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61459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69人

902部


[主楼] 黄姓的历史概况及其海南族姓的繁衍发展  [精华]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一作伯翳),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终黎氏、远奄氏、奂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先人大约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被周天子封为子,又称黄子国。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人口姓氏,总人口达3079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
  一、以国为姓及黄国历史的演变
  今日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氏不是姓。因为,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团徽,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少昊,黄氏也以少昊为遥远的始祖,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期才开始的。那么,黄氏是怎样来的?黄氏是由黄国而来的,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地方小,势力弱,在先秦经典著作中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它的历史演变,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等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无疑义的。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一书也是认为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至于黄国的始创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黄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博鳌黄氏族谱认同福建邵武黄氏族谱的说法,认为古黄国的始创者是黄帝——颛顼——陆终系族与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孙所建。认为伯益是黄帝——颛顼族的女华之子,而陆终则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陆终有六子),名参胡又名惠连。相传远古时期,洪水为患,百姓遭殃。大约在尧、舜之际,大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南陆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创建黄国,以后,子孙遂以国为姓,即黄氏或黄姓。因此,南陆公是黄国的始创者,在族谱的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南陆公是第一世,就是这个道理。其远祖族系就是黄帝——颛顼——伯益——陆终——南陆系统。
  在古代历史上黄国有三个,即汾水之黄(山西)、汉东之黄(湖北)和潢川之黄(河南)。前两个黄国的历史都湮没无闻,后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黄国之后一支,子孙人丁兴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华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黄姓,人丁数千万之众,绝大部分黄姓族人都自称是潢川黄国的后裔,那么,潢川黄国在哪里呢?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关于古黄国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记载。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记》卷127“光州定城”条目中说:“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也有同样的记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的方志和族谱中。总之,汉代弋阳县和宋元时期的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其都城遗址至今仍在,是信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国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400余年。其历史概况是这样的:由于伯益是被夏启所杀,伯益的后代同夏王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落在首领成汤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同商族都属于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压迫。因此,商族兴起后,黄国便投奔到商人一边,成为商的小盟国,许多黄国人参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职。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对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到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后裔、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诸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嬴姓小国的盟主。