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61458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69人
902部
来源: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 ——解读《黄氏圈论》作者:黄椿然《黄氏圈论》是一部具有原创性、传奇性的传统文化作品,是一部别具一格、别有洞天的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医学著作。可以说是尘封千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文字的记载,只靠黄氏家族口头传承,“八代为一轮转,一脉单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流传不广,少为人知。直至近代传到云南昭通巧家县大药山黄氏后裔黄传贵这一辈。经黄传贵的背诵、录音、整理诠释,经十余年,八易其稿,才完成的《黄氏圈论》。黄传贵是云南军区预备役师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持召开的《黄氏圈论》研讨会于2003年11月30日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五楼会议厅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中医基础论研究者、中国古典哲学和民族医学、民族文化研究者陆广莘等十二人。研讨会由中国民族医药会会长、主任医师诸国本主持。1988年3月,《黄氏圈论》的医学部分“黄家医圈概论(提纲)”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并以“黄家圈论”公诸于世。“圈论”作为一种祖传秘学,源远流长。由过去祖辈们习惯地把“圈论”称为“黄图环”、“圈圈学”。“圈论”的内容极为广泛,包含天、地、人、道、兵、武、医、杂等八大领域。据黄氏家谱记载,云南巧家的黄氏家族是一个支系,迁自江西吉安府,吉安府的黄氏族人,又始源于福建的邵武,就是黄峭山。峭山公是唐末五代人,官至工部侍郎,有三妻二十一子,分散到各地开拓,成为江南各省的始祖,曾带兵为国。回乡后办学育人,潜心哲学,创作了独到的《黄氏圈论》。峭山所创作的“圈论”没有印成书本,只有口头传承。当时的思想不开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多种原因,致使这个圈论在福建及南方几省均沦为失传,只有偏安的云南巧家县,成为家传秘方的医学圈,由于它有实用价值,作为秘方被口传下来。辗转传承千余年,社会的更迭,传人的优劣,致使原始文本失传。其理论虽然在黄氏家族中代代相传,但仅限于一脉单传,更难保证原始文本的原生态貌。黄传贵的父亲黄昌伦很重视这个《黄氏圈论》,从娃娃抓起,早就传给黄传贵,要他死记硬背。到黄传贵十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经过黄传贵数十年的医道生涯,潜心体味和研究,争取时间,克服困难,终于把《黄氏圈论》整理成书,于2004年9月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467页)。《黄氏圈论》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哲学圈,作者分为四卷,第一卷:中生万物(两章),第二卷:天地八字(九章),第三卷:生命八字(六章),第四卷:图环命理图(五章);第二部分是黄家医圈,为第五卷(十章)。现在主要介绍哲学圈。圈论这个题目很少用,有点奇怪。其实亦很平常,明星界被称为“娱乐圈”,指圈子内的意思,即一个范围。“黄氏圈论”就以圈作文章,发展为哲学观,在中国来说,它不同于老子、庄子的学说,有原创性,有新思维,这是值得推介,有待学者研究和评价的地方。(一)论“圈”“万物有圈圈为界”,“圈”是特定的范围;宇宙万物都可以用圈来表示,来界定。“圈”有六大特性:存在性、个体性、整体性、封闭性、复合性、可分性。“圈”是宇宙空间、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缩影。对“圈”的认识,将把人的思维带入宏观与微观、已知与未知的世界。一、万物归“圈”天圈,空圈。地圈,人圈。圈有异同,同在周围,异在过心。——圈论第十六上为天圈,圈日月星辰,天圈无顶。下为地圈,圈水土命场,地图无底。中为空圈,圈风雨雷电,空圈无端。内为人圈,圈衣食住行,人圈命首。——圈论第十七圈至大无外,圈至小无内。圈天地万物,万物归圈也。——圈论第十八圈无限,空无限,时无限,无限循环也。——圈论第十九“圈论”确立了以“圈”为核心的思维方式,确定它万事万物的包容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指出宇宙自然都有“天地八字”,都属于“圈”的范畴。“物在圈中,圈随物变。”事物无限的大,“圈”就无限的大;事物无限的小,“圈”就无限的小。“圈论”进一步对“天、空、地、人”进行了论述,认为宇宙万事都有“圈”,都是“大圈”与“小圈”,不同类型“圈”的统一。“天圈”中有“日、月、星、辰”,“空圈”中有“风、雨、雷、电”,“地圈”中有“水、土、命、场”,“人圈”中有“衣、食、住、行、想、看、听、说”。可见,“圈论”的“圈”不是就“圈”论“圈”,“圈”被赋予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含义,就是变化的“圈”,“圈住”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圈者,万物之界也。