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27654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秦律、汉律中关於事后共犯之处罚/水间大辅著/刁小龙译

《简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
 序

  笔者此前曾探讨过在秦律与汉律中,对於多数人共同犯罪所实施处罚之规定。其结论大致如下 :在后世唐律之中,有相当於今日刑法学中之“共犯”、即“共犯罪”这一概念。唐律对於此类共犯罪乃以“首从之法”为处罚原则。所谓“首从之法”,即区分共犯者中“造意”者(犯罪意识形成以及犯罪计划之中负有最主要责任者)与“随从者”(共犯者之中造意者以外人员),分别处以相应法定刑罚(“首”)和次一等处罚(“从”)之处罚原则。与此相反,在秦律和汉律中则并无所谓首从之法,亦不区分唐律中与共犯罪相当之造意与随从,而对共犯者全体成员以同样刑罚论处。www.findart.com.cn

  拙文中所谓共犯所涉及之对象,仅就多数人犯罪前参与制订犯罪计划、以及犯罪时共同承担或者帮助实行之行为而言。即仅以多数人于犯罪前或犯罪时,以某种形式参与犯罪为考察对象。然参与犯罪未必仅限於犯罪前或犯罪时,实则亦包括犯罪行为终了之后,罪犯以外之第三者帮助罪犯之情形。而此种情形之下应当如何处置?戴炎辉氏曾就唐律中相关情形进行整理。戴氏发现唐律中有若干条文以“事后共犯”为处罚对象 。所谓事后共犯(auxilium post delictum; nachfolgende Teilnahme)乃指犯罪行为结束之后,他人对罪犯予以帮助之行为,亦称做“事后从犯”(auxilium post factum; auxilium post maleficium) 。此概念就犯罪之后、而非犯罪前或犯罪时对罪犯进行帮助而言,区别於一般共犯(从犯)概念。主要为中世纪意大利法学以及近世、近代德国所使用。具体而言,可指藏匿罪犯、帮助罪犯逃匿、毁灭证据以及赃物之收受、(知情)故买、寄藏等行为。中世纪意大利法学以及近世、近代德国对事后共犯科以相对“本犯”(罪行实施者或被帮助人)任意减刑或次一等从轻处罚。即事后共犯之处罚从属於主犯,依据主犯所受处罚之轻重,施以相应处罚。www.findart.com.cn

  然而,现今承认事后共犯概念之学说或为之立法者,极为罕见 。前揭藏匿罪犯等行为,通常均作为本犯以外独立犯罪行为而分别施以处罚。如现行日本刑法之中,虽有因藏匿罪犯而以藏匿罪犯罪处罚者(第103条),却并非因本犯之事后共犯而受到处罚。且藏匿罪犯罪之处罚与本犯未必有关涉,乃处以2年以下惩役或处以20万圆以下罚金。

  因此,再观唐律,则其中或并无事后共犯相应之概念。而戴氏自唐律条文中所列举相当事后共犯内容,实际亦不过以藏匿罪犯诸行为为处罚对象、以单独条文形式列举而已。然而正如戴氏所云,此类行为大都被处以本犯次一等或与之相同之处罚。如《捕亡律》“知情藏匿罪人”条:www.findart.com.cn

  诸知情藏匿罪人,若过致资给,令得隐避者,各减罪人罪一等。

  若知情而藏匿罪人则处以本犯次一等减刑处理。是以,尽管此类行为作为处罚之对象诚然以单独条文形式出现,却据本犯之处罚为比例科以相应刑罚。就此义言,对於此类行为之处罚乃从属於本犯之处罚,确与事后共犯处罚有相通之処。

  然而秦律、汉律中之处理如何?与唐律相同,秦律、汉律中虽然并无与事后共犯相当之概念,但其中亦有对於犯罪终了之后、给予罪犯以帮助者处罚之条文,且史料之中亦有此类处罚事例。职此之故,本文拟区分藏匿罪犯与赃物之收买、故买、寄藏等具体帮助形态,分别检讨此类条文以及相关处罚事例,考察其处罚之实情。并参照唐律,探寻其一般性倾向。www.findart.com.cn

  第一节 藏匿罪犯

  如前所述,唐律中对於藏匿罪犯科以本犯次一等之减刑处罚。秦律、汉律中对於藏匿罪犯处罚如何?先观《史记•商君列传》云:

  以衞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战国中期秦孝公时,因商鞅变法而实行什伍制。所谓什伍制,即将民众编成“什伍”——邻保组织,并负责连带责任之制度。根据上文“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法律规定,若同什伍之人藏匿罪犯则以投敌之罪论处。乃知此与唐律迥异:商鞅法律之中,至少与犯人同什伍者若藏匿罪犯,则无论本犯之处罚轻重如何,均以投敌罪同等论处。www.findart.com.cn

  但《史记•商君列传》所述或并非商鞅变法时期什伍制之实情。其中规定“不告奸者,腰斩”——与犯人同什伍者若不告发犯人,则被科以“要斩”之刑 ;然同样敍述商鞅变法时期什伍制之《韩非子•定法》篇中则云: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

  是规定与罪犯同等处罚。二者所书商鞅变法什伍制究竟何者乃为实情,虽无法判断,但就史料之间矛盾可知,《史记•商君列传》中所述商鞅变法时期,对於什伍成员之间藏匿罪犯则施以投敌罪之同等刑罚,或未尽可信。www.findart.com.cn

  睡虎地秦简与龙岗秦简等作为商鞅变法后之秦律重要史料,其中并无言及藏匿罪人等情形,颇为遗憾。是故,秦律中对於藏匿罪犯究竟如何处罚,於今只能以承继秦律之汉律进行推测。

