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RAO  

03-07

179563次

9人

12个

204个

933人

101部


站长: 饶有武 管理员: 饶曾国 饶国平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我家谱迁蒲第一世千二格中载:“千二,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生,元世祖至元二十年癸未卒,寿62岁。葬胡家塘尾,壬山丙向。经三分子孙屡邀堪舆,登山相之,宝系戌山辰向。山图约契列后,详八修。妣李氏,生卒失考,葬胡家中叽丑塘未,兼癸丁向,同前。生子一:万一。崇祯八年乙亥嗣孙若蒙勒石墓”。“勒石”的意思是刻字于石,也指立碑。

四修可闲小叙中说:“我族自洪都迁蒲,从前家谱煌煌,数朝递传而下,抱奇才、登仕藉、列贤书者实繁有人,谱之待续亟矣。祖完白公居户部欲续之发奉钦差,植鼎革(改朝换代)故未果,而只立碑数十纪之。”完白公准备续修谱牒,但正值明清改朝换代之际而没有修成,只立了几十个石碑以为纪念。鼎瑚序中说:“迄崇贞乙亥岁,十三世伯祖完白公,孝思追远,匪独(不只是)清冢勒石,拓土禁木,建享堂,置祭田,已也复手书十二世以前系次于髻山石室,年已七十六矣。”完白公清理祖坟,竖碑立传。

从这些材料来看,千二公坟墓上以前是没有碑的,是完白公在崇贞乙亥年(即崇贞八年,1635年)立的。千二格中明确记载:“崇祯八年乙亥嗣孙若蒙勒石墓”。没有碑要说出其生卒时间来,是很困难的。从千二公到完白公隔了13代,就是按20年一代计算,也有240年,况且完白公当时有70多了,这样算来至少有300多年了。隔了这么长的时间,若要我说,我是说不上来的。

完白公在《世系》中写道:“伯玉旧谱唯载流行支干而无帝号,惟吴孝廉所撰谱叙在永乐癸卯,因从此溯而上之,如知再一(即佐祖)府君之诞于庚辰乃在元世祖之至正二年,而千二万一两府君当在宋宁理(宋朝宁宗、理宗)时矣。”伯玉旧谱是迁蒲第七世祖伯玉公手编的谱牒。伯玉公编的谱中只有甲子、乙丑这些东西,而没有何朝何代,记的是糊涂帐。但幸好有这些东西,不然更说不清楚了。伯玉公编的谱中应是:千二壬午年生,癸未年卒。“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和“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是完白公二修时,根据吴性的序言写于“永乐癸未”予以推算后加上去的。完白公是怎样推算的呢?----“从此溯而上之”。完白公的推算是否正确呢?我们根据现有资料,不妨再来推算一遍,验证一下。

献公格中载:“献,行二,字伯玉。洪武廿三年庚午十月初十日生。宣德元年岁进士,官北直永平府抚宁卫经历。致政旋里,清理祖墓,手编七代谱牒,维起者所得凭籍,有碑于族人不少也。成化十年甲午十一月十九日卒,寿85岁,成化十九年癸卯葬望湖山前江家岭获塘上枣园仁祖之左,亥山巳向。”

因完白公说伯玉谱只有支干,而无帝号,所以我们别开帝号,只看支干。伯玉公庚午年十月初十日生,是他自己记的,是不会错的。甲午年十一月十九日卒,寿八十五岁当然是别人记的,死的年月日都说得清清楚楚。“癸卯年葬望湖山前江岭获塘上枣园仁祖之左”,死的时间与葬的时间不同,分别记得很清楚,应该是可信的。从献祖格中我们可以得到可靠信息----伯玉公生于庚午,卒于甲午,葬于癸卯,寿85岁(虚岁)。

