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7580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1957年鞍山市第六中学五七届13班同学的毕业合影 2003年10月25日,已经鬓发斑白的刁士长老师,被他同样鬓发斑白的学生们簇拥着,度过了自己74岁的生日。借着老师的生日,当年鞍山六中初一·13班的同学们在分别了近半个世纪后,有了毕业后的第一次重聚。 差不多50年不见,曾经朝夕相处的同窗们已经认不出彼此了。这也难怪,50年让曾经梳着麻花辫的少女脸上爬满了皱纹,让愣头愣脑的淘小子拄起了拐棍,大家伸着手指头指着彼此:“你是?你是……”半晌也认不出个所以然。“我是张素琴啊”、“我是潘殿忠啊”,不得已,大家只好自报门户,“想起来了吗?我就坐在靠窗第三排”、“唉,看你这记性,有一次我没带中午饭,你还分给我半个烙饼呢”、“我是李百玲,对,我外号就叫‘淘气包’,‘张三’,你可算想起我来了”……故友重聚,大家在一瞬间抛开了六旬老人习惯了的矜持和淡然,女同学把头枕在了当年的“手帕交”肩上,男同学互相拍拍打打、勾肩搭背,已经当上爷爷奶奶的老同窗们意气风发地把话题牵回了他们的中学时代…… 老照片中的青春岁月 当年的生活委员潘殿忠带来了一张1957年大家毕业时的合影,黄旧的照片上,如今的老翁老妪还是一群风华少年。 “我们上中学的那个时候啊……”几乎以同样的开头方式,大家打开了话匣。 同学年龄差距大 1954年是鞍山六中刚刚建校的第一年,共招了24个班新生。当时的初一新生年龄差距很大,有些学生因为解放前没有受教育机会,到了十八九岁才读初中,而适龄入学的学生则只有十二三岁。13班的男生们站在一起,老大哥要比小弟弟的身高高出一大截。班主任刁士长那时也是刚刚走出师范校门的年轻人,靠党的助学金读完大学的他一心想的就是“一定要把学生教好,让他们成材,然后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俭朴是一种美德 “那时的学生,学习非常自觉、劳动积极、思想朴素”,刁老师满意地评价着自己的学生,“1954年正是建国初期,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于现在还非常艰苦,食品和很多生活用品都是供应制,收音机是非常奢侈的‘家用电器’,而电视机对于普通人来说,甚至还是一种科学幻想。学生们穿的都是家长用手针缝制的衣裤,有些同学一季就只有一件衣服,吃的也都是玉米面、高粱米。在当时,朴素是一种美德,吃穿俭朴不会受到嘲笑,反而是个别爱美的女生会遭到大家的‘鄙视’,会被大家私下里斥为‘资产阶级小姐’。” 男生阵营和女生阵营 学生们的听话、用功很让刁老师满意,惟一不足的是,这些十几岁的少年们头脑中有很顽固的“封建”思想。 尽管学校和老师都在努力帮助男女同学进行良好、健康的沟通———把座位混编、组织学生跳集体舞,但“男女有别”依然是中学生们奉行的一条“禁律”,有时,非工作关系(班级干部之间的交流)的男女同学对话,会引起整个班级的哄笑和嘲讽。为此,老师们伤了不少脑筋。有一段时间学校要求同学们在课间操时跳一种男女搭档的集体舞,其中一个动作要求男女同学相互击掌,大部分学生都在老师的“命令”下,别别扭扭地完成了这个“出格”的动作,只有一对“舞伴”说什么也不肯接触对方的手掌。大怒之下,老师罚他们两个四手紧贴,站在操场中央,结果两人粗着脖子紫着脸,彼此怒目而视,像阶级敌人一样。老师实在无可奈何也只得作罢。 荣誉第一 1954年的学校教育,升学率并不像如今这样重要,教育的目标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机会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国家会发放助学金帮助其完成学业。成绩也并非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尺,“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全面发展是好学生的硬性标准,男生的百米成绩如果达不到12秒,就会被排出三好生的名单外。为此,很多学生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爬杆、短跑等体育项目。在那个年代,荣誉的感召力远远大于金钱,“落后”就意味着丢脸。 让我们荡起双桨 由于课业压力不重,五七届初中生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他们学得认真,也有充裕的时间玩。生活委员潘殿忠说,当时学校经常组织集体活动,有一次是去千山春游,因为路途远又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同学们背着行李和干粮徒步走到祖越寺,歌声撒了一路。因为人多,一部分男生要住在山洞里,大家还点起篝火防蛇。直到现在,提起这事儿老同学们还觉得特别开心。 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不丰富,可少年人还是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李秀庭回忆说,学校有时也组织大家看电影,比如《上甘岭》、《董存瑞》等,还有一些前苏联的电影。看电影的机会毕竟不多,平日里让同学们最着迷的就是看小人书。李秀庭说,当时的孩子们都买不起小人书,只能到书摊上去租,一分钱或两分钱就能看一本。因为看小人书,李秀庭还闹过这样一个笑话———一次上学路上,她迎面遇见一个赶马车的人,怎么看,她都觉得这个赶车人跟自己小人书上画的特务一模一样,“这个家伙肯定是被派来搞破坏的”,当时14岁的李秀庭决定跟踪这个赶车人。可刚跟了几步,她又想起小人书中的特务都是带着手枪的,便又踌躇起来。跟踪“特务”,怕自己遇到危险;不跟,于心不甘。思前想后,“特务”已经越走越远了,半天也没鼓起勇气的她只好悻悻走开。此后几天,李秀庭都为了那个“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的‘特务’”而郁闷不已。 时代牵动人生际遇 1957年7月7日,13班的同学在教学楼前拍下了毕业照,三年的初中生活结束了。那一年的初升高比率非常低,13班只有5名同学考取了高中,大部分人则选择了参加工作,以尽早实现经济独立。 李百玲是5名高中生之一,他带着成为科学家的理想走进了鞍山一中,随后又顺利地考入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他幸运地在文革前完成了大学学业,可当科学家的理想却没有实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同学和老师公认的最聪明的李百玲选择了参军,在海军飞行学院当了一名军官,再后来是转业、分配……直到去年,退休。 张素琴是当年13班的学习委员,毕业时被保送到大连卫生学校(大连医学院的前身)。当时这是一条令人羡慕的出路,1960年她参加工作,颇有些自豪地拿到了40.5元的月工资。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这40.5元的工资,她一直领到了1977年。让她没想到的还有,当年她随阜新医院“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被安排到山村卫生所,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城市。 不过张素琴对自己的际遇倒是很看得开:“我们这一辈人,受的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和我的同学们,不论从事的什么工作,都一直保持着正直和忠诚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50年,大半个人生过去了,重逢的酒杯中,流淌出了沧桑,也流淌出欢乐。如今,绝大多数13班的同学都从各自的岗位上退休了,而这次半个世纪后的同窗欢聚又为他们找回了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有了这记忆,岁月的酒便会回味甘甜,越陈越香。
作者:220.114.134.*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5-26 16:30:33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