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934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开发利用资源,让识字教学快乐起来/刁日莲


 
──对二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些看法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小龙小学 刁日莲

 
 
【关键词】

  专题 情境创设 开发利用资源


【内容提要】
  总会听到有老师埋怨:新教材识字量大,每篇课文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多的有十几个,少的也有七八个;而且还有十几个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而且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这些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里有没有注音,而是把它们割裂放在文本后面……在识字教学上,学生学起来累,老师教起来更累。咋听起来好像是有那么回事,但是我们老师是否会在课余掩卷沉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变了,新了。教材按照“专题”来编排的,每个单元,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组织方式为基础性、结构性相似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的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是否也变了、新了?还是用着以前那老一套?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把有关的内容联结起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就“专题”识字教学,围绕如何利用教科书,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利用开发资源,去组织单元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小学和初中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有效地保证了语文基础教育的连贯性。自然而然,也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全盘考虑”的意识。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资源可以说是随手可拾,这是母语教学的特点,也是优势所在。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优势往往会被我们忽视了。我是教二年级语文的,换了新教材之后,每次出去听课交流,大家坐在一块,总听见有不少老师在埋怨:新教材识字量大,每篇课文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多的有十几个,少的也有七八个;而且还有十几个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而且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这些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里有没有注音,而是把它们割裂放在文本后面……总得来说,在识字教学上,学生学起来累,老师教起来更累……但是,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有一位南斯拉夫学生发现了“钱”与“情”字的奥秘,他说:“中国人感情多么丰富,光和心有关的字,就200多。其中的字拆开看,特有意思!比如‘憔悴’就是心‘焦’了,心‘快死’了;比如‘慎’,心里认真一点,就谨慎了,心里一解放,不认真了,就变成松懈的‘懈’了;再比如憧憬的‘憧’,童心就充满希望,老了希望就少了。关于‘钱’的门道就更多了,‘钱’字拆开看,是‘金’和‘戋’的组合。‘戋’,字典解释:少,细微。从字义上看,‘钱’,就是少量的金属,‘钱’属于金属世界,冷冰冰,硬梆梆!情属于心的世界,又热又软。‘钱’是无生命的,‘情’是有生命的。”他又解释:“世界的精彩也在这里:‘钱’和‘情’虽然处于两极世界,可是,这两个字在监狱里却变成一个世界。监狱的犯人大多因为这两个字,而走到了一个共同的空间。有生命的人创造了无生命的东西,又主宰了有生命的人。这是人的可悲!”他连呼“中国字,太棒了!太──棒──了!”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说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试问,假如我们能像南斯拉夫学生那样,激活汉字里包含的情感,人性化的进行识字教学。我相信,我们就不会再觉得生字难教,学生也因此不会觉得生字难学了。下面我就二年级识字教学,谈一下自己在整合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一些做法。


