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E  

03-09

1009037次

7人

11个

160个

8122人

413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何氏的历史变迁  [精华]

何氏的历史变迁



先秦时期

(1)韩原:韩、何氏的故里

既然何氏自韩姓所出,追溯韩姓人的故里就很有必要。春秋战国时期,韩武子被“封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另说在今山西省境内)。该地西南面和东面分别有“西少梁”和“东少梁”两个村子,人称古少梁地,是春秋时代少梁国的标志,这便是韩原的中心,韩武子封国的都城就在此地。往南不远处是韩城首镇芝川,镇东南有司马迁的庙宇和坟冢。其身处丘顶,回首北眺东、西少梁村和辽阔平原,还有镶嵌在平源东西方向高出平原的土塬尽收眼底。这就是整个韩原,是韩姓人的故里,也是何姓人的故里。

(2)韩国:国都几经变迁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载曰:“宣子徒居州”。韩宣子在位期间,将韩的都城迁到了“州”。这个“州”在何处?有注释和辞书说它“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或“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40公里”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今天河南涓县的武德镇。这里土地平旷,沃野千里,古时它是西周的畿内之邑。《左传》昭公七年,郑国子产把这个曾属晋的地方,给了韩宣子,宣子将都城迁往此地。

韩宣子的传人贞子,把国都“徙居平阳”。今山西省的临汾市古称平阳府。有汾河流过,滋润着肥沃的晋南盆地。上古时代帝尧曾看中此地并建都,附近的曲沃、新绛、翼城都曾作过晋国的都城。韩贞子将都城迁此,具体位置是今临汾市鼓楼西南约10公里的金殿镇。因其处在乎水主干道“母子河”之北,故称平阳。

韩贞子之后至武子启章时,又将国都迁到了宜阳(《吕氏春秋·任数》篇注)。宜阳在河南洛阳西南方向,是古时关中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在宜阳城约27公里处也有一地叫韩城,当地耆老称这个韩城是当年韩国的陪都。近些年在附近还有不少文物发现。

韩景侯(六年)将国都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清代的河南《禹州志》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景侯(六年)改栎邑为阳翟,并迁都于此”。《吕氏春秋·任数》篇,同是高诱的注释说:“……武子,都宜阳,生景侯处,徙阳翟”。《史记·韩世家》也记载: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看来,韩景侯迁都阳翟,也是韩国向东南拓展的重大举措,但这是韩国都城的第五次变迁了。据考证,韩景侯迁作都城的阳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城北的八里营,该村北方至今还叫北城陵,早年陵上一株大古槐,名城陵槐。周围还有两丈深的古城壕遗迹。

韩哀侯时,都城由阳翟迁到了郑(今河南新郑市)。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魏攻楚国,在榆关(今河南中牟县西南)展开激战。时郑国恃魏轻韩,韩哀侯乘机灭郑,璇即把都城由阳翟迁到了郑(今河南新郑市,距禹州35公里)。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西有县茨山,中岳嵩山自西向东由高而低至此处突然拔地而起,高耸云天,有“中天一柱”之誉。

5年后,韩国又将都城迁回了阳翟。公元前230年,即韩王安九年,秦灭了韩国。《资治通鉴》胡之省注曰:“秦灭韩、遂心阳翟县为颍川郡治的。”《禹州志》也说,“周威烈王六年 (公元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可见,韩国以郑为都仅过短暂的5年,就又迁回了阳翟。自公元前403年,韩景侯以阳翟为都,至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灭,总共是173年,除去在郑的5年,韩国以阳翟为都前后达168年之久,现在的禹州市,带有“韩”字村名有6个之多。

西汉时期

何庶家族为官,其家族在各地畅旺。据《客家何氏源流》等资料记载,何氏在得姓后不久,居住在今天安徽阜阳的何刺之弟何庶生了5个儿子。其中长子何成17岁时被策举为贤良(西汉初年一种推荐选拔人才的政策),后又选拔为博士生员,汉景帝时初入仕为江都王相(汉初同姓诸王受封后并不到封地理事,而由相代理地方政事,江都王封地在今长沙地区,贾谊、董仲舒也曾先后做过江都王相)。

汉武帝时,何成任治粟都尉(农业官员),死后追赠安都侯,食邑在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因而其家人迁居扶风平陵居住。何成有一子何果,何果生一子名比干。何比干曾随晁错学习《尚书》。汉武帝时,何比干任廷尉正(执法量刑官员)。当时的廷尉是张汤,张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他治理狱讼案件刻意严刑酷法。何比干作为他的主要部属,却为人宽厚仁慈,总设法解脱他人罪过,并因此多次与张汤发生争执,不久被外放为丹阳都尉 (今河南汝阴县的司法长官)。何比干到任后,执法严明公正,监狱中无受冤之人,因而汝河、淮河流域的人称他为“何公”。

