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1631014次
5人
5个
564个
30130人
1350部
上杭陈姓是由我国中原南迁的客家姓氏,人口三万有余,分布全县21个乡镇,是县内仅次于黄姓的第二大姓。它的入杭有两大派系。一是雍公系,于唐开元时从吴兴入闽,在贡川开基繁衍后迁来上杭的。二是江州义门系,北宋仁宗年间分庄入汀,经宁化石壁来杭的。两系10位祖先,来杭时间有先后,开基地点不尽相同,但考查其根源,均出自河南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因此,历代上杭陈氏各脉族谱都有颍川郡标记。 颍川郡是中国陈姓大族的一个郡望与堂号,要了解它的来源就得从远古说起。炎黄时期,黄河流域东部平原曾经曾经有一个强盛的陈丰氏部落,这是“陈”字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唐虞时代的舜帝,他是陈氏的血缘亲祖,这在1991年版《中华姓氏通书·陈姓》、《江州义门陈氏族谱》、《杭川陈氏梅山公宗谱》都可以找到根据,一代一代都可以按名排次。 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大封帝王之后,封舜帝34代孙妫满于陈丰氏故地——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并把长女大姬匹配给他,建诸侯国——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裔孙以国为姓,这是陈氏的开端。 陈国历经600年沧桑,传20世、23位君主,到了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亡于楚国。末君主公遇害,其子陈氏21世衍避难迁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定居。陈衍为户牖陈氏始祖。起初几代,有人往齐国为官,其中第四代陈周昌官至令尹,民和事治,成为齐国君的依靠。到了第七代的陈从善,出仕秦国,拜上大夫。及至第十代(满公30代)出了个哥哥陈伯激励弟弟陈平读书上进的故事。据《汉书》所述,陈平气貌冲粹,好读书,其兄陈伯,耕稼为业,性好友,纵平游学,陈平不负兄望,博学多才,做了汉王刘邦的谋士,定汉业六出奇计,被封为户牖侯,更封曲逆侯。汉惠帝时拜陈平为左丞相,与周勃共诛诸吕,复汉室大业。到了陈衍第23代(满公第43世),出了个东汉名流陈实。陈实,字仲弓,生于汉和帝永元16年(104),汉桓帝和平元年(150)为太丘长,徙居颍水边,在乡闾平心率事,凡有争讼,辄求判正,人说:“宁为刑罚所加,毋为陈君所短”。陈实与长子元芳(纪)、四子季芳(谌)时称“三君”。有一次,逢灾荒,盗贼爬至他家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呼喊儿子起来,并且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是也。”贼人听了,惭愧投地伏罪。这一故事就是成语“梁上君子”的出处。有一回,陈实带他的幼子及孙儿,访问名贤荀淑,是夜德星奎聚。陈实死后,谥文范先生,建“德星亭”,追封颍川侯,被称为颍川郡始祖。这就是陈氏颍川郡的来由。 陈实的裔孙在颍川定居后,遵循祖德,安定家业,到了东晋,陈实的第八代(属第四子季芳一脉的)裔孙陈世达,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他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在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域)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里。陈世达历官丞相椽、太子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他迁家大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同时,陈实七子元芳一脉的后代迫于隋乱,也从颍川迁来吴兴郡。