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AI  

03-05

217064次

3人

6个

70个

704人

80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尚 书 故 里 话 文 物《艾氏家谱》及墓地

尚 书 故 里 话 文 物尚 书 故 里 话 文 物《艾氏家谱》及墓地
http://pucha.sach.gov.cn/html/154/9703_1.html

作者:艾氏   回复:2   发表时间:2010-03-10 10:42:22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尚 书 故 里 话 文 物《艾氏家谱》及墓地


尚 书 故 里 话 文 物
济阳县博物馆 熊建平

2009年3月16日,按照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笔者与文物普查组成员——王长云、张永生、张锋前去素有“尚书之乡”美名的孙耿镇,开展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历时一个多月,依次对老杜、辛集、堤口、后张,高家五个管区的71个行政村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共登记43处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了清代刑部尚书艾元徵家族的三套不同版本的《艾氏族谱》,黄埔军校第九期学员艾润生的毕业证章,奇人“艾小脚”书写的石碑,明代狮子张(村)的来历,西郎抗日高级小学,解放战争时期给我解放军将领送饭的儿童等等。普查期间,镇、管区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县领导数次到发现文物现场进行调、视察,使普查组得到很大精神鼓励。

3月16日 星期一 晴今天是我们对孙耿镇普查的第一天。过去对孙耿镇的文物数量、分布情况掌握得少之又少,故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调查。在调查前期,我对孙耿镇的历史及由来做了些调查摸底。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孙耿镇]中记载:“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移临邑县于此”。《齐河县志》中记载:“始有孙、耿二姓居于此,故得名”。孙耿建镇的历史是比较早的,由来也是明确的(今齐河为西孙耿,我县孙耿为东孙耿,何时划分为东、西孙耿还有待查证)。孙耿镇现有张、王、艾、刘、赵等92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孙耿镇是经济强镇,亦是文化名镇,素有“尚书之乡”的雅称,清康熙年间孙耿镇出了个三品官员刑部尚书艾元徵,艾氏族人从此陆续有人做官。据不完全统计,艾家出现过县官(七品)以上的官员有30多人,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
首先,在老杜管区胡主任的引导下,到卞家村进行走访。在村书记卞允华家中,见到了80岁老人卞如修。他拿出了收藏多年的清代光绪年(1907年)修的《卞氏家谱》,该谱开本31厘米×16厘米,单鱼尾,双边,一涵三册,距今已有100余年,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在颜家村艾兆明书记家中又发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版的《艾氏族谱》,族谱一涵十册,上下双边,单鱼尾。书扉页为《先世茔像图》,后依次为《敕赐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尚书艾公之墓》、《先大司寇逾葬享堂图》、《先大司寇长人公像》等十几幅老照片。族谱中提到的先大司寇、刑部尚书艾公即为我县孙耿镇艾老村的清康熙年间的三品官员、光禄大夫刑部尚书艾元徵。艾元徵(1624—1676年)字允洽,号长人。顺治三年进士(1646年),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任户部侍郎期间,曾出京勘验亩田,以确定田赋征收数额。因区划得宜,京郊农村没有出现百姓转徙失业的现象。康熙九年至十一年(1670—1672年),任左都御史期间,他曾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广圣孝,重国本,整馈官场风纪,屯田养兵,缓征赋税,使国家财力进一步加强,减轻了当地的负担,人们安居乐业。康熙十一年至十五年(1672—1676年)任刑部尚书时,提出狱无分大小,必求其合于清理和法律的主张,社会治安得到进一步好转,社会更进一步和谐。艾元徵曾在济阳曲堤闻绍台蒿庵书院跟随历史文化名人、经学大师张尔岐学习,他勤学善书,爱好文学、经学,平生著述甚多,重要的有《退食》、《槐声》、《留余》、《易经会通》等著作。康熙十五年(1676年),艾元徵病逝,享年52岁。康熙帝念其忠诚,谕祭碑文,以示对爱卿之死的寄托。
此次发现的《先大司寇长人公像》,应为艾元徵塑像。其盘腿坐在小龙椅上,圆脸,抬头目视前方,大耳,嘴微张,似在与人交谈国事、家事。该像及家谱的发现,对于研究清代官吏、科举、埋葬制度、美术史及艾氏家族的发展、盛衰提供了新的材料,应加以重视研究。
艾氏家谱的发现,极大的鼓舞了普查队员的斗志,在查阅资料、拍摄家谱中,不知不觉已过了午饭时间,我们一点饿意也没有,全部沉浸在意外的发现之中。当时我在想,去年(2008年)参加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时,授课导师谈到家谱中有照片的只有大家族才有,这些保留完好的照片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照片,可以复原当时艾尚书的祠堂、墓地规模。