  汉律中如何处理此问题?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中如下规定 :

  匿罪人,死罪,黥为城旦舂。它各与同罪。(167号简)

  若藏匿罪犯且罪犯应当处以死刑者,则藏匿者当处以“黥城旦舂”(在罪犯脸上刺墨并处以强制性劳动之刑罚);若罪犯所犯罪行不当死刑则藏匿者之惩罚与罪犯相同。即藏匿罪犯罪一般处罚通则,乃是处以与本犯相同之刑罚;仅限於本犯为死刑之际,处以相比死刑次一等黥城旦舂之处罚。与此藏匿罪犯原则相同之处罚方法亦见於其他法规之中。如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14有汉高祖8年(前199年)审判案例 :www.findart.com.cn

  ●令曰: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令到县道官。盈丗日,不自占书名数,皆耐为隶臣妾,锢,勿令以爵、赏免。舍匿者,与同罪。(65~67号简)

  文中引“令”云:未登户籍者自即日起之30日内,若不办理登陆手续则处以“耐隷臣妾”(一种剃发并处以强制劳动之刑罚),与“舍匿”者同刑论处。“舍匿”一词亦散见於文献史料,正如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所指出,其意乃谓隐藏於家 。此例虽以未登录户籍者、而非藏匿罪犯为处罚对象,然其处罚却与《二年律令》167号简所载之对於藏匿罪犯处罚相同。又案例14:www.findart.com.cn

  ●●八年十月己未,安陆丞忠刻(劾):狱史平舍匿无名数大男子种一月。平曰:诚〓(知)种无数,舍匿之。(中略)鞫:平〓(知)种无名数,舍匿之,审。当:平当耐为隶臣,锢,毋得以爵、当赏免。●令曰: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令到县道官。盈丗日,不自占书名数,皆耐为隶臣妾,锢,勿令以爵、赏免。舍匿者,与同罪。以此当平。(63~67号简)

  狱史平藏匿未登陆户籍者种于自己家中达一月之久,依据前揭“令”之规定,平被处以耐隷臣之刑罚。www.findart.com.cn

  可见,汉律中一般以藏匿罪犯罪与本犯处罚同刑处罚为原则;仅当本犯当死刑时,乃处以次一等黥城旦舂处罚。反言之,至少依据《二年律令》167号简规定,无论藏匿何种罪犯均不会被处以死刑。然实则,汉代亦有因藏匿罪犯而被处以死刑之例。《汉书•王子侯表下》:

  五年,元康元年,〔修故侯刘福〕坐首匿羣盗,弃市。

  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修故侯刘福因“首匿群盗”罪遭“弃市”(绞首之刑)。所谓首匿,《汉书•杜延年传》颜师古注:www.findart.com.cn

  首匿者,言身为谋首而藏匿人也。

  又《急就篇》卷4颜师古注:

  首匿,为头首而藏匿罪人也。

  是乃作为“谋首”或“头首”而藏匿罪犯之谓。谋首、头首盖指共犯者中首谋者。则首匿一词乃假想有若干人藏匿罪犯——所谓藏匿罪犯之共犯情形。然据《汉书•宣帝纪》地节四年宣帝诏云: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www.findart.com.cn

  若一定范围内之亲族“首匿”罪犯,则是否当据以问罪,或需要上奏皇帝,仰赖上级裁断。是以若罪犯亲族藏匿罪犯,仅当若干人共同藏匿之际,方可适用于上文诏书所制定之特别措施;而此规定乃并不适用於单独犯之情形。此则显然为不可能。因之,首匿所指当不仅为藏匿罪犯之共犯,亦应包括单独犯。若为单独犯,则谋首或头首必为实行隐藏者,遂不致产生上述矛盾。

  基於此论述,再回溯前揭《汉书•王子侯表下》之讨论:刘福因藏匿群盗之罪被处以弃市之刑。而本犯之群盗当如何处罚?《二年律令•盗律》云:www.findart.com.cn

  羣盗及亡从羣盗,敺(殴)折人枳(肢)、胅体,及令佊(跛)〓(蹇),若缚守将人而强盗之,及投书,县(悬)人书,恐猲人以求钱财,盗杀伤人,盗发冢,略卖人若已略未卖,桥(矫)相以为吏,自以为吏以盗,皆磔。(65、66号简)

  依上文规定,群盗均应施以“磔”刑(处以死刑之后,将遗体示众)。又《汉书•景帝纪》中2年2月条云:

  改磔曰弃市,勿复磔。

  是西汉景帝中2年(前148年)废止磔刑,归入弃市之刑。故刘福事件本应处以弃市之刑。但刘福竟被处以与本犯相同之刑罚。此显然与《二年律令》167号简所载本犯当死刑者则藏匿者处以黥城旦舂之刑矛盾。www.findart.com.cn

  又有值得注意者,《二年律令•盗律》中规定:

  〓(知)人为羣盗而通〓(飮)食馈馈之,与同罪。(63号简)

  若虽明知其为群盗而仍“通〓(飮)食馈馈之”则与群盗处以相同刑罚。“通〓(飮)食馈馈之”盖相当於文献史料中所见汉律中之“通行饮食”。所谓通行饮食,依据《后汉书・陈忠列传》李贤注:

