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27561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顺义区赵全营镇去碑营村刁占春老人谈“什不闲”



  现场:九十高龄的刁占春老人告诉记者,“什不闲”唱词都靠一代代口耳相传,现在面临失传危险

  到了顺义赵全营镇去碑营村时已经晚上七点了,给我们提供线索的刘大智先生已经在村委会门口等候多时了。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见到了九十高龄的刁占春老人,他告诉记者,老辈人管这叫“诗赋闲”,因为这是农闲时唱的一套套诗词歌赋,后来误传成“什不闲”,意思也变成手脚不停地敲打十种乐器,原来的“诗赋闲”倒没人知道了。

  别看老人那么大年纪,可当年学的老词还是张嘴就来,前几年老人还自编了宣传计划生育的新词,宇宙飞船、电脑这些新鲜事物都在唱词里出现。现在老人最大的担心就是传统的唱词有失传的危险,那些唱词都没有文字记录,全靠艺人们一代代口耳相传,如果现在再没有人来继承刁老爷子的衣钵,十年后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将失传了。

  去碑营村的汪书记向记者介绍,现在每到正月里村民都会自发地组织“什不闲”演出,老的架子已经没有了,只能照着原来的意思做了一个大的架子,除了不能扛着走街串巷,其他都和杨柳青画中的“什不闲”一模一样。

  刘大智先生听了老爷子的“什不闲”显得特别兴奋。“给信报打电话算打对了!”他高兴地总结说。
2004年10月17日01:32 北京娱乐信报

作者:220.114.151.*   回复:2   发表时间:2010-05-27 19:45:4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顺义区赵全营镇去碑营村刁占春老人谈“什不闲”

《莲花落》亟待抢救

北京胡勇夫








一、“莲花落”简介








《十不闲》与(莲花落)是一个曲种。

——相似地,“二簧’与“西皮”都是京戏

——简称(俗称)“莲花落”

“莲花落”是早年间(解放前后以及更往前……)民间庙会活动中,“十三档”朝香“花会”之一。

“莲花落”班子(行话:拢蔓儿)——进过皇宫,可称为“天平老会”。没有进过皇宫,叫做“天平圣会”。(附注:我的启蒙老师,徐俊杰先生,当年是 (“为道统学”·天平圣会)的成员。)

顺便解释一下“天平”二字——演唱莲花落有一件不可少的道具(是莲花落的标志),叫做“天平架子”——类似于体操运动员用的“单杠”。这个架子上,挂着一些锣、镲、马鞭儿、单皮……——等打击乐器与小道具。——据说,此架子很像早年间的“老天平”的框架。

演唱莲花落,没有“弦、管乐器”只用“打击乐器”以及“竹板儿”。

演唱莲花落有“单柳儿(一个人)”与“群活”(两个人或更多)之分。(注:常有人“帮腔”甚至与“演员”合唱,是莲花落一大特色。)

莲花落的演员分为三个“行当”——

1.画面儿——丑扮(小花脸)专演“男角儿”。

2.包头——俊扮(青衣·花旦)专演年青“坤角儿”。

3.画底儿——(老旦)专演老太太。

想当年,“落子馆”曾经很是红火过。

莲花落“向前”发展——产生了“蹦蹦戏”——再发展——产生了早期的“评戏”。

莲花落流传到东北,与大秧歌结合,产生了“二人转”(注:二者传统节目的唱词,很是一致。)

“莲花落”与“二人转”属于风格相同。但是韵味儿不同——“莲花落”是“京味儿”,“二人转”是“东北味儿”。

莲花落在京津地区,可以说是古老曲种之一 (注:顺口溜,数来宝可能也够古老的。)莲花落对于“太平歌词”、“单弦牌子曲”以及“相声”的产生都是有明显的影响。








二、莲花落的“失踪”与“现状”








在北京地区,自从老天桥“八大怪”之一(“赛活驴”关德俊先生)主持的班子散了以后,(大约在1953年左右),莲花落就几乎是“失踪”了。——不过,尚有为数不多的“莲花落”票友有时聚一聚,也有时“走局”唱一唱(相当于·堂会”)。

1984年左右,在宜武公园,每周,定期——有十来位老先生(莲花落票友)聚会,唱一唱,自娱自乐。(当然了,观众围观,看热闹的,也有不少)他们成立了一个“老年共乐·天平圣会”(我的启蒙老师,徐俊杰先生就是成员之一。)曾有一年(庙会恢复之后)他们还在“白云观”春节庙会上,做过表演。据说,特受欢迎。