同时,又通过与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成为亲中原、华夏集团淮河流域嬴姓小国的代表。后来,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水、汉水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因此,黄国加强了同嬴姓诸小国的联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据《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东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的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江等同盟国一道,攻打亲楚国的陈国,惹恼了楚国。楚国随就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楚国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国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古黄国至此灭亡。
  二、黄氏的沉沦与复兴
  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家园,成为楚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黄氏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他们纷纷逃至中原的诸侯国避难。其中,有一支内迁至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另一支迁至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后裔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还有一批批黄氏族人迁徙至广大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湖湘地区。一些黄国遗民甚至逃至新罗(今朝鲜),其后裔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在大逃亡中,博鳌黄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陆一带落脚、生根、繁衍和生息的。总之,楚人灭黄国是黄姓历史的转折点,从此黄姓从王族国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黄姓族人开始了新的征途。
  黄国灭亡,散居各方的黄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达300余年之久。到战国末年,第74世孙黄歇的出现又重振了黄姓宗族的声威。司马迁写的《史记》特为黄姓宗族史上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但黄歇的许多生平事迹,在族谱上有记载,正史却没有。如福建禾坪鹳薮谱上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先在晋国做官,但仕途发展不合意愿,转而仕楚。在楚国,黄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国故圩(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后来,黄歇被刺身亡,葬于封地吴圩,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墓庐至今仍在,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城内还建有春申君庙,供后人纪念、瞻仰。黄歇娶2位妻子,生有13个儿子。黄歇被刺后,黄姓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乡,或改姓稳居,从此黄姓宗族又各奔东西,散居四方,族姓的发展进入低潮。但黄姓不愧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族姓,到秦汉之际又有一些著名的黄姓子孙重振了黄姓的声威。尤其是到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黄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响是很大的。
  黄霸是南陆公的第81世孙,是黄歇直系的第7世孙。据谱载: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就成为乡里豪杰。汉武帝末年,他当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后因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河南太守丞。为政时期,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任命黄霸为扬州太守,旋即升为颖川太守。公元前56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大傅,迁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县)食邑600户。公元前51年,黄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娶3位妻子,生有8个儿子,后裔人丁兴旺,族姓兴盛不衰。到汉魏时期,江夏黄氏发展成为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发达的宗族,臻至极盛。时人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三、江夏黄氏的空前繁荣
