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7688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聊城宣传网 2010-9-25 10:48:46 吕云路 刁春元 临清位于冀鲁交界,卫运河畔,地处黄河冲积平原。西隔运河与河北省临西县相望,东与高唐、茌平县毗邻,南与东昌府区、冠县接壤,北与德州市的夏津县相连。西汉时置县,因傍临清河而得名,其历史悠久,文化昌明,经济繁荣,是镶嵌在京杭运河上的一颗琅琅明珠。临清是因运河而逐渐兴起的城市,在运河畅通的明清两代,一直是运河码头重镇之一。尤在清初、中期,漕运兴盛之时,粮船、官船、商船、客船楫帆林立,市井熙攘。水路的便利,使临清与各地交往密切。经济的繁荣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大量的戏曲、民歌等民间艺术都曾驻足于此,使临清成为明清两代民间音乐艺术的主要流传地区之一。临清时调目前已被收录到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临清时调发展的历史渊源 时调,也叫时曲,即时新的曲调。早年间烧砖瓦的窑工所唱的时调,俗称“窑调”,后来妓院妓女所唱的时调也称“窑调”,女人缝衣做鞋时靠在山墙头所唱的时调,俗称“靠山调”,又因伴奏乐器多为丝弦,所以也称“丝调”。 临清时调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发展历史,明代《万花小曲》中就有“京津流行之小曲,来源山东之临清”的记载。清光绪四年(1824),临清小曲《下河曲》就被华广生先生搜集入北方小调刻本《白雪遗音》一书。临清时调是北方曲种天津时调的姊妹篇,由明清俗曲时调、歌谣等民间腔调、曲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种,旧时时调流入青楼、书院,主要内容描写那些青楼女色、艳姿服饰的靡靡之音,因其本色是民间音乐,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欢,随着华北农村经济的衰弱,运河两岸艺人逐渐流入民间,最后脱离青楼回到社会中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当时民间艺人靠卖艺为生,苦走江湖,小商贩也使用曲艺形式招引顾客,1930年后临清当时较出名艺人陈玉山、李函林、徐宝富、巩凤香等人组成说唱班,在临清大明寺附近开办落子馆,开始登台演出,同时他们还联合运河两岸出名艺人同台演出,形成临清时调的黄金时段。此时临清时调又吸收了其他曲种的曲牌和民间俗曲形成了鲁西北独特的风格。 随着旧中国时局的动乱、老艺人的衰老以及从事曲艺生涯的艺人对时调艺术价值产生了鄙视,故而艺人再也不传自己的子弟了,所以临清时调逐渐没落下来。由于临清时调已很久无职业演出,曲牌、曲词也大都遗失。只有业余爱好者出自兴趣,自我欣赏而已,但是业余演唱者往往只会某些片段,曲调仅存〔四平调〕、〔雁鹅调〕、〔靠山调〕、〔鸳鸯调〕、〔英雄调〕(亦为〔秧歌调〕)等所谓五大调,以及〔山西五更〕、〔伤心调〕等几支小曲。曲目据艺人讲有170余种,而今存者只有《七月七》、《撒大泼》、《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十余种。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发掘继承民间说唱艺术,文艺工作者进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山东省音乐工作者编排了像《撒大泼》、《光棍夫妻》、《尼姑思凡》等优秀曲目,临清时调重新被发掘。临清时调又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影响,并3次进京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被视为“封、资、修”而取消,曲艺演员也被迫弃艺改行。1977年临清曲艺队再度成立,每年定期召开例会两次,讨论创作,研究发展新队员等,之后演员队伍发展到40多人,他们常年深入群众中演唱,深受欢迎。1979年由许风霞整编的《临清时调音乐》论文和时调乐曲九首,其中《百子寿图》、《山西五更》、《清水时调》、《太平年》、《慢四平调》等被收录在1987年出版的《山东地方曲艺音乐》一书中。2006年临清时调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临清时调的艺术特征 临清时调是临清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曲种,是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结合的音乐艺术。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刻画等首先是通过文词描述出来,其次是通过音乐,以富有感染力的唱腔及伴奏,将文词内蕴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予以深刻的揭示,最后通过演员生动的表演,将临清时调呈现在观众面前。 1.质朴易懂的文词。临清时调与天津时调、济宁平调同源,因其在鲁北流行,形成了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突出了质朴鲜明音乐形象。临清时调的文词是以叙事为主体,结合代言体,文词质朴易懂。临清时调的内容主要包括:时事新闻、爱情故事、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命运。因为曲目不同,有时以第一人称为故事中的人物代言;有时也以第三人称叙事、褒贬、评论。临清时调中的《撒大泼》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来叙述旧时女儿跟她母亲要婆家的故事,两人对话生动,既能表现出女儿出嫁的迫切愿望,又能体现作为父母的不易和嫁女的难处。《七月七》也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是对自己年轻守寡悲惨的心理描写。《百子寿图》是以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了一位高官过大寿时气派的场面。《尼姑思凡》是另一首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曲目,讲述了一尼姑对出家的抱怨,以及出家的原因是因为爹娘信了算命瞎子的话。 2.多种多样的曲牌形态。临清时调以民歌为主体,吸收了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集几种音乐于一身,它的艺术特点:即似曲艺又似民歌。临清时调的曲牌形态多种多样,在风格上也是丰富多彩的。临清时调重视不同宫调曲牌的联缀,以达到“异彩争辉,别有洞天”之境。实际上是不同宫调联缀产生的调式、色彩对比。常用曲牌很多,有慢板、四平调、靠山调、雁鹅调、鸳鸯调、英雄调、平调、凤阳歌、拉哈调、楼上楼、清水河、垛子板、伤心调、反对花、太平年、太平歌词等三十多种曲牌。 3.单一的音乐结构。临清时调的音乐结构比较单一,大都为单曲反复体,即使多次重复也不联缀其他曲牌,基本曲调不变多次反复或稍加变化的特点。即使演唱《尼姑思凡》、《七月七》这样凄婉内容的段子,也少有变化。例如《撒大泼》,该曲子为雁鹅调,一共有13个乐段,每乐段的旋律基本是一样的,主要旋律是由七个乐句组成,有变化的地方只是重复最后一乐句,目的是让剧中人更好的表达情感和完整的表述内容。《七月七》也是临清时调的一首代表曲目,该曲曲牌是靠山调,结构为两段体,为完全重复。 4.简单而生动的演出形式。临清时调的演唱形式是比较简单的,主要为对唱和独唱。过去歌妓多是自弹琵琶自唱,或再添一个打玉子板司节拍。后来演出则以三弦为主,琵琶、二胡次之。演唱者多为一、二人,持竹板、撒拉机击节而歌,发展成为群众性业余演出后,演员分角演唱,用小乐队伴奏。演员通过表情、神态、声音、手势等表演,使临清时调生动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演唱者注重开口三句的“满噪”,听起来更有运河号子之遗韵。加之其整饬的节奏,规整的曲词,简单的伴奏,都表现出一种农民般淳朴自然而又有些拘谨的艺术形象。另外临清时调的曲调与临清方言的集合,听起来既像说话,又有明确的旋律,音高曲调起伏不是很大。