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356643次
5人
5个
106个
6988人
209部
期待海內外呂氏後裔,引用各地呂氏族譜,達置全國完整呂氏族胞血系。
作者:111.185.237.*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12-26 17:09:55
四、执政简历吕蒙正初任将作监丞,通判升州(治今江苏南京)。太平兴国四年,随太宗御驾亲征北汉,途中任命为著作郎、直史馆、左拾遗。五年,升为左补阙,起草诏命。太平兴国八年(983),擢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端拱元年(988)二月,吕蒙正擢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为宰相。吕蒙正为相时,朝中正为对辽或战或和争执不下。吕蒙正以隋唐时数征高丽而不胜为例,劝太宗把主要精力转入治理内政,国家强盛,辽朝必然归顺,从而结束了太宗多年亲征辽朝而不胜,劳民伤财,生灵涂炭的被动局面。又劝太宗以“大度宽容”为怀,妥善处置后周旧臣,争取了许多后周旧臣的支持,巩固了政权。吕蒙正非常重视选贤任能,他身边带着一个小本子,记着他了解的人才。因此,在吕蒙正任相时,朝中多贤能之士。吕蒙正廉洁清正,关心民生,以国为重,遇事敢言,从不看太宗脸色行事。至道元年(995),太宗因吕蒙正固执而免其相职,让他以尚书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即位,拜吕蒙正以本官同平章事兼门下侍郎、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加司空,第三次登上相位。在此之前,三次入相的只有开国元勋赵普。咸平六年九月,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景德二年(1005),五十九岁的吕蒙正感到力不从心,上书辞官,回洛阳安度晚年。吕蒙正有十个儿子。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宋真宗祭祀先帝陵,路过洛阳,到吕府看望吕蒙正,问:“爱卿诸子谁可重用?”吕蒙正说:“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现任颖州推官,真宰相器也。”夷简从此引起真宗注意。大中祥符四年(1011)四月九日,吕蒙正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真宗诏赠中书令,谥曰“文穆”。吕蒙正相太宗、真宗十五年。《宋史》称其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正直敢言,为一代贤相。吕夷简,咸平三年(1000)进士及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寻迁大理寺丞,通州通判,太常博士。大中祥符九年(1016),河北水灾,夷简知滨州,治水救灾。他发现五代以来实行的农器之税很重,农民苦不堪言,奏请朝廷免除了农器之税。百姓感恩,建吕夷简生祠于滨州。(58)宰相王旦与参知政事王曾赏其爱民之心、处政之才,荐其为提点两浙刑狱。天禧元年(1017),改擢茶盐场兼无为军通判。天禧二年,权知开封府。天禧四年,擢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卒,十三岁的仁宗即位,晋吕夷简为右议大夫。七月,迁给事中,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天圣七年(1029)二月,拜吕夷简为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为宰相。吕夷简受命于危难之时。仁宗年幼,刘太后执政,三司使献《武后临朝图》,劝刘太后学武则天称帝。刘太后虽然未允,但她上朝欲穿帝服,乘“太安辇”,用八百人的仪仗队,又欲重建被雷火焚毁的玉清昭应宫,“窃葬”仁宗生母李宸妃,凡此种种不当之为,吕夷简总是引经据典,晓以利害,婉言规劝,稳妥处事,化解了一宗宗祸事,使后宫安定,朝政稳定,天下太平。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卒,仁宗亲政,吕夷简上书改革朝政八项建议,曰“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并为推行改革与仁宗商定罢免与刘太后关系过密的几位大臣。因郭皇后说他也依附刘太后,结果也被罢职,改判陈州,另用张士逊、李迪为相。不久,张、李因奢靡不俭等被弹劾罢职,仁宗重新用吕夷简为相,加官右仆射,封申国公。愈年,进位司空,夷简坚辞不拜,加兼枢密院使。庆历二年(1042)五月,契丹聚兵蓟地,意欲南下,朝臣恐慌,议修都洛阳,以防不测。吕夷简认为契丹是虚张声势,修洛阳不如建大名府为北京,以示皇上北上亲征之意。又率兵十万出大名府,契丹退兵,遣使求和,夷简凯旋。庆历三年三月,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封许国公。当年八月,以病辞相,仍授司徒,监修国史,军国大事与枢密大臣同议。