  江夏黄氏发展到第81世孙黄霸之后,族姓兴盛不衰,尤其是发展到黄霸的第7世孙黄香、第8世孙黄琼和第l0世孙黄琬时期,江夏黄氏族姓空前繁荣,人丁兴旺,声威大震。因此,后世黄姓都尊称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有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
  黄香字文强,出身官宦世家。但据史称:江夏黄氏世家传到黄香父辈时,已家境贫寒,养不起奴仆婢妾。又称黄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难,年仅九岁,痛失慈母,他因爱母极深,为子极孝,母死后哀思过度,乡人称为至孝;当时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永元四年(92年)升为左丞相,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增秩至2000石,赐钱30万。谱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给黄氏家族,经汉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因郡内水灾牵连,被免职。不久去世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
  黄香后裔,备极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个,其中长子黄琼最为突出。班固在《后汉书》中为其立传。据记载: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父亲在世时和去世后,多次辞谢不受官职。至汉顺帝永建年间(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荐,黄琼始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仆、司徒。汉恒帝永兴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职时,因与大臣梁冀政见不合被免职,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族党被消灭,黄琼复出,仍任太尉之职,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为邟乡侯(今河南颖川县),食邑千户。至此,江夏黄姓更加荣耀一时。黄琼去世后,被赠为车骑将军,谥号忠侯,史称邟 乡忠侯,归葬江夏。黄琼娶妻3位,生子14个,传至黄琼之孙黄琬时,江夏黄氏更臻至极盛。
  黄琬,字子琰,是黄琼第四子黄储之子,黄香的第4世孙子。生于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抚养长大。黄琼当司徒时,黄琬便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京师。初任为五官中郎将,后因政党之争失败,被免职弃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复出,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时值东汉末年,河南豫州一带农民暴动风起云涌,黄琬为政,将境内农民暴动起义镇压平定,黄琬因此声威大震,政绩突出,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重赏,封为关内侯。董卓入洛阳后,征黄琬为司徒,随即升为太尉显职,改封为阳泉乡侯(今安徽霍丘县),江夏黄氏宗族的显赫声威至此臻于至极,如日中天。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西安,黄琬反对董卓专权,于公元192年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阵长安,黄琬被捕处死。享年52岁,归葬于江夏孝行里黄氏祖墓侧。黄琬娶妻5位,生子11个。黄琼、黄琬之后,江夏黄氏的子孙们,纷纷散居四方。
  四、江夏黄氏的分流
  随着江夏黄氏家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江夏黄氏先后分析出几个分支:
  (一)南阳分支。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是黄香的孙子,
  黄琼长子黄守亮。黄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到此。子孙定居落籍,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发展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闻名三国的老将军黄忠。其侄子黄自溟迁居江西丰城。到南北朝时后裔又迁湖南、广西。
  (二)阆中分支。阆中分支始祖是黄琬的儿子黄权、黄保兄弟。谱载:当年黄琬被杀,为躲避追捕迫害,黄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黄权、黄保兄弟相牵逃难入巴,落籍四川阆中,在《三国志》中有黄权的事迹。此外黄琬次子椿寿一支,子孙传至第1O世后迁至延陵(今江苏常州、无锡—带),第五子黄江寿一支传至第6世后迁居江西庐陵。
  (三)湖北沔阳分支。始祖是黄香之子黄理。沔阳分支是三国时期很著名的家族,因出了个黄承彦父女而名传千古。黄承彦是黄理的孙子,传见陈寿的《三国志注》。史籍上说:黄承彦为人直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沔南大名士,与诸葛亮交游甚密。他生了一个头黄面黑、长相很难看的丑女,但她很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诸葛亮却娶她为妻。当地人都把这件事当作笑料传开,并编了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娶了这个丑女为妻,受益匪浅,后来封侯挂印成就伟业,都得力于黄氏的内助。因此,孔明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江西信州分支。据《樟峰黄氏宗谱》和四川武隆县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记载,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的始迁祖是东汉末年黄香的第7世孙黄广。黄广又名仁杰,字济芳,东晋时官任苏州总兵大元帅。两晋之际,江北战火连绵,黄广便将家族从江夏祖居地渡江南迁,落籍信州,在禾坪斟头村开基拓业。