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43021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46人

902部


[主楼] 黄峭后裔迁徙及繁衍初探  [精华]

来源: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 作者:黄水华

1059年前,年届八十的峭山公遣十八房子孙信马登程到各地创业繁衍,迁徙流布。其后子孙薪火相传,延绵千年,兴旺发达,后嗣蕃昌。据不完全统计,峭公的子孙后裔已达千万之众,遍及海内外五大洲。黄峭公此举,拓展了子孙后辈的发展空间,也创下了人类历史上家族繁衍和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奇迹。



一、 智者的选择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人类的迁徙活动一直未曾停息过。黄姓快速繁衍的秘籍就是“走”或曰“迁播”。 自古以来,人口迁移就是一种复杂的人口再分布现象,除去政治性和强制性的迁移外,促使人们迁徙的原因大致有两种:

第一是推力。迁出地的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社会动荡、生产成本增加、生活成本过高、就业岗位有限、收入水平降低、人才竞争加剧等消极因素起着推力作用,把人们推出原住地。

峭公八十岁的时候,光男性的孙子辈已达155人,曾孙300余人。人口多了,要住房,要吃饭,尽管不断拓基建房,开垦荒地,但呈几何级增长的家族人口,已给当地的生态承载带来很大的压力。作为博学之士和历经世事沧桑的老人,开始着眼考虑子孙们的后续发展问题。黄峭公始终认为“燕雀倚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蓝子里显然是不恰当的。

黄峭公深谙人生的漂流状态是最富创造力的。他教导子孙们“信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第二是拉力。即迁入地的积极因素对迁徙者起拉力作用,如较大的发展空间、较高的收入水平、饮食习惯、熟悉的环境、良好的人情关系网络等;同样,迁入地也存在着排斥的消极因素,如陌生的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生活的压力等等。

后唐由于连年战乱,百废待兴,两广、江浙、湖北一带,人口锐减,沃土荒凉,加上当时朝庭迁徙政策宽松,只要勤劳,精耕细作,都比禾坪大有发展前景。

根据族谱记载,峭公18子最初的迁徙半径,基本上都在邵武的周边地区,其中邵武境内4人,建宁4人,泰宁4人,将乐2人,江西2人,延平2人,宁化、沙县、福清各1人。但就是这次信马由缰的遣子行动,开始了一个千年不息、延绵至今的伟大迁徙。峭公的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会分出一拨人马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以下跳棋的方式向更遥远的地方推进。

这里摘录化公支系乆(jiǔ,古同"久")茂公的迁徙路径,可见一斑:乆茂公,讳秧,创居漳州诏安二都。生五子:长子然,居莆田、仙游,分候官,又分古田、屏南、万安等处。次子就,居南安,分惠安、安溪、福清、长乐等处,又分饶平水帽。三子中,居晋江,分同安、长泰、南靖、德化等处。四子泉溪,居兴化,莆田、分泉州、客巷、石狮等地。五子成立,居永福,分罗源、莆田、大安、上水、海丰、又分惠来,揭阳、澄海等地。

黄氏子孙自幼生长在耕读兼习武的家庭中,过着平淡安稳的农耕生涯,恪守祖训家教,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良好教育,仁义之风潜然。以他们的学识、技能和精细的耕作方法及敦厚的为人处事风格,融入新的社区和族群。远迁而来的人们,面临地广人稀的新环境,需要合众姓之力,开辟草莱;而占据生存空间资源,抵抗外敌,防御匪乱,遭遇世变,需要足够的种群规模共保。迁徙之初,这种生存需要只有合异姓之力才能满足。

但在迁徙和拓荒的过程中,同样充满着竞争和生存的压力,甚至也有血腥的械斗和争夺。如峭公长子和公之后裔黄大震,因族人黄华、黄胜为首反抗元朝的残酷压迫,被元兵进剿,株连九族,为避追捕,进入四川,成为三台县江夏黄氏开基始祖。清朝的迁海复界给黄氏提供了一个从山区迁至平原,在沿海地区发展的极好机会。