如今,我的启蒙老师已经去世三四年了。当年的“老伙计”们,都比徐老师年长,也都先后去世了。

对于我来讲,幸运的是,我又找到了一位老师——盛吉顺老先生(已经“九十”高龄了)。

另外,对莲花落有所了解的老人,据我所知,尚有支存寿先生、任长顺先生、关翠兰老人、王金凤老师、赵俊良老师——也就连“十位”都说不出来。

顺义县去碑营村有位刁占春老人(报载:会唱“十不闲”)

上述“老人家”全都早就进入古稀之年了。
对于莲花落再不抢救——真要“节目”随人而去,岂不令人痛惜——无疑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大损失。








三、我所积累的资料








1-(老年共乐·天平圣会)录音磁带一盘。主要节目有:

(1)《发四喜》(福禄寿喜)

(2)《十不闲》小段—主要有《闲来没事儿出趟城东》、《廿四节歌谣》、《十字西厢》、《一封书.一封信》

(3)王祥卧鱼

(4)吕视问药

(5)百忍图

(6)王二姐思夫(江阳辙)

(7)刘金定写牌

(8)十里亭

(9)小化缘<前半场)

2.徐俊杰老师口述

(1)小酒楼

(2)王小赶脚

(3)锔大缸

(4)姐儿在南楼绣香袋(“发四喜”唱片)

3.盛吉顺老师口述(我现在的老师)

(1)十针儿扎(发花辙·王二姐思夫)

(1)八仙庆寿(“发四喜”唱片)

(3)老妈上京

(4)老妈妈赴善会

(5)大做梦








四、《古韵新声》票友社的成立








由于我结识了徐俊杰先生,我和同仁(朋友)在“2001年10月6日”组成了《古韵新声》票友社——起初的打算,主要是挖掘,继承“莲花落”另外,我们原来都是鼓曲票友,各自“特长”当然也不能丢:

经过几年的体会,我们感觉到,以私人之力,进行“抢救”“挖掘”实在是很难。即有时间问题,更有经济问题以及人员问题。

我们敬请,希望志士同仁,加盟携手,为抢救莲花落咱们共同—搏:

更希望.文艺界“有关部门”把抢救“莲花落”提上日程——别让这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消声匿迹”“淹没于风尘岁月”。

就此搁笔。

再次呼吁“莲花落”急待抢救!

(《津门曲坛》2006年第6期)

作者:220.114.151.*   发表时间:2010-05-27 19:53:21

[回复] 回复顺义区赵全营镇去碑营村刁占春老人谈“什不闲”

“古韵新声”什不闲·莲花落票社开展交流活动
北京“古韵新声”票社成立的初衷是挖掘、复兴什不闲·莲花落,同时也兼顾其他曲种。
2月28日,该社社长胡永福与民间三弦演奏家张长骥和青年昆曲演员张卫东以及该社88岁的艺术顾问胜吉顺老先生等一同赴京北顺义区赵全营镇去碑营村采访当地什不闲·莲花落情况,89岁的刁占春老先生亲自驱车到村口迎接。胜老与刁老边走边谈,路上就兴奋地唱起了“发四喜”。在刁老的二儿家落座后,他的二儿媳妇热情地端上了香茶,艺友们一同畅谈了近4个小时。
刁占春老先生演唱了《绣朵勒》、《锔大缸》、《王小赶脚》、《老妈上京》、《小化缘》、《四大卖》等部分什不闲·莲花落片断,胜吉顺老先生也和了几段,并且相互交流了几套锣鼓经。
该村党委副书记汪洪琴同志也殷勤陪同接待了采访者,介绍了春节期间刁老带领村民们走会演唱的情况,在当地除了刁老已经没有人能打锣鼓演唱了。她表示对什不闲·莲花落这种表演形式要一如既往地支持下去,培养年轻一代向刁老先生继承学习。午后大家一同合影留念,盼望下次再一起相聚畅谈。
3月11日下午,正逢“古韵新声”过排时,大兴区礼贤镇西里河村干部孙玉荣女士莅临演唱了该村的“诗赋弦”唱腔。它原称“牛车什不闲”,对什不闲·莲花落挖掘很有帮助。近代该村将改革的“什不闲”雅化后又有所变异,成为戏曲演出形式,因“什不闲”称谓不雅,所以就按“什不闲”的谐音改称“诗赋弦”。定义为:“诗”是唱词,“赋”是说白,“弦”是因旧时的打板儿干唱今已添入了弦乐,胡琴、大弦儿。随着近年来的逐步发展,该曲种在表演上不断提高,“舞”的成分不断增加,所以今日已经改称“诗舞弦”了。
我们衷心欢迎有志了解什不闲·莲花落的曲艺爱好者们光临、助兴、交流、切磋,为挖掘北京这种濒临灭绝的曲种而努力。

作者:60.168.7.*   发表时间:2012-03-29 21:47:5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