到黄香的第13世孙黄志又从信州迁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为邵武黄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黄氏。据族史记载: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迁徙始祖是黄孟僯,是黄香的第16世孙。黄孟僯,字德崇,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陆(今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高龄考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为了守护祖先的陵墓,黄孟僯的子孙后代没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后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其后裔不断裂变、分流,先后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华、江西余江、河南淮阳等地。
  (六)金华黄氏。公元四世纪初,五胡乱华,中原残破,晋室南迁,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随东晋政权南下而纷纷向东南迁移至江浙一带。黄香的第9世孙黄积也随迁至安徽新安郡歙县黄家墩(今安徽歙县黄墩)另拓基业。东晋建立后第三年(320年)黄积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随迁新安,黄积是新安黄氏始祖。不久,黄积的次子黄苾又迁至婺州金华府浦阳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的始祖为黄香的第l0世孙黄苾。
  (七)固始黄氏。固始黄氏始祖是黄姓总始祖南陆公的第92世孙,江夏黄氏始祖黄香的第5世孙黄侃,汉阳泉乡侯黄琬的第六子。据谱载:黄侃字荆茂,少好勇,喜欢《孙子》、《吴子》兵书。东汉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荐补为宿卫。当时,关东多乱,黄侃请求带兵平乱获准,被朝廷官授骑都尉之职,带兵出征。之后,黄侃便从江夏迁家于光州固始。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固始黄氏。日后,随着江夏黄氏名扬四海,大多数固始黄氏都追宗江夏,博鳌黄氏族谱的封面上都写着“江夏堂”就是这个道理。
  (八)从固始到邵武。黄侃迁入固始后,其第5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迁都建康),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黄裳字以绣,号锡传,是江夏始祖黄香的第11世孙,他是迁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称:“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是也。”黄裳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最后形成历史上又一个堪与金华黄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黄氏。黄裳是迁入福建邵武黄氏的始祖。但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第5页“宋朝遗谱叙”一文,却把黄志当作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这是没有根据的。黄志是黄香的第13世孙,他是从江西信州迁入邵武黄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不是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
  其实,1、福建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清光绪十五年版),此谱成书虽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黄峭山公故乡的嫡宗后裔所修,资料价值高,也较准确,在此谱中,迁入始祖是黄裳而不是黄志。2、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黄峭山公的前辈就没有黄志此人,黄香的第13世孙中也没有黄志。3、唐、宋时期的族谱有请名人作序的惯例,但作者对族谱的内容是否清楚是不关紧要的。例如,黄峭山公是否中过进士,博鳌谱“宋朝遗谱叙”和“明朝重修谱序”都说:“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进士”,“峭公者登宋祥符进士”,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在“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没有进士出身的记载,而且峭山公是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赵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么会在宋朝中过进士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说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