  通行飮食,犹今律云过致资给,与同罪也。

  是又相当於唐律中之“过致资给”。所谓过致资给,前揭“知情藏匿罪人”条疏下云:www.findart.com.cn

  过致资给者,谓指授道途,送过险处,助其运致,并资给衣粮,遂使凶人潜隐他所。

  乃指给予逃亡中罪犯指引道路,或给予衣服食物等帮助行为。是知前揭《二年律令》63号简规定乃指:给予群盗指引道路或提供食物等帮助者则与本犯均处以磔刑。因此,通行饮食就给予逃亡中之罪犯以帮助、逃避官府追捕而言,与藏匿罪犯相同。唐律中也将过致资给与藏匿罪犯同条列举。然难以理解何以对於给予罪犯指引道路、提供食物等帮助之处罚,却比藏匿罪犯之刑罚更重。给予群盗之通行饮食既然被处以与群盗相同之磔刑,则若藏匿罪犯被处以比通行饮食更重之刑罚,显然已超过本犯之处罚,为不尽合理。由此推测,对於藏匿群盗之处罚,当有其他条文规定当处以与本犯相同之刑罚。换言之,藏匿群盗与一般藏匿罪犯迥异,并不适用于《二年律令》167号简之规定,乃当处以与群盗相同之处罚。刘福所以因藏匿罪犯而被处以弃市,盖即因上述理由之故。www.findart.com.cn

  再擧藏匿罪犯者被处以死刑一例。《汉书・百官公卿表下》始元5年条:

  军正齐王平子心为廷尉。四年,坐纵、首匿谋反者,下狱,弃市。

  西汉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廷尉刘心因“纵”且藏匿谋反之罪犯,被处以弃市之刑。“纵”即“故纵”,故纵为汉律罪名之一,《汉书・食货志下》张晏注云:

  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

  又《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www.findart.com.cn

  见知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

  是故纵所指,乃官吏明知罪犯有罪,本应将其逮捕、告发并处罚,反故意听任其逃亡行为。上文刘心所犯罪行即为故纵与藏匿罪犯二罪。汉律中规定,同时触犯数罪,有所谓“二罪从重”原则,即科以各自罪行相应之最重刑罚 。刘心被处以弃市之刑,即於故纵与藏匿罪犯之中被科以最重之处罚。

  又,就故纵罪之处罚,《二年律令・具律》规定:

  鞫狱故纵、不直 ,及诊、报、辟故弗穷审者,死罪,斩左止(趾)为城旦。它各以其罪论之。(93号简)www.findart.com.cn

  审理罪犯之际,若罪犯所当论处为死刑而故纵之则处以“斩左止(趾)为城旦”(斩去左脚趾并施以强制性劳动);若所当非死刑则处以与罪犯相同之刑罚。刘心之故纵究竟为何种情形,前揭《汉书》中并无详言;但据其时担任廷尉一职推测,或许刘心在审理谋反之罪犯时,并未处罚罪犯。故刘心之行为诚该当本条之规定。又谋反之罪当处以要斩 ,则依据本条规定,刘心故纵谋反之罪者,当处以斩左趾城旦之刑。又《汉书・刑法志》云:www.findart.com.cn

  〔文帝〕即位十三年(中略)是后(中略)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中略)景帝元年,下诏曰(中略)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中略)至中六年,又下诏曰(中略)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

  乃知自始元5年始,已无所谓斩左趾城旦之刑罚,而代之以“髠钳城旦笞二百”(鞭笞200下并剃发,戴上首枷,且科以5年强制性劳动)。

  而《汉书・昭帝纪》始元4年条云:www.findart.com.cn

  廷尉李种坐故纵死罪,弃市。

  可知刘心事件约1年前之始元4年(前83年),廷尉李种因故纵犯死罪者而弃市。由此可知,至少当时刑律规定,故纵死刑之罪犯者当处以弃市。此则与《二年律令》截然不同。

  又,刘心於故纵之外,又藏匿谋反之罪犯且其当以死刑论处。依据《二年律令》167号简所载规定,至少应当处以黥城旦之罪。而《汉书・刑法志》载文帝13年(前167年)事云: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言(中略)臣谨议请定律曰(中略)当黥者,髠钳为城旦舂。(中略)制曰:可。www.findart.com.cn

  则文帝十三年时已废止“黥”(於罪犯脸上刺青之刑罚),取而代之以“髠钳”(剃发并佩戴首枷)之刑罚。然则,始元5年之际,所当实施之刑罚乃非黥城旦、而是髠钳城旦。但若藏匿群盗者则仍要与本犯同罪论处:科以磔(景帝中2年之前)或弃市(景帝中2年之后)之刑。因此,难以想象对於藏匿罪行深重之谋反罪犯仅当处以黥城旦舂(文帝13年以前)或髠钳城旦舂(文帝13年之后)之处罚。职是之故乃知,藏匿谋犯之罪者与藏匿群盗者相同,均不适用于《二年律令》167号简之规定。又实则刘心并未被处以要斩,而是要斩次一等之弃市。则可推见,至少始元5年之际,谋反罪与群盗罪稍有差异,并未论以本犯之刑罚,而仅止于弃市而已。遂又可知,在仍设磔刑之景帝中2年以前,若藏匿群盗则当以磔刑论处;若藏匿谋反之罪者则所论并非弃市、乃处之更重之磔刑。又或刘心所犯之故纵及藏匿罪犯,二者任一均当论以弃市之刑;遂依二罪从重之原则,乃处之以弃市之刑。www.findart.com.cn

  小结上述讨论,可知汉律中就藏匿罪犯之处罚有如下规定:藏匿罪犯者与本犯以同样刑法论处为一般原则;但本犯若为死刑,则处以黥城旦舂。其中,若应予以死刑论处之本犯为群盗或谋反等极重大犯罪行为时,则藏匿者亦以死刑论处 。