就地理环境而言,黄氏后裔迁徙的地方均是小水源水稻耕作环境,因为争夺水源、土地、山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宗族斗争的激烈性,宗族的分布格局和生存聚落形式。广东省揭阳县玉湖观音山的黄姓,当年黄姓200多人,这里住着别姓100多人,两姓人经常有矛盾。有一年春节前,黄姓有妇女经过其地,受到该村人调戏,大年三十晚上黄姓全村出动,把这个村子的100多人全都灭了……

清朝同治年间,广东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西路事件”。事情的起因是:居住在广东下四府的黄氏先民和其它姓氏的客家人,先向当地原住民租赁田地,后来逐步购买土地,经过数代人的勤劳生息,至乾隆、嘉庆年间,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势力日张。因经济利益,与当地人时有磨擦,纠纷不断,地方封建势力趁机挑拨,加上太平天国灭亡后,洪秀全的高层领导全为客家人,认为驱逐客家人的机会到了,至咸丰十六年,提出了“仇客分声”的口号,经常借故打死打伤客家人,而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利益,也奋起抗争,酿成持续多年的大规模械斗,双方死伤、逃亡60万之众,前往制止械斗的官兵也死伤6000余人。“西路事件”后,政府拨出专款,鼓励客家人外迁,从台山、鹤山、恩平、新兴等县迁出至高州、雷州、钦州、廉州,还有部分横渡琼州海峡抵达海南。因此,现实的生存压力迫使黄氏子孙更多地生育孩子,只有大群体,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

每一次迁徙成功后,峭公的后裔们都会举荐新的一批人加入远行的迁徙,就象接力跑和滚雪球,持续千年,随着每一次迁徙带回成功的喜悦和异国他乡的信息,鼓动并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新的迁徙者。

《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记载了峭公后裔较早时候的迁徙路径。

福建省:泰宁、建宁、将乐、宁化、明溪、永安、三明、沙县、清流、南平、龙岩、武平、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漳州、龙海、漳浦、云霄、诏安、平和、南靖、华安等县市。

广东省:广州、梅州、惠州、潮州、揭阳、汕头、汕尾、深圳、佛山、东莞、韶关、河源、肇庆、湛江、茂名等地区。

江西省:赣州、抚州、上饶、萍乡、吉安、宜春、九江等地区。

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全境和湖南、浙江、湖北、江苏、山东、海南、台湾等省大部分地区。

可以发现,迁徙的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江西为最多,最远延伸至云南、贵州、山东、辽宁和东南沿海及港台。

自峭公组织庞大的子弟兵向外拓展后,其后裔从此远播大江南北,形成庞大的氏族群落。到了明清之后,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部分黄氏子孙,便漂洋过海,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开发创业,生根开花。其中迁居台湾的峭公后裔已发展至70余万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都能继承峭山的开拓进取精神,事业有成,兴旺发达。

黄峭第十子黄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初定宁化县石壁村,后生四子:万四郎、万五郎、万六郎、万七郎分别定居汀州、诏安、漳州、宁化及广东惠阳等地,现今人口达数百万,成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后裔遍及闽、粤、赣、滇、黔、台诸省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如广西北海黄氏有将近20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峭山公之后。邵武黄氏因其人文蔚起,英才辈出,忠孝传家及最富于向外开拓精神,而成为世界客属中最重要、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一支。

广东河源埔前镇泥金村的黄姓人家,家家有本《黄氏太祖峭山公训子诗》,巴掌大小,手抄本。《训子诗》里有23首诗,分“外八句”、“内八句”、“训廿一子诗”。黄氏后人若流落他乡遇到同姓人,能咏‘外八句’,就可获得钱物资助返乡;能咏‘内八句’,则可留宿。