  (九)邵武黄氏的发展壮大。迁入邵武后,曾有黄裳长子黄果任扬州刺史,第4世孙黄大文任张掖刺史,第7世孙黄政任永嘉县丞的历史记载。到第14世孙出了个黄恺,又名黄恺康,字意祥。据记载,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极娴静,随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黄恺以轻车到上郡,途中被一强盗拦路抢劫。哪知却不是黄恺的对手,黄恺三次把强盗打翻在地。强盗起来谢罪说:“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黄恺大笑说“岂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顶触自己罢了,君也为麟啊。”强盗大为感动,后来改节从良,便是唐初名将徐勋。黄恺初任渭州太守,后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之后,第16世孙黄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孙黄谦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孙黄宾任灵武太守。邵武黄氏发展至第22世孙时出了中国黄姓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而至今仍为黄氏族姓家喻户晓的大始祖黄峭山公。今日,无论是台湾、港澳、国外还是大陆各地的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峭山公的后裔,黄峭山就成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大显祖。
  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

作者:黄德城   回复:1   发表时间:2010-06-07 23:56:22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黄姓的历史概况及其海南族姓的繁衍发展

第22世孙,父黄锡。黄峭山,字岳,号一郎又称十郎。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黄峭山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天灾人祸连绵不绝的大动乱时期。传说黄峭山公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宗族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乡里和宗族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唐末陇西郡王李克用听说了黄峭山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召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他因屡建战功,被王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兼刑部尚书,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黄峭山对连年战乱感到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争。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息武兴文,创办和平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乡中后人,直到逝世。黄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个儿子,孙子、孙女、曾孙子孙女若干个(因多种族谱记载不同,难统一准确数字)。俗谚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岁的黄峭山决定化整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并将祖产分成21份,新修《黄氏族谱》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离家吉日一并出行。临行前,黄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子作别,诗曰:“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要求子孙念诵此诗,牢记心中,作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这就是黄氏历史上著名的“认祖诗”。黄峭山去世后,葬在邵武府禾坪乡鹳薮黄家林祖茔。死后于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赠少保,谥号文烈。墓庐今仍在,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莆田始祖黄岸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元帝南渡,中原八姓衣冠入闽,其中黄姓入闽人黄彦丰,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官任晋安太守,卜居福州乌石山地号黄巷。其后裔逐渐移居他地,其中第12代孙黄岸为落籍莆田的始祖。
  黄岸,又名枋,字彦忠,号宗极,唐长安三年(703年)生。祖父黄元方,在唐太宗时任闽之首郡晋安(今福州)司法参军。父黄冲,字士谦,隐居不仕。母苏氏,生五个儿子,即皓、盛、桂、岸、树,岸为第四子。长子黄皓为翰林学士,黄皓的曾孙黄峭山为福建邵武的黄氏始祖。
  黄岸,祖籍江夏。擢贤科,任过尚衣监薄,棘寺评,断案明允,能理大事。唐玄宗年间,上书十道,受排挤,出任广西桂州刺史。在任上禁暴斥奸,风纪肃然。岸在桂3年,因触犯皇帝的近侍和权贵,就上疏病迄归故乡奉侍父母。归途遇险,暂住福建延福山,直到其子黄谣当闽侯县令时,才定籍莆田延寿里(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巷自然村),成为福建莆田始祖。唐建中元年至四年(780-783年)在侯官(福州)榴花洞庐墓守孝三年。唐贞元元年(785年)三月卒,享年82岁。朝廷赐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公,谥忠义。今墓尚存,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莆田市《莆田巩石黄氏宗谱》载的唐代林披(733-?年)所撰的《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岸公行状》记:“公姓黄,讳岸,其先黄州江夏郡冈县人,中徙光州固始,后迁福州侯官。公远祖元方(彦丰)先生也…曾大父(曾祖)讳韬之,后周时官至青钱学士,大父(祖父)讳元方(或称其公字竹岩),官晋安司法参军,父讳冲,字士谦,隐居不仕”。林披是唐代官员,莆田乌石山人,与岸公是同乡,记载同时唐代之事应是可信的。行状文中明指黄岸之父是黄冲,母亲是苏氏,黄冲之父为元方(指方公竹岩),元方之父为韬之。从此可以看出,晋元帝渡江南下时,黄氏家族随之来福州,这就是晋朝“彦丰”祖徙福州黄巷,为福建江夏较早传人。传至“岸”祖时,迁居莆田涵江黄巷村,那么黄岸就成为黄氏入莆始祖。由莆田迁琼的黄氏后裔都认定黄岸是自己的先祖,今海口市府城镇尚书直街仍保存有黄氏族人捐资,于清道光年间修建的黄忠义公祠,以纪念莆田始祖黄岸公。
