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61737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71人
902部
来源:出处: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论作为哲学家、医学家和实践活动家的黄峭 在我的印象里,黄峭是一个生活在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退隐邵武和平的一个普通官员。他虽官至工部侍郎,但并无显著政绩(没有史料);虽留有《遣子诗》,但哪只是用于家族相认的一种凭证。他创办和平书院和遣散二十一子的行为让我感觉到他的不一般,而《遣子诗》中流露出的豪迈气势与开拓创新精神又使我觉得不能将他与普通官员等同起来。但无论如何,我对黄峭的认识也仅止而已。直到黄传贵著的《黄氏圈论》由黄承坤会长转到我手中,并在通读完本书后,使我对黄峭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大胆提出以下观点,黄峭是一个生活在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退隐福建邵武和平的具有世界眼光、人文精神与故土情怀的哲学家、医学家和实践活动家。下面,我从理论基础、实践活动和诗歌创作三个方面来阐述。一、“圈论”的提出为黄峭成为哲学家、医学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1、家传——“圈论”及其由来“圈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它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黄传贵所著《黄氏圈论》中。《黄氏圈论》是一部源于儒、释、道,又有别于儒、释、道的集哲学理论和古典医学于一体的著作。《黄氏圈论》的作者黄传贵,男,1949年出生云南巧家。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社会学专业,主任医师,技术3级。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政协委员。他在《黄氏圈论》中直陈自己是黄峭后裔,“圈论”源自福建邵武黄峭。圈论是靠黄氏家族口头传承的。它“八代为一轮转,一脉单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流传不广,少为人知。直至近代传到云南昭通巧家县大药山黄氏后裔黄传贵这一辈。经黄传贵背诵、录音、整理诠释,经十余年,八易其稿,才完成《黄氏圈论》一书。《黄氏圈论》共分五卷,它们是:第一卷:中生万物;第二卷:天地八字;第三卷:生命八字;第四卷:图环命理图;第五卷:黄家医圈2、世界眼光与人文精神——构建“圈论”的基本理念在“圈论”的哲学理论中,世界眼光与人文精神是构建圈论哲学体系的基本理念。(1) 世界眼光什么是世界眼光?一是在方法论上,能够运用宽广的眼界来观察、认识世界;二是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善于在这种观察之下,从总体上正确判断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发展要求。总的说,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国内乃至整个宇宙大局来认识世界。它都强调要从系统的整体性和思维的战略性来观察和认识事物。系统的整体性存在于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观察事物要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既要见树、更要见林,要立足于思维的战略性,从整体上正确认识和判断全局态势,使之具有宏观性和战略性。“世界眼光”是“火眼金睛”,具有常人所未有的穿透力。在黄峭看来,“世界”就是圈。世界就是由“圈”组成的。圈论第十七:“上为天圈,圈日月星辰,天圈无顶。下为地圈,圈水土命场,地圈无底。中为空圈,圈风雨雷电,空圈无端。内为人圈,圈衣食住行,人圈命首。”天圈、地圈、空圈、人圈,处处是圈,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个宇宙世界。圈论第二十三:“大圈小圈内外圈,大圈天地更大,小圈针尖更小,万物有圈,万物于圈中也。”圈圈相联系,圈中有圈,圈外也有圈,它们是整体的,也是系统的。既见森林,又见树木。黄传贵对“圈”的内涵做了这样的解释:广义的“圈”是指人类社会、自然世界乃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和。狭义的“圈”是指特定个体事物的结构及特性之总和。……确切地讲,“圈”可以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组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依然具备结构层次的功能。“圈”,是黄峭认识世间万事万物(包括认识疾病)的指导思想,他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圈,世间万事万物也各有圈,并形成大圈小圈、内圈外圈,他们相互交叉重叠又往复循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相生相克、奇妙无穷。而“中”又是圈的核心,“中生万物”、“中为物源”。这是圈的认识论,也是世界眼光,也可以称为宇宙视野。(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自身认识、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特点是追求“善”与“美”,主张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这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这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这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整个“圈论”中,万事万物与人相比,人是第一要素,人高于一切。圈论第二十二:“天圈地圈人圈,人圈乃天地之灵圈也。”圈论第二十六:“天网地网人网,人网乃天地之灵网也。”圈论第三十一:“天族地族人族,人族乃天地之灵族也。”圈论第四十六:“天形地形人形,人形乃天地之灵形也。”圈论第四十九:“同数同也,异数异也,人数乃天地之灵数也。”圈论第五十四:“天向地向人向,人向乃天地之灵向也。”圈论第五十九:“天力地力人力,人力乃天地之灵力也。”圈论第六十四:“天时地时人时,人时乃天地之灵时也。”在对“天地八字”的论述中,黄峭不惜笔墨,在对比的过程中,用一个“灵”字反复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据《汉典》解释,“灵”有七个义项,而这七个义项都和“精神”“聪明”“敏捷”有关。它强调了人的精神存在价值。特别是在圈论第六十七中,黄峭说:“地生万物,万物有命,万命不同。物有命,草有命,畜有命,人有命。人命乃万命之首命也。”人的生命的重要性在黄峭眼中是不言而喻的。黄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以上的论述中,更表现在他在圈论中以“天地八字”和“生命八字”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全息观为指导,创立了一整套防病、治病的医学理论。