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YU  

03-06

538580次

4人

5个

150个

4613人

362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想查清楚我之(余)来自哪里?

听长辈说我(现江西金溪)是从福建过来的。不知道有谁知道其他的吗?

作者:余凯斌   回复:2   发表时间:2011-02-20 17:15:29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想查清楚我之(余)来自哪里?

[ 字号:大 中 小 ]
进入余姓社区 (38)一、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四: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安徽繁昌余氏,以族谱按,繁昌(旧称繁阳)排冲之余氏出自秦之由余公,其子晋以王父字为姓故氏余。初居雷州后迁歙州再迁婺源再迁南陵再迁繁阳排家冲。又考出自雷州海康县擎雷山长矛余氏之后,先祖夏禹王第三子余侯愇罕者封塗山以塗有余遂以为姓。

二、 迁徙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繁阳余氏宗谱所记明确迁徙历史如下:

柏(封武安侯,子二,次子全即雷州海康县派)初居雷州,至东晋永和年间由十一世仁瞻公(柏公长子)由遂安迁歙州之余岸。
至四十五世禣公(学名道潜,登重和戊戌进士,初任桐安簿,再任婺源教。因冠红巾作乱占籍婺源沱州。其子文常累官礼部尚书,有诰命字藏于南陵厚山家内)由歙州而迁婺源。
至五十二世安一公(娶坊市朱氏,合葬于塘石坦安坟图)、安二公由婺源沱州迁居南陵。弟安三公由南陵迁贵池香山。
中,至五十八世彦十公(万户侯光一公之子,配沈氏孙万三之女,万三有敌国之富,圣上贬之云南与婿同居)迁潮州。
至五十九世仁二公(万户侯光一公之孙,彦二之子)迁繁昌居西门庄即今孙家屋基(孙村乡),其为兄死难杀身成仁葬孙家稻场。弟仁三公迁鲁港。
至六十一世寿亨公由春谷居繁昌。
至六十三世必泰公迁居繁昌北排家冲。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作者:余小龙   发表时间:2011-03-12 01:42:23

[回复] 回复想查清楚我之(余)来自哪里?

你我五百年前是一家

作者:111.77.63.*   发表时间:2011-04-11 21:12:08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