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61459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69人

902部


[主楼] 福建黄氏世谱从书(之三)源流世系编3  [精华]

上杭南阳《黄氏宗谱》:
  生于宋雍熙元年甲申(984年)十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宋元丰四年辛酉(1081年)二月十九日,享寿九十八岁。
  4、出身官职。
  邵武《御制碑文》:
  宋赐进士太子少保谥文烈讳峭山之佳城。
  清咸丰《邵武县志》:
  仕元致通显(无具体官职)。
  新修《邵武市志》:
  管江浙两广军务,封工部尚书。
  宋黄洽《黄氏族谱原序叙》:
  登祥符戊申元年(1008年)三甲第九名进士,迁奎章阁,累官侍郎制直学士,尚书仆射,元丰五年追赠少保,谥文烈。
  宋周士枢《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
  后唐庄宗时,征工部侍郎。
  志坚堂《鹤薮黄氏族谱》:
  千夫长,千户侯,钤辖江浙两广军务,封工部尚书,出守岐雍三郡。
  清光绪十六年翰修墨林氏《江夏渊源》:
  宋乾德三年乙丑(965年)进士,官授江夏太守,封千户侯,巡抚吴粤等处;治平四年(1067年)迁平章阁侍制直学士兼刑部尚书;元丰五年追封太子少保,谥文烈。
  5、廿一子:
  最初见宋咸淳元年(1265年)黄震《黄氏族谱序》:
  长和,仕大理寺丞,居原鹤薮;
  次梅,居九江黄梅口;
  三荀,居兴化府莆田县;
  四盖,居邵武盖竹村;
  五楚,居建宁楚溪上堡;
  六龟,居邵武大龟潭;
  七洋,移居泉州晋江;
  八福,移闽县细村;
  九渠,移漳浦;
  十政,移建宁建阳县;
  十一宁,移宁化上里;
  十二芦,移建宁堡芦田;
  十三林,居邵武梅林;
  十四塘,居建宁;
  十五井,移江西嘉禾;
  十六永,居建宁永城堡黄坊;
  十七延,居延平府;
  十八城,居宁都石村;
  十九潭,居邵武潭头;
  二十发,居祖鹤薮;
  廿一橙,居延平府南平县黄橙口。
  宋周士枢《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除四盖以外,几乎都有了变化:
  长和,调整为居禾坪侍奉;次梅改为居泰宁县梅口;三荀改为居泰宁县上荀;五楚改为居建宁楚上黄坊;六龟改为居将乐上龟洋;七洋改为居沙县黄洋岩前;八改为政,居禾坪侍奉;九改为化,居汀州宁化县;十改为衢,徙泰宁县永兴上下衢;十一改为卢,徙建宁县卢田安吉坊;十二改为福,徙福州闽清细田村;十三林,改为徙泰宁县梅林;十四塘,改为徙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十五改为发,居禾坪侍奉;十六改为潭,徙将乐黄潭;十七改为城,徙新城石塘,后移平溪;十八改为延,居延坪津口;十九改为允,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二十改为井,居南丰县龙井乡双井头;廿一改为层,居延平府黄层口。名字改了五个;徙居处动了十四个。
  以后《邵武禾坪黄氏宗谱》形成了《二十一子公名诗》: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衢庐福林塘。发潭城延允井层,官吴郑氏共流芳。
  有的把后二句改为:“发潭城延同允井,层居念一共雁行。”
  还有把“龟”改“规”,把“衢”改“瞿”,把“福”改“禄”,把“延允”改“石求”的;而对廿一子排列顺序的变动就更多了。总之,廿一子遣走之时,都已成年人,然而,却无一人有名字,以上这些显然全是以居住地为名字的,实在令人费解。
  关于廿一子还有三点:一是宋咸淳七年(1271年)周士枢在《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提到黄峭二十一子,共发70孙,时距黄峭卒后二三百年,当已定局;可是如今峭山宗支却衍成193孙,剧增了123孙,翻了一倍多,说明其中相当多支系有不实之处。二是黄峭长子和,生于唐大顺二年(891年),卒于天圣五年(1027年),享年竟达137岁,令人生疑。三是黄峭三子黄荀生于唐乾宁三年(896年),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时年88岁,这样高龄的进士,亦值探究。