吴性在永乐癸卯年写的一修谱序中说:“予友饶伯玉公,见示家谱,索予弁其首。”既然伯玉公与吴性是朋友,当然是同时代的人了。伯玉公寿85岁,从庚午活到甲午,中间只有一个癸卯,这年伯玉公33岁。按常理,这个年龄正当年富力强,应在忙于功名或在外为官,不会“致政旋里”(辞官返乡),没时间来清理祖墓编写谱牒,只有退休后才有时间。所以吴氏写序时的永乐“癸卯”不应是献祖在世时的癸卯,应该是在献祖去世9年后的癸卯,即献祖下葬的那一年。“见示家谱”应在献祖在世时。献祖在世时,把他编的家谱给吴氏看,要求吴氏写序,吴氏这个人可能办事有点拖拉,一直没写,等到献祖下葬时觉得再不写就对不起朋友了,才写了廖廖数语的一修谱序,空洞无物,敷衍了事。这时是永乐癸卯,即1424年,这年献祖诞辰94周年。按这个推断,献祖生于1331年,即元明宗至顺2年。可惜找不到吴性的资料,无法得知其生卒时间。若吴氏先卒于献祖,则此推算不推自翻。

若按第一个癸卯年算,即按献祖33岁那年算,献祖生于1391年。洪武元年为1368年,洪武23年正好为1391年。两种算法相差60年,即支干的一个轮回。两种推算方法,哪一种是对的呢?

再看献祖妻韩氏,谱载:“系出岳州府官井头清水河百户韩敏之女。洪武23年庚午生,天顺3年己卯卒,寿70岁。先葬石枧蚌形,后改葬中心坪新塘坡孔宅后蜘蛛形,乾山巽向。生子四。”百户为官名。元代官制,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於千户,为世袭军职。韩敏,江宁县人,兄韩进双戊戌年归附,洪武九年充岳州卫总旗,韩敏代役。二十五年以年深处羽林右卫百户。此资料来源:《苏州卫选簿》第48页。 http://bjfile.focus.cn/file/34791/11.doc 。这个资料应该是可靠的。虽说没有说献祖之妻生于何时,但我们可以从韩氏庚午年生和其父的经历来加以推断。

韩氏也是庚午生,应与献祖同年,不会相差支干的一个轮回60岁。献祖的岳父韩敏洪武9年(1376丙辰年)能代兄服役,担任百户长,应该有20来岁或更大一点。虽说是世袭军职,但不比皇帝有顾命大臣辅佐,自己还是要有一定能力的,因此年龄不会太小或太大。过14年后至洪武23年应有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这个年龄生儿育女是正常的。岳父比女婿大三、四十岁也是正常的。但女婿比女儿大60岁的情况是极少见的,何况是官宦之女,且韩氏是献祖的结发之妻,献祖总不会八十来岁才结婚吧。由此可见,献祖应于洪武23年庚午生。完白公的推断是正确的。虽说我偏向于前一种推算,但不得不服从于《苏州卫选簿》上的记载。幸好献祖娶了名门之女,名标青史,有据可查,不然扯死几头牛恐怕也扯不清。

再说说“致政旋里”的问题。蒲圻县志载献祖为宣德元年(丙午,1426年)岁进士(岁进士是岁贡生的别称)。蒲圻县志可不是献祖写的。庚午年生,丙午年36岁。36岁才得到一个岁贡生,与周进、范进的命运差不多。献祖贡于宣德仕于宣德,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出生的大致时间。宣德之前的永乐癸卯他是一个平头百姓,难怪有时间来清理祖墓,编写谱牒。从“致政旋里,清理祖墓,手编七代谱牒”来看,是告老还乡后才清理祖墓编写谱牒的,永乐癸卯他还没当官,无政可致,致政旋里是胡扯。是不是“官北直永平府抚宁卫经历,致政旋里。”呢?担任过北直永平府抚宁卫后,辞官返乡,是这个意思吗?说不定是我的标点符号标得不对。后来找到献祖写的58字的《自序》,序中说:“余自解组归*(归字后的字印刷不清,说是家上面少了一点,说是冢下面少了一点,根据前后文意思来看是回乡的意思),细清六世以前墓所,瞭然一一编列于后,兼承亲友吴年兄赠序”。解组是辞去官职的意思。他自己说的是辞官返乡后,细清祖墓编写谱牒。他自己没注意时间先后的顺序,后人也没推敲跟着以讹传讹。五修时世熙公发现这个问题,提出了“未仕而解组也,有是理乎?”的疑问。可能是出于续谱“以疑传疑”的原则,并没有处理。当然这并不影响献祖的出生时间。我们现在只要把句号标在“致政旋里”后就行了,或者干脆去掉致政旋里。