凡圈者,依外圈,存内圈,内外和存为命圈。圈至大,圈至小,圈天下,天下归圈。圈无限、空无限、时无限,无限循环。天时圈、空时圈、地时圈、人时圈、命时圈、理时圈、家时圈、医时圈乃外八圈。——圈论第二十圈大小,圈内外。圈上下,圈左右,圈前后,圈相连。圈和存,圈相称,圈离杀,圈转归。圈圈生克,生克无限。——圈论第二十一始圈、变圈、终圈,万物皆有本圈。圈圈和存为大圈,圈圈离杀为小圈,大圈高也,小圈低也;大小圈有异,内外圈有别;同圈同也,异图异也;天圈地圈人圈,人圈乃天地之灵圈也。——圈论第二十二大圈小圈内外圈,大圈天地更大,小圈针尖更小,万物有圈,万物于圈中也。——圈论第二十三“圈”是整个“圈论”的核心。“圈至大,圈至小,天下归圈”,从存在世界的万事万物结构与范围上讲,掌握了“圈”,也就等于掌握了整个“圈论”的精髓。“圈”并不是指形状,而是指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特定的范围。这个圈的范围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圆可方,可多边形。总之,这个范围内的任何东西都属于圈的内容,都可以把它圈起来。因此,每个形状只是这个“圈”的特征。所以在运用中不特别强调“圈”的形状,也不影响内容。在于从这个范围内去观察“圈”内的内容以及“和存”、“相称”、“离杀”、“转归”的变化,而不至于找错了目标和方向。当然,找准了“圈”内的变化,就要考虑“圈”外的其他“圈”对这个“圈”内变化的影响。“圈论”认为:“内圈外圈是相生相克的,互为依存的。”内圈依存外圈而存在,外圈是内圈存在的依据,内圈是外圈存在的内容。如鸡蛋,假如鸡蛋壳是外圈,蛋壳碎了,蛋就发生变异。反之,如蛋白蛋黄都没有了,蛋壳对于鸡蛋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鸡蛋生成小鸡,那又是鸡蛋这个“圈”转化为小鸡这个生命“圈”的问题了。可见,“圈”是整个宇宙,博大精深,“圈”又是多方位的。二、圈的内涵广义的“圈”是指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乃至宇宙一切事物的总和。狭义的“圈”是指特定个体事物的结构及特性的总和。“圈论”的“圈”是宏大的,是有形和无形的一个自然体系,其形态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具体物质的数量、形态、质量、能量、信息、结构、功能等等属性都是无限的;其结构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二者兼而有之。“圈”是一个认识范畴,一个定数。在某一个“圈”内的事物,受“圈”的定数所制,“圈”内的事物,大不可能超越“圈”,小也不可能逃过“圈”。 “圈”的思维已从形象认识发展到了抽象认识乃至辩证认识。“圈论”在认识世界万事万物中,把“圈”作为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万物于圈中也”,这显然是中国道家“南方有穷而无穷”(庄子天下)哲学命题的继承与发展。用现代观念来理解,特定的“圈”相对于比它更小范围是一个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范围是一个层次。就层次而言,任何一个层次都可看成它所从属的更大范围内层次的下属层次,也可看成它所从属的更小范围内层次的上属层次。总之,层次是多样无穷的,但不论它有多复杂,变化有多大,都统一在不同层次的“圈”内,而不同层次的“圈”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系统的“圈”。任何孤立的“圈”都是不存在的。三、“圈”的思维体系首先,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事物有它的“界”,它所在的“圈”既是整体的又是个体的,它与自然界的其他万事万物有着明显的界限,有着自我的运动范围,这个界限和范围就是一个“圈”,即整体的或个体的范畴。其次,宇宙间万事万物有整体性又有可分性。因此,对各个小圈的认识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研究可分性,认识复合性,以小“圈”认识大“圈”是全息论的精髓。再次,孤立地从大圈或小圈的角度去认识宇宙万物都是狭隘的,笼统地看待事物和解剖局部环节去认识事物也是错误的,要把整体和局部的各环节综合起来,贯穿在一起,加以分析、综合、整理、辨明主次,由整体到分散,由分散求整体的整体思维和综合方法放在首位,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关键,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只有以“大圈小圈内外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去认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才具有观念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是“圈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二)中生万物“中”是宇宙的发生学。“中”是“圈论”的核心。宇宙间万事万物都产生于“中”,归结于“中”。这一观念是黄氏祖先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原因的根本认识。