3、圈论的哲学体系与现实意义——专家评点顾名思义,“圈论”就是以圈作文章,最后发展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国内外知名学者对“圈论”大多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仅撷取其中一二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国防科技大学哲学系戴清海教授:《黄氏圈论》(以下简称《圈论》)是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也有别于中国传统哲学。但是,《圈论》传承民族文化,融合现代科学知识,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体系。今天,我们研究《圈论》哲学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圈论》不仅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的哲学体系,而且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赵玲玲主任认为:这是一个空前的学术化成果,对提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的世界性及社会性地位有绝对的助益。——《圈论》中的医学部分是重大的科技成果,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云南省医学哲学研究会陈国铸秘书长也说:《黄氏圈论》形成一整套具有原创性特点的哲学思想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黄氏圈论》对自然世界、生命世界、医学实践的另一种认识和另一种表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圈论》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原创的,而将发挥重要的影响。解放军国防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张良骏教授认为:《黄氏圈论》是一本讲宇宙、天地、生命、医道的书,是讲它们之间的生成、联系、变化、转归的书,它既是一部见地独到的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特点的哲学思想理论著作。——《圈论》不仅是一部独到的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有原创特点的哲学理论著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罗翊重研究员在其《<黄氏圈论>与中国阴阳数理哲学思想》一文中写道: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既是医学又是哲学的理论——人的命理是生命中心,医圈围绕着命理为人的生命服务,对宇宙自然的认识范畴与对人的生命的认识范畴是其自然哲学和人的哲学之方法论的两翼,而具有健康生命的人则创造万物、创造美好的生活。——《圈论》是一部“以人为本”的既是医学又是哲学的理论著作。上述哲学专家都在哲学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他们用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评价《圈论》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8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黄家医圈”被论证通过并首次公诸于世。1993年8月和1995年9月,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和泰国的曼谷举办的两届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览会上,“黄家医圈”系列药品因连获12项大奖而饮誉海内外。综上,《圈论》有一整套原创性特点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圈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的理论体系奠定了黄峭作为哲学家和医学家的理论基础。二、创办和平书院与黄氏医圈的实践活动,为黄峭成为实践活动家提供了实践依据。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同样,黄峭的“圈论”思想也决定了他的行为。就我手头所掌握的材料来看,他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利在当代,功在后世的重大事情——教育与医学。首先是教育,他创办和平书院,培养青年学生。下面是录自《黄峭故里》网站有关“和平书院”的一段文字: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是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它开了宗族办学的称河,和平以及邵南地区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都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宋以来,和平书院逐渐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据和平其他各姓氏族谱记载,他们也都有捐钱、捐粮、捐田资助和平书院,并将子弟送书院就读的。和平书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它成了青年学子求学上进的摇篮。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唐朝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和平书院不但开创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重文兴教、文风炽盛的浓厚氛围。其次是医学,他认真研究黄家医圈,从事治病救人的工作。下面是录自2008年12月31日《人民政协网》题为《“黄家医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的瑰宝》文章中的部分内容: “黄家医圈”是一套独特而精深的民间家传医学理论,诞生于滇东北大药山下的黄氏“草药世家”,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的黄传贵,是这门家传医学理论的当代传人。黄传贵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发掘整理了祖辈们以心传口授、一脉单传的家医真谛——“黄家医圈”和“黄氏圈论”,分别于1988年3月19日、2003年12月30日经总后卫生部组织中医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组织全国12位专家在北京研讨并通过论证。专家认为:“黄氏医圈”理论流传于民间,来源于实践,以内外合一、五诊合参、分圈施治为三大支柱,与中医理论基本相似。其中在脏腑、经络的基础上划分生命内外八圈,提示了人体生理、病理不同层次的情况。尤其是五诊合参、分圈施治扩大了传统中医诊治的内涵与外延,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黄家医圈”是祖国医学有研究价值的瑰宝。