一、用“整体”的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模块教学本身就意味着对教科书的深入研究、理解和重新组合,教科书是模块单元备课、教学的依据,只有读懂了教科书本身,才有可能对它进行改造和重新把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翻阅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用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实就是按照“专题”来安排,每个单元,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整合。因此老师在课文教学的安排上,要有“整体设计”的意识,翻阅二年级的两册书,我们可以发现,两册书的“主题”基本是相同的。都基本是围绕“美丽的四季、、热爱祖国、培养思维、关爱他人”这几个主题来设计的。因此在单元教学上我们可以触类旁通。比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本身的生字编排,老师们应该能够看出生字的编排有“集中分散”的特点,如《识字2》中“下象棋、弹钢琴、拉二胡、唱京剧”,将“棋、钢、琴、胡”等生字置于语境之中;《识字1》把“淡、爽”等字置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等词语中,这种安排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识字1》当中的词语其实是整个单元的概括,每个词语都可以在这个单元的课文插图中充分体现,课与课之间、语文园地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围绕“秋天”这个主题的。因此在课文教学顺序上可以这样安排:在学习《识字1》中描写秋天的成语后,出示《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中的插图加以巩固,要求学生在《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插图上贴上第一课所学到的词语──在天空中贴“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在田野上贴“金秋时节”“碟翠流金”“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这样,既巩固了词语的认读,又创设了新的情境加以运用。而《语文园地》不应视为独立的课文之外的联系,而应该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如“展示台”展示的是学生搜集、制作的有关秋天的作品,它的准备工作应该在学习了《识字1》后及时布置,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准备时间。《读读背背》是一首关于描写秋天美丽图景的短诗,展现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丰硕成果,可以作为《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扩展阅读材料。学习完这个单元后,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让学生走到野外去,感受一下秋天,让学生在野外找一下“谷、波浪、苹果、豆、枫叶”等事物,并说说自己的对秋天景物的认识,对秋天的感受,通过生活实际来学词语,从而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与这个单元结构特点非常相似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春天”。我们同样可以参照类似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教学顺序上,我先安排学生学习了《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等课文,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让学生的心底洋溢着暖暖的春意。然后再带着学生学习第一课《找春天》,我把这课书的课堂搬到操场上、田野里,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找一下春天。学生触摸到了春雨;感受到微微的春风;在山冈上找到了笋芽儿;在生物园找到花骨朵、玫瑰;在田野里找到了黄澄澄的菜花、离离原上草;听到了窗外春雨沙沙的音乐……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生字词,感受大自然。在教学第一单元的期间,经常下雨,我特意把《日月潭》这一课提前来教,学生也在蒙蒙的春雨中,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隐隐约约”什么是“披上轻纱”“童话中的仙境”。这样做法一来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便于儿童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方便教师按字义的字理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识字活动;二来也使第一单元中的春景更加完整和充满活力,毕竟“润物细无声”,是雨,让春天更加活色生香、欣欣向荣。联系生活实际和具体事物识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汉字,而且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得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应该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老师必须有整体设计的意识,充分利用好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设计好整个单元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首先可以利用了课本丰富的资源。在教《找春天》这一课时,我先展示课文插图,给学生视觉上的感知,然后把生字编成了这样一段儿歌:春天来了,我解掉扣子,脱下棉袄,摇着小船,来到野外的小溪边。伸出小手,探一探溪水,哎呦!冻得我赶紧往回躲。然后我让学生自己配上动作表演这首儿歌,学生可谓是兴趣盎然。这一段儿歌的插入,既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了生字,又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样本,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针对这课书的动作性的词语比较多,在反复吟诵之后,我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在嬉笑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我把儿歌写出来,生字处是空白的,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比赛,让一个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儿歌做动作,其他小组的学生根据表演学生的动作猜字,猜对之后再把生字写出来。整个课堂可以说是高潮迭起,在如此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学生识字定然能够事半功倍。

  其次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

  学生的学习是在对新知、已有经验和现有认知水平的相互碰撞中实现的。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获取认知经验,再回到课文生字学习中来,可以减缓识字学词的坡度。比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春天”的主题,我带着学生实地感受了春天的来临的喜悦。今年春天一场春雨过后,教学楼前的紫荆花一树灿烂,张开粉嫩的笑脸,我让学生到操场上,背诵学过的句子,他们对着美景很快就把《找春天》背下来了。我还让他们加以创造,学生有的说:“紫荆花笑红了脸”,有的说:“白云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有的说:“有的花骨朵儿含苞欲放”。学生的想象力是我所料未及的,我真心为他们喝彩也深深为他们感动。回到教室我让他们用手中的笔记下了自己所说的优美句子,让他们画下自己所见到的美丽的春光,再让他们写一篇小短文,把画当成插图。学生整节课都是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自然成了积累的过程,不仅积累了对生活的感悟,也积累了优美的句子,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习生字就不是脱离语言实践的枯燥干瘪的记忆,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和富有活力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形式,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以此为桥梁复习了学过的内容,巩固了有关的知识点。