3月17日 星期二 晴下午,我们在东艾屯村艾秀华家中惊喜的发现其所珍藏的其先父黄埔军校第九十六军军部参谋长,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某部参谋艾润生的《中央军校毕业证》纪念章、《起义人员证明书》。《起义人员证明书》上写有:“济字06112号,艾庆洋(艾润生)同志,原系国民党军官,于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在济南参加吴化文部队起义。特此证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一九八五年九月三十日”。
艾润生(字海寰),1948年9月19日随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起义,后随吴部一同到垛后镇后楼村进行休整。休整后,即准备随大军南下,但到了江北时,又随部分起义干部到解放区——青州学习。学习后即要求自愿回家(可能与他受蒋的教育恩惠大,不愿打自己过去共同生活过的老师、上级、同学、下属,而采取的一种回避方式)。1949年,艾回到其在济南的住所——天桥区南刘庄的一个四合院内,因是自愿回家,生活比较落魄。当时的政策是愿意留下来的欢迎,不愿留下的发给路费回家。本着还原历史的理念,这位原国民党的精英、高级将官(少将)离开了组织,回家开始了平民生活。艾在济南住到1957年的春天,在这段时间里,他为生活所迫干过茶馆,卖过烧饼,开过磨坊,又赶上土改、“三反”、“五反”运动,可谓是尝尽了人间冷暖。1957年春天,因全家受歧视,生活又非常窘迫,他携全家老小回到原籍——济阳县孙耿镇东艾屯村,又当上了一名农民。从此,东艾屯村多了一个会谋划、能干事的新型农民——原国民党的少将参谋长、共产党的起义干部。回家务农后,学种地、喂牲口、挖水沟、养地瓜秧子,什么脏活累活都干。由于他能写会算,做的饭菜香甜可口,1958年大跃进吃食堂时,居然当上了大队食堂的炊事员。但好景不长,食堂不久就撤了,他生活又困难起来。这时,他也年过半百,加上常年的战斗生活,身患疾病又无钱治疗,1960年病死在家乡。文革后落实政策,他在济南的房子由其子艾秀华继承。蒋介石亲发的中正剑,因保管不善,上世纪八十年代丢失。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0 10:43:56