专家们认为:“黄氏圈论”有着较高的哲学价值和医学价值,是传统医学中具有原创性、独立性的另一个学术体系,有较深的药理、哲理、伦理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两次军内外专家的论证通过,黄传贵把这一秘而不传的家传医学奉献于国,变家宝为国宝,服务于民,造福于民,让这颗祖国民族民间医药学的璀璨明珠散发出它应有的光芒。“黄家医圈”已成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的瑰宝,黄峭倘若有知,也当欣慰,自己当年的努力,已收到了丰硕的成果。创办和平书院,培养青年学子与从事黄氏医圈的治病救人活动,为黄峭成为实践活动家提供了实践依据,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三、遣子行动与遣子诗是黄峭具有世界眼光、人文精神与故土情怀的具体表现。1、遣子行动公元951年,黄峭八十岁。这一年,黄峭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他将三房共二十一个儿子中的十八个儿子遣散到外地去安家落户。他说:“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晨昏,其余一十八支,俱可信步由天,命名随地。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为则依桑梓者为居仁,去枌榆者为任达。”他又劝说儿孙们:“尔等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鹳巢林而安。馀之多惧,良由此也!”(《峭祖行录》)同时赋诗一首: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黄峭这一行动,在“养儿防老”观念浓厚的封建社会简直是惊世骇俗的。前面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思想是行动的前提。我们从黄峭语言及其诗中,当可寻到其思想的蛛丝马迹。“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在黄峭的思想里,“散”与“聚”是一样的。无所谓孰好孰坏,孰轻孰重。散聚本是平常事,有聚必有散,有散也必有聚。《圈论》认为,“和存、相称、离杀、转归”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基本方式。黄传贵在《黄氏圈论》一书第17页解释道:“‘和存’、‘相称’、‘离杀’、‘转归’,就是‘圈论’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再认识。根据事物的运动状况,‘圈论’始终运用‘和存、相称、离杀、转归’这一公式化的模式加以演绎。”黄峭将自己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哲学认识,也运用到自己的家庭管理中来了。“聚”在一起,是“和存”的表现,“散”到四方,是相称的开始,但最终都要经过“离杀”和“转归”的环节,然后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后,现在不断有黄峭后裔从世界各地来到邵武寻根祭祖,这一现象是不是新一轮 “和存”的开始呢?如果没有具备穿透力的战略眼光,是不能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种行动来的。“尔等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鹳巢林而安。馀之多惧,良由此也!”黄峭居安思危的思想,在这里表现的是这么直白。他用“燕雀怡堂而殆,鹪鹳巢林而安”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劝说儿孙们要到大自然中去,要学“鹪鹳”,生活在大自然里,而不要象“燕雀”一样,只知在厅堂里享乐,最终免不了危险。2、遣子诗《遣子诗》又称《认祖诗》,它是黄峭家族代代相传,代代相认的一个重要符号(凭证)。正是由于其具备了“家族相认”这么一个凭证式的身份,使这其人性的光辉思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使它始终走不出“黄峭家族”这个小圈子。今天,我们跳开“黄姓”这个小圈子,用一种平常人的眼光来审视这首诗,用诗人的思维方式来欣赏这首诗,一个积极、乐观、自信自立的开拓者形象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一个睿智、人文、自负自强的师长形象也会随之而来。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它。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一种豪迈、自信的气势便跃然纸上。信,信心,自信,即信心百倍;任,随意,此指,随我意意,强调了主观意愿。“信马”、“任寻”四字,突出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振纲常”三字从表面意思看,是指要到“胜地”去振兴“三纲五常”(即儒家思想)。结合作者生活的年代,我们知道,五代时期,社会动乱,人们已不愿或不能按儒家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礼法去生活了(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儒家思想在社会动荡时是没有市场的)。黄峭在这里提出要“振纲常”,是因为三纲五常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他不仅借此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思想,社会要安定,要和谐,而且还说明这种出征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在这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故土情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祖籍之地,这是开花散枝的故土,是“根”,是“中生万物”的“中”;二是指长期生活之地,这是落地生根的故土,这个故土,还可以再次开花散枝,以至循环无穷,它也是“根”,也是“中生万物”的“中”。如此此循环往复,代代传承,它就会形成一个又一个“圈”。我们现在还常听到很多人说,“这是我的第二故乡”,其意义就在此。读到这里,一个积极、乐观、自信自立的开拓者形象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接着,诗歌口气一转,诗人又以一个中正、人文、自负自强的师长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他谆谆教育开拓者:“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亲,亲人;荐,进献;祖,祖庙;“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语出《三国志》。在这里,作者似乎要后辈时时不忘祖宗,年年祭祀祖庙。但我认为,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理解,与俱有世界眼光和宽阔胸怀的黄峭相比,其眼界也太狭隘了。《三国志?魏文帝纪》,黄初二年诏曰:“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韂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覩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魏文帝曹丕在高度评价孔子为“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之后,面对“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覩蒸尝之位”的现实,痛心疾首,于是任命孔羡为宗圣侯,专门负责祭祀孔子。