三、可以和其他学科结合,扩展大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拓宽学生识字的范围。比如主题为“秋天”上册第一单元,可以利用中秋节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识字,巩固课内知识。一、让学生观察秋天有什么样的水果,并认识它,说说对这种水果的了解,把自己认识到的水果贴上标签,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这样一来,培养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和收集的能力,甚至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因为他们要请他们的小伙伴吃自己的水果,评出水果大王;二、让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中秋、月亮的美丽传说。比如嫦娥奔月、王刚捣药、广寒玉兔等等;三、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优美诗句并写下来。学生收集了很多的诗句,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识字的范围。

  有关的研究也表明,语文知识并不能直接迁移为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语文实践,需要在实践中积累。语文模块单元教学整合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能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就一个主题、在丰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就优化了语言积累的环境,更侧重学生学的过程。相信在单元教学的模式下,我们的识字环节的“教”和“学”肯定能快乐起来。

 

作者:221.181.132.*   回复:1   发表时间:2010-10-03 05:09:06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刁日莲


姓名:刁日莲 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小龙小学

邮编511400 电子邮箱:diaorilian@163.com

联系电话:1357049094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却让人感觉到无法把握,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课堂上,我就出现了预设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谈谈小村庄前后变化给自己的启示,其中有个学生说:“我们要爱护树木,因为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了鼓励学生对阅读,扩大知识面,所以我对他的答案大加赞赏,在老师的赞扬下其他学生更是踊跃了。又一个学生接着说:“我们要爱护树木,不能砍树,要砍就砍那些树枝。”我还想不到他为环保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我当时顺口接了一句:“砍树是不行的了,那么树枝是否可以砍呢?”想不到就因为我这一句,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一场争论,有的认为可以砍,有的认为不行,并用自己仅有的知识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场面真是非常热烈,我在当时也没有制止。语文课程标准不也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吗?因此,我还搬出了自己学过的植物学知识,解释了“顶端效应”,肯定了砍树枝的做法,这样一来,学生的爱好更浓了,他们的问题接踵而来……我也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他们热情洋溢,我也眉飞色舞,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和周益民老师的“无法预约的出色”齐驾并驱了。一直到下课铃响了,我的学生还跟在我的屁股后头继续追问,我望着那一张张对知识渴求和热情的脸庞,忽然觉得一阵深深的惶恐。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乱砍树木,破坏环境的恶果。课堂后来的热烈讨论与这个教学目标是否南辕北辙了?为此,我进行了认真反思。

一、以文为本,落实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习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我该如何让学生获得这种思想的洗礼与教育呢?让学生明白乱砍树木,破坏环境的恶果这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呢?思想教育,可以灌输,可以对照,可以耳提面命,可以直截了当地批评、指责,也可以让其忏悔,但这都不是高境界,因为这样做,受教育者都是被动的。相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完善,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发生变化,得到升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的洗礼是最理想的,才是高境界的人格教育。我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把文字后面的情感、思想再现出来。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我在多媒体制造出来的咆哮的洪水声中,用悲怆的语调说说洪水来时小村庄的情形……让学生想到被洪水卷走的家具碎片到处漂流;想到洪水来到时人们的无助;想到找不到父母的孩子恐慌的哭声;想到了失去孩子的父母那痛心和追悔的眼泪……在这种悲怆的情绪中,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获得无痕迹的心灵净化应该是最理想的。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虽然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听着、想着。但是对于破坏环境的恶果,学生已经感同身受,教学目标已经落实了。而不是象有些课堂那样,大花力气搞气氛,小组讨论、小组表演、唱歌跳舞什么都上来了,让整个课堂闹哄哄,以为这就是新课程的精神了。

