏宗谱》记载,艾颖和艾预是同胞兄弟,前者生于后唐长兴中(约931年),后者生于后周(951—959年)间,分别官至宋朝工部侍郎和户部侍郎,都是浙江婺州金华人。修水《艾氏宗谱》和东乡《礼洞艾氏宗谱》也都记载了“赴考途中遇村儒的典故”,但其中的主人公不是艾颖,而是艾预。与《登科记考》所述的故事情节表面上看大致相同,但实质上有两大区别:一是隐去了艾预赴考的时间,二是删除了艾颖(或艾预)回答村儒的话:“贱子家于郓(州),无师友,加之汶上少典籍,今学疎寡聊……”(详见附录3-2)
与此有关的人不仅仅是艾颖和艾预两个人,而是牵涉到两个艾颖和艾预三个人。我在《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三稿)》中将两个艾颖当作了一个人,并得出了“艾颖和艾预是兄弟,将艾颖的故事写到艾预头上,情有可原”的结论。这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金华艾颖和艾预兄弟的出生时间等情况。
经认真研究后认定,于后唐长兴2年(931年)赴考的艾颖与修水征村《艾氏宗谱》中的艾颖不是同一个人。其根据有五:一是籍贯不同,修水《艾氏宗谱》记载的艾颖是浙江婺州金华人,而《资治通鉴》称时任后周左散骑常侍的艾颖是须城人,艾颖本人对老村儒说“贱子家于郓(州),……”初看起来,须城和郓(州)似乎是两个地点,二者相互矛盾。其实须城和郓(州)是指同一地方,郓为州名,须城是郓州当时的治所,即今山东东平县城,实际上二者是相互印证。后唐东平郡(治所在须城)在唐朝时曾名郓州(原治所在今山东郓城县,后移至须昌县,须昌县在后唐时改名须城县)。二是年龄不同,山东艾颖于后唐长兴2年(931年)考中进士,至小已20岁左右,而浙江艾颖生于后唐长兴中(约931年),二者相差20岁左右。三是家境贫富悬殊,山东艾颖对老村儒说的话,意即家贫,而浙江艾颖自始祖海清公至祖父景新公世代为高官,是官宦世家,不可能因家贫而少典籍。四是仕途不同,山东艾颖考中进士,取得做官的资格,尔后步步高升,而浙江艾颖没有通过考取进士而取得做官资格的途径,直接通过廷试,一步擢升太常侍少卿。五是当工部侍郎的时间不同,山东艾颖在宋太祖建隆(960—963)年间任工部侍郎,而浙江艾颖在宋乾德(963—968)初通过廷试,拔中首选,出任太常寺少卿,多年以后方能升任工部侍郎(编者按:由从五品太常寺少卿升至从三品工部侍郎至少需要15年),二者任工部侍郎的时间相距约20年。为区别起见,在名人录中将山东艾颖写成艾颖1,浙江艾颖写成艾颖2。此外,江西东乡还有一个艾颖,就写成艾颖3。后来又发现一个艾颖,即贵州麻江县的艾茂,字颖,就写成艾颖4。
那么,“赴考途中遇村儒的典故”的主人公究竟是山东艾颖1还是浙江艾颖2或艾预呢?可以肯定地说,是山东艾颖1,而与浙江艾颖2或艾预毫不相干。其根据有四:一是记载“艾颖赴考途中遇村儒的典故”的《登科记考》是专门记述唐朝及五代时期举人考取进士情况的书,此书中的故事只能与活动于五代到宋初的山东艾颖1有关,既与生于后唐中(约931年)、活动于宋朝初期的浙江艾颖2无关,更与其弟、生于后周(951—959年)、居地属于南唐(937—975年)、活动于宋真宗时期的艾预无关。二是浙江艾颖2没有考过进士,故不可能发生“赴考途中遇村儒的典故”。三是《中国人名大辞典》第431页详细地记载了主考官李愚的情况:后唐无棣(隋开皇六年分阳信、饶安二县地置,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旧庆云东南。唐贞观元年废入信阳县,八年复置。北宋治平元年移治保顺军,即今山东无棣县西北。)人,梁末帝时(913—923年)进士,拜崇政殿直学士;后唐庄宗时(923—926年)拜主客郎中,翰林学士;后唐明宗时(927—933年)为宰相。在他担任宰相期间的931年出任主考官,这与《登科记考》的记载完全相符。李愚没有当过宋真宗的宰相,也不可能当宋真宗时的主考官,因此,艾预不可能被李愚擢为甲科进士。这是证明艾预与“赴考途中遇村儒的典故”毫不相干的最有力证据。四是从时间上看,艾颖2出生于931年前后,其出生时间与科考时间几乎同时,一个刚出生或尚未出生的人居然参加科考,岂不滑天下之大稽!艾预生于后周(951—959年)间,比举行科考的后唐长兴2年(931年)至少晚20年,一个尚未出生的人却参加了20多年前的科考,岂不更滑天下之大稽!杜撰这个故事的人虽然绞尽了脑汁,隐去了科考时间,但他无法改变艾颖2和艾预兄弟的出生年代,结果还是露出了马脚。
综上所述,《登科记考》记载的艾颖赴考途中遇村儒的典故是正确的,而《中国姓氏辞典》、修水《艾氏宗谱》和东乡《礼洞艾氏宗谱》记载的艾预赴考途中遇村儒的典故是错误的,纯属“张冠李戴”。这就是说,“受<左传>而擢甲科”者是山东艾颖1,而不是浙江艾颖2,更不是浙江艾预。
根据此副对联可以推断出:艾晟是艾颖1的后裔,艾晟比艾颖1小70岁左右,可能是艾颖1的孙子或重孙。这副对联是他们的后代对先祖的颂扬。艾颖1是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艾晟是真州(今江苏仪征市)人,如果上述推断正确,则证明一部份山东艾姓人口在北宋时期迁徙到了江苏,这是江苏省在北宋末年成为艾姓第一大省的原因之一。这副对联也可能是艾预的后裔所撰写,因为修水《艾氏宗谱》将“受<左传>而擢甲科”者说成是艾预,其目的是为了颂扬艾预。

