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065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神秘的“三里泽”/王根林




位于姜堰市里下河地区的兴太镇,有一距镇中心约三里之遥的村落---三里泽村。据出土地券记载,“三里泽”曾于明代被称为“三里泽市”(当然,这里所称“市”,并非与今日县级市行政区相似,而是泛指当年有商品交易市场),明代以前叫“建宁城”。
据传于北宋年间,有一刁姓官员落魄来此招兵买马,干起落草为寇占地为王的营生,建立了“刁家庄”,自封“大王”,人称“刁大王”。辖区范围达几十里,遍及几十个村镇,盛传72垛,72井,南至本市苏陈镇,西至兴化边城。在其大本营内,至今尚遗留一些遗迹与传说,有什么“大殿”、“讨饭碗”、“洋馒头”、“御厨房”、“金帽子”等古地名。
特别是一特殊的石棺,解放前后目击者不下十人以上,至今仍有数人健在。村民王元庆曾在刁庄“讨饭碗”处割草时,见到过石棺,当年他还在石棺一头,把脚伸到河里洗脚。据健在的目击者说,当年石棺有一头约尺把长暴露在河边,由于当时传说棺内有机关暗器、飞刀、飞石,故无人敢贸然触及,直至遗留至今。解放后,由于“讨饭碗”高于其它地段(传说当年是刁大王住宅的大厅,有块石牌坊为证),因当年平田整地,将高处的土挑到较为低洼的石棺河边,露出的石棺一头也就被泥土所掩埋。如今人们只能记得其大概方位。
据村民许文彬介绍,他家历史上是种田大户,曾种过刁庄一块叫“嘴尖”的八亩田,民国十年(1921年)时,伙计在田里挖墒时,挖到一牛头缸大小,灰不灰蓝不蓝的的缸,上下两缸口相扣着,他想法打开后,见是一顶如唱戏的帽子,便好奇地往头上一戴,不料帽子太重,将其颈脖压得生疼,他十分气恼,摘下帽子往东沟头一掼,帽子上的一根翅掉落下来,帽子随即也滚落河中,他将帽翅上的泥洗净后发现,原来这是顶金帽。后来,他便用这一金帽翅为他的老太太打了一副金耳环,如今金耳环的继承人还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原公社食堂的炊事员姜志林之妻与其父在刁庄“讨饭碗”河里扒泥时,又一次扒到了那只金帽,在清洗时,不慎失手将帽掉入河中,据说,当时只见帽子掉落处的河水,自动裂开一道缝。后来,组织人多次用扒口再扒,终究未见踪影。
村民许广元于解放前夕,在“讨饭碗”处扒泥时,于西河坎上发现了金银器具和铜钱,船上足足装满了一夹舱。原来一直穷得钉铛响的家庭,打那以后就发了,砌了新房,为几个儿子办了婚事,至今还常有文物贩子光顾她家查询有无当年器物。
1999年12月。“三里泽”村民在挖土填高宅基地时发现宋代窖藏,有呈绕线板形银锭四只,总重8.16千克。此外,在刁庄地面沿河边,发现唐代青瓷碗、盘、碟、盏,泥质灰陶缸,宋代白瓷碗,盆、盘,青瓷罐、碗残片和宋代古井等。
“三里泽”虽未进行考古发掘,但从种种迹象表明,她不光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而且还有相当实物的奥秘需要探索。现已初步定为“三里泽唐宋遗址”,其文化遗存已引起省文物专家的重视。
“三里泽”,你还蕴藏着多少神秘?我们期待撩开你美丽面纱之日的早日到来。
(此文发表于《江苏文化周讯》09年第11期3月19日第4版)

作者:117.95.21.*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6-23 19:30:13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