庆历四年(1044)九月,夷简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仁宗痛哭流涕,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吕夷简在仁宗朝三次为相,执政二十三年,辅助仁宗长大亲政。《宋史》作吕夷简传曰:“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依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夷简四子,公绰以荫入仕,公弼、公著、公孺皆进士及第。公绰权知开封府,晋翰林侍读学士,刑部尚书兼太常寺卿。公弼为检校太尉、枢密院使,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公著为宰相。公孺为龙图阁直学士、户部尚书,都是朝廷重臣。吕公著,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及第,初任颖州通判,改任崇文殿检讨,同判太常寺。英宗即位,加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是仁宗过继的儿子,登基后欲将对其生父濮安王赵允让的称呼由“皇伯”改为“皇考”,在朝中形成“皇伯派”和“皇考派”之争,御史吕诲、范纯仁等人因反对称皇考而被罢职,从而发展成一场政治风波。吕公著上书说:“陛下自即位以来,纳谏之风未彰,而罢黜谏官之令屡行,这样何以示天下?”要求和吕诲、范纯仁一起离开了朝廷,出知蔡州。治平四年(1067),英宗卒,神宗即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又因反对神宗罢免司马光御史之职,而辞去银台司职。熙宁元年(1068),权知开封府。吕公著与王安石是好朋友。熙宁二年(1069)初,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相),设置三司条例司,酝酿变法。他怕御史对变法提反对意见,推荐吕公著做了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事关国计民生,吕公著不肯因私交而误国事。他认为“青苗法”,官府放贷,是与民争利,且取息太重,是“剥下奉上”。实施中,难免各地为追求收入而强行摊派。建议不取利,先在京师附近试行,待一、二年后,大家认为可行再推行各地。又指出三司条例司,“上既不关政府,下又不委有司”,“宰相不得与闻”,是“名不正,言不顺”,且用人不当。王安石听不进不同意见,意气用事,罢免吕公著御史中丞之职,黜为闲差,贬居洛阳。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失败。吕公著被重新启用,知河阳,又迁翰林学士承旨,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1082),因病辞职。遂拜集贤殿学士,出任定州,后又知扬州,加大学士。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病卒,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后高氏垂帘听政,任命吕公著为翰林侍读学士,并派专使到扬州接吕公著回朝辅政。七月,晋吕公著为尚书右丞。吕公著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认为为治之要在于皇上修德,上书治国十策,一畏天,二爱民,三修身,四讲学,五任贤,六纳谏,七薄敛,八省刑,九去奢,十无逸。洋洋数千言,情真意切。又建议设置谏员,广开言路。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用人的政策。朱熹说:“为君之道几无出,此十篇,可为人君座右铭。”元佑元年(1086)闰二月,司马光拜为左相。四月,吕公著拜为右相,时已六十八岁。吕公著任相只有三年,改革了中枢机构的办事制度和科举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稳定了朝政,安定了天下。元佑三年四月,吕公著因病辞相。高太后不允,加司空、平章军国事。特许吕公著可二日一朝,赴都堂参议军国事不必拘时。并在政事堂南面专为吕公著修建了一处宅院,向北开门,以便执政大臣随时到他家中征询意见。宋代宰相加三公、平章军国重事者,只有四人,吕公著与其父吕夷简是其二。元佑四年(1089)二月三日,吕公著病逝,享年七十二岁。高太后悲恸不已,追赠吕公著为太师,申国公,谥号正献。诏命罢朝三日致哀。宋哲宗亲书御碑,曰:“神道纯诚厚德之碑。”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祖孙三代,相宋太宗、真宗、仁宗、哲宗,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为北宋国家的安定、政权的建设、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宋史》论曰:“公著父子俱位至宰相,俱以司空平章军国事,虽汉之韦、平,唐之苏、李,荣盛孰加焉。夷简多智数,公著则一切持正,以应天下之务,呜呼!贤哉。”“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
作者:60.233.16.* 发表时间:2023-02-17 10:28:44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