中生万物,中为物源。万物归中,中为物极。万物有中,中为分合。——圈论第三什么是“中”呢?狭义的“中”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与归;广义的“中”是指事物存在的“中”界。如阴阳之“交”,“交”为中,物神与性,“性”为中。中生万圈无穷小,万圈归中无穷大。中生万物无限小,万物归中无限大。——圈论第四“圈论”进一步阐述了“中”的概念,“中”生“圈”,“圈”乃具有层次特征的事物,“中”决定了“圈”的运动方向。进而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中”, “中”产生了万物。“中”是万物萌发的原动力,是万物产生的源头,是万物存在的前提。什么是“中”?如车轮轴心一点便是“中”,无论车轮怎么转向,中间那一点始终没有动,没有动的那一点就是“中”。生者为中,死也为中。中分无穷,无穷合中。——圈论第五世间万物都在变,一切化合、分解、还原、组合、角度、层次、时空……都是“变”的形式和内容。“变”必然产生新的事物,出现“生”。有“变”才有“生”,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归”。“变”的起点是“中”,“变”的原因是“力”,“变”的结果是“生”,“变”的过程是“命”,“变”的终点是“归”。三是万物最小的组合之数。——圈论第六有“中”必有“分”,所谓均分而得“中”。 “中”是分的原则,“分”是“中”的运动形式。一分为三,“中”是源,是一,是万物之母。由“中”产生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和阳”,“阴、阳、中”合为三,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固有的内在属性。三到底代表什么?“圈论”把三理解“天、地、人”。不是数学的三,演绎为哲学的三个方面,就是阴、阳、中。“中”是绝对的,因此,这个“中”既具有原始“中”的信息,又具有裂变后自身的性质。由此可见:“三”是任何事物最小的矛盾单位。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它是绝对的,普遍的,始终存在的。任何事物都由三个方面所组成,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如性质上有“阴、阳、中”,空间上有“前、后、中”,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三”为认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一个层次、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包容其中。“中”的哲学意义“圈论”的始祖首创性地提出了“中”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发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根本原因,即在于事物的内部——内核。“中”是动因,是起源!“中”是结果,是归宿!“中”产生事物,并未因事物的出现而消失,它继续支撑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直至转归。“中”始终在于事物的内部。这是“中”的性质,也是规律。由于事物有规律性,可认识性,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道家认为,“道”产生了世界万物,包括天地鬼神。“道”弥漫于宇宙,无处不在,贯通古今,无时不有。老子认为“道”是恍惚的,说不清楚的,似乎有形,似乎为物,但都不是,只好模棱两可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圈论”提出了“中”的概念,“中”比“道”更具优越性。对宇宙万物起源的看法,归结于“中生万物”,“万物归中”。 “中”是辩证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当自然条件适合于它的生长时,就产生裂变,进而形成其它物质。它的裂变发展纯粹是与事物发展所必须的客观自然条件相适的,裂变后产生阴阳或者正负,包含着始终信息的“中”。“圈论”认为,宇宙来源于“中”,宇宙万物与生命来源于“中”, “中”带有生命的整体信息。大自然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条件,生命就产生,生存、发展和延续;大自然失去了生命生存的条件,生命就死亡,消失、停止和断代。(三)宇宙的运动方式“圈论”的整个思想,就是以“圈”作为主体学说,即以运动为核心的学说。“圈论”的哲学是运动的哲学。和存为生,相称为长;离杀为消,转归为中。——圈论第七“和存”、“相称”、“离杀”、“转归”,就是“圈论”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再认识。根据事物运动的情况,用这一公式化的模式加以演绎。客观上,这一方式系统地演绎了宇宙万物从生到归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规律,是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和存为生”指自然世界的万事万物,只要具备了内部和外部必要的生存条件,众要素“聚和”,一个新的事物就诞生了。