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065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解剖希特勒惯用的舆论战策略 /刁文辉

从一事无成的街头流浪汉一跃成为德意志国家的政府首脑,依凭“迷人”的蛊惑伎俩使千百万德国民众为之倾倒和盲目崇拜的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在二战初期之所以能所向披靡,6周灭亡了西欧大陆,西袭英国、东进苏联,与其惯用的舆论策略是分不开的。

  一、虚声恫吓慑之以威

  希特勒宣称:“在战争尚未打响以前,设法使敌人先在精神上崩溃,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二战初期,希特勒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通过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宣传造势,以及作战中利用闪电战的心理恐吓,多次使对手怯战、退缩、无助、自乱乃至束手待毙。

  1、针对军事实力强大的第三方国家,张大其势慑以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色厉内荏的希特勒张大其势、先声夺人,以其强饰的军事实力使英国朝野形成了一种“恐德症”,从而成功地迫使英法实行绥靖外交。在德军的强力宣传下,英国对德军的实力深信不疑。首相鲍德温哀叹,在德国空军的毁灭性打击之下,伦敦只是一条被捆绑起来的奶牛。继任首相张伯伦更是迷信空中制胜论,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除了实行绥靖外交,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而实际上,1938年德国的双引擎轰炸机只有1000架,勉强能到达英国中部地区。

  2、针对军事实力弱小的国家,心理恫吓“斩其首”。倚仗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希特勒奸滑地对小国的高层人物在心理上施与强刺激,进行了恫吓、逼慑。希特勒曾先后对奥地利总理许斯尼特、捷克总统哈柴和挪威政府要员进行恐吓,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三国全境。

  3、针对实力较强的国家作战,以闪电战乱其心。1940年5月德军对法国的进攻中,采用了典型的闪电战心理恐吓手段。他的摩托化部队气势汹汹长驱直入,对准法军各级司令部横冲直撞,或分割、或包围、或打掉其司令部,使法军在这种从未经历过的运动战面前完全瘫痪。心理上的恐惧、失望、崩溃,加速了军事上的失败。

  二、谎言蜜语诱之以利

  希特勒常说的一句话:“伟大的说谎者同时也是伟大的魔术师。”以利相诱的谎言蜜语不但如魔术般地令众多的国内民众甘之若饴、如痴如醉,而且催眠了西方列强使之听其自流,任其所为。

  1、对内广施承诺、循循利诱。为获得国内全面支持,希特勒组织纳粹党前往中小城市、广大农村进行宣传,到处举行群众集会、军事游行、散发传单、张贴广告、制造声势;打出“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时髦招牌,以此来赢得中下层德国人的支持。同时,希特勒又多次宣称“维护私有制财产原则”。社会各阶级阶层都能从纳粹党的宣传与承诺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天花乱坠地宣传与承诺产生了巨大的魔力,纳粹党的支持论迅速攀升。

  2、对外瞒天过海、暗渡陈仓。重整军备时期的纳粹德国在暂时无力对抗西欧列强的形势下,为了迷惑西方列强和尽量减少他们对德国重整军备的干涉,利用西欧列强反苏反共和引祸东流的心态,施用了“反共”策略,成功地转移了西方列强的视线,不仅使西方列强确信德国是反苏反共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对德国的重整军备感到情有可原。

  三、挑拨煽动用以离间

  对内利用人之嫉妒心理,挑唆是非、煸动情绪以制造矛盾,使手下暗中较劲、相互倾轧,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对外双管齐下,制造矛盾引风吹火、利用矛盾挑拨离间,以分化于敌、乘隙而取利。

  1、对内分而统御。希特勒为避免手下结成小集团,往往会在笼络人心的同时,想方设法去离间官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1943年秋的一次局势讨论会上,希特勒当着几位官员的面,对任党卫军帝国长官的希姆莱和一位工程师出身的施佩尔说是:“两位地位相当的人物”,引起希姆莱对施佩尔强烈妒忌。

  2、对外巧施离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就广泛地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在国际间利用矛盾进行分化。希特勒巧妙地利用了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修约派”的要求反对罗马尼亚;利用克罗特人的不满反对南斯拉夫的中央政府;利用希腊的民主与自由派的反对党反对希腊政府;鼓动土耳其政客援助罗马尼亚的“铁卫团”。这种分化离间为德军入侵开辟了通路。他利用斯大林与旧军官出身的高级杰出将领图哈切夫斯基之间的矛盾,在苏联国内肃反“清洗”、冤案迭出之际,用鼓惑式宣传和假情报,使斯大林指示判处图哈切夫斯基和其他7位红军高级领导人死刑,使苏军失去了几位能征善战的将领,给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战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利用媒体隐真示假