  六、黄姓迁琼始祖—江夏子孙,以孝传家
  黄姓是当今中国人口第7大姓,总人口已超过3000万。而在海南岛,黄姓也是人口大姓,也排在第7位。关于黄姓迁琼始祖是谁?近日笔者翻阅史料,迁琼黄姓始祖竟有4O多位,迁琼朝代涉及宋、元、明、清四朝,时间跨度近千年。虽然黄姓迁琼始祖较多,支系繁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是来自福建莆田和闽侯等地区,大都是唐朝福建黄岸的子孙。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因闽、粤两省黄姓都是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粤,到了宋时才有人迁琼,所以说海南岛的黄氏和闽粤黄姓同宗,以孝传家。
  (一)迁琼始祖之一—黄篪
  迁琼黄姓始祖人数较多,宋代有10位,元代有11位,明代迁琼最多,有17位,清代也不少。迁琼最早的是黄篪。
  黄篪,字仲韶,号方塘,生于宋徽宗大观庚寅年(1110年),福建莆田人,是黄岸第16世孙。其父黄汝猷,是翰林院翰林,赐太子少傅,其妻王氏赠封诰命一品夫人。黄汝猷生二子,长子黄岩,次子黄篪。
  黄篪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27岁中进士,少年得志,并获得在西安大雁塔上留名的殊荣。年28岁时,受朝廷派遣来琼州任路经略按抚使,兼掌军事,旬宣文教。黄篪来琼赴任,勤勤恳恳,“既无金玉之藏,又无台榭陂池之娱”。续娶王公之女,生子黄京,31岁卒于任上,英年早逝。黄篪死后,妻儿搬出府城,卜居琼山烈楼都(今海口长流镇博抚村)。
  据现藏在博抚村《黄氏族谱》记载,黄篪是海南黄姓年纪最轻的进士,也是黄姓迁琼官职最高的人,其子孙在海南也分布最广。黄篪祖孙三代都是进士,其子黄京为岁进士,其孙黄浩为恩进士。黄氏迁琼四世祖黄南昌,系大学士,娶妻米氏,生四子,分别是黄回、黄损、黄河、黄海。长子黄回后分迁琼山东山苍原;次子黄损后定居定安大底;三子黄河仍居祖地琼山长流博抚;四子黄海生八子,他和七个儿子及侄子相继迁回祖籍福建莆田,只有第七子黄而锦留居文昌迈南村。在博抚村黄氏宗祠,殿门上方高悬“宏远堂”三个大字,宗祠内有副长联,其上联是:“本出莆田历宋而元而明而清支庶蕃昌分各地”,下联是:“郡由江夏来琼之祖之子之孙根繁深远合同宗”,此联道出了黄篪支系的来龙去脉。据调查,黄篪的后裔多散见在海口、文昌、定安、澄迈、琼海、临高一带,尤其琼西琼北为最。不怪黄氏后裔称黄篪是“岸裔来琼,始于篪公”。
  (二) 迁琼始祖之一—黄政
  另一黄姓迁琼始祖黄政,也是福建黄岸第16代孙,但他却比博抚村黄篪迁琼时间晚了130年。同为黄岸第l6代孙,为什么年龄跨度如此之大,据推测,黄政之支应该是属小房占长辈,亦是最小的子孙繁衍流传下来的。
  黄政,祖籍福建莆田县细村,闽地发迹,曾任建宁(今福建建瓯县)知州,据传于南宋末(1271—1279年)与同族兄弟黄森同时奉旨,由闽宦琼,后卜居文昌冯家白峙头村,娶妻全氏,生子名黄九。黄政死后葬赤岸南边地。经查证,黄政、黄森迁琼时间应是元至正二年(1342年)。
  黄政是琼海万宁一带黄姓迁琼始祖。依海南黄氏族谱记载,黄政是福建黄岸第16代孙,与黄政同时迁琼的黄森,是第12代黄橇次子黄舆的玄孙,黄政是黄橇长子黄兴的玄孙,两人是同宗兄弟,都是黄岸的后裔。
  黄政之子黄九,官至千总,任授乐汛营镇东山,兼理会汛营,驻防铜鼓岭,数次打败海盗,战功卓著,威震琼州。元至正九年(1349年)封殿前将军。同年迁家于乐会县博鳌竹史箩村(今琼海潭门镇),是入乐会(琼海)开基之祖。黄九娶妻庄氏、卢氏,庶王氏、林氏、潘氏,生子龙能(试名恒能)。黄龙能子承父业,世袭千户,镇守乐会海疆,明永乐元年(1403年)被明朝廷加封升任琼州总镇。娶妻王氏、卢氏,生四男:辉仁、辉义、辉礼、辉智。
  从第四代起,为了生存和发展,黄氏仁义礼智四兄弟各奔前程,纷纷从祖居外迁。长房辉仁迁居琼海博鳌东山村,次房辉义迁往博鳌岭村,三房辉礼迁居博鳌大坡村,四房辉智留守竹史箩村。
  从黄政入琼算起,至今已有730年,繁衍已28代。第一次合族修谱是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派序没统一,第18世开始才合族排序“崇实宜敦本,培基克壮猷,大振循良绩,永传孝友风”的新派序,理顺了宗亲伦理和渊源关系。
  在琼海博鳌东山村,黄政的后裔合族建了一座黄氏大宗祠,宗祠以“千顷堂”为堂号,其楹联上书:江夏富饶先祖德,千顷翠绿子孙荣。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琼海万宁一带黄氏子孙都要到此拜祭祖先,认祖归宗。据海南黄氏族谱记载,黄政后裔除散居琼海万宁陵水等地外,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多见他们的身影。
  文昌、乐会的黄氏分支,其始祖是黄森、黄政两兄弟,他们是从福建省福州府闽清县细村前往交趾(越南)任职,路过海南时被迫在此落脚的。据博鳌黄氏族谱卷一第12页中说:“本族大始祖黄森、黄政闽邦发迹,钦命交趾御史,印落海中无以复命捷报,外公张岳尚书奏朝旨准入琼,从白峙头上坡,落籍文昌冯家。”从序文中可以看出:黄森、黄政两兄弟落脚琼州,不是原来的计划安排,而是临时的决定,是被迫的又是经过朝廷批准的,至于是哪一年入籍文昌,谱上没有记载。而文昌《黄氏族谱》载:黄森宋至正二年迁琼,居会同太平都冯家(今文昌会文镇冯家村),公荣寿67岁,葬冯家村后山东边寅山有碑。查年历宋朝没有至正年号,元代才有此年号,宋代有至道、至和年号,到底错在哪里,尚待查考。黄政之子黄九于1349年迁乐是有谱可证的,如果黄政宋代入琼,父子相差一二百年是有悖常理的,所以目前以元至正二年入籍文昌冯家白峙头为主是可信的。黄政及其儿子黄九,在文昌入籍不久,就在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移居乐会竹史箩村,从此,开始了博鳌黄氏在乐会的繁衍发展和裂变分流。
  除黄篪、黄政、黄森等人是宋元朝代迁琼外,史料记载,还有一位是宋代迁琼的黄姓始祖。此人名叫黄爵,字天成,宋进士,祖籍福建泉州,北宋末来琼任文昌教谕,后任广州通判。后因金兵攻入都城开封,朝廷南迁,为避战乱和动荡,黄爵后落籍文昌,是文昌迁琼始祖之一。但黄爵是否迁琼,黄氏族谱在实录在有些记载,留下一些疑点待后考究。