黄姓在台湾居第三大姓,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约137万人。闽台两地黄姓都称黄峭《遣子诗》为“太祖诗”,“认祖诗”。黄氏子孙尽管在不同的地域开门立户,但凭“昭穆”“认祖诗”就可以“归来报名省亲帏”(上官夫人诗句),做到“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



二、远缘的优势



民间素有“无黄不成村”之说。据不完全统计,峭公的子孙后裔已达1000余万之众,黄峭后裔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如何?笔者也试图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标本,无法进行精确的推算,不过,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进行推算。

峭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 ,享年82岁时,他娶妻三位,生二十一子,生出了155位孙子,13个孙女,平均每人生育了8个孩子。其中,黄政生育21个儿子,黄福13个,黄和、黄允各12个,黄衢11个。从峭公到第三代,仅男性成员就达到177人。另有曾孙334个,曾孙女116个。由于各种家谱没有记载新生儿和儿童夭折情况,所以忽略不计。

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很多,如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人类自然繁衍的速度是惊人的,如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人口出生率就一下子达到30‰-40‰,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和战乱不断(包括瘟疫),因此,仅以峭公最初几代人的繁衍速度作为依据是不科学的,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限制,封建社会的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较高,人均寿命低,属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但峭公后裔迁徙的地区大部分是远离中原动荡地区的华东、华南,西南,历史上大的战乱波及不多(除太平天国外),人口出生规模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峭公20岁时(公元891年)生育第一个孩子,从公元891年至2010年,间隔1119年,按25年一个代际,则为44代。据《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载,峭公后裔世系最快的传到43世(如政公十五郎在泰宁、邵武等地),一般的也传到37-40世,较慢一些的则传至30世。按此规模,即使将历史上战乱瘟疫和大陆19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考虑在内,在过去自然生育状态下,经历40多代可以生育出多少人口?

让我们从峭公的第四代开始,放缓生育的步伐。如按每人(本文仅指男丁)生育2个孩子,到22代即可达4377万人。即使按最保守的每人生育1.5个孩子计算,到32代也有2846万人。这里可供参考的是:我国尚未实行计划生育"接近无节制生育状态"的60年代平均生育水平为5.96,即平均每对夫妇生育6个孩子左右。当时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低于0.5,属于"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1979年快速下降到2.75,1980年下降到2.24。就是说在1980年时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代更替水平,到2000年后,已降到1.8-1.6左右。如前所述,即使按低于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每对夫妇生育1.5个孩子)推算,到32代即达到2846万人。因此,从理论上讲,全球峭公后裔达1000万以上一点也不过头。

据黄承坤、黄家同、黄明书、黄文生收集整理的《峭山后裔在海内外的分布》,峭公后裔初步统计为1042万人,具体分布为:福建47万人(其中邵武市2万人),广东277万人,江西76万人,广西233万人,四川77万人,重庆51万人,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山东、海南、辽宁等省计132万人(其中云南60万人,贵州40万人,湖南20万人),台、港、澳 84万人,东南亚各国64万人。江西大部分为井公和城公、卢公后代,以井公一支最为繁盛,福建南部、广东和东南亚一带几乎都为化公后代,四川以和公、楚公后代居多,广西几乎包括井、化、盖、塘、城、洋、荀、层、福、政、发、和公等的后代。分布在海外的以泰国为甚,达35万人,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次之,均为8万人左右。(引自《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纪念特刊》提供资料)

广东省和平、龙川和紫金等县现在仍有“黄半县”的说法,意即该县一半以上的人口为黄姓。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峭后裔快速繁衍的因素是什么?或者说决定性因素有哪些?除了一夫多妻和结婚时间早,妇女生育时间长等原因之外,黄氏独特的迁徙现象和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远缘优势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