[回复] 回复尚 书 故 里 话 文 物《艾氏家谱》及墓地

3月18日 星期三 晴今天上午一上车,管区胡主任就说:“我们先到于家村,于家肯定有东西,抗日战争时期鬼子和八路军在村里打过仗,还有一部分烈士埋在村后,到村里一问就知。”我们很佩服胡主任的工作精神,他已经先入为主了。
到于家村后,我们拜访到81岁的老人王维明,他给我们讲了1944年发生在于家盐店八路军和鬼子在村后发生激烈战斗的一幕:1944年阴历9月初四(阳历1944年10月5日),八路军独立营住在本村,中午11点,鬼子开始向村里偷袭。我家住着车副官和苏医生,我告诉他们鬼子来了。他俩说“没事,不要紧。”这时,村的西南角响起枪声,他俩赶紧跑出院里,战斗打得很惨烈,打了将近一个小时。人死的不少,听说死了33个,伤了20多个。午后,鬼子撤走,政府找人将尸体全部埋在南北道东边,一开始是埋在一个大窝子里,后来又挖出来,一个一个的深埋。以后又做了部分棺材,收敛尸体。济阳大事记中确实记有此事,时任县长兼县大队长的李聚五亲笔提写了于家、盐店33名烈士碑文。烈士碑现存放在济阳县烈士陵园。于家33烈士,是我县抗日战争史上壮烈的一笔,人们每年都到此凭吊先烈。
3月25日 星期三 睛今天开始辛集管区的普查工作。辛集管区是过去的辛集回族少数民族自治乡,大部分为回族,保存有堤口、魏家、孙家、辛集、丁杨、逯家、大路村七个清真寺。清真寺,唐宋时称作“堂”或“礼拜堂”,元代称为“礼拜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生活的中心。
堤口清真寺保存较好,为典型的四合院民居,据院内清光绪年间碑刻记载,该寺后大殿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相隔24年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村民又集资修建了前大殿。大殿为重檐庑殿,上加攒尖多边角顶的望月楼,殿内有“明三暗四内藏九”式建筑,殿内有24根柱子,宽大亮堂,同时能容纳上百人进行祈祷礼拜。大门内的影壁为青砖悬山一字式,石雕须弥座,上部仿木结构垂花门,四周边框雕竹节纹等花纹,顶部中间饰楷书“清真寺”三字。堤口清真寺殿堂宏伟,环境幽雅,是穆斯林叩拜真主、祈求真主、进行五时功拜的最佳场所,也是伊斯兰宗教、文化、建筑等的宣传窗口,对旅游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月9日 星期四 晴早晨一到管区,徐主任就说今天到艾老庄,那里肯定有东西。村支书肖端友书记把研究艾氏家谱和墓地的前村主任艾涛叫来介绍情况。艾涛中等个、宽脸,对《艾氏家谱》及墓地颇有研究,他给我们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事:
艾氏家族祖先出于天水,后迁徙到陕西米脂县,到明代洪武年间民众大迁徙时,艾家迁到济阳的始祖艾子敬率艾氏族人迁到今东艾屯村;到三世祖艾试时迁到今艾老村,艾元徵即是艾氏的后代,他是艾家十世祖。艾家经过多年的拼搏发展,家境也富裕起来。艾元徵幼小聪慧,连续考中生员、会员,最后考中进士;他曾当过相当于今天的全国政法委书记之官职。成效突出,得到皇帝嘉奖。死后,康熙帝亲派山东省布政使(相当于民政厅长)施天裔祭拜并谕祭、祭品悼念爱臣。民国十六年编的《艾氏祖谱》中保存有其享堂、墓地的照片,墓地有一定规模,神道两侧分别立有翁仲、石虎、石马、石羊,均为清康熙时石雕作品。现今只能在村委会院内看到石虎1只、石羊2只。而石马、石人都在文革中被砸毁了。1947年2月修大坝时,石牌坊被砸碎用于修大堤。石虎、石羊能留下来,则是1855年(咸丰十年)黄河发大水时,黄沙冲积、厚有2-3米的泥沙淹没了石刻,而高大的石牌坊仍暴露出地面,故石虎、羊、人、马因埋在地下而保存了下来。艾氏墓地位于艾老生产桥的东南100米处,现仍埋于地下,露出碑首的七块石碑,均是有名望的艾氏先人,当时艾氏祖坟占地四十亩,是我县较大的茔地之一。东艾屯村将过去埋在村小学的“艾氏祖茔”碑找出来并举行了立碑仪式,场面宏大,意义深远。
据发现《艾氏祖谱》长达5年之久、现已退休的艾仪礼老师研究,艾氏一门在清代出过进士2个、刑部尚书1人、武翼都尉1人(从三品武官)、宣武都尉1人(从四品武官)、知府6人,知县20人,确是我县在历史上少有的官宦大家。艾老师还把道光二年始修、光绪十年重修、民国十六年续修的三套不同版本的《艾氏族谱》找来,供我们研究、对比,使我们非常感动。
4月11日 星期六 阴在黄家村东北约500米的小桥底下发现了5块石碑,8个石座,计有“黄氏先茔碑”、“孝思碑”、落款宣统二年的碑各一块,“报本追远碑”2块。其中的落款宣统二年碑是由乡谊艾绍荃书写的。
艾绍荃就是在《济南风情》一书中,被称为妖人的,济阳鼎鼎大名的奇人艾小脚。关于他的传说在当地很多。艾绍荃,化名徐彩云,济阳县孙耿镇艾老村人,其祖上出了邢部尚书艾元徵,他的先辈是富足的家庭。艾氏自小习医,亦喜好书画。1931年携全家老少迁往济南定居,在官扎营街开店行医。于1961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
围绕艾小脚传说的就是他在行医中的一些趣闻。传说,他在看病时,如果别人叫“艾公子”或“艾先生”,他都不予理睬,相反的称他“艾大姐”或“艾大姑”,他却心安理得乐意为你治病。艾氏从小受的教育是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生性乖僻,以奉养老母为最大的孝心。他有一妹不幸夭亡,其母终日悲痛,水米不进。艾很是忧心,为了讨母亲的欢喜,便学女人样缠足留发,穿女人装,模仿女子行动,以此来讨得母亲的笑脸。结果是母亲大为高兴,身体也日渐好起来。久而久之,艾就以女子面目出现,并有了称其“大姐”方治病的传说。他曾用心钻研山西武之望著的《济阴纲目》,医术高明。由于他缠脚,学女人,在当地就有了奇人“艾小脚”的称号。艾小脚在看病的空闲,不忘研习书画。从发现的这块落款“乡谊艾绍全书”的石碑上看,虽然当年他只有二十余岁,但对字体结构掌握的已非常到位,书法功底深厚,结体舒展,笔力劲道,已有相当的书法功力。

