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1008720次
7人
11个
160个
8122人
413部
何氏大迁徙 1、何氏的迁徙分布 流徙迁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标志。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何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必然是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但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 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30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120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直至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人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居民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常令新到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亲切。 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姓人大规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姓外迁的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128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85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湖南衡阳七甲何氏的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广东三水县梓秀乡人何财美,因其始祖何荣道妣邓氏与始祖分葬于平岗乡,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邓氏墓地结庐守孝,数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岗与梓秀乡虽相距不远,但在何氏迁徙活动中也属罕见的一例,说明了何姓人以孝传家治理族众的优秀传统。东汉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贡献而独领风骚。这些魅力引起了同时代名流大家的关注,像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曾与东阳何氏过从甚密。 何氏的向南发展,还是比发源于中原的其他姓氏来得早些。根据台北和兴宁两地何氏族谱的记载,何氏的入闽,是早在唐朝的初期,而其他姓氏的南迁,则大多在五代以后。换句话说,何氏的南迁大概比其他姓氏要早到两百多年。 何氏形成后,不断迁徒,各地何氏亦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形成诸多望族,其中以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120里)、东海(在今山东境)、陈郡(今河南淮阳县)最为有名。分布在各地的何氏都有自己的祖先。四川郫县何氏多为汉朝何武的后代,据《四川总志·氏族谱》记载:“郫县何氏,汉何武后。武死,子况载武丧如北邙山瘗焉。庐其下公孙述诛蜀,平,况以丧归,葬郫县东南。(按《史》,武兄霸,弟显,兄弟五人皆有名。按《志》,武后曰随,显后曰包,兄弟五人。包子攀,又皆有名,曰英、曰宗、曰祗,虽见之志第,曰郫人尔,莫知为武后否也。按《谱》,武二世孙曰英,五世孙曰宗,宗子攀,然英见之志第在武兄弟前,攀父曰包,又与谱异,或者谱为未详,不然何氏世世有谱,当为蜀氏族第一矣。然自汉至晋武弟显之后犹传如志云,亦盛也,谱远不可考。或居长安,或徒江南。)” 关于何氏迁徒的情况,史书中还有不少记载,如《后汉书.何敞传》云:“敞,字文高,扶凤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其先家于汝阴(今安徽阜阳),六世祖比干徒居平陵。”何比干是西汉有名的执法官。又据《汉书·何并传》载:“并,字子廉,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徒平陵。”从何比干和何并祖父迁徒情况看,在西汉时期,由于国都在长安,何氏西迁,向政治、经济中心的国都靠近是很正常的,也是一般迁徒的原因之一。 何氏的迁徒情况,以后诸朝更为频繁。根据台北县何氏族谱的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也就是公元六七六年的时候,有一位安徽庐江人何嗣韩,跟随经略使陈元光到福建来,后来便将家眷在此定居。何嗣韩,就是何姓在福建的开基祖。 到了唐代末年,被后世奉为中原人士入闽始祖的王潮,在初抵福建时,为恐当地老百姓不肯服从他,就敦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出来帮忙他分田划地,安顿民众,并藉以收取民心。这时,被敦请的地方父老中,就有一位何嗣韩的后人何安抚。王潮死后,其弟王审之僭称闽王,何安抚就引身而去,由螺阳迁居到温陵浔江(皆在漳州境内)。宋朝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均在漳州)。何逖基的五个儿子再次迁徒,三子元钲为诏安何氏始祖。长子元镇为和地何氏始祖。这是何氏在南繁衍的第一支。据《何氏族谱》记载,何氏还有迁至南京,江西的。 第二支在南繁衍的何氏,也是来自安徽的庐江。广东兴宁何氏族谱对于这一支有十分详尽的记载,该谱指出,他们的开基始祖,是唐末的何旦,他最初出任宁化县尹,任满后到了潮州,后来就在武平置产定居。到了宋末元初,何旦的后代继续向各地繁衍,一部分由武平经过江西的寻邬、定南和龙南,进入广东的翁源地区;另一部分则直接由武平进入广东的蕉岭、大埔和梅县,再分支于其他各县。 由此可见,福建的何姓主要是传自何嗣韩的一支。广东的何姓则是源于自何旦一支。他们前后到达福建,却殊途同归把何姓繁衍为闽粤的一支大姓。 何姓形成后,两汉时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发展。魏晋以后,何姓繁衍中心南移,逐渐形成了东海(今山东境内)、齐郡(今山东境内)、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等郡望。唐以前黄河流域是何姓活动的中心区域。 宋朝时期,何姓主要集中于今四川,其次分布于今河南和陕西。明朝时期,何姓主要向东南和南方迁移。 何姓人南迁福建始于晋代,晋代由中原入闽的八大姓族中有何姓。唐朝及唐末五代时,也有不少何姓人由中原入闽。据一些《何氏族谱》记载,唐高宗时有一位名叫何嗣韩的人随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到唐末王审知据闽建国时,以固始人开发闽南有功,表授何氏入闽祖先为安抚使,分田划地,安插族人。这些何姓的后代又有不少人于明清时移居台湾及海外。 在台湾省通志上,何斌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由于他的游说和绘制海图,郑成功才会渡海到台湾来赶走荷兰人,何斌为收复台湾立了头功。 郑成功据台期间,福建的何姓也纷纷到了台湾,目前文献有确实资料可稽的,计有永历五年到台南的漳州人何光瀚,永历十六年到盐水开垦的泉州人何积善,以及入垦太子官堡的何替仔等。 到了满清入台,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姓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 现在,台湾的何姓人家相当不少,遍布于全省各地,而以台北、新竹、彰化、嘉义等地较多。 清朝中后期,部分何氏儿女开始移居海外。 《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中记载,何氏历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迁1074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15个府、州、县。 湖南第二。外迁412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迁403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11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第四。外迁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县29支次,蕉岭60支次。 福建第五。外迁60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迁约33支系。多是会昌何姓族人。 此外,在《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姓人迁徙流动的记载。 如果就以上数省中哪个县何氏外迁的支系多少而论,则名次如下: 安徽省怀宁县第一,外迁783支次; 湖南衡阳县第二,外迁412支次; 湖北黄岗县第三,外迁245支次;湖北蕲春县第四,外迁157支次;安徽太湖县第五,外迁109支次;安徽桐城县第六,外迁89支次;安徽霍山县第七,外迁86支次;安徽望江县第八,外迁80支次;福建武平县第九,外迁60支次;安徽宿松县第十,外迁41支次。 在何姓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姓族人就有313支次,怀宁占 198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姓人有170支次,其有柏台的111支;安徽迁往河南的何姓人41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姓人92支次(其中 有黄岗本源堂的52支)两省共133支次。 何氏以汉族为主,在历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入何姓,主要有鲜卑族、瑶族、吐谷浑族、达斡尔族,壮族等。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何氏分布,香港、台湾、东南亚诸国以及欧美也都有何氏儿女。 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中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何姓逐渐繁衍壮大,且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出现大量高官与名人,令何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永嘉之乱”,何姓在晋代开始南迁,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作者:何力 回复:2 发表时间:2008-11-30 09:51:36
何力族人发的文章很多,本文有一处需要更正:湖北“黄冈”不能写成“黄岗”。我是湖北蕲春桐梓的,现在武汉一高校。如有我的族谱文档,请与我联系为盼。
作者:何菊明 发表时间:2009-10-25 13:54:46
作者:116.54.42.* 发表时间:2009-10-26 14:10:47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