1、结婚时间早,生育期延长。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代通常的婚龄,同男子的冠礼、女子的笄礼年龄相一致,冠、笄礼之后,男女可以成亲了。冠、笄礼的年龄各个时期的口径不一,大体上说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婚龄规定有所提高。到唐玄宗开元22年(734)下诏又将婚龄降为男15岁,女13岁。即是“男年15、女年13以上,听婚嫁”(《唐会要 婚嫁》)。北宋初年实行开元法。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北宋时期婚龄治唐载元立制,宋仁宗元圣年间曾经重申过,朱熹《家礼》有载。南宋宁宗嘉定时下令:男16岁,女14岁属嫁娶之期。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礼法婚龄,男子一般在15岁至20岁之间,以16岁为多,女子一般在13岁至17岁之间,以14岁为多。礼法婚龄的规定,实际上也是以当时医学对人体发育成熟的认识为基础的。

据彭卫著《汉代婚姻形态》的研究,汉代男子:普遍初婚年龄在14-18岁之间,各种身份的人无明显差别。宋代士大夫的女子平均初婚年龄平均为18岁,男子则平均24岁,较平民年龄要高。

《大清通礼》规定官员士庶结婚等到男16岁,女14岁方可进行,实际女子平均初婚年龄为18岁,男子平均初婚年龄21岁-24岁,男子普遍在20-22岁结婚。

按照这样的结婚年龄推算,如果女子13岁结婚生育,100年可以繁育7代人,15岁结婚生育,可以繁育6代人,其直接后果是代际结构缩短,生育时间延长,生育数量增加。在普遍晚婚和早婚的群体之间,妇女的实际生育期要相差10年左右。即早婚的妇女一生可生育的时间被延长10年左右,在无人为干预的自然生育条件下,妇女生育的数量增加,总和生育率上升。

2、一夫多妻。这种婚姻制度不仅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曾经存在,而且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不同文化氛围中仍在实行。周代的宗法家族组织的确立,使子嗣观念更加浓厚,鼓励多生子、广继嗣。如《诗经 螽斯》就以善生子的螽斯来比喻妇女的美德: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多妻则多子,多子则多福。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在一个农业颇为发达,战乱频仍的环境之下,他们自然会有多妻的要求,因为多妻可以多子,多子则可以扩张本族的势力,以抗御外敌,同时可以协助农业的生产及襄理家事。

3、同姓不婚制度。出于伦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考虑,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制度。如“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国语 晋语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素质。古代违反这一规定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但上古的姓和后世不同。上古时代,同姓必同宗,后世则同姓不一定有血统关系。所以清末《大清现行刑律》删去了这一规定。黄氏祖训也规定不准同姓通婚,从而有效避免了近亲结婚导致的先天性出生缺陷遗传。

4、远缘优势。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比峭公足足早出生1423年,他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其后裔发展至今也才200万人左右,而黄峭公后裔人口在一千一百年之后即扩大至千万之众。笔者认为,在同期婚龄、妻室数量与医疗水平、人均寿命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黄峭后裔独特的迁徙现象和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远缘优势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峭公后裔们将迁徙自立,开基奠石作为一种生活常态,推出家门、推向异地,练就了他们离家外出、远渡重洋、自谋生路的习惯,培育了他们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从而抓住了生物与文化意义上的距离优化机会。

现代医学公认,通婚圈大,范围广、距离远,可以防止共同祖先的血亲婚配。男女双方通婚圈越大、通婚距离越远,血缘关系也就越远,下一代的质量就越高,就越易生育一个聪明漂亮的孩子。医学术语称为远缘婚配,即两个血缘关系相距甚远的人通婚。

从各地的黄氏家谱可以发现,峭公后裔们的生育能力非常强盛,生育男孩的数量很多。如峭公的儿子黄政生育21个儿子,黄福13个,黄和、黄允各12个,黄衢11个。如前所述,从峭公到第三代(子、孙),仅男性成员就达到177人,到第四代的时候,曾孙达334个,曾孙女116个。根据达尔文物竞天择理论,衡量种群适应能力的最主要指标是种群的繁殖能力,适应能力强的个体留下较多的后代,适应能力弱的个体留下较少的后代,长此以往,群体的遗传结构就自然而然地趋于更高的适合度。