  本犯当死刑之际,除却极其重大犯罪外,藏匿者一般以相比本犯处罚为减轻之黥城旦舂论处。推想其理由,大致因为藏匿者毕竟没有本犯之罪行行径。尽管如此,若就藏匿者与本犯同样论处之汉律而言,则对於藏匿罪犯之论处可谓极重。但诚如本犯当为死刑者,而藏匿者与本犯同刑论处,是则仅仅因藏匿罪犯即以死刑论处,显然又过於苛刻严酷。因此,当本犯当为死刑之际,遂特设此例,此乃是其例外。又若死刑之犯罪行为涉及谋反或群盗等、对国家及社会之存在具有严重危害之犯罪行为,则必须绝对镇压,严厉处罚之。因之,此类犯罪也必须对藏匿者施以死刑。www.findart.com.cn

作者:112.2.221.*   回复:2   发表时间:2010-09-07 12:23:1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秦律、汉律中关於事后共犯之处罚/水间大辅著/刁小龙译

 若比较汉律与唐律中关於藏匿罪犯之处罚,或可见一下二点特徵:第一、唐律与汉律中,就藏匿罪犯乃依据本犯刑罚之轻重论处而言,此为二者所共通者。但唐律中对於藏匿罪犯罪处以相比本犯次一等减刑论处;而汉律中,尽管设有例外——本犯为死刑之际,藏匿罪犯罪则次一等减刑,论以黥城旦舂之刑罚——但一般仍然以与本犯同样刑法论处为原则。且唐律之中,一律处以相比本犯次一等减刑之处理,决无藏匿者被处以死刑之例;而汉律中则当本犯为谋反或群盗等极其重大犯罪之际,藏匿者也以死刑论处。是概括言之,汉律中对於藏匿罪犯之处置相比则更为严重。www.findart.com.cn

  第二、唐律中之藏匿罪犯罪,如“诸知情藏匿罪人”所述,以“知情”,即明知罪犯而藏匿为其要件。反言之,若不知其为罪犯而提供住宿则不以罪论处。然在汉律中,《二年律令》仅有“匿罪人”之记述,并无关於“知情”与否之说明。又《二年律令•亡律》中有规定:

  诸舍亡人及罪人亡者,不〓(知)其亡,盈五日以上,所舍□罪□当□黥〓……〓□赎□耐。□完□城□旦□舂□以□下□到□耐□罪,□及□亡□收、□隶□臣□妾、□奴婢,及亡盈十二月以上 ,赎耐。(170・171号简)www.findart.com.cn

  是则,与《二年律令》167号简不同,此处又特别设立规定,处罚若不知其为逃亡中之罪犯而提供住宿之相关情形。由是推知,167号简所述应当与唐律相同,应当以明知其为罪犯而藏匿之作为处罚对象。又前揭《奏谳书》案例14中所引“令”,仅书以“舍匿者”,并未明确提及以知情为要件,但据后文裁决中“平曰:诚〓(知)种无数,舍匿之”,是此条乃明确记载藏匿者平明知被藏匿者种为户籍无登录者。因此,此则与《二年律令》167号简相同,亦以知情为要件。顺及前揭《二年律令》63号简对於予群盗以通行饮食罪行之规定,其中有云“〓(知)人为羣盗”,是与藏匿罪犯相同,亦以明知其为群盗为要件。www.findart.com.cn

  然汉律中对於若不知其为罪犯而提供住宿之处罚则与唐律不同,乃不以其为无罪。前揭《二年律令》170、171号简之中虽有残缺,但仍可见其主旨在於表明:若提供“亡人”(逃亡中之罪犯)或“罪人亡者”(犯罪后逃亡中者)住宿多达5日以上,即使不知其身処逃亡之中,仍须予以处罚。“所舍□罪□当□黥〓”以及“□完□城□旦□舂□以□下□到□耐□罪”乃指“罪人亡者”就其罪行本应受之刑罚;而“□亡□收、□隶□臣□妾、□奴婢,及亡盈十二月以上”则指“亡人”之类别。文中“所舍□罪□当□黥〓……〓□赎□耐”,依据图版可知“□黥”与“赎”之间约残缺6厘米左右 。若以本简之文字间隔计算,二字间大约应当有12——14字。又下文“□完□城□旦□舂□以□下□到□耐□罪”规定:“罪人亡者”当施以“完城旦舂”(剃发并施以强制性劳动之刑罚)~“耐”(剃发)之刑罚。据此推测,“所舍□罪□当□黥〓……〓□赎□耐”所规定之内容,应当为“罪人亡者”应处以相比完城旦舂更加重、即比黥城旦舂更为加重之处罚者。是以“□黥”之后所记内容当为“城旦舂以上”等字。由此可见,对“罪人亡者”之惩罚乃有黥城旦舂与完城旦舂~耐二类之不同。因之,为“罪人亡者”提供住宿所当受之处罚,当据“罪人亡者”所犯之罪行、即依据本犯所受刑罚,来决定具体处罚措施。又,虽不能明确若“罪人亡者”所受处罚当在黥城旦舂以上而给予其住宿者竟当如何处罚 ,至少可知,若“罪人亡者”当受完城旦舂~耐之惩罚,则其给予住宿者应当处以比前者更轻之“赎耐”(缴纳黄金12两之刑罚)。www.findart.com.cn

  又,本条“□亡□收、□隶□臣□妾、□奴婢,及亡盈十二月以上”所列举亡人之种类,有“亡收”(逃亡中之“收人”,见下文)、“隷臣妾”、“奴婢”以及逃亡12月以上者等。据此推测,上文“所舍□罪□当□黥【城旦舂以上】……〓□赎□耐”所规定处罚之对象,乃为给予比此更为严重之亡人住宿者。又根据下文所列隷臣妾等刑徒名称,则此规定中处罚之对象,至少乃是给予比隷臣妾更重之“鬼薪白粲”(劳役刑之一种)或城旦舂等刑徒提供住宿者。因之,为亡人提供住宿需依据亡人种类处以相应处罚。而对亡人本人之处罚,《二年律令•亡律》云:www.findart.com.cn