五、关于“八句诗”。
  “八句诗”曾经在黄氏峭山支系广泛传播,长期以来,有人把它说成是峭山后裔专有的“认祖诗”。其实“八句诗”远在黄峭之前就已产生。近年有人考证:
  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在李园之变前,有意制谱十三帙,分发给各子女,谱后附有《楚声歌·送子行》:
  骏马同堂兮赴异邦,任从胜地兮立纲常。身居外境兮犹吾境,家住他乡兮即故乡。朝夕莫忘兮亲命语,晨昏须荐兮祖宗香。根深叶茂兮同庥庆,有志儿女兮当自强。
  据说这是最早的“八句诗”。
  西汉宣帝本始年间,黄霸任丞相长史,与尚书夏侯胜犯忤旨“不立武帝庙”,遭连坐下狱,夫人巫氏将《送子诗》改为七律《认亲诗》教诸子逃奔。
  骏马同堂赴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家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阳夏儿郎总炽昌。
  只是首句的“邦”改为“乡”,末句改为“阳夏儿郎总炽昌”。
  东汉献帝时,董卓专权,太尉黄琬尽忠汉室,殉难。赵夫人泪训诸子逃生,又将“八句诗”作些改动:
  骏马同堂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家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炎王儿孙永炽昌。
  “炎王”寓琬子“黄琰”,以作认亲私记。
  唐高宗永徽间,黄守恭在泉州经商发迹,置田千顷,舍地创建开元寺。匡护禅师劝其让诸子外出,自谋发展。分遣时,他又依前诗改作“饶钹诗”: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到了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又有了黄峭的“遣子诗”: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此外,锦田黄还有道隆的“认亲诗”,宁德黄鞠也传黄隆的“遣子诗”,如此等等。据云至今黄姓的“认亲诗”已有六十多种,但总是大同小异,只作个别字词的变动。所以,不论《纳奄仁义谱》的稽核是否准确,也不论黄文华的探考人们是否认同,还不妨黄氏宗亲中有更高明的见解。“八句诗”也许可以看成是黄氏祖辈的集体创作,它并非黄姓中某一支系的“专利”。

六、关于黄潛善
  《宋史》卷四七三、列传第二三二: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擢进士第。宣和初为左司郎,擢户部侍郎。生事,谪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知河间府。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开大元帅府,檄潛善将兵入援,拜为副元帅。二年,高宗即位,拜中书侍郎。未几,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又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中丞张徽劾之,乃罢潛善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落职居衡州,责置英州谏官,寻卒于梅州。高宗末年诏以特复元官,复一子。
  民国《福建通志》列传第八: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元符三年进士。宣和初,迁左司郎中,擢户部侍郎。坐事,谪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知河间府,兼高阳关路安抚使。建炎元年,康王开大元帅府,拜副元帅。高宗即位,改潜善中书侍郎,迁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使、右仆射。力主和议,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中丞张徽劾二十大罪,乃罢潜善,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落职居衡州。寻,责于梅州,卒。高宗末,诏以特复元官。
  秠,字伯瑞,潜善子,以父荫补将仕郎,为御营副使。丁父忧,服阕,权会昌县丞,调南安军司户,改差吉州判官,转知南康军建昌县。任满,通判南雄州,终筠州通判。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黄潜善(?—1129年),宋邵武(今属福建)人,字茂和。徽宗时进士。北宋末年知河间府。康王(高宗)开大元帅府,他被任为副元帅。高宗即位后,任右仆射,逐李纲、张所,杀陈东、欧阳澈,主谋南迁扬州。次年进左仆射,与汪伯彦同居相位。因循苟安,不作备战,为军民所痛恨。建炎三年(1129年)扬州失守时,几为军人所杀。后被贬逐至梅州(治今广东梅县),未几病死。
  王庭珪《故右朝奉郎通判筠州黄公墓志铭》:
  维黄氏邵武军者,世系远矣,代有显人。公讳秠,字伯瑞,建炎帝相讳潛善子也。曾祖讳亨,朝散大夫,赠太傅。祖讳景,朝散郎,秘阁校理,充徐王府侍讲,赠太师申国公。父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御营使;母徐氏,吴国夫人。建炎初,敌犯东京,仆射自河北领兵入觐,总御营使,大策秘画,多更其才。不淹旬,国步再安,可谓有勋力再造。
  《潭溪黄氏重修宗谱》第三卷:
  “仆射房邵武派”世系总图
  居长——黄虬——黄亨——黄景——潛辟、潛厚、潛益、五公、潛善
  该谱始修于宋绍熙甲寅(1194年),主修黄东,字仁卿,黄榦长兄,由蔡元定撰《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其后历宋、元、明至清光绪十几次重修。
  《江夏环峰黄氏族谱》:
  “仆射房世系”
  居长——虬——亨——景——潛辟、潛厚、潛益、五公、潛善
  该谱始修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由黄勉斋三子黄輹主修于建阳环峰书院,真德秀撰《环峰黄氏世家宗谱序》
  黄文肃世家宗谱》第九卷:
  “青山黄氏世系图”邵武派仆射房世系
  居长——虬——亨—— 景——潛辟、潛厚(宋户部尚书)、潛益、五公、潛善(宋时人称,建炎再造丞相)
  上三谱记载与史志、墓志铭均一致。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在泉州开元寺,由崖公派、峭山公派、膺公派合修的《黄氏族谱》也作同样记载。
  但闽西及粤、赣不少《黄氏族谱》均载:
  黄潛善,字云龙,俗称“九子公”,是峭山公第九子化公的第七世孙,宁化人,任广州刺史,卒于梅州。潛善父黄仁,生子二;潛善生九子。
  “江夏黄氏峭山公宗支”:
  黄化初官台州参军,自福建汀州宁化迁居广东饶平。其子黄道,字潛盛(峭山三世)。传至八世龙公,字潛善,宋进士,官广州刺史,累官尚书(注:此黄潛善非青山派系谱中仆射房潛善公。仆射房的黄潛善有五兄弟,只生一子;而峭山公第八世孙潛善只有两兄弟,生九个儿子,其后裔俗称“九子公”)
  据此,邵武黄潛善与宁化“九子公”当非一人,唯“九子公”之长子久昌,亦名秠,又属巧合。故仍当待考。