《后汉书》因此赞誉他说:汉武帝征和三年(前89年)三月某日,何比干午睡时梦见贵客车骑满门,他醒来后正告诉妻子梦中事时,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对他说:你积有阴德,现在我赏赐给你一件符策,它可保佑你子孙繁盛。说完这话后,老太太从怀中抽出一个长9寸,由990枚竹简组成的符策,预言他将有子孙990人,让子孙每人各持竹简l枚。这则故事虽不可全信,但何比干生有6子3女,何氏家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却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何比干诸子虽无显名,但后代却绵延不断,他的五世孙何宠曾做过千乘都尉。六世孙何敞,东汉时曾屡次为官。何敞为人公正,先在太尉(东汉最高军事长官)宋由幕府任幕僚,后因策试成绩优异,先为侍御史,后为尚书,常直谏当权的窦氏家族揽权,深受窦家忌恨。窦氏家族终于设法把他排挤出了中央中枢机构,外放任当时素以骄贵闻名的济南王刘康的太傅,深受刘康敬重与礼遇。后又迁为汝南(今河南南部)太守(最高地方长官)。治理地方以宽和为政,积极组织生产,修渠筑堤,垦田3万顷,深受百姓拥戴。

平陵还有一支从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迁来的何姓人家,其著名人物是廉吏何并。何并的祖父曾是“二千石”一级的高官,其家族因此迁到平陵。何并曾做过郡吏,后任大司空(东汉后期最高行政长官)何武掾(下属部门长官),深受器重,推为长陵县令。何并任职期间,长陵县风俗淳美,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西汉末年哀帝时先后任陇西太守、颍川太守,为政清明,政绩显著。他的儿子何恢,王莽朝曾任关都尉,子孙绵延不断。河南地区不仅有何并先祖,更有其他众多的何氏家族。如汉帝何皇后,也是南阳宛县(今河南宛平县境)人,其兄何进先为郎中,后为虎贲中郎将、颖川太守,最后位至大将军,封慎侯,权倾朝野。再如陈国(今河南淮阳)人何熙,位至大司农(农业官员)、行(代理)车骑将军。

西汉时四川北部的郫县,也是何氏家族兴盛之地。早在西汉宣帝时,何武家族在这里已经声名显赫。何武兄弟5人,他 14岁左右,因善唱歌颂汉朝德政的诗歌;被汉宣帝召入宫中力口以赏赐,并令入太学跟随博士受业,专修《周易》。因策试甲科为郎官,后在中央与地方多次任职,最终由太守、州刺史迁升为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相当于宰相),位极人臣,权倾朝廷。何武为人宽厚博学,以乐于奖掖人才闻名,痛恨结党营私。汉成帝时,土地兼并严重,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何武为挽时弊,与御史大夫孔夫一起主持过“限旧”运动,试图遏止豪强兼并之势,但因不能从根本上革除弊政,收效甚微。晚年因不满王莽专权,不堪忍受侮辱,被迫自杀。东汉时,郫县又出现了另一支何姓经学世家,其中的名人有学通五经的何英,他曾写过《汉德春秋》15卷。何英的孙子何汶,学识渊博,有传世之作30卷。

除了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的何氏家族在西汉时曾有名于当时外。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何休,更是东汉大儒。他的父亲何豹曾做过少府(皇室理财大总管)。何休为人质朴不善言词,但却聪明灵秀,对六经有深入的钻研,曾作《公羊春秋解诂》,至今仍是研究《公羊传》者必读之书。何休也曾经做过议郎、谏议大夫等枢密官员。另外,东汉末年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市东北)人何颐,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何汤,也都有名于当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何姓播迁的区域以4大郡望为主线,旁及一些支系与少数民族改姓何氏的人,大致说来主要分布在:庐江郡(今安徽寿县以南、江西九江市以北、长江以西地区);东海郡(今山东枣庄市以东、江苏连云港市以西的地区);陈郡(今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地区);蜀郡(郫县管区内的今四川省西北部、青海、甘肃、湖北部分地区)。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大变迁时期。何姓人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之一,也随之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与调整。一方面,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土崩瓦解,作为何姓代表的魏晋南北朝4大郡望,也开始逐渐消亡,何姓人因而更进一步散布到华夏大地的广袤原野中。特别是何姓人开始向江南各地迁徙流动。