  此外,海口市的迁琼始祖黄良佐、黄重,文昌市的迁琼始祖黄至德、黄忠信,儋州市的迁琼始祖黄守明,临高县的迁琼始祖黄平宁三兄弟,乐东县的迁琼始祖黄本中三兄弟等,都是海南黄氏的大支系。
  据谱载:黄峭山之子黄化第7世孙黄久昌的子孙,一部分留在闽粤各地,一部分渡海过琼,在文昌、乐会、临高、儋州、崖州、定安等地落脚。第7世孙黄久昌的子孙几乎同时迁来琼山、陵水、感恩、万州、澄迈等地。相传黄福的第6世孙在宋端宗年间(1126—1127年)有10个兄弟同时渡海过琼,散居琼州等地。这时,正是北宋、南宋交替时期,兵荒马乱,联系不上,不知所踪。在重修大宗族谱时,既没有查到黄福第6世孙10兄弟的下落,也没有找到黄化在琼州的后裔。
  七、海南黄氏三大世系源流
  海南岛是个移民岛。从汉代开始,随着汉政权在海南岛的建立,汉族有组织地向海南岛移民也从此开始,以从事商业贸易或其他行业的大陆两广人与北方中原人居多。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自中原向南方移民高潮为晋室南渡之时,海南岛当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五代十国至宋代,我国北方向南方大举移民,方向多从中原往东南沿海等诸省大流动,尤其是福建以至形成了人稠地狭的局面。于是宋代闽人开始迁移广东、海南岛乃至东南亚各国。而大批有意识的或松散式的移民,沿着闽粤沿海一带南下到了海南岛。元代蒙古统治者对中国南方民族实行铁血政策的苛政,大陆人口又不断向海南岛迁移,同样多从中原迁入闽粤,再从闽粤一带流入海南岛。明代沿袭元代的屯田制度,征兵戍守边疆,驻防海南,以及清代官兵遗民流落海南等多种原因,都促进大陆内地向本岛大量移民的不断增加。其移民的主要来源及原因,有避乱世,从征戍守,或经商贸易,或农渔业,或当朝贬官谪臣,或奉命履新等。黄姓族人伴随在移民的潮流中,不断流入海南,从时间上来看,汉至唐代是否有黄姓入迁,国史家谱均不见记载,宋代以后才开始有为官后落籍海南的先例;从地点上来说,尤以福建莆田最多,其次是广东。黄姓族人蕃衍昌盛,枝繁叶茂,瓜瓞绵长,遍布全岛,此乃赖于朝夕莫忘亲命语,故而各择胜地立纲常,视以他乡即故乡之所至。他们登岛后,沿着海滨、河岸、平原等地带安家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有渊源有系统的世系分流,组成了海南人口较为集中和庞大的姓氏之一。后来又有一部分人向海外迁徙,以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从抗日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的三个时期向海外发展,并落地生根,又形成了海南黄姓的另一大支流。
  海南省黄姓大部分发迹于福建,其次是广东。由于迁入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历代编修族谱都是以本迁琼始祖为主线自行编纂,迁琼始祖的先祖是何方何人,不是十分明确,迁琼始祖之间有何关联,也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出现定世不统一,派序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宗系内,也存在上下颠倒、昭穆紊乱、次序难分长少尊卑等现象,这是历史久远,史料缺乏,修谱不连接等原因造成的。1914年和l949年曾进行两次合族修谱,都因政局动荡、交通不便等原因而不成功。太平盛世的1987至1989年,在广大宗亲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较大范围的完成了合族修谱,但也留下不少问题和遗憾。
  这次合族修谱,经过调查考证,基本上理顺了宗族的历史来源脉络,奠定了黄岸世系、黄峭山世系和黄居正世系,是海南黄氏三大世系源流的基础,确定了福建始祖黄冲是海南黄姓的第一世祖。第一大世系源流是黄冲四子黄岸为源头,一部分迁琼始祖来之于此,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岛东一带,以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澄迈、定安、屯昌等市县为主聚居地。第二大世系源流是黄冲第5代孙黄峭山为源头,一部分迁琼始祖来之于此,他们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岛西沿线,以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三亚等市县为重点区域。此二大世系以明代(含)以前迁琼者居多。第三大世系源流是黄冲第12代孙黄居正为源头,黄居正由闽迁粤,是广东黄氏始祖,清代从粤入琼者多来自此支,后裔主要居住在临高、儋州、乐东、三亚、白沙、琼中、保亭等地。
  据《海南省黄氏族谱》载:冲公,名宾会也,唐时隐士。恭查峭山公支派族谱,有膺公者,字维淡,号庆肇,又号金谷,初官至吏部侍郎,公自光州自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地名平口丽家焉。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曰五经先生。生五子长皓名昆号彦高,次盛名仑号彦胜,三桂名崖号彦辅,四名枋名岸号彦忠,唐戊戌进士官桂州刺史,迁莆田,五名树,失。则冲公者当即膺公也。而峭山公支派与居正公支派由此分,据福建省邵武禾坪黄氏大族谱记载,是否属实,尚待考证。所以,海南黄氏编修续修族谱时把黄冲作为第一世祖是有一定依据的,有利于让黄氏后裔追根溯源,了解历史,延接未来。此外,还有从广西、湖南等省区早期迁入海南的黄姓始祖在何处,黎族大量的黄姓又是从何处来,都有待深入研究。
  现在,海南黄氏三大世系的后裔遍布全省各地,位居海南十大姓氏的第7位。以2007年汉族户籍人口数估算,约有人口35万。古老的黄姓在海南已有约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长河中,他们不断兴旺蕃昌,不断裂变出许多的小家庭、小分支,又不断地向外分流,他们继承祖德孝道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不断谱写泱泱大族不朽的篇章。让姓氏源流为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和史料。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10-06-07 23:56:34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