使吴兴成为颍川陈实裔孙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吴兴陈氏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陈世达第十一代(陈实第十八代),出了个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武帝在位三年病薨,因只一子被困北周,由皇兄陈谭先长子临川王继位,先后传三代五皇帝,享国32年。陈宣帝大建五年(573),第六皇子叔明封为宜都王。曾自吴兴下若里迁家宜都县(今湖北宜昌市附近),他先后出任过东扬州(辖今浙江、江西、福建)、南徐州(辖今江苏、安徽)刺史及安右将军等职。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亡于隋,为避隋乱,陈叔明举家迁回吴兴,之后他与第三子铉入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居十余年后,被隋文帝召入关中,隋炀帝大业中(605~618),封他为鸿胪少卿。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陈实长子元芳(纪)的21代孙陈雍,从吴兴来闽,在沙县固发冲定居,子孙繁衍于贡水,人文鼎盛,裔孙称他为贡川始祖。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梁贞明三年(917),陈雍的第八代(陈实第二十九世)孙陈文余,很会培养儿子,有“一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的美名。宋太宗太平兴国间(976~997),陈文余的第七个儿子世卿迁沙县马坑,到了陈世卿的第六代(陈实第三十六世),一位裔孙叫陈论的,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来上杭南阳镇茶溪开基,为茶溪始祖。他的裔孙分布在今南阳镇的官余、朱斜、禾石坑、南坑等村,是颍川郡陈氏入杭的一大脉系。陈文余的另一个儿子陈努郎,先迁宁化石壁居住,他的玄孙(陈实第三十四世)陈九经又徙连城隔川开基,为隔川一世祖,到了宋高宗初年(1130年前后),陈九经的第六代孙(陈实第三十九世)裔孙松远又来上杭古田苧园村开基,第七代裔念三朗随后也到古田赤坑开基。 唐高宗年间(650~683)宜都王陈叔明的第十一代(陈实第三十一世)孙陈伯宣,与父陈琅从吴兴避难入闽居仙游县。在他入幕南康军(当时建制,相当于州)时,见庐山风景秀丽,又移居庐山圣治峰下,注《史记》行世。后来,陈伯宣的孙子陈旺任江州德安县知事,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又迁家至德安县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东桥乡),耕读传家,孝义相处,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诏赐义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义门陈氏达3700余口,13代未分家,同居共炊,实在是一个人间奇迹。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大臣文彦博、包拯上书议义门“朝野太盛”,奉旨分庄,翌年依派拈阄分迁全国291庄。陈旺第九代(陈实第四十二世)孙陈魁,因在汀州做官,诏令在宁化石壁立庄。陈魁五个儿子名为崑、崙、嵩、岳、峰,人称“五山”。其中嵩、峰之后裔大都迁入上杭。陈嵩长子陈铨的12代裔孙君甫是杭城太平门上畔小街陈姓开基祖;陈嵩次子陈锡的第五代裔孙文斌在杭城东门汀江岸边开基;陈嵩三子陈钦的第四代(陈实第四十七世)长房裔孙陈七郎(孟二郎之子)是上杭下都乡象栏村开基祖;陈钦的另一系第四代(陈实公四十七世)孙梅山、梅宗、梅嵩、梅佐、梅安五兄弟,世称“五梅”,他们均于宋理宗淳年间先后徙出宁化石壁:老大陈梅山移居上杭丰朗村,如今他的长子裔孙聚居在旧县、临城为多,永定的金砂坑、田心寨有他的二儿子百二进、三儿子百三郎的后代;老二陈梅宗迁居上杭溪南里倒坑斜、大坪(今属永定县);老三陈梅嵩先迁溪南里古镇坪,再迁上杭太拔塘源开基,他的裔孙大都聚居在太拔彩霞村,也有徙居广东五华后成为五华县大族的;老四陈梅佐徒上杭金峰奥杳(今属永定县),后来,他的长子十一郎迁上杭来苏里,次子十二郎派曾孙四三郎,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也迁上杭丰朗村开基,三子十三郎徙上杭太拔彩霞村开基,他们均尊梅佐为一世祖;老五陈梅安移居漳州南靖县山埔村。