七、关于黄龟年
  民国7年《永泰县志》“列传”:
  黄龟年,字德邵,麟峰人,家于县城北虹井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官河北西路提举,入为太常博士。吕颐浩见而奇之。靖康中,除吏部员外郎,转监察御史尚书、左司员外郎、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充修政局检讨官,迁殿中侍御史。时秦桧超拜右相,举朝犹未知其奸,胡安国亦荐桧贤。龟年独首论劾桧:“专主议和,沮止恢复,植党专权,渐不可长。”上乃罢桧与祠。并劾桧党王奂、王昞、王守道等,罢之。
  《虎丘义山黄氏世谱》:
  虎丘黄氏始祖黄敦,生六子,曰宗、礼、凝、教、启、余,称六叶同开。四叶黄教生黄腾,腾生元晊。元晊迁居永福(即永泰)龙井(即虹井),生惟几、惟俨、惟愿、惟顺、惟颂、惟正。惟正为朝散大夫,生子春,进士、太常博士。子春生选、远、适。选进士、中奉大夫,生龟年。龟年子衡。
  湖南《渠阳黄氏世谱》:
  绍兴六年(1136年),秦桧复相,诬黄龟年欲迎徽、钦两废帝,高宗怒,欲杀龟年,幸云阳公主陈情太后:“忠奸以国人为断,帝亦闻朝野之言乎?”太后乃谓帝曰:“以姻亲谋反,帝于何处闻之?”帝乃止。时值苖领吴太玉,闻金兵侵犯中原,徽钦二帝被虏,上书皇上,愿率十万健儿勘剿金寇。秦桧欺君罔上,私通金国,反诬吴太玉叛乱,屡派将帅平蛮,多战死。秦桧思复前仇,乘机奏请皇上,派黄龟年南征,欲借以除掉龟年。绍兴八年遣黄龟年统军出征,时吴太玉已被宋将所擒,宁死不屈而被杀,诸苖大恐。龟年得知吴太王受屈,便恩威并济,免诸苖罪,使诸苖臣服;并在古州八湾与吴太玉之女吴月洁联姻,回驻渠阳。从此,南方平定,人民安居乐业。绍兴十四年,宋高宗宣召龟年回京,龟年鉴于奸臣当道,加上酷爱渠阳山水,辞不赴召,遂落籍渠阳上黄寨。龟年先后娶李、赵、吴三位夫人,生10子。在湖南9子,生56孙,繁衍484房,近百万人,后裔遍布湘、滇、黔、桂、蜀、粤、赣、浙,以及港台等地。渠阳现有黄龟年后裔十几万人。永泰与渠阳宗亲已进行互访,迎亲祭祖。
  而邵武峭山宗支曾把黄龟年编入峭山九子黄化支系:“黄化—俊国(龟年)—明武—成晓。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湖南渠阳靖州迁入捷为县铁炉乡,成晓后裔又迁入云南善感县屋基乡。”这是误会,自须纠正。