后记: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致的普查,孙耿镇共登记43处不可移动文物,发现家谱、弯月刀、圣旨等一宗,其中不乏珍贵文物。我就联想到怎么样宣传,普及文物知识,将文物的神秘用通俗语言表达,使它变得普通老百姓能读懂、乐意接受。就在这时,孙耿镇分管文化的王伟镇长来找我,向我说明《济阳文艺》要出“孙耿专刊”,镇党委书记高继锋、镇长宋琳指示:“要将文物普查的成果写进去,让全镇乃至全县的民众都知道孙耿不仅是经济强镇,而且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物众多的文化名镇。”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但真正写作时才发现不是一件易事:第一、我们面对的都是不会说话的文物,我县已知文献资料中仅有零星的记载,需要到省城或大学查阅有关资料;第二有些没有记载,需要调查当事人,这就增加了任务的难度,如钦天监杨氏家族、起义干部艾润生的资料;第三是单位上事务繁杂,不能沉下心来写作,影响了进程。但木已成舟,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不由想起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佩禄和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文化的杨玉美县长到孙耿镇调研文物普查工作时说的做学问“三知”境界:一知是知之,是说一个人对工作只是知道,但不深入了解;二知是好知,是这个人对工作有了爱好,能够深入进去,但碰到困难就萎缩了;三知是乐知,是这个人沉浸在里面,不畏困难不计报酬,一心想干好这个事情,达到一个忘我的境界。而我县文博界的前辈王尔俊老师就是一个具备“三知”境界的人,他在遇到家庭变故、事业不顺心、生活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仍忘我的为济阳的文物事业做贡献。晚辈尚能学到恩师的一点儿皮毛,也算是对他的一点安慰吧!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0 10:44:29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