  吏民亡,盈卒歳,耐。不盈卒歳,毄(系)城旦舂。(157号简)

  又同篇《亡律》又云:

  隶臣妾、收人亡,盈卒歳,毄(系)城旦舂六歳。不盈卒歳,毄(系)三歳。自出殹(也),□□。其去毄(系)三歳亡,毄(系)六歳。去毄(系)六歳亡,完为城旦舂。(165号简)

  是故,当区别亡人种类以及逃亡时间给予相应之惩罚。其结论:即使给予亡人以住宿其处罚亦与“罪人亡者”相同。即当依据本犯处罚之轻重给予相应惩罚。又本条所列亡人中之亡收与隷臣妾,据前文165号简规定,当依据逃亡时间分别给予完城旦舂、系城旦舂六歳、系城旦舂三歳处罚;而本条“亡盈十二月以上”则与亡收、隷臣妾、奴婢诸条并不吻合,则所指盖为一般民众及官吏逃亡12月以上者;而前揭157号简规定,若官吏或民众逃亡一年以上,则处以耐刑。是以本条之“亡盈十二月以上”,同例亦当处以耐刑。www.findart.com.cn

  总而言之,同样为知情违法之规定,比较本条与《二年律令》167号简可知:167号简规定,除本犯当处死刑外,则从犯与本犯同刑论处;本条则规定,若“罪人亡者”当处以完城旦舂~耐刑,则从犯刑罚止於赎耐。又本条中,为亡人——亡收、隷臣妾、奴婢、逃亡12月以上者提供住宿则处以赎耐之刑;然对於亡收、隷臣妾、逃亡12月以上者,则科以完城旦舂、耐、系城旦舂等刑罚,此则较赎耐为重。因此,无论如何,本条比知情违法之处罚相对较轻。又本条并未规定,若“罪人亡者”应论以相比耐为轻、只当赎刑或罚金之刑者,则予以提供其住宿者该当何种惩罚。或由上文推知:即使予以提供住宿或并不处罚。另本条以提供5日以上住宿为要件,是则未满5日者亦不必按罪论处。www.findart.com.cn

  如此,於不知情者则处以相比知情者相比较轻之处罚,甚至以无罪论处。此盖与知情者不同,并非故意藏匿罪犯之故所至。然虽不知情,若给予耐以上罪行之逃亡者,换言之,给予某些特定亡人以5日以上住宿者,则须按罪论处。此则或因对於与之相处5日以上却不能察知其为犯人一事甚觉怀疑,进而对持续提供住宿之过错行为进行惩罚之故。又《后汉书・孔融列传》云:

  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

  则至少东汉末期之汉律中,已将与犯人接触3日以上视为知情。《二年律令》170、171号简中之处罚明显并未区分知情者与否之情形,是以《二年律令》施行当时,可能并未有上述《汉律》之规定。然显然二者之处罚思考进路则大体一致。www.findart.com.cn

  又虽同为不知情而提供罪犯住宿之情形,若本犯为群盗者,亦不得使用《二年律令》170、171号简之规定。推测此或因本犯当处以特别重刑罚之故。《二年律令・盗律》云:

  〓(知)人为羣盗而通〓(飮)食馈馈之,与同罪。弗〓(知),黥为城旦舂。(63号简)

  上文规定,若不知其为羣盗而通行飮食者,则处以黥城旦舂。推测若不知其为群盗而给予住宿者,大致处以与此相同之刑罚。

  上述为汉律之中对於藏匿罪犯罪之处罚。此处罚亦准用於其它犯罪。《二年律令・亡律》云:www.findart.com.cn

  取(娶)人妻及亡人以为妻,及为亡人妻,取(娶)及所取(娶),为谋(媒)者,〓(知)其请(情),皆黥以为城旦舂。其眞罪重,以匿罪人律论。弗〓(知)者,不〓(168・169号简)

  虽明知其为人妻且亡人、仍娶之以为妻者,则娶妻者、亡人之为妻者与行媒酌者均以黥城旦舂论处。若“其眞罪重”,则以“匿罪人律”论罪 。所谓匿罪人律,正如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所指出,乃指《二年律令》167号简规定 。因此,娶亡人为妻者、亡人之为妻者与行媒酌者或因某些原委乃准用《二年律令》167号简规定,与藏匿罪犯者并本犯论以同刑之处罚相同:与亡人并处以同样刑罚。本条之中,作为处罚对象之行为,虽非藏匿罪犯,但就知情而与逃亡者进行接触而言,则二者全同。职是之故,本条乃亦凖用於藏匿罪犯之处罚。www.findart.com.cn

  又,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有一事:

  女子甲去夫亡,男子乙亦阑亡,相夫妻。甲弗告请(情)。居二歳,生子,乃告请(情)。乙即弗弃,而得。论可(何)殹(也)?当黥城旦舂。(537号简)

  男子乙初不知情,娶从其夫処逃亡之人妻且为亡人者甲为妻。婚后2年乃知其详情。是则甲乙并以黥城旦舂论处。此即适用于前揭《二年律令》168、169条秦律条文。所以然者,乃因乙虽最初并不晓甲为人妻且亡人之实,但后既已知晓,却并未与之离婚。是依据知情犹娶人妻且亡人者为妻之处罚,科以黥城旦舂。外此,乙更犯有“阑亡”之罪(不持“符传”,即通行证而擅自出入闗所,逃亡),就此罪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有云:www.findart.com.cn