八、关于黄道周
  黄道周的族系说法不一:
  志坚《黄文肃公世家宗谱》卷二载明崇祯十年黄道周为粤黄氏撰《江夏黄氏支谱序》中自谓:“余是世籍樵川,侨居漳浦。”樵川古为邵武别称。这样看来,他世籍系于闽北。而建阳黄勉斋潭溪书院黄道周题匾“瑞叶河源”,其落款又称“裔孙道周敬立”;长乐阳夏贤祠即鹏上村黄文肃公宗祠黄道周另一题匾“继往开来”,落款同样为“明崇祯七年漳浦裔孙道周立”这些说明,黄道周属于黄膺宗支。至于属那一支系待考。黄既济《黄道周的家族世系》则说:“黄道周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漳浦县铜山深井(今东山县),25岁时奉母命迁居漳浦县城。他在《黄氏族谱序》中说:“余世籍霞漳。”“霞漳”即漳浦县。道周先祖可上溯到六世祖黄德钦,乃系紫云黄氏诏安房律公派下,约出生于明英宗正统至天顺年间,而后从原漳浦境内的诏安,迁居于铜陵深井村,以务农为主。德钦生三子:延尧、延贵、遗存。延存生二子:宗德、宗敏。宗德生一子世懋(道周祖父)。世懋生四子:季春(嘉卿)、复寿、仲春、涵春。嘉卿(道周父)生二子:长道琛、次道周。道周,字幼玄,一作幼平、幼元,号石斋。紫云黄氏五房诏安派《高坑黄氏祖祠重修碑记》中载:“文明伯石斋祖配其中,以彰千秋之烈”。这些,主要依据崇祯十六年(1643年)黄道周《乞言自序状》。
  至于《江夏黄氏峭山公宗支》中,在化公四子久盛下载:次子黄潮,1174年生于汀州,后裔迁福建永定之胡家坊,后迁莆田。至明代景泰间,由莆田迁漳浦县铜山所深井开基。十二世祖季春公,字嘉卿,生二子:长道深,次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末天启年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著有《易象正义》),现已传下23世。对此,紫云宗支表示异议。