据台北县《何氏族谱》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约 676年),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何嗣韩,随经略使陈元光进入福建,不久定居于福建。到唐僖宗时,固始何姓人再次随王潮、王审知进入福建,被授予安抚使,分田划地,受到表彰。此后,庐江何氏也多次迁入福建,并由福建进入广东、浙江沿海地区。据《何氏族谱·总世系图》与《客家何氏源流》记载,唐昭宗景福元年、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庐江何旦及其子孙,先后迁到了广东梅州、潮洲、福建汀州地区。

另有一些何姓支系进入了浙江、贵州、云南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中原士家大族纷纷南迁,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一些以游牧骑射为业的北方游牧民族大显身手。两汉时曾多次侵扰关中刘氏政权的匈奴族,虽在中原政权强大力量的进攻下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后裔的一部分在北魏时发展为高车部,或敕勒(讹音读铁勒)部,散居在漠北广大地区,以游牧骑射为业,不断兴旺壮大。至隋大业年间,形成了与突厥抗衡的回纥部落联盟。隋末唐初,回纥各部与唐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后回纥部又改称回鹘。唐末在今内蒙古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活动的一支回鹘人,改姓何,不断向中原地区推进。

宋元时期

唐末五代之后,中国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一方面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加快;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变迁幅度的增大,人口迁徙流动的幅度也自然加大。

宋元时期,何姓人的播迁速度进一步加快,播迁范围也迅速扩大,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何姓人才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中的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文化名人灿若繁星,政治大员比比皆是。他们或出入朝廷、总理朝纲,或治理一方、政绩显著。尤其是在这个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冲突异常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何姓人在朝为官当政者,主持正义,力斗权奸;在军旅为将士者,作战勇敢,不惜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出使敌营者大义凛然,义正辞严,不辱使命。表现出了何姓人忠勇仗义、视死如归的气节与风范,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覆亡和满清军队的入关。在此其间,中国各地人口流动频率与规模也空前高涨。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大事变,也对各地人口的迁徙流动,特别是江南各地人口的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何姓人在社会大剧变中,进一步散播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开始向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国拓展。

迁入台湾

据一坦何氏谱牒记载,何氏迁居台湾大约始于明朝末年的何斌家族。何斌帮助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成了郑成功的重要幕僚,其后裔也因此在台湾留居下来,并代代繁衍。而在郑成功及其后代控制台湾期间,以及在清朝中叶和近、现代,又有不少何姓人前往台湾,并在那里留居下来,繁衍发展,使何姓人在台湾逐渐成了居第26位的大姓,并广泛分布到台湾的台北、新竹、彰化、嘉义、基隆、台中、凤山、士林等广大地区。

明清之际,迁台的何氏族人远不止何斌一族。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五年(1652)之前,福建漳州人何光瀚到达台南拓荒定居。1662年,有何义兴、何祐随郑成功东征台湾。第二年,泉州人何积善到台盐水港开发,还有入垦台湾太子宫堡的何替仔等,在台湾地方志书及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据《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1994)中施源先生提供的资料,清代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新竹、宝山都有何氏族人的足迹。

来自福建漳州平和、诏安两县的何氏族人:

1、来自平和县境者有——

康熙中期:何攒公入垦雾峰。

康熙末期:何廷谨入居今台中市公馆。

乾隆初期:何怀安定居今台中市何厝;何宽祁入垦今大里乡草湖;何连魁人居今新化市牛埔里。

乾隆中叶:何淑慎、何天成等人迁入今台中市何厝;何勤习拓荒到今台中市北屯区三分埔;何海南来居今台中市西屯区下七张犁;何叶在台中市南屯区沟子(土乾)定居;何汉、何承迁入今台中市南屯区新庄;何雅直、何溪水人居今大肚乡;何结生到今天的乌日下膀婿谋生;何云迁到漳化大村乡黎头厝。

乾隆后期:何纯良入台中市何厝;何福随、何成德入居今台中市公馆;何昌入居今草屯,后迁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何唱到今台中市南屯区新庄定居,何邻入迁今大里乡番子寮;何合迁入今彰化涌头;何文珍到今漳化大村乡黎头厝。

嘉庆年间:何语,何实义等人入居今台中市何厝;何彩来台中市西区士库;何真实迁到今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何正直迁入台中市南屯区新庄;何合掰迁入今台中市南屯区刘厝;何却妈迁今台中市南屯;何慧德迁到今大里乡沿途城;何洒迁雾峰乡本乡村。