以此为基础,再来推算献祖之父庭芳公的出生时间是否正确。谱载廷芳公“元顺帝至正23年癸卯1月24日戌时生于临湘同文都街华里祝家庄”。还是只看支干,不看帝号。从庭芳公出生的癸卯到献公出生的庚午隔27年,即庭芳公生献公时27岁,这个年龄生儿子顺理成章,再过一个庚午已有87岁,恐怕生不出儿子了。在明洪武23年上加27年,是元顺帝至正23年。献祖之父庭芳的出生时间是正确的。余此类推,一直推到千二公,得到千二公的出生时间为宋宁宗嘉定15年,即公元1222年。


undefined

作者:饶有武   回复:10   发表时间:2008-12-19 13:06:29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一修谱牒是献祖自己编的,他自己及妻子的出生时间应该是可靠的。另一修谱序是吴性于永乐癸卯年写的,有明确的标注,也是可靠的。还有就是记载在古籍上的献祖岳父的资料,是可靠的佐证。这种推算方法是以可靠资料为出发点,逐步往上推,而得出结论。其实这种推算我觉得意义不大。因献祖身为官宦,其子以泰也为官宦,他死后不会连碑也没有一块。不知为亡者立碑始于何时,但知唐朝武则天死后立了一块无字碑,可见立碑之风最迟始于唐朝。明朝的献祖应该有一块碑。我家谱中有七处格中载有“完白勒石于墓”,但献祖格中没有这个记载,可见可能有碑。要是到碑前一看不就都清楚了,还用得着花这样大的力气来推算吗!