  告人曰邦亡,未出徼阑亡,告不审。论可(何)殹(也)?为告黥城旦不审。(418号简)

  根据规定,若告发“阑亡之罪”不审(告发内容不正确),乃科以告不审罪黥城旦之处罚;则阑亡之罪亦当处以黥城旦舂之刑。是以依据二罪从重原则,无论如何,乙当以黥城旦罪论处。

  又,《奏谳书》案例4为高祖10年(前197年)之审判案例:

  律:取(娶)亡人为妻,黥为城旦。弗〓(知),非有减也。(30、31号简)www.findart.com.cn

  其中乃引与《二年律令》168・169号简类似之法律条文。盖所引略去《二年律令》168、169号简条文全文,仅保留裁决此事件之必要部分而已。又据本条规定“弗〓(知),非有减也”:即使不知情而娶亡人为妻,亦不得减刑。又案例4:

  ●胡丞憙敢〓之:十二月壬申,大夫〓诣女子符,告亡。●符曰:诚亡。〓(诈)自以为未有名数,以令自占书名数,为大夫明隶。明嫁符隐官解妻,弗告亡。它如〓。解曰:符有名数明所,解以为毋恢人也,取(娶)以为妻。不〓(知)前亡,乃疑为明隶。它如符。诘解:符虽有名数明所,而实亡人也。●律:取(娶)亡人为妻,黥为城旦。弗〓(知),非有减也。解虽弗〓(知),当以取(娶)亡人为妻论。何解。解曰:罪,毋解。●明言如符、解。问解故黥劓,它如辤(辞)。(中略)●吏议:符有数明所。明嫁为解妻,解不〓(知)其亡。不当论。●或曰:符虽已〓(诈)书名数,实亡人也。解虽不〓(知)其请(情),当以取(娶)亡人为妻论,斩左止(趾)为城旦。●廷报曰:取(娶)亡人为妻论之,律白,不当〓。www.findart.com.cn

  所述为“隐官”(受肉刑后赦免者)解者因不知情,乃娶亡人之女子符为妻一事。遂依本条进行处罚 。是则,《二年律令》168、169号简末尾之“弗〓(知)者,不”,“不”字下所缺部分与《奏谳书》中引用条文比较,推测当有“减”诸字,当作“弗〓(知)者,不【减】”。因此,娶人妻且为亡人以为己妻者、亡人之为妻者与行媒酌者,虽不知其为人妻且亡人之实,仍不以减刑论处,而处以黥城旦舂,或依据匿罪人律论处。前文尝云依据《二年律令》170、171号简规定:若不知情而给予“罪人亡者”及亡人提供宿泊,未满5日则不以罪论;5日以上者:若“罪人亡者”当处以完城旦舂~耐之罪论处、或亡人为亡收、隶臣妾、奴婢或亡人逃亡12月以上者,则至多不过处以赎耐之刑。然本条虽同为不知情,仍处以与本犯相同之黥城旦舂处罚、或曰与本犯相同之刑罚,则处罚相比上述则更为加重。此殆因该犯罪行为涉及血缘秩序这一时人之重大问题,遂处以较重之处罚。www.findart.com.cn

  又有其他准用对於藏匿罪犯处罚之规定者,如《二年律令•亡律》:

  取亡罪人为庸,不〓(知)其亡,以舍亡人律论之。(172号简)

  此条规定:若不知其为亡人或犯罪逃亡中者而雇用之,则以“舍亡人律”论罪。舍亡人律者,如整理小组所指出,乃谓对於不知情而给予亡人或“罪人亡者”住宿者论罪处罚规定之《二年律令》170、171号简内容 。是则,本条与《二年律令》170、171号简相同,雇用亡人、犯人劳作5日以上者,则依据亡人种类、或犯人所犯罪行给予相应处罚。本条虽非提供亡人、犯人住宿,但其不知情而与之提供某种形式之协助则与《二年律令》170、171条相同。遂亦凖用舍亡人律。www.findart.com.cn

作者:112.2.221.*   发表时间:2010-09-07 12:25:34

[回复] 回复秦律、汉律中关於事后共犯之处罚/水间大辅著/刁小龙译

但亦有与上述情形相反者:即尽管明知为藏匿犯人行为,仍处以与一般藏匿罪犯罪完全不同刑罚者。如《二年律令・收律》云:

  匿收,与盗同灋。(180号简)

  若藏匿“收”则与“盗”者以相同法律处罚。收者即所谓“收人”。收人指因“收孥”而成为官奴婢者。收孥为连坐刑之一种,即没收犯罪者之妻子以为官奴婢。前掲《二年律令》170、171号简中曾列举作为亡人一种之亡收。亡收乃对逃亡中收人称呼。如前所述,若不知其为亡收而提供住宿,则适用于《二年律令》170、171号简之规定。是本条处罚对象当为明知其为亡收而藏匿之行为。如前掲《二年律令》165号简所见,收人逃亡一事本属罪行。是以若藏匿之则亦为藏匿犯人罪。然本条既规定与盗者当论以相同法律规定之处罚,则显然与藏匿罪犯罪论处者迥异。具体见於《二年律令・盗律》云:www.findart.com.cn

  盗臧(赃)直(値)过六百六十钱,黥为城旦舂。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钱,完为城旦舂。不盈二百廿到百一十钱,耐为隶臣妾。不盈百一十到廿二钱 ,罚金四两。不盈廿二钱到一钱,罚金一两。(55、56号简)

  据上文,则与窃盗罪同样,当据收人之货币(金钱)价値进行处罚 。可见收人与一般犯人不同,具有某种财产特徵。证之以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隶臣将城旦,亡之,完为城旦,收其外妻子。子小未可别,令从母为收。●可(何)谓从母为收?人固买(卖),子小不可别,弗买(卖)子母谓殹(也)。(486号简)www.findart.com.cn

