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61668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71人

902部


[主楼] 黄氏“遣子诗”原出何人?  [精华]

来源: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

黄氏“遣子诗”流传于江南各地及海外已逾千年。

自古以来世人皆称此诗是邵武峭山,于唐末五代因社会动乱而遣子之时所作,

但至今仍有人质疑:此诗原出何人?

据《峭公行录》记载:唐末朱温(全忠)篡唐,峭公避乱归隐,至后周广顺元年(951),

郭威篡后汉,已有四十余年。五季之乱犹如宋欧阳修所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杀者

八”(《新五代史》)。峭山深感“多男多惧”,“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有理。

变乱纷乘的形势,迫使峭山遣散诸子至闽粤赣各地避乱,临别时而作此诗,为日后各地子孙

认亲证据。就《遣子诗》历史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而言,说此诗出自峭山,既合乎五季更变

的社会现实,又合乎峭公“多男多惧”、“聚不如散”的思想感情,何况此诗出自峭山公故

乡邵武黄氏族谱,当然比起各地传说更为可信。

  

今有人认为:唐初守恭公至唐末五代峭山公,相距一百多年,守恭公在前,峭山公在后。

《泉州府志》明载守恭公舍地建寺事迹,而史书查无峭山其人,“遣子诗出自守恭公,顺理

成章”云云。人物年代的先后和史书记载的与否,只能提供探索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活动情况。何况史载舍地建寺与作诗已否,这是两回事,并无必然联系,不能成为“遣子

诗”出自何人的结论依据。

  峭山公避五季之乱,隐居山林四十余年而无闻于世,史书查无峭山其人,是不足为怪

的。唐初陈元光平定“绥安之乱”,开发岭南,卓有功勋,新旧《唐书》却无人为其立传。

宋庆历年间,漳浦知县吕涛慨然赋诗:“当年平寇立殊功,时不旌贤事弗闻。唐史无人修列

传,漳江有庙祀将军。”(《漳浦县志》。峭山公名虽不见经传,事不载史志,但历史上确

有峭山其人。据宋代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和元代苏天爵《黄清老墓志铭》记载:

“峭山是唐末五代人”,是邵武开基祖黄惟淡的玄孙。惟淡,谱称膺公,名宾,字惟淡,原

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安史之乱”迁徙入闽,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不久又徙居

邵武平洒(今邵武水北乡旧县村),至曾孙黄锡分居邵武禾坪里(今邵武和平镇坎头村)。

黄锡生五子,长子峭山,便是千古闻名的峭山公。他名虽不见史志,但在千千万万黄姓家族

中,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现在邵武和平镇坎头村峭公祠,鹳薮黄家林峭公墓、黄族

禁碑、谱志和行录等物证史迹俱在。1987年邵武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邵武文史资料》第