再说陈魁的第五子陈峰,世居长汀县,传至13代孙有一个叫陈中兴的,有18个儿子,17个都在宋瑞宗景炎年间迁离长汀。一郎迁来上杭安乡;二郎、三郎徙到广东长乐后,再迁兴宁县,如今已成望族;四郎迁广东长平县;五郎迁梅州松源磜头坪;六郎、七郎迁武平县;八郎迁广东潮州德香里;九郎、十郎迁平远县;十一郎迁潮洲后又回迁上杭中都林坊里;十二郎、十三郎迁嘉应州石坑都;十四郎与子官偕居兴宁石马;十五郎、十六郎、十七郎同迁上杭官廊里。如今陈峰裔孙在上杭的湖洋店前、官庄石子岗都有,本县人口不多,但其外迁支系在永定北山上洋却成了四五千人口的望族。 江州义门分庄入汀的还有一位是义门家长陈旭的第三子陈群(陈魁的堂弟),于宋仁宗八年(1064)分庄入闽,立庄长汀东陂冈,到了南宋末年,他的第八代(陈实第四十九世)孙陈三十四郎,从长汀陈屋村迁上杭珊瑚乡开基,如今已成为珊瑚乡的主要姓氏,他的裔孙迁湖洋寨背村、溪口大洋坝的也成当地望族。第八代另一裔孙尧臻,迁武平桃溪开基创业,也成为当地望族。 近代有过一部《杭永埔陈氏族谱》,杭是指上杭县,永是永定县,埔是广东大埔县,此谱说明了上杭陈氏外迁的走向,一是“上杭→永定→大埔”,二是“上杭→永定→南靖”。同时,还有其它的谱有反映了“上杭→武平→梅州”走向的,惜今暂时没看到杭永埔谱及相关资料,这部分陈氏外迁史实无法一一撰写成文。 上杭陈氏历代都重视立祖坟、建宗庙、修族谱,保持了客家人的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 南阳镇茶溪始祖论公墓保存完好,官田论公祠修饰如新,大厅有“追远堂”匾额,两侧对联有“派出虞舜胄,世仰宋儒宗”、“南国理学无双士,北宋忠贞第一家”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宋学名臣杨时题的“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期归”一对。同时还有名儒黄文梯先生赠句:“仰大愧天府不作人千古允称忠肃谥,穷不失义达大离道八闽惟见了斋翁”。杨联指的是北宋陈氏“三尧”兄弟的盛事,长兄尧叟,真宗朝状元,官至同平章事;二弟尧佐,举进士,三守庐州;三弟尧咨,仁宗朝状元,官节度使至太尉。黄先生赠句说的了斋翁是贡川九世世钦公,宋初进士,累官秘书少监、吏部尚书,他不但勤政爱民,且重治家德育的事。 世卿公的一些箴言,历次修谱均收入“陈氏族谱遗训”中,今捡录如下: 世卿曰:汝曹事亲以孝,事国以忠,为吏以廉,立身以学。学者,学乎忠孝廉而已。世世子孙固守遗训,勿堕家声。又曰:玉石相攻玉愈润,金火相炼金愈精。 公曰: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必藏奸。人情中宜为慎之。 遗训曰:一日之计在寅,一年之计在春,一生之计在少。邓肃公每以此语引而诫子。云:此陈了斋之言也。当于少年而刻苦,子其勉之。 江州义门入汀派衍上杭的陈氏,在古城区建有两座祠堂。一在阳明门内南大街,它是供奉魁公及魁公所属各派入杭始祖的陈氏大宗祠。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被改建为上杭影剧院;二在东街昭阳门内旧巷中,这一大宗祠是祭祀以珊瑚乡开基祖三十四郎公为主体的各脉列祖列宗的,50年代起在此设县合作总社,后被改建,最后作房地产开发。如今两祠都不复存在,但在乡间,各入杭始祖的开基地,祠宇古墓大都依然保存。旧县乡是梅山公支系千一郎裔孙最集中的地方,那里也建有梅山公祠和陵墓。近年,旧县乡和珊瑚陈氏相继完成了家谱的修撰工作,他们都把义门“家训十二条”、“训家十劝”、“蕉窗十则录”载入新谱,提倡立品节、敦人伦、孝父母、笃友恭、勤本业、崇节俭、尚忠厚、除恶习等立身之本,内容大都与当今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相吻合,是珍贵的客家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222.240.101.* 回复:0 发表时间:2008-12-02 22:30:19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