千年以前的峭公知道优生学和遗传学吗?以他创建黄氏圈论的医学功底,应该是有所涉及的。通过不断的迁徙,黄氏子孙们的通婚范围在地域上不断扩大,出现了基因的融合与交流,拥有基因的多样性,远缘杂交优势突出,基因多样性的益处十分明显,生物学意义上的远缘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专家认为,拥有基因的多样性,人的性格、相貌、体态、智力、情感、寿命等特质中的优秀部分,就可能得到充分选择和遗传。

人类的智商一般是在90-100之间,而犹太人的平均智商要高出20-30。犹太人高智商的一个因素,是犹太人近3000年来游走在世界各地,和当地人通婚,形成了远血缘杂交的优势,其基因获得了充分的多样性,因而他们的智商比一般人高。中国心理学家做过测试,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为102.45,父母是省内异地者平均智商是106.17,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则高达109.35。

如果说黄姓后裔的快速繁衍得益于基因的多样性,那么良好的宗族文化和客地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则造就了黄氏子孙的高情商,使他们能够与当地族群和谐相处。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一结论,在播迁外地的后裔们蓬勃强劲发展的同时,在祖地的长房们却相形见绌,邵武市目前的黄姓人口总数才20000人左右。

上述四种情形中,峭公后裔在前三个方面与其它姓氏之间并无多大差异,对快速繁衍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不断迁徙迸发的生存压力和基因遗传及远缘优势。



三、文化的力量



和平书院是峭公创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自宋以后,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和平书院成为邵南人才的摇篮,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身着青衫从和平书院走出,跨入峨冠博带的人臣之列的。宋至清,和平书院培养进士137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层出不穷,和平古镇因此而有 “中国进士之乡”之美誉。

峭公的21个儿子,自幼勤奋,由儒入仕,个个高官显职,业绩辉煌,家声大振。当时一副楹联做了如此描述:

一父三母廿一儿家声初起江夏

二状六会十二解世泽永传寰峰

这些四处迁徙的黄姓子孙,即便在恬淡的乡间僻壤,仍然保持着日耕田、夜读书的习惯,胸怀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家大门和厅堂上都有“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的楹联。尽管寒窗苦读入仕的机会很少,但黄姓子孙通过读书,抓住了不期而来的机会,在千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个个黄氏的子孙们荣登皇榜。

迁居各地的黄氏后裔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建造宗祠,调拨学田,奖励莘莘学子,造就更多的才俊。遍布全球的黄氏宗祠是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传承血脉、延续荣光的平台。建宗祠有缅怀祖先,联络黄氏宗亲亲谊,以及为本族后裔考生免费提供食宿学习之便。宗祠为一方的文化教育发展、人才选拔做出了不小贡献。

仅从各地的家谱中,就发现黄氏考取功名的概率相当高。峭公三子黄荀,宋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官至宋大司徒,峭公八子黄政荣登进士,宋太平兴国八年官至大司徒,第二十子黄井官至北宋刑部尚书、朝烈大夫。黄井的几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其中长子黄大成官至户部尚书,次子黄大全、五子黄大用均进士,次子黄大全官至上柱光绿大夫,四子黄大忠官至光绿大夫,仅从收录进《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中“历代名贤录”中的进士就有19名,状元2名(宋黄大成之子黄昊、明黄士俊),黄镇成、黄清老、黄甲、黄慎等文人。其中广西进士黄秋槐,致仕家居后出资在钦城南鳌鱼洲建立了迥兰义学院培养人才,万历42年,85岁高龄时将祖先留下的一万二千斗种田捐州府作为办学基业,民国年间,此田仍是钦州师范的校产。