十辑介绍峭山事迹,《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电视台都先后报道其事。今海外黄姓子

孙回乡探亲旅游,都至此敬香祭祀,以追溯血缘之根。刘佑平《中华姓氏通书》经查证也确

认黄峭山是唐末五代人。所以不能因史书查无峭山其人,而否定其人的历史功绩。

  黄姓源远流长,支派纷繁,各派子孙由于谱志失修残缺,或毁于兵火,虽不尽了解身属

何派,诗出何人,但历代黄姓族人,不分彼此,都凭“遣子诗”认亲,相互认同。正如刘佑

平所说:“峭山公送别诸子那首诗,犹如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

方,只要能背得这一‘密码诗’,便可认祖归宗,会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的互相关

照”,“遣子诗成为海内外黄姓‘认宗诗’,峭山公也成为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

(《中华姓氏通书》)。

  泉州守恭公,据台湾前立法院长黄朝琴先生《守恭公传略》记载:“守恭公是泉州巨

富,性思孝,为人慷慨,乐善好施。虽无居官,也是温陵(晋江)名宦之后,书礼传家,是

桐城名门望族。”据《唐两京城坊录》记载:唐代帝王公卿贵族,为已故亲人追福,或为在

世子孙资福,舍宅为寺蔚然成风。所建的寺观,多用尊号、封号和年号命名,以示追福或资

福的对象。守恭公梦桑莲献瑞,舍地建寺,为子孙资福。守恭公因无居官,初名“紫云

寺”,后以开元年号命名,称“开元寺”,可知守恭公是唐玄宗开元时代人。《南安芦山黄

氏族谱》记载,守恭公舍地建寺后,接受匡护禅师建议,将四子分徙南安、惠安、安溪和同

安。

  两位先贤遣子的社会背景不同,遣子意图各异,诗出何人的问题,要看诗中内容所反映

的历史背景、生活现实和思想感情,究竟属于何人,以甄别虚实。

  峭山公针对唐末五代臣弑君、子弑父,抢班夺权的改朝换代,封建道德沦丧的症结社会

问题,在诗中号召诸子建立纲常道德,这对于安定社会秩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的。守恭公

身处唐玄宗开元之治时代,儒家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太平时代,彼一时、此一

时,动乱与太平的社会环境不同,即使同样是号召建立三纲五常,其所起的社会意义就大不

相同。

  峭山公在动乱中遣子避乱,诸子一时思想不通,甚至反对。他教导诸子:“燕雀怡堂而

殆,鹪鹩巢林而安”,居安要思危,聚不如散,要不留恋故土,要志在四方的道理,所以诗

中颔联有“吾思异境犹吾境,汝在他乡则故乡”的劝道诗句。守恭公接受匡护禅师建议,为

诸子日后兴旺发展而遣子,四子没有不同意见,更无人反对。如果说这样劝导的诗句是出自

守恭公,就成为无的放矢的多余诗句。

  峭山公眼见动乱将危及家族安全时遣子,仍让三妻各留长子侍奉晨昏,以终天年。并教

导诸子:“春秋须荐祖宗香”以尽孝道。而守恭公在太平时代遣子,四子竟不留一子侍奉左

右,传说甚至不顾夫人李氏反对,夫人一怒之下携幼子出走绥安。守恭公为子孙谋幸福,他

本人却无人侍奉。寿终正寝之后,别说春秋致祭,就是结庐守墓也没有人!江夏黄香至孝,

东汉章帝赞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汉书·黄香》),被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典范

和代表。守恭公是温陵望族,书礼传家的长者,如此遣子,如果不是误传,就有悖于黄氏以

孝传家的传统。

  峭山公身处五代更替,兵连祸结的社会环境中,在诗中训戒诸子不要迷信天命,要抱定

人定胜天的思想,奋发自强。这不仅教育了诸子勇于开拓,也鼓舞着后代子孙发扬开拓精

神,走向闽粤,走向海外。守恭公身处太平时代,梦桑莲献瑞,而舍地建寺和遣子,为在世

亲人资福。他深信天命,所以其后代流传的“认宗诗”,尾联就见不到不信天命的“漫云富

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的诗句。

  探究其作诗因由,守恭公道别诸子时,特地邀请曾为他治疗沉疴难症、排忧解难的匡护

禅师为诸子祈福。禅师把一个法器铙钹打破分成五块,铙钹蒂留给守恭公,其余分赠四子,

作为传家认亲之宝。凭五块铙钹验证认亲,犹如古代兵符,是无法乱真的,实为认亲之宝,

所以特称“铙钹黄”,其故事流传,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至于“守恭公又口占一

律,要儿子牢记在心,凭此诗为记互认”之说,若非节外生枝,依情依理诸多不合。

  诗以言志,从“遣子诗”思想内容、遣子意图和作诗因由分析,跟守恭公所处的时代背

景、生活现实和思想感情都不相称,而说“遣子诗”出自守恭公,实难使人信服。据上述探

索研究分析,认为此诗出自峭山公,比较合乎历史客观现实。我们水平有限,资料缺乏,难

免有疏漏不妥之处,祈方家不吝指正。


江夏黄氏宗亲网http://xaq168138.blog.163.com/

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1-29 14:28:53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