有一部分临清时调“又说又唱”,念白部分多为第一人称,用于人物的对话、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念白。这都显露出浓浓的鲁北农民淳朴的风格情趣。 三、临清时调的濒危原因 京杭运河孕育了临清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文化,临清作为山东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伴随着可歌可泣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地域优秀文化的积淀,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临清民间音乐文化。从音乐发展的角度看,愈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愈有可能为其他民族所接受,就愈有可能具有世界意义。宏观上看,音乐将永远处于一种多元共生的状态,在相互传播、交流中,更加壮大,更加繁荣。临清时调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传播,以及经济和文化的逐渐开放,临清时调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冲击,发展受到了限制。从现象上看,临清时调的消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物质因素。在过去我们完全可以说临清时调是临清人的生活,临清人的心声。无论是烧砖瓦的窑工还是靠在山墙头缝衣纳鞋底的女人,人们张口就是临清时调,可以说村村都有民歌手,人人都会唱上几句时调。老艺人的衰老以及从事曲艺生涯的艺人对时调价值产生的鄙视,也给临清时调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由于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和稀释,临清时调在生活中特有的娱乐方式又受到更大的消解。现在的人们看电视、听流行歌曲、上网或唱卡拉ok,人们已不再醉心于他们曾经排忧解难的临清时调了。在当今社会,除了少数时调爱好者外,普通民众中已很少有人会唱临清时调了,临清时调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况。 2、心态因素。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临清时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它的兴盛与衰落也是以上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临清时调大量流失的听众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一代的听众。因为追时尚,赶时髦,追名逐星的心理冲击着年轻人,古老而又质朴的临清时调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的。在年轻人心中,临清时调太土太古老。在听众大面积流失的土壤中,临清时调现在正面临着艰难的处境。 当然在现代历史上,许多音乐工作者、有识之士和有关机构,也对濒临失传的临清时调投注了关切的目光,他们先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野、深入群众,对临清时调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国后,文化部和省文化部门对临清时调进行挖掘整理,使时调这块民族文化的瑰宝焕发了青春。1956年4月,临清时调《撒大泼》剧组曾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曲艺观摩演出,并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专场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在《人民画报》封面上刊登了演员阎王贞和汤桂荣的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撒大泼》的录音。1964年,山东省歌舞团李若芳与王音旋进京合作演唱《撒大泼》,并灌制了唱片。不过总的来讲,对临清时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就实际情况来看当地目前的状况是很少有人愿意加入到这项工作行列当中来,而那些临清时调的爱好者,都是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赋闲行政人员和文艺工作者。所以说现在对临清时调的研究和保护基本上处于非常缓慢和停滞的状态。 四、临清时调的保护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手段的多样化,人民群众对娱乐形式有更为自由的选择。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保护和发展临清时调,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临清时调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夯实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我们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传承事业,如成立专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临清时调的管理部门、协同民间文艺组织、教育部门将临清时调传承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为了保存临清时调的原始风貌,抢救以口头方式存留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但要进行书面记录、整理工作、更要重视录音、录像工作。 2、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活动,继承和发展临清时调。首先,临清时调的传承不能仅靠民间歌手去口传心授来进行,而是让他们带头演唱时调、普及时调,传授时调,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尤其要鼓励年轻人积极参加。通过民间歌手和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传艺,使新一代青年人接受、演唱临清时调。另外,民间音乐伴随着民俗活动而存在、发展,如果常年举办培训班,定期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时调比赛,并进行表彰和奖励,也是推动和促进临清时调继承和发展的办法之一。 3、加强临清时调的音乐教育。这不仅传承临清时调,也为临清时调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教育部门,不仅要加强知识教育,也要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少年儿童从小热爱家乡,热爱临清当地民歌。 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体的宣传手段,积极引导人们从欣赏向参与的转化,也有利于开拓传统音乐传播与传承的新天地。临清当地各级各类媒体应多宣传临清时调,包括在各种音乐会、晚会的节目中,在不同种类的出版物上。另还可以通过对优秀民歌编配新词进行推广,鼓励时调歌手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来传承和发展临清时调。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吕云路系聊城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222.184.28.*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2-01 02:41:34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