专司祭祀的对象不是曹氏祖先(当然,这并不是说曹丕不祭祀曹氏祖先),而是万代师表孔子。所以,“祖”字,就不应只理解为“祖庙”,而应解释为“宗庙”。它既可以是“祖庙”,也可以指“孔庙”。“蒸尝”二字的内涵,在这里也不仅仅是“祭祀”了,它还有“敬仰”“虔诚”,甚至“膜拜”的意义在内。黄峭在这里化用 “四时不覩蒸尝之位”一句为“春秋须荐祖蒸尝”,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他要学习曹丕高举尊孔的大旗,以实现社会和谐安定的理想。再者,诗的首联已明确提出要“振纲常”的理想,据此,“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的意思就应该是:时刻不要忘了亲人的嘱咐,在每年春种秋收的时节,不仅仅要进献(礼品),去祭祀祖庙,更要进献(礼品)去祭祀孔庙,要切记心中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作者在此反复交待要常常去祭孔庙,不仅与“振纲常”相照应,还在教育后代,要做一个开拓者,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它不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更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强的信念。而要做到时时保有这种坚强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荐祖蒸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用“祭祀”来与前辈沟通,特别是与孔子沟通,从先贤哪里汲取精神营养。这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追求(“振纲常”)的一种人文精神。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自然而然地就吟出了尾联:“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漫:词典上解释有三个义项:①水满流出来;②遍布,布满;③随便,不受拘束。在这里,我理解应是“随便”意。“三七”按家族诗来理解,可以指二十一个儿子(3×7=21),但平常人来解读,也可以指青年男子。黄峭并没有否认富贵天定的说法。他在这里用“富贵天定”和“自强不息”作对比,突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漫,随意,随变,漫不经心;当,应当,应该,甚至有“必须”的意义在里面。“注定”的是死的,是不变的,黄峭的哲学里,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当”男儿自强时,这“注定”的,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即便上天注定了人是否富贵,但它在人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前,也会退让,也会由“注定”变成“不能注定”。他谆谆告诫青年人,作为大自然的“灵”(“天地八圈”中,人是这八圈中每一圈的“灵”)——人,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应该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而奋斗,要自强不息,不要被困难所吓倒。把整首诗译为现代文就是: 我骑着马儿信心百倍地起程到陌生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我要随着我的意愿找到一处山好水好人更好的地方去扎根,去实现我的理想。我离开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它已不再是我将要生活的处所了,他只是我生长的地方。我生活的地方才是我的“故土”,才是我要扎根的家乡。你时刻不要忘了亲人的嘱咐啊,在每年春种秋收的时节,不仅要进献(礼品)祭祀祖庙,更要进献(礼品)去祭祀孔庙,要切记心中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虽然可以随便说说上天注定了一个人是富贵还是贫穷,但作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男子更应当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从黄峭的角度说,这是“遣子诗”。从黄峭后裔的角度说,这是“认祖诗”。如果以一个第三者角度来看,以一个平常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告别诗(离别诗),也是一首对话诗。这是一个信心满满,积极、乐观、向上的青年人与一个饱经沧桑,睿智、人文、中正的老年人的对话。这是信心的对话,是睿智的对话,更是关爱的对话,鼓励的的对话。这对话中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联系他的遣子行动,我们可以挖掘出它具有六大特性。一是前瞻性。①“燕雀怡堂而殆,鹪鹳巢林而安。”孩子们也要去远方生活,要未雨绸缪;②将要生活的地方,也是“故土”了。他乡也就是自己的故乡。③ 任何时候都要自强不息。二是开拓性。孩子们,远游吧,开拓创新去!(此点很多黄峭后裔都有论及)三是联系性。从看到动物的安危联系到家庭的安危;从安逸的现实生活联系前途的艰险;从离开故乡联系到他乡也将变成故乡。四是辨证性。他乡就是故乡,故乡也可以变成另外意义的一种他乡。两者是联系的,也是辨证的。五是改革性。改革,不是革命。改革,不仅是破旧立新,也是留其精华,剔其糟粕。 “父母在,不远游”和“养儿防老”的观念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每房留一子以养老。但固守这一观念,不懂变通,也不行,所以其余孩子应出去创业,出去奋斗,家庭才能兴旺发达。六是人文性。黄峭谆谆告诫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遣子行动更是建立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诗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出的顽强精神,无不是人文精神的表现。这六大特性也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次行动和一首诗就有这六大特性,这与黄峭本身所具有的世界眼光、人文精神和故土情怀这三种基本的生活理念是分不开工的。 参考文献:1、 黄传贵著《黄氏圈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2、 阎纲主编《〈黄氏圈论〉研究文集》第一辑 昆仑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3、 黄承坤主编《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香港奔马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江夏黄氏宗亲网http://xaq168138.blog.163.com/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1-29 15:53:08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