  上例即以收人为买卖之对象。

  第二节 赃物之收受・故买・寄藏

  唐律中关於赃物之收受、故买、寄藏,《贼盗律》“知略和诱强窃盗受分”条规定:

  诸知略、和诱及强盗、窃盗而受分者,各计所受赃,准窃盗论减一等。知盗赃而故买者,坐赃论减一等。知而为藏者,又减一等。

  对於明知他人以“略”(略取他人)、“和诱”(诱拐他人)、强盗、窃盗等行径获取之赃物,却以己应得之份额接受者,则依据所受赃物之价値、论以窃盗罪次一等减刑处罚;明知为盗品却故意收买者,则以“赃”罪次一等减刑处罚;明知为盗品仍为犯人保管者,则以再次一等减刑处罚。窃盗罪则见於《贼盗律》“窃盗”条:www.findart.com.cn

  诸窃盗,不得财,笞五十。一尺杖六十,一疋加一等。五疋徒一年,五疋加一等。五十疋加役流。

  当以赃物价値相应之“杖六十”~“加役流”之处罚。因此,赃物收受罪一般以比此次一等减至“笞五十”~“徒三年”论处 。赃罪又见於《杂律》“坐赃致罪”条:

  诸坐赃致罪者,一尺笞二十,一疋加一等。十疋徒一年,十疋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此与窃盗罪相同,亦以赃物价値处以相应处罚,然所处罚则比窃盗罪为轻:笞二十~徒三年。是故,赃物故买罪则更处以次一等处罚:笞一十~徒二年半;赃物寄藏罪则更次一等:笞一十~徒二年。概括言之,唐律中对於赃物之收受、故买、寄藏罪之处罚,依据赃物之价値为相应处罚之准则。www.findart.com.cn

  然则,秦律、汉律中如何处理?就秦律,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如下史料:

  〔一〕 甲盗,臧(赃)直(値)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臧(赃)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论。(379号简)

  〔二〕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可(何)殹(也)?毋论。(381号简)www.findart.com.cn

  〔三〕 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知),为收。(384号简)

  〔四〕 夫盗二百钱,妻所匿百一十。可(何)以论妻?妻〓(知)夫盗,以百一十为盗。弗〓(知),为守臧(赃)。(385、386号简)

  〔五〕 削(宵)盗,臧(赃)直(値)百一十。其妻子〓(知),与食肉,当同辠。(387号简)www.findart.com.cn

  〔六〕 削(宵)盗,臧(赃)直(値)百五十,告甲。甲与其妻子〓(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辠。(388号简)

  以上史料均以问答体形式说明犯人窃盗之后,对於若有明知其罪行仍给予赃物之收受、寄藏者,当以何种罪论处。高桥纯司氏曾就此进行分析,并就其处罚法则进行整理 。即事后获知罪行,①若收受赃物,则与本犯同罪论处;②若寄藏赃物,则以保管赃物之金钱价値据窃盗罪论处 。与此相对,若事后未获知罪行而寄藏赃物者,③若为犯人之妻则以收孥论处;④若非犯人家属则不问罪。www.findart.com.cn

  据以上处罚可知,①与②中以窃盗罪论处者,④则并不问罪。此盖因④与①、②相异,乃并非故意寄藏赃物者之故。然此与③亦相同。但③与④不同者,乃是就犯人之妻等家族成员则科以收孥之连坐刑罚,并不以其妻行为本身为处罚对象 。

  进而,①与②虽均不以窃盗罪论处,但与①中处以与本犯相同刑罚相比,②则依据所保管赃物之金钱价値、以窃盗罪论处。此乃二者差距所在。即便同样接收犯人之赃物,例①从盗窃300钱之犯人処接受110钱,则与本犯同样以盗窃300钱之罪处罚。而②从盗窃300钱之犯人処寄藏110钱者,则以盗窃110钱之罪处罚。换言之,除却全部接收犯人之赃物者,则①之处罚要比②为重。此则因相比②不过为犯人利益而保管赃物,而①则为获取自己之利益之故。www.findart.com.cn

  将以上秦律中关於赃物收受、寄藏罪之处罚与唐律比较,首先关於赃物收受罪:唐律中依据收受赃物价値给予相应处罚,而秦律中则依据本犯所窃取赃物价値进行处罚,二者迥异;又相比唐律盗窃罪次一等减刑处罚,而秦律则以窃盗罪论处。再者,关於赃物寄藏罪:虽然唐律与秦律同样依据所寄藏赃物之价値进行处罚,但相比唐律中比赃罪次二等减刑处罚,秦律则以窃盗罪进行处罚。综观之,通过与唐律之比较可知,秦律中对於赃物收受、寄藏罪非常接近本犯之处罚,可以认为是对此类犯罪进行重罚处罚之体现。www.findart.com.cn

  而秦律之规定则又为汉律所继承接受。《二年律令・盗律》:

  谋遣人盗,若教人可(何)盗所,人即以其言□□□□□及〓(知)人盗与分,皆与盗同灋。(57号简)

  上文规定,若明知他人盗窃行为而收取自己之份额者,则与盗者同法论处。因此,推测汉律之中,赃物收受罪乃以盗窃罪论处。

  下文再就秦律、汉律中如何处罚赃物故买罪进行考察。虽无直接相关联史料,但《二年律令・盗律》云:www.findart.com.cn

  〓(知)人略卖人而与贾,与同罪。(67号简)

