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TAN  

03-07

430627次

5人

16个

364个

4632人

424部


[主楼] 齐鲁晚报探访古谭国发表评论

齐鲁晚报探访古谭国发表评论
来源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2004-09-19 作者: [发表评论 (0)] 【PDF版】  


上世纪20年代末,在位于济南东部的章丘市龙山镇以东武原河畔的城子崖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遗址。但在这个世人皆知的城子崖中却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城子崖位于地上的城池遗迹,就是春秋时期古谭国的都城。时至今日,就连龙山镇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这个神秘的国家,留下了济南历史上最早的诗篇,并在城子崖立国存在了长达五百年之久。如今,谭姓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华人的第65大姓,其子孙后代遍布海内外。  济南自古是个出诗人的地方,李清照、辛弃疾可以说妇孺皆知,张养浩、边贡、李攀龙也是青史留名。可要说起济南最早的诗人和他的作品,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追踪,让我们和被人遗忘的古谭国不期而遇。  “济南最早的诗人是一位已经佚名的谭国大夫,而济南最早的诗歌就是他写下的《诗经·小雅》里的《大东》。”当代文史学者徐北文先生这样告诉我们。  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有学者推测,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可是古谭国到底何时建立?在什么地方?由谁建立又是因何而灭亡的呢?《大东》描述的济南先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带着这一长串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对古谭国的探访。   谭姓遗脉遍布全球  走下古谭国城墙,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的焦馆长手指西边百米之外一座破败的仿古建筑说:“这就是谭姓宗祠,龙山镇城子崖可是天下谭姓共同的故乡,这两年就有不少谭姓人士来这里祭祖、参观。‘谭’这个常见的姓氏就源自古谭国,而再向上追溯还可以一直延续到著名的原始部落领袖大禹。我们曾经查阅明代苏平仲所作的《谭氏家谱》序,记述得十分清楚:‘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莒,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这就是今天谭姓的起源。谭姓在历史上诞生了很多名人,远有谭夫吾,是战国时期与‘四公子’齐名的人物。近代又出了谭嗣同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到现在谭姓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华人的第65大姓,其子孙后代人数超过百万,遍及中国的各个省区,而且还走向了世界各地。”   三大证据指向城子崖  “谭国,是一个始建于殷商时代的诸侯小国,其领地可能与今天的龙山镇相差无几,谭国人的祖先姓子(明代苏平仲的《谭氏家谱》中记载为姓姒),和历史上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同姓,谭国是商朝建立以后,由商王分封的一个诸侯国,进入周代以后,它又接受了周王的分封,继续存在了300多年。史书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商王帝乙曾经云游到过谭国,这应该是3000多年以前的事情。如此说来谭国比我们现在熟悉的齐国、鲁国历史久远得多。”  按照徐先生指点,古谭国就在济南东部章丘市龙山镇境内。提起龙山,济南人知道的有两件事情,醇香的龙山小米和辉煌的龙山文化,但大多数济南人不知道的是,我们要寻找的古谭国就坐落在龙山文化的发掘地、大名鼎鼎的城子崖。  城子崖位于济南东部章丘市龙山镇以东的武原河畔,与现今的龙山镇政府隔河相望。这里处于鲁中南山地北麓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交接地带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自古就是建城立国的首选之地,离此东北2公里处的平陵古城就是汉代济南国之所在,一代枭雄曹操曾在此出任相国。在龙山,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的焦馆长和记者一同登上了城子崖古城墙。  “城子崖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最上层也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在地表看见的这座古代城池的遗迹,就是春秋时期的古谭国。”焦馆长指着我们脚下的古城墙遗址接着说道:“很久以来,因为谭国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学者专门考证过它究竟在哪里。一直到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主持城子崖发掘时,才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城子崖的上层文化遗迹就是《春秋》中记载的古谭国。首先从史料方面看,史书记载古谭城位于古平陵县城的西南数里之内,而我们所处的城子崖遗址恰好位于平陵古城的东北四华里处;其次,从历史地理学来看,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古谭城位于武原河的南岸,武原河只有十几公里长,在它的南岸这一不大的范围之内,只有城子崖一座古城;最后,从考古出土来看,城子崖遗址上层出土了大量专属于古谭国历史时期的灰陶,这为我们的推断提供了实物依据。从这三个方面看,城子崖的上层城墙遗址应该就是历史上的古谭国。”  焦馆长还说,据考古发掘,古谭国大约建立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鼎盛时期人口大概有15000人,商业发达,有自己的货币“簟(音diàn)刀”。但总的来说古谭国的国势很弱,没有建立什么可圈可点的历史功绩,史书对它的记载也很少,最长的一段见于《春秋·庄公十年》,但有点可悲的是,正是这段史书记载了古谭国的灭亡,公元前684年,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以谭国人对他不恭,违背礼节为由,出兵灭掉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出逃到莒国,至此,在城子崖立国长达五百多年的谭国消亡了。   《大东》吟唱着谭人血泪  听完焦馆长的介绍,站在谭国故城之上,望着一望无垠的良田,耳边仿佛回响起了《大东》里的语句。“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何以履霜。”好悲凉的诗句,数千年前的古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令这位济南最早的诗人写下了如此忧愤的诗句?  徐北文先生说:“《大东》是讽刺周初统治者周公的诗歌,大东是一个地理概念,指远离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的东方,主要是今天的山东,而小东则指相对稍近的东方,主要指今天河南的东部。周人是来自西方的民族,他们打败商人建立周朝,就是不断向东征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谭国作为商朝分封的诸侯也被周人所征服。为了维持他们的统治,周人需要向各地派兵,收税,而这些的前提是道路畅通,所以周人强迫被征服的国家为他们修建‘周道’,就是通往洛阳的道路,谭国人也在其中,《大东》就是描写的那段历史,所以诗中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诗句。修路繁重的劳役让谭人困苦不堪,道路畅通之后,从洛阳又来了大批的收税官,搜刮财富,这就加剧了谭国人的苦难,‘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何以履霜。’意思是说周人把东方人织布机上的布都掠夺一空,贫困的谭国人只能穿着单薄的草鞋走在已经霜冻的大地上。可以想见在这种情景下,《大东》的作者,看到自己的民众生活困苦内心十分愤懑,但作为寄人篱下的前朝贵族又不敢公开反对,所以只能借助诗歌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忧愤。”  徐北文先生告诉我们,其实,关于《大东》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议。传统的儒家学者把周公看作圣人,一直不愿承认这首《大东》是讽刺周公的作品,而认为它是讽刺周幽王或者周厉王的,这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大东》最大的历史价值正在于它向我们揭露了即便是在最贤明的圣君统治下,封建社会中的压榨欺凌也从未终止,对于贵族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愤,但对于当时谭国的百姓,《大东》记载的就是一部他们的血泪史”。   值得一提的是,《大东》有它的沉重,也有它的轻松,如其中有一句“有冽氵九泉,无浸获薪”氵九泉是指从侧面喷出来的泉,两千多年前济南第一位诗人不经意间在诗歌里记录了济南的泉水,留下泉水史上的一段佳话。  
来源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鲁ICP备05004346号 ,转摘;冰雪tan

作者:谭晓平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2-13 09:31:32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