  希特勒拥有当时全世界技术最完善的无线电广播网,并将广播视为陆、海、空三个战场之外的“第四战场”,还在作战部队建立了专门的宣传分队———宣传连,无孔不入地进行隐真示假、谣言瞒天的宣传攻势。

  1、战前隐真示假的舆论迷惑。在频繁的谈判、隐真示假的舆论掩饰下进行战略欺骗,然后乘敌不备突施军事袭击,是希特勒的惯用策略。1938年8月31日晚21时前,德国电台还都在广播元首对波兰的和平建议,而当天12时希特勒就下达了于次日拂晓进攻波兰的战斗命令,使波兰在错觉影响下对德军的进犯仓惶失措。对比利时和荷兰发动战争前,希特勒数次更改作战计划,一连喊了4次开战,就在荷兰和比利时军方自得其安,认为“狼来不了”之际,成吨的炮弹倾落到荷兰、比利时军队的司令部。在对法国开战时,希特勒接连29次改变入侵法国的开战时间,就在英法当局逐渐习以为常之时,突然向法国发起了袭击。

  2、战中无中生有的谣言宣传。希特勒指示在对方境内大造谣言进行攻心乱媒,曾一度使对手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德国入侵法国之初,策划了一系列广播欺骗活动。德国通过三个功率强大的电台,用法语播放一连串的假新闻,它们好像是来自法国官方的消息,使法国人处于混乱和恐怖之中。5月11日,即德国入侵第二天,巴黎报界宣称,有人发现德国伞兵化装成邮差、警察、教师或修女。此后,还有法国甘林总司令已经自杀、“法国使节将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之类的谣言不胫而走。德军攻入法国北部40天后,号称“欧洲最大陆军强国”的法国便人心沮丧、全线崩溃,被迫与德国签了城下之盟。

  五、颠倒是非麻醉人民

  利用民众不了解真相的心理,希特勒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大造舆论,通过颠倒是非的宣传,对大众广施催眠术,为自己的强盗行径涂脂抹粉,使其一切对内的专横与暴政、对外的侵略与战争,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1、煽动情绪,激发同仇敌忾。希特勒表称:“只有那些疯狂的大众才是驯服的。”为此,他极力煽动情绪、欺世惑众,以激发德国民众同仇敌忾的激情。登台竞选时,希特勒充分利用一战的耻辱和德国人民对战胜国的愤怒情绪,高擎“反对凡尔赛条约”旗帜,掀动德国人民情绪,激发起一种同仇敌忾、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从而把整个日耳曼民族集中于自己的纳粹旗帜之下。

  2、致力推崇法西斯极权主义和大日耳曼主义,为侵略战争造势。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广泛推行法西斯化,以毒化和麻醉人民的思想,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大造舆论准备。希特勒废除民主制,实行领袖主宰一切的独裁制;进行国家至上的思想灌输,竭力推选盲从纪律,企图把民众变成“任我为所欲为的女人”,把士兵变成只知盲从“元首”的杀人机器。在苏联红军缴获德军指挥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希特勒是这样要求士兵的:“你要早晨、白天、夜里,随时怀念元首,不要让旁的思想来扰乱你,要知道:元首在替你思索,替你办事。你只应当行动,什么也不要怕……”希特勒精心编造了一个颇为完备的关于民族特性、民族文化优越最终导致种族优越论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狂热鼓吹纳粹党的种族优越论,而诬蔑犹太人“是一种瘟疫,一种精神上的瘟疫”,并以铲除犹太人作为侵略控制别国的借口。希特勒在对国民进行种族主义教育中,宣扬德意志种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是劣等种族,优等种族要发展,就要消灭劣等种族,只有使用武力,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

  3、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控,极力美化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新闻协会和德国广播协会把新闻媒体控制得严严实实,充分利用当时仅有的报纸和无线电广播不断天花乱坠地美化希特勒发动的罪恶战争:“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他极力宣扬德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强国,就得进行战争。德国民众和军队在新闻媒体的鼓噪下,始终保持着狂热的战争热情,直到被彻底打败。

  (作者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117.95.108.*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8-01 08:54:44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