九、关于浦西黄氏源流世系
  黄材《始祖浦东登岸谱叙》:
  吾祖燕人也,避五季之乱迁汴;金乱又迁杭,为杭著姓,世姻帝族。
  《黄文忠公族谱序》:
  余闻谱牒之作,上纪祖迹,俾示来世;下开子孙,俾识本源,厥功钜且远也。况余宋室逋臣,漂泊于东西南北间,可无谱以纪之乎?吾祖燕人也,避五季乱,迁于河南光州固始县,继避金乱迁汴,又迁杭,为杭著姓,世姻帝族,传至先君天从公。
  这说明浦西黄氏先祖,唐时居河北,因避五代十国之乱,先迁河南光州固始县,宋代继避金乱迁开封。后来,随赵宋王族南迁杭州,与帝族结亲,成为杭州的望族。
  《江夏黄氏峭山公宗支》:
  根据《狮头黄氏族谱》提供:福建漳浦狮头黄氏浦西狮头(黄家寨)开基始祖“敬爱堂”是化公后裔。峭山公十五世均助公,讳顺,谥镇宦。后裔分居盘陀、高坑、九曲岭后厝、少狮头、杜浔凤、髻山、县城南门、官学口、旧镇、霞美镇下蔡、上黄社、福清新厝东楼、广东陆丰、碣石、九更寮及台湾等地。今人口有11000多人。
  根据《前亭黄氏族谱》提供,福建漳浦前亭黄氏、浦西前亭开基祖是化公后裔。峭山公十五世均禄公,讳杨,字杨,号奇忠,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开基前亭,传至23世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合族修建黄氏大宗祠“鄂华堂”。至今后裔人口逾万(含分支后蔡、欧厝、华林等地)。
  查浦西黄氏大宗祠楹联:“保王存赵祀,敛迹韬光,当时干济更难张陆;奉父启黄基,立规置谱,此日箕裘真绍汴杭。”前亭“鄂华堂”亦有祠联为:“忠矣保皇存赵嗣;孝哉奉父启黄基。”而且查谱牒,前亭的黄均禄正是浦西始迁祖黄天从的六世孙:
  天从——黄材——炳翁——置库——仁夫——均禄
  可是,在《峭山公宗支》“黄化支系”中几处写到其后裔迁徙漳浦时,均无黄均禄的记述。
  再看狮头的黄均助,恰也是浦西始迁祖黄天从的六世孙:
  天从——黄材——燮翁——制库——宪夫——均助
  而且制库、宪夫、均助的支系都很分明。宪夫,制库长子,字博,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配林氏,生四子:均济、均敬、均泰、均助,住浦西。同样的,在《峭山公宗支》“黄化支系”迁徙浦漳的后裔中,也都没有黄均助。
  还有一说,天从是黄峭山宗支从邵武离闽北迁到浙江杭州的后裔。但是,在《江夏黄氏峭山公宗支》迁到浙江省的黄化、黄层、黄发、黄井四支主要聚居地中,只有丽水、衢县、建德、桐庐、龙泉,遂昌,并没有杭州。
  正是这样,浦西世系作出说明:据原《狮头黄氏族谱》称:浦西狮头(黄家寨)开基祖是峭山支系黄化后裔;原《前亭黄氏祖谱》称:浦西前亭开基祖是今峭山支系黄化后裔。今峭山支系谱已不列此二房,现已明确澄清,他们实属浦西支系。

十、王台黄氏属于哪一支?
  据反映王台黄氏宗祠内,出现两种认识:
  一说是王台黄氏由浦城—→将乐—→玉台。其依据是民国37年黄邦佐抄本《越台乾祠黄氏族谱》载:“入闽始祖晋公,字甲三,娶吴氏,男复。(生卒年月未记);吴氏卒于宋开宝九年(976年)。[葬]晋公于浦城迁阳岭邹坑;吴氏于将乐水南谢坊村玉华洞前、宝华洞对面。”“晋公随王审知之众入闽。”“二世祖复公(乙四),父晋,母吴氏,娶萧氏。男弘。[葬]将乐西郊西亭岭蔡坑与萧氏合墓。”“[行实]祖(复公)设帐将乐三载,解帐出城,遇伍姓者,因户税莫偿,夫妇被索急,几死。祖尽解束辅,周其完税。后伍姓者家道渐饶,欲报再生之恩,寻至浦城,迎祖迁居将乐。(复公)遂同母吴氏于宋开宝四年(971年)至将乐,卜居玉华洞之阳谢坊村,是为将乐始祖。”
  另一说是王台黄氏由邵武—将乐—玉台。其依据2002年黄睦椿整编《王台黄氏族谱》载:“一世祖:峭山公,字仁静,号青冈。父钖,母杨氏。娶上官氏、吴氏、郑氏,共生二十一子。生地在邵武南乡禾坪鹳薮窠。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壬辰)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寿八十二岁。无病而终,葬于鹳薮黄家林,旧茔辛山乙向、立有石碑,在其父墓穴下。二世祖:复公,名龟,字维材、乙四。父峭山,母上官氏,娶秦氏、郑氏、邹氏、肖氏,生男:崇芳、熙重、有俞、长兰、庚一、弘。公生于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癸酉九月十五日卯时,卒年月日待考,葬于将乐西部西亭岭蔡坑与肖氏合墓。(以下完全照抄黄邦佐抄本,包括三世祖、四世祖、等等)。这样就把明明是两个谱硬接在一起了。王台黄氏明明是黄晋的后裔,而变成了黄峭山的后裔;他们本来自浦城,而变成迁自邵武。
  两种说法与做法,从谱牒研究角度看,孰是孰非,明眼人自有判断。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1-29 16:24:24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