注14:伯坚公虽仅仅是孝廉,但他的出现,意义非凡,故将他收入艾姓先贤名录中。一是因为他是艾氏族谱中出现的上古晚期(汉朝末年)的艾氏人士,二是因为他是汝南人,他的出现,证明汝南郡在上古时期就有不少艾氏人士居住,汝南郡后来成为艾氏郡望不是偶然的。

注15:艾毅虽是淮陵小吏,但他是除汝艾和艾孔以外在史书中出现的艾姓第一人;艾秀虽是被《晋书》称之为“贼帅”,但他是除汝艾和艾孔以外在史书中出现的艾姓第二人,故不以官职品级大小、地位高低为标准,一併收入艾姓先贤名录中。

注16:王万邦主编的《姓氏词典》称唐朝的艾钦宜为名人,但在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所藏各部历史名人辞典中未查到其人,不知其生平事迹。可叔公于1274年写的《礼洞艾氏族谱•序》只提到“唐有御史钦宜”,其事迹仍不详。艾钦宜的生平事迹、籍贯等待考。

注17:注14中提到了4个艾颖,这里又遇到了两个艾敬直。我在发给熊耐久先生的《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四稿)》中将两个艾敬直合二为一,是没有认真研究的结果。为什么说有两个艾敬直呢?其主要根据有三:一是出生和活动时间不同,一个是活动于唐武后中至玄宗末年(约695—755年)期间,而另一个生于唐大历(766—779年)间,二者相差60岁以上;二是二者籍贯不同,前者是北平人,后者是浙江婺州金华人;三是二者官职品级相差甚大,前者官至御史大夫,正三品职官,授上柱国,正二品勋阶,后者为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职官,赠朝奉大夫,正五品下散官。为区别起见,在“历代先贤”名录中将北平艾敬直写成艾敬直1,将浙江艾敬直写成艾敬直2。

注18:宰公携二子于895年由浙江寿昌迁江西临川石羊市,于896年再由石羊市迁礼洞
东乡《礼洞艾氏宗谱》记载,宰(九)公于唐元和辛丑(821年)中进士,将年号弄错了。《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称,“庚子(820年)正月,宦官陈弘志杀宪宗,太子李恒即位。”这就是说,唐宪宗元和年号的终止年是公元820年。按照新即位皇帝于次年改元的惯例,辛丑(821年)应是唐穆宗长庆元年。所以,在本文中将“元和辛丑”改为“长庆辛丑”。
《礼洞艾氏宗谱》宰公世系录称,“唐僖宗时(875—879年)董昌作乱,为避战乱,迁江西临川石羊市。昭宗幸歧州,李茂祯移檄郡县募骁勇,以兴复。公惧,携二子再迁礼洞。”经查阅柏杨著《中国历史年表》获悉,《礼洞艾氏宗谱》对上述历史事件的时间记载与该年表有不相符之处。该表称:“唐乾宁二年(895年),义胜(今浙江绍兴)节度使董昌称帝,国号罗平。三年,镇海(今杭州)节度使钱鏐击董昌,围攻越州(今绍兴),董昌出降,执送至杭州,并家属300余口俱斩之。”据此,董昌作乱当在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而不是唐僖宗时(875—879年)。该表又称:“乾宁三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起兵攻长安,唐昭宗李晔奔华州,依镇国节度使韩建。”据此,李茂贞募兵当在896年。又查阅冯君实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和张习孔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这两部年表对董昌称帝及被斩和李茂贞攻长安及唐昭宗奔华州两个历史事件的记载,与《中国历史年表》大同小异,基本一致。本文以《中国历史年表》等三个年表记载的年份为准,认定宰公携二子于895年由浙江寿昌迁江西临川石羊市,于896年再由石羊市迁礼洞。
明正德8年(公元1513年)划出临川县东部,始设东乡县。礼洞属东乡县,故由礼洞迁出者俱以东乡艾氏为祖。自895—1512年618年间礼洞属临川县,故在史书和各类典籍中,此期间的礼洞艾氏名人均为临川人,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为将1513年后的临川与此前的临川区别开来,在本文中将895—1512年间礼洞的临川人均改为东乡人,这并不违背历史事实,只是同一事实的两种提法而已。

注19:《宋史》9/2945称“御史大夫艾仲孺”,其它处为“艾仲儒”,修水《艾氏宗谱》也为仲儒,故本文以仲儒为准。

注20:君瑜公为宋宝元己卯(1039年)而非元符己卯(1099年)进士
修水征村《艾氏宗谱•艾氏原始》称:“襄,字君瑜,元符己卯(1099年)进士,授鄂州司户。”臧励龢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艾君瑜,宋,永丰人。性至孝,母疾,割股和药以进,果愈。母丧墓庐侧。大观中(约1108年)郡守以闻,诏复其家。”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10:44

第一页 [1] 2 [3]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3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