伯玉公所记载的千二生于壬午,万一生于癸丑等是不是可靠呢?毕竟隔了七代人,是不是有误呢?查看这七代人的记载,千二、万一只有出生的年号,而无月日时,可见生卒时间不是很清楚了。但从第三世佐开始,便有年月日时,并有出生地点,应该是可靠的。若这些年月日时是胡编的,那为什么不把千二万一的年月日时也索性胡编一通呢?即使千二万一的不准确也无关大局,因为只有两代人,再相差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千二公生于1222年基本上是可靠的。我这是站在正方的立场上予以论证的,希望有兴趣的朋友站在反方的立场上来查找漏洞或错误。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19 13:07:14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从崇阳饶浩良先生提供的资料得知,修水饶氏白沙支宗谱中《月湾公墓志》载:“我祖鑑公,字秉明,号月湾,宋嘉定壬午(1222)年二月十八日巳时生,……殁,实宋恭宗丙子(1184)八月二十三日巳时,……年58岁”。 有一点小错误,“宋恭宗丙子(1184)”应为“宋恭帝丙子(1276)”,宋朝只有恭帝而没有恭宗。恭帝1274~1276在位两年。另壬午生丙子卒,应为54岁。当然这是算术错误,算不得真正的错误。 我谱载鑑公与千二公的高祖镇公是亲兄弟,行一,镇公行三。就是说,侄玄孙与伯高祖生于同年。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如浩良先生所说,“必有一谬”。那么是谁的出生时间不对呢?在上面我已经说明了千二公的出生时间是可靠的,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得说明鉴公的出生时间不对。不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是扯不清。要能说明公有理而婆无理才是完美的。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19 13:07:52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漆公求相国题表族谱叙》中说:“漆亡父鉴(原文为铿),号月湾,博极群书,领乡庶官于湖广之黄州府,不幸大宋天命有改,干戈尤攘,倾覆流离。亡父存日,想家谱残于兵燹,略葺其概,而世次多缺,临终属日,忽持谱牒谒于相府,丐其题表……意月湾我大宋忠臣也,族谱我大宋故物也,我何让而不书乎?……洎(原文为泊)夫月湾先生挺生,其学识超群,与夫功业显(原文为旦)赫,余未及尔。”从这段文字来看,鉴公为宋末人。是北宋还是南宋呢?从谱序中看不出来。漆公为鉴公的长子仕清,他求相国为谱写叙,则写序的时间与鉴公出生时间应相差不多。这是一条非常有用的信息,可惜这篇叙没有落款,既看不出为何人所书,也看不出何时所写。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19 13:08:48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秉明公忠臣传》全文:“饶鉴,字秉明,号月湾。随唐尧之后派实次守之的裔。读书深入易中乡进士,授黄州府教授。见寇尤攘中原,复归于宁。一日闻元逼宋,海人无膺,泣泪七日不食,衣冠坐于堂,呼诸子孙曰:‘大宋授我以官,食我以禄,今被胡虏入我大宋国,逼我大宋君,夺我大宋土地,我未尽命以报诚,臣子之罪也!’言讫仆地而呼,殒。呜呼!古今之仕者不少,爱国厚恩者亦不少,如鉴之闻国改祚不食而死者,实又少也。余故乐传之,以俟观风者采为。”落款为“进士吴仙祝悠然氏撰”,并无撰写时间。查找吴氏的信息,得知因“祝与余重婚叠好”,所以吴氏为余氏族谱撰写过谱序,落款为:“至顺壬申秋八月望日,吴仙祝彬谨书”(此序载于余氏家谱网)。由此可以看出,吴为元朝至顺(1333年)年间前后的人。综合从饶氏宗谱和余氏族谱中的信息,可以得到:吴氏为元朝进士,元朝至顺(1333年)年间前后的人,因为到处写谱序谱传,在当时应该有较高的威望。但这些信息对于查找鉴公的出生时间没有任何作用,元至顺已是元末了,距1276年有57年。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19 13:09:25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传中有“见寇尤攘中原,复归于宁”之句。中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建都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属中原。1125年金兵南下进犯中原,1127年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亡。金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获了大量的宋朝宗室,命大的康王赵构幸免。这位漏网之鱼重建宋朝,于1138年定都临安,即现在的淅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为界,直至1279年元朝灭了南宋。江西分宁(今修水县)属南宋地盘。“见寇尤攘中原”,寇应该是金寇,因为攘的是中原而不是江南。中原有战事,鉴公就回到了后方分宁。那么鉴公为北宋末人。因是从黄州府教授任上“复归于宁”,这时他应有三十来岁了。后面说“一日闻元逼宋”,那么就应该到南宋了。南宋前、中期宋、金、元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一样,三足鼎立。公元1234年宋元联手灭金后,蒙元成了南宋的劲敌,1235年蒙元军首次南侵进攻南宋。南宋由抗金变成了抗元,抗了四、五十年。自南宋建立至元犯南宋有百来年,从前文看鉴公为北宋末人,当他“闻元逼宋”时已有一百三十来岁了。格中有“哭君亡”的记载,哭的是哪一个亡君?是不是跳海而亡的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若是的话则鉴公活了180来岁。不知是我理解的错误,还是史学家记载有误,还是有谁在胡扯。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19 13:09:58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整理一下思路,这个问题牵涉到三个元素:1、鉴公出生时间;2、千二出生时间;3、千二为鉴之侄玄孙(鉴、锜、镇为三兄弟)。这三者必有一假。若3为假,则鉴公与千二同年有可能。孝感饶氏字派为:钦明文思,允恭克中,平章亲睦,至道光昭,同乐时雍,尊崇天德。现有人口中,最长为恭字辈,最晚为乐字辈,有十三代人。在这13代人中,隔五、六代同年的肯定有人在。没有新的资料,暂时只能写到这里,也只能用这个标题了。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19 13:10:24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与讨论,找出错误。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19 17:38:54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原发表于:
http://hi.baidu.com/0715437300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08-12-20 09:51:39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有重大修改,请在 http://puqirao.blog.163.com/blog/#m=0&t=1&c=fks_084070085095087070084085086095085087085075083087085071093 查看最新修改版。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13-09-20 15:47:28

[回复] 回复[原创]侄玄孙与伯高祖岂能同年

前几年写的,当时资料有限,现在又得到了新的资料,得到了更有力的证据,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不用这样长篇大论了。
作为当年艰难考证的见证,没将此文删除。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6 23:22:53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