“相称为长”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众要素和谐发展,积极向上,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拥有的一切能力,是一个能量的释放过程。“离杀为消”指事物存在的内外环境条件产生了不利的因素,危及了事物本身。“离杀”有自杀、相杀、桥杀“三种方式。“转归为中”指事物发展生存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它的终结,从而转到另一阶段、另一层次,重新开始另一轮新的循环与发展。每个人“转归”时,都把自己的精神和物质财产留给了下一代。“产生、成长、死亡;再产生、再成长、再死亡。”周而复始,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圈”不断向前运行。“圈论”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和存”意味着产生;“相称”意味着发展;“离杀”意味着消退;“转归”意味着结束。这四步由实际上演绎了事物的“生、长、消、亡”过程,这个过程的总和就是事物运行的轨道。这一过程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中生万物,万物归中”的总规律所决定的。(四)天地八字“天地八字”是“圈论”哲学体系的主体,是黄氏祖先对宇宙的直观认识论。天地有八字:圈、网、族、形、数、向、力、时。——圈论第八万物有圈圈为界,万物有网网相联,万物有族族类聚,万物有形形区辨,万物有数数大小,万物有向向方圆,万物有力力变因,万物有时时运转。——圈论第九天地八字是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共有的八因素,是人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公式;是方法论的公式化、模型化;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和标准。“天地八字”是一个严密的合成,多不得,少不得,取代不得,经得起检验。“天地八字”分别具有“存在性、个体性、整体性、封闭性、复合性、可分性”六个特点。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割裂,要联系,纵横交错。还可以互相转化,是个庞大的思维网络系统,在认识过程中注意各因素之间的“相联、转化、夹杂、真假”,抓住事物八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宏观而又微观地进行辩证思维。在实践中,对“天地八字”的认识可从多个角度和多种层次去分析、探求和理解,从哲学的高度去思维。天地八字圈为大,逆生顺死圈无限,——圈论第十顺其自然而死,逆其自然而生,用其自然得利,伤其自然赐灾。——圈论第十一生乃无向有,死乃有向无。有生有死,生死转归。——圈论第十二圈生于时中,时生于力中,力生于向中,向生于数中,数生于形中,形生于族中,族生于网中,网生于圈中。——圈论第十三“圈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开始,先有“中”后有“圈”,任何事物的圈都包含着“中”, “中”是绝对的,超时空的,无所不在的。有“中”即有“圈”,有圈就有了具体事物的范围和所指。在此基础上进行确定“时空”,因此“圈生时”。没有时空的观念,就没有事物的起止。“时生于力”。力使万物发展有了变化的动力。圈死于网中,网死于族中,族死于形中,形死于数中,数死于向中,向死于力中,力死于时中,时死于圈中。——圈论第十四“圈论”认为:“有生有死,生死转归”。这是自然界“物质不灭,互为转化”。圈克族,族克数,数克力,力克圈;网克形,形克向,向克时,时克网。相生相克,生克无限也。——圈论第十五“圈克族”,族有一定的界限和范围,限制这个族的界限就是圈。“族克数”,这个族的数是一定,不在圈内的数不算这个族。“数克力”,力的大小有数进行制约和界定。“力克圈”,圈的存在,力的变化是控制圈,也是毁灭的根本原因。“网克形”,各种事物都被网住,制约了形的发展。“形克向”,方向受到形的制约,大物不能走小道,受条件的限制。“向克时”,时间受方向制约,路不同,时间就不同。“时克网”,网中的物与物的联系受时间的制约。用“天地八字”演绎了宇宙空间、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和运行法则。至此为止,介绍了“黄氏圈论”的主要哲学观点,余下的还有“生命八字”主要论述生命观。“图环命理图”论述生命的生理规律,生物节律等一系存在、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机体的影响。“黄家医圈”包括:“内外八圈”、“观病八圈”、“识病八圈”、“治病八圈”、“内外合一”、“五诊合参论”、“分圈施治论”、“肿瘤诊治论”。“黄氏圈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后起的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一个充满变数的立体化的网络系统,一座富有创造性的宏伟建构,一部具实践意义的新易学。江夏黄氏宗亲网http://xaq168138.blog.163.com/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1-29 15:54:38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