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934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浅议农民子女上大学的困惑与对策/刁艳红

[内容提要]由于受高校收费过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无力”消费和“无心”消费的问题,致使一些农民子女事实上在高考前就已经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本文从家庭消费的角度,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家庭消费;农民子女

  [作者简介]刁艳红(1971—),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收费的实施使得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贫困生,如何解决他们上大学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农民子女来说,他们上大学难的问题其实在高考前就已经存在,只是这一事实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基层中学教学质量偏低等,使得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来说考取大学的难度要更大。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造成当前农民子女上大学难问题的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是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收费过高,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使农民家庭缺乏对高等教育的消费能力和兴趣。

作者:221.181.132.*   回复:3   发表时间:2010-09-29 19:01:58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刁艳红 张小东


〔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文章分别从“谨防‘贫富分化进校园’的现象加剧高校贫困生问题”、“把帮助贫困生就业作为高校扶困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保障机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要在转变扶困思路、转换扶困机制上寻求突破、求得实效。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作者简介〕刁艳红(1971- ),女,赣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讲师,长期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张小东(1969- ),男,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院长,讲师,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6)36-0174-01

 

我国高校招生并轨以后,高等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受教育者自己“买单”,自此,贫困生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日益突出。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生挠心、学校担心、政府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多年来,为了解决贫困生问题,各级政府、各类高校、社会各界做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一问题依然严峻。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期望能对缓解高校贫困生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一、谨防“贫富分化进校园”的现象加剧高校贫困生问题
  2005年,一则“送水求学VS开丰田上课”的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同年,民办高校重庆信工学院住宿分级的做法同样受到关注,从而引出“贫富分化进校园”之说,社会各界对由此可能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贫困学生的身心成长问题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虑。
  对“贫富分化进校园”现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消除其负面影响。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对“贫富”的正确认识。学生是消费者,本身没有经济能力,也就不应有贫富之分,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悬殊并不是学生本人造成的,因此,所谓的“穷学生”大可不必自卑,所谓的“富学生”也没有理由张扬。其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学生是来学校求学的,无论是寒门儿女还是富家子弟,他们接受教育、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也应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沟通交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如果高校照搬市场运作模式,以学生的消费需求不等为由在校园内划出“穷人区”、“富人区”,使贫困生和富裕生之间界线分明,则不仅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也极易引起同学之间的隔阂、冷漠。再次,要在校园内倡导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在大学校园内,一名学生的才华能力、学业水平、道德品质和奋斗精神,才是他能不能受到尊重和得到褒奖的主要原因,而其家庭经济的富有,不应成为个人炫耀和他人推崇的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内弘扬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校风学风,从而有利于消除富裕生的优越感和贫困生的自卑感,还能有效避免学生中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和彼此嫉妒的不良心理。
  二、把帮助贫困生就业作为高校扶困工作的重要内容
  就业前景不明朗是造成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高校也有贫困生,而且那时的贫困生是绝对贫困,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经济条件比现在的贫困生还要差,但那时为什么没有凸显出贫困生问题?原因就是当时社会各行各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旺盛需求,使贫困生能看到毕业后的光明前途,所以自然能够坦然面对眼前暂时的贫困。而如今的高校贫困生却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为高额学费犯愁,另一方面为前途未卜焦虑。原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状况,但由于就业无着落,意味着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使这一希望变得模糊起来,贫困生由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贫困生的学业势必受到影响,其就业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减弱。事实也已证明,相比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贫困生就业更困难。
  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的扶困工作从一开始就应该与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采取一些符合贫困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式,通过心理疏导和就业培训等,切实帮助贫困生树立就业信心、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国家还可通过调整就业政策来帮助贫困生就业,如实行工资收入补贴制度,即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来鼓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在当前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因这一政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保障,所以完全有可能得到贫困生的响应。这样,一方面缓解了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使贫困生的前途和希望变得具体及明朗起来,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负担。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保障机制
  高校扶困工作目前的模式是:学生入学后,由生源所在地出具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学校根据该证明对其贫困等级加以甄别,然后相应采取奖、贷、助、补、减的措施给予资助。笔者认为,这一以学校为主导的传统扶困工作模式有以下几大弊端:一是组织不力。扶困工作是一项关系国家大计的社会公共事业,应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学校虽有教育贫困生的义务,但因它不是行政机关,所以由它来承担起扶困的主要工作,协调各方关系,四处筹措扶困资金,显然是力不从心。二是力量分散。扶困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拨一点、学校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捐一点,这些出资力量由于渠道不一,校方难以将它们整合到一起。三是效率较低。在给贫困生发放资助金之前,学校要做大量的程序性的工作,如核实贫困生身份、确定贫困生等级、建立贫困生档案、报批补助指标及金额、公示资助结果等。尤其是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手续相当繁琐,据统计,办理一笔贷款要盖近10个公章、填写20余张书面材料、录入近100个数据,耗时达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对“嗷嗷待哺”的贫困生来说可谓遥遥无期。四是效果欠佳。对校方来说,由于贫困生缴不起或不能及时缴学费,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但国家又强调“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使学校陷于两难境地。对贫困生来说,因其入学前无法得到资助,入学后又不一定能及时得到资助,总之始终为学费而犯愁,陷入忐忑不安的焦虑之中,所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便随之而来,甚至有的贫困生因此而不得不放弃读大学的机会。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保障机制,即由政府成立专门的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机构,负责实施资助贫困生的具体工作,实质上是把高校扶困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1)便于把政府、学校、银行、社会的资助力量整合起来,建立稳定的扶困资金。(2)资助行为由学校资助变为生源地资助,不仅更有利于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且事实上把学生扶困和家庭扶困结合在一起,可避免一些“因教致贫”现象的产生。(3)资助时间由入学后资助变为入学前资助,既减轻了高校催缴学费的负担,又使贫困生摆脱了为学费犯愁的困境,而且使之在校期间的“贫困生”身份有所淡化,有利其放松心态、树立自信。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一贫困生的经济援助保障机制做后盾,品学兼优的“寒门子弟”尽可安心学业,再没有了失学之忧,这无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切不可在原有的扶困模式上因循守旧、僵化不变,而必须转变扶困思路、转换扶困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寻求突破、求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昕.高校贫困生状况调查及救助思考〔J〕.当代教育研究,2006,(5).
  〔2〕卢桂玲.浅谈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最好途径〔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4).
  〔3〕程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1999,(3).

作者:221.181.132.*   发表时间:2010-09-29 19:03:49

[回复] 回复浅议农民子女上大学的困惑与对策/刁艳红

刁艳红,女,36岁,赣南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教学工作,较为擅长青少年学习交往心理咨询。

作者:221.181.132.*   发表时间:2010-09-29 19:05:48

[回复] 回复浅议农民子女上大学的困惑与对策/刁艳红

也许吧

作者:121.14.162.*   发表时间:2010-09-30 18:55:09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