  此即为人身故买之相关规定。若明知他人为人身之“略卖”而仍参与其人身买卖,则论与行略卖者同样刑罚处理。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释“与贾”之“贾”为“交易”之意 。是故,所谓“与贾”即指参与人身卖买,具体而言则人身卖买之买方或仲介者、运搬者等。职是之故,依本条规定,若故买被略卖之人身则与本犯同刑论处。如前文所述,略卖之罪当处以磔刑 ,是故买被略卖者亦当与本犯同以磔刑论处。观此对於故买被略卖者行为之处罚,可知故买赃物或与本犯同刑论处,否则或依所买赃物之金钱价値,以窃盗罪论处。www.findart.com.cn

  结 语

  本文所探讨乃秦律、汉律之中,如何处罚藏匿犯人、收受与寄藏赃物等、犯罪行为终了之后给予犯人以幇助之行为。基於以上论述,或可作如下小结。首先,秦律、汉律中确实不存在与事后共犯相当之概念,而藏匿犯人、收受与寄藏赃物诸行为乃不过依据各自条文,成为相应处罚对象。但於此类犯罪之处罚,则均以“知情”为必要条件,且依据本犯轻重处罚给予相应论处。因此,秦律、汉律中尽管并无所谓事后共犯相当之概念,但就其中藏匿犯人、收受与寄藏赃物诸犯罪之处罚而言,其中或贯彻有某种程度之统一原则。www.findart.com.cn

  然此倾向亦见於唐律之中。戴炎辉氏所列举相当於事后共犯之唐律条文,包括藏匿犯人、收受与寄藏赃物等处罚在内,大致均以知情为要件,且依据本犯之罪行轻重给予相应之处罚。是以上倾向乃非秦律、汉律所特有。

  虽然,秦律、汉律与唐律之间仍有三者绝大差异。第一,与一般共犯之关系。一般共犯、如“序”所述,唐律中即有“共犯罪”之统一概念,并适用于“首从之法”原则:即共犯者之中以“造意”者为“首”,处以法定刑律处罚,而对於“随从”之“从”者则处以次一定从轻处罚;而事后共犯之处理则不适用此首从之法 。戴氏所列事后共犯条文之中,半数为相比本犯次一等减刑之处理;是就刑罚本身而言,似可视为与首从之法之处罚相同;然其原因则并非因适用首从之法而施以次一等减刑。因之,此类犯罪於唐律条文之中,乃完全区别与“共犯罪”。www.findart.com.cn

  然秦律、汉律中,原本并无所谓首从之法,而与唐律中所谓“共犯罪”相当者,则共犯者全体以同一刑罚论处。又正如本文所示,除去藏匿犯人、收受赃物中某些特定场合,其与一般情形均与犯人同刑论处。因此,就处罚而言,两者之间未必有明确区别。进而,如在第二节所示,《二年律令・盗律》中规定:“谋遣人盗,若敎人可(何)盗所,人即以其言□□□□□及〓(知)人盗与分,皆与盗同灋”(57号简),又收受赃物之“〓(知)人盗与分”乃与“谋遣人盗”(遣人行盗)等一般共犯同条列擧。是故,罪行终了之后,与犯人所共有之某种行为,如赃物收受等,或可认为与一般共犯之间并无所谓明确区别,与之非常接近:无论是否参与本犯之实行行为,均被处以与一般共犯相接近之刑罚。由此乃知:秦律、汉律中是何等重视此类犯罪,遂并处以重刑。www.findart.com.cn

  第二、与本犯之间关系。如前所述,唐律中藏匿犯人罪则处以本犯次一等减刑;赃物收受罪则依据所受赃物价値处以窃盗罪次一等减刑;而赃物寄藏罪则依据所受赃物价値处以赃罪次二等减刑。然秦律、汉律中,藏匿犯人罪及赃物收受罪原则上与本犯以同刑罚论处,赃物寄藏罪则依据所受赃物价値,以窃盗罪处罚。换言之,对以上诸犯罪行为,秦律、汉律之处罚相比唐律为重。又戴氏作为事后共犯所列擧唐律条文之中,虽亦有与本犯同刑论处者,实则为数甚少。www.findart.com.cn

  第三、与唐律迥异,秦律、汉律规定虽不知情亦当受处罚。即给予罪当亡人或耐以上处罚之“罪人亡者”住宿若超过5日者,则亦视为处罚对象。

  总而言之,秦律、汉律对於藏匿犯人与赃物之收受、寄藏等罪之处罚较唐律为重。《汉书・萧望之传》云:

  首匿、见知纵、所不当得为之属,议者或颇言其法可蠲除。

  据此知西汉宣帝时期曾有主张废止“首匿”规定者。或许对首匿罪之处罚,时人均有过重之感。然则,设此重刑者所为者何?观《论衡・谴告》云:www.findart.com.cn

  汉正首匿之罪,制亡从之法,恶其随非而与恶人为羣党也。

  是汉代对首匿罪之处罚,因首匿乃参与恶人犯罪行为而应受憎恶之故。犯罪原本乃指因罪行实行者而发生者;实则,虽罪行实行者及实行并未发生,但予以帮助或参与犯罪计划者则亦在犯罪处罚对象之中。但正如上文《论衡》记述“与恶人为羣党”,若出现藏匿犯人与赃物之收受、寄藏等事后参与者,则犯罪参与者范围之扩大,势必对社会治安造成更大影响。职是之故,秦律、汉律遂重视此类犯罪,乃特别制以重刑。www.findart.com.cn

  〔附记〕本稿为早稻田大学2005年度特定课题研究助成费(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秦律到汉律之继承与变化――以近年出土竹简史料为主》)(课题序号:2005A-029)研究成果之一。

  (刁小龙 译)

作者:112.2.221.*   发表时间:2010-09-07 12:26:4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