二、以人为本,课堂生成目标

相信每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会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面下功夫,却很少“备学生”,我们总没有想过怎么去应付课堂上偶然的事件,就是有这些偶然,也会被我们轻描淡写的放一边去了。我们整天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潜意识里我们却总是把我们的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我们是总设计师,学生只能在我们设计好的预定的轨道内发挥他们的“个性”。在这个范围之外,有迷惑吗?这个不重要,教师设计好的教学重点不是这个;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吗?没有时间,教师要完成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或者不加以理会,或者说:“这不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然后把学生晾在一边,我们的学生永远只能为我们的“预设”让路。在我的课堂上,我没有让这个小插曲戛然而止,把他们当成机器让他们回到本来预设好的轨道上。但是我对这部分的插曲是诚惶诚恐的,我害怕冲淡了主题,害怕偏离教学目标。现在回想起来,我感谢这个偶然,这个插曲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还让我实实在在的尊重了学生,做到教学“以人为本”。怎么这么说?这节课希望学生熟悉到保护树木的重要,环保的必要。学生很轻易走绝对化的路子,就像他们在课堂讨论中说的,学校教育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能随意摘花摘叶。我们老师也知道,对于在学校的孩子,我们确实是强调连叶子也不能摘。提出砍树枝的那个小男孩来自贫困的农村,他天天跟着爸爸上山打柴,把那些枝枝叶叶扛回家晒干当柴。那么他是否是在破坏环境,是否是不听老师话的坏孩子?首先由他的“可以砍树枝”这句话看出这个孩子敢于提出不同于老师的见解,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他之前,我已经肯定了几个同学的不能“摘花摘叶”的观点。)其次、这个讨论让学生由虚无飘渺的精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的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这篇课文里有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来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那个学生砍树枝的行为与课文当中的砍树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盲从的学习态度,就是这个环节,让我更好的落实了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所以,我很庆幸,我没有把这么一个“出色”的环节扼杀在摇篮之中,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也利用了课堂的偶然因素,生成了新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思想含量。

三、以人为本,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前提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问题,如个性化阅读与价值引领的问题、平等对话与必要引导的问题、合作探究与讲授的问题、教学文本如何解读的问题等等,要成功的利用这些偶然的因素,生成一节出色的、有明确教学目的的课,都牵涉到教师自身的素养。一节布满教学技巧的课,是轻易学习的;但是一节课的成功假如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学养和个人魅力,那么没有相当的水平,我们就只能对这种出色“望洋兴叹”。这节课,我的成功在于我没有与这个插曲失之交臂,我的失败就在于我没能够充分发挥我的主导作用,反而被我的学生牵扯住了。比如:我让他们讨论了,但是却没能及时引导他们回归到“环保”这个主题,及时提高思想高度。要如何组织讨论,如何让讨论更有效,我在那个时刻确实没能更好的反应过来,甚至对意想不到的讨论是惊慌失措的。幸好高中时的生物还算不错,想到了个“顶端效应”,得以圆场……因此,做老师的要解决好突发的,但是又有价值的插曲,挥洒自如地在课堂出色地生成,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应该还有一个更大的范围。“有的教师为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受某些‘公开课’、‘表演课’舆论的误导,满足于一招一式的追求与设计,最后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上海陈军语)。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是从老师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不断的学习理论,不断的反思,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是不是以为一本教材就是语文课程的全部,教师是不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教师是不是能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能不能有效调控和组织教学的过程,都要靠我们的聪明和整体能力的提高,而不单是单纯的技巧和手段,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出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和基础去追求语文课堂的出色。

那么一个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基于这样的理念,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七大类:①学科知识,指教师所教学科课程知识;②一般教育学知识,指课堂教学治理与组织的一般原则和策略;③课程知识,指对课程、教材概念的演变、发展和应用的知识;④学科教育学知识,指学科的专门教学方法与策略;⑤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景的知识,指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的知识;⑦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如对教育是以提升个人品格还是以升学为取向的熟悉等。综观每个成功的老师,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课堂进行预设并很好的生成。只有具备了这么完整的知识结构,老师才能应付课堂上一些突发的事件,以人为本,水到渠成的生成无法预约的出色。





作者邮箱: alian02140635@sina.com.cn

作者:221.181.132.*   发表时间:2010-10-03 05:25:04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