道光年间:何毅直迁入今台中市南屯新庄;何荣回迁入今乌日下膀婿。

同治年间:何万盛迁入台中市南区顶桥子头。

2、来自诏安县境者有——

雍正年间:何秀满、何自清、何自旋等人迁入今台中市何厝。

乾隆初年:何朝保迁入今台中市何厝;何宗鲁迁入今台中市公馆。

乾隆中期:何欺、何算、何强、何汉、何均、何文惠入居今台中市何厝。

乾隆后期:何恭笃、何坐等人定居台中市何厝;何明山之先祖迁何厝,后裔则分散到北屯二分埔发展家业。

嘉庆中期:何位、何诰等人迁入台中市何厝。

来自福建泉州同安、南安、惠安三县的何姓族人:

1、来自同安县境者有——

乾隆初年:何维迁入今台中县沙鹿镇潭子(土乾)。

乾隆后期:何茂椿迁居沙鹿潭子塔。

嘉庆年间:何声良、何贞祥等人迁往沙鹿潭子(土乾)。

道光年间:何富论、何光远、何龙得等人迁居沙鹿潭子(土乾)。

2、来自南安县境者有——

乾隆中叶:何光益定居今溪湖镇竹园。

3、来自惠安县境者有——

乾隆后期:何光添入居新竹市。

来自广东嘉应州镇平、梅县二县的何姓人:

1、来自镇平县境者有——

乾隆初期:何文明、何云贵父子迁入今高雄美浓。

乾隆中期:何绍毅迁入今嘉义民雄,后人移居今苗栗公馆。

乾隆末期:何元濂迁居今屏东内埔。

2、来自梅县境者有——

乾隆中期——何思宗定居今桃园中坜。

另据“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的藏台湾何氏族谱里,也显示了福建迁台族人的情况:

何超天,自平和县迁台北板桥。

何 才,自诏安县迁基隆。

何士兰,自诏安县迁台北。

何学都,自仙游县迁高雄。

何圣前,自闽侯迁台北。

何彦赐,自长乐迁往新竹。

今天,台岛之内,有“台湾桃园县何氏宗亲会”,“基隆何蓝韩姓宗亲会”,“新竹县何氏宗亲会”,“南区韩何蓝宗亲会”,“台湾嘉义何大宗亲会”,“高雄市何氏宗亲会”,“台北市何氏宗亲会”等,这些何姓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布局,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岛之内何氏家族迁徙繁衍和分布的情况。

1978年台湾户口普查显示:台湾何姓人口总计144503人,在台百家大姓中居26位;分布最多的五县市顺序是:台北市第一,20957人;嘉义县第二,16059人;台北县第三;13908人;台中市第四,12206人;台中县第五,11667人。

二十多年过去了,整整一代人的时段,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繁衍,不难推测,今天台湾的何姓人至少在15万人左右。

何姓人在向台湾迁徙的同时,也向港澳地区挺进。何姓人在港澳的发展繁衍历史,与他们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繁衍状况基本相同。其中近代在香港最有名的何姓人莫过于何启。

时至今日,何启的后人也是香港何姓人中的一大家族,并在香港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香港的何启是香港众多杰出华人中一位可以彪柄于中国近代史册的何氏英杰,那么澳门的何氏英杰就更值得何姓人自豪了。这其中不但有今日澳门首任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及其家族,而且有澳门著名的实业家何鸿



及其家族富甲澳门一方。何厚铧及其家族的事业可以说源渊于其父何贤。

移居海外

何姓人向海外的拓展,大致开始于明朝中叶。他们多数是由今天的广东、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先迁居港、澳、台,再由港、澳、台向东南亚地区及欧美等地拓展。

何姓人不但在澳港台繁衍发展,创造了宏伟的业绩,而且播散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为了加强联络,增进宗亲感情,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加坡的何姓华人先后成立了以何成法等为首的星洲庐江何氏公会,以何海光、何文华等为首的新加坡琼崖何氏公会,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

东南亚的泰国也有众多的何姓人从事各种商务及社会活动,涌现出了许多何姓优秀儿女。其中祖籍广东南海(广州),生于泰国的泰国新闻界著名女政治记者何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1964年毕业于泰国法政大学新闻系,1965年任泰文《荣誉报》记者,后在泰国英文《民族日报》、华文《京华日报》等报社任职。1982年后曾任《新中原报》督印人兼总经理、采访部主任二总编辑等职。她擅长政治新闻报道,所采写的新闻涉及面广,文字直率中肯,在泰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新闻界都颇有影响。

作者:何力   回复:0   发表时间:2008-11-30 09:52:28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