仅广东连平县,清朝年间黄氏家族曾出现了“双翰林(叔显、如金),两拨贡(叔传、观云),八举人史”,现在连平县内峭公后裔达5万余人。

黄化公是黄峭二十一子中最发达的一支。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六传至黄潜善(俗称“九子公”),他的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也曾出任广东各府县地方行政长官,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黄峭后裔将星云集。据初步统计,建国后,峭公后裔中有15人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及以上军衔。《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录入的国民党将领中仅广东籍的峭公后裔就出了4名上将,13名中将,28名少将。

黄姓的子孙们之所以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能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除了“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的祖训和温厚恭良品质,应当说与其族人人才辈出是分不开的。当一个家族的读书人入仕后,能够迎娶更多的妻室,进而封妻荫子,造福一方,对家族的稳定和壮大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系邵武市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本会常务理事)



参考文献:

1、《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香港奔马出版社。

2、黄燕熙《黄氏通书》[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1997。

3、《发黄族谱与破旧宗祠--江西演绎百家姓传奇》,作者: admin)

4、《黄峭山后裔与客家文化》,作者:黄石华博士

5、《广西博白县黄峭山公祠筹建个案调查》,作者:刘道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6、广东河源“闽南村”史话。

7、《从奥巴马看人类基因优势 远缘“杂交”可获高端智商》,2008年11月28日 来源:北京日报

8、《从“开基祖”称谓及开台始祖派下“公号”与移垦地的关系看台湾客家人的祖地认同》,作者:黄永达

9、《黄峭之诗》,作者:若文

10、《从黄峭遣子看闽人的“闯”劲》,作者: 孟于

11、《峭山后裔在海内外的分布》,作者:黄承坤、黄家同、黄明书、黄文生

12、《人口生态学》,潘纪一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13、《从多姓村到单姓村:东南宗族社会生存策略研究--以粤东丰顺县为例》转自:文化研究网 作者:曾祥委

14、《江夏黄研究》,黄赞强 黄雄,暨南大学出版社

15、《试诊我国人口政策之伤》,吴晓

16、《要是当年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易富贤

17、《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作 者】张国刚/蒋爱花


江夏黄氏宗亲网http://xaq168138.blog.163.com/

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黄德城   回复:2   发表时间:2011-01-29 15:23:1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黄峭后裔迁徙及繁衍初探

很高兴在这里能了解自己的宗族

作者:黄演威   发表时间:2013-02-26 22:58:48

[回复] 回复黄峭后裔迁徙及繁衍初探

作者:黄金聲   发表时间:2013-04-30 13:56:31

[回复] 黄峭后裔:江西永丰黄姓求助!


我是江西省永丰七都乡黄家村的.全村约200多户1000多人全姓黄(峭山公)名下.本村10年遭洪水,村里好多房子都倒了,目前还有大部份没有重建,村里的公共WC也全倒了.因村里主要经济来源于水稻,村民收入有限,目前公共WC等也还没建好.本人目前也在外打工,在此:希望本姓有心人支援一下.在此万分感谢!QQ:295696774(注:QQ空间有村里受灾时的图片)
我的帐号是:东莞工商银行大朗富民路支行:户名:黄葵军:帐号:621721-2010-0053-23818.
所有善款都用于村里建设用.谢谢.

作者:黄葵军   发表时间:2014-05-20 16:21:22

[回复] 黄峭后裔:江西永丰黄姓求助!


我是江西省永丰七都乡黄家村的.全村200多户1000多人全姓黄(峭山公)名下.本村10年遭洪水,村里好多房子都倒了,目前还有大部份没有重建,村里的公共WC也全倒了.因村里主要经济来源于水稻,村民收入有限,目前公共WC等也还没建好.本人目前也在外打工,在此:希望本姓有心人支援一下.在此万分感谢!QQ:295696774(注:QQ空间有村里受灾时的图片)
我的帐号是:东莞工商银行大朗富民路支行:户名:黄葵军:帐号:621721-2010-0053-23818.
所有善款都用于村里建设用.谢谢.

作者:黄葵军   发表时间:2014-05-20 16:21:57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