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437648次
5人
16个
364个
4632人
424部
谭 姓 渊 源 寻根溯祖 一、 主要来源 1.出自嬴姓。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姒姓,即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见灭于齐桓公,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三、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江苏、浙江、广西、贵州、福建、云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峡西、甘肃、热河、察哈尔、辽宁。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州、加拿大、美国、 檀香山、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等许多国家。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济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兰考县以东,山东省东明县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齐郡:西汉时(公元前206年)改临淄郡为齐郡,位置相当于山东省济南、临淄一带,治所在东平陵,即今章丘市龙山镇的平陵城。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内乡县以西至陕西省柞水县、商县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南40里。 北海郡:渤海亦名北海。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相当于今山东省潍坊地区。 临淄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齐郡(齐州)改置临淄郡。“临淄郡四姓有谭氏。” 堂号 齐郡堂:是谭氏最早的堂号,国出入齐,谭子后裔为缅怀故国,以齐郡为堂号,以志永远。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以及广西东兰、越南同登等地谭氏多称齐郡堂。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后宦居河南,再迁江右。今湘、川、粤、桂、赣、鄂、港、澳诸省区多其裔。 宏阳堂:亦称弘农堂。汉时先世籍弘农,曰弘农郡。后谭氏子孙以郡望为堂号,称弘农堂。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因避讳改为宏阳堂,族谱有载,沿用于今。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谭氏多以宏阳为堂号。谭国考据 谭姓源自嬴姓。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是为谭氏。又有出自姒姓之说,即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见灭于齐桓公,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两种说法皆认同谭姓出自谭国,而古谭国遗址就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之龙山镇。 城子崖位于武原河畔的高台上,地势隆起,远远望去,宛若城墙,当地称“鹅鸭城”,故名“城子崖”。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薄沙、黄土之上一米左右的文化层,即为谭国故城遗存,史称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谭文化代表。下层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为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时器时代遗存,她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初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考证:“城子崖,即古谭国之城,谭建国在殷之末叶。”徐北文在《平陵城上雨丝丝》中也认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国家——谭,并由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发展成为一座城堡,修筑了城池。谭国故城的文化堆积,体现出当时城内已集居了相当可观的人口,目前国内学者多认为龙山时代居民数量为5000至10000人,到了谭国时期已不少于15000人。遗址中井的发现印证了古史传说中“伯益作井”的记载。井的发明与使用,进一步说明了谭国故城人口的高度密集,生产的日益扩大和经济之繁荣。谭城周围20余公里的范围内,远近不同地分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同时代遗址。他们如灿烂的群星映托着谭国都城。这更说明谭国时期,已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和乡邑、村落分级构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和谭国政权严密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彼时的谭城处于大周王朝通往东方各国的周道上,不难想象,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放射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 然而古谭国最终也没能躲过历史的嬗变,在前进的车轮中灰飞烟灭了。关于谭国的灭亡,说法竟是极富戏剧性的。谭国地处齐、鲁、燕、卫等大国之间,以与大国的政治联姻为一贯国策。齐襄公即位后,齐国内乱一触即发,公子小白流亡路经谭国,谭国国君礼貌不周。十余年后,公子小白战胜公子纠,回国登基,是为齐桓公。当时诸侯皆遣使道贺,惟独谭国毫无表示。桓公二年(前684年)夏,桓公整军伐宋,于乘丘(今兖州境)大败宋军。冬,桓公班师回国,途经谭国,即以当初谭君无礼貌、不朝贺为罪名,趁势占据谭国,谭君逃奔莒国。自此,有近千年历史的古谭国遂告灭亡。谭国作为历史上的文明古国,自伯益皇覃氏始,历唐虞以迨夏商,自周初再分封于谭后,又历三百八十余年,历史延续时间较长。灿烂的谭文化是谭子的祖先和后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东夷文化渊源主干的延续,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丰富、充实了龙山文化的宝库,使之似喷发不息的源头,注入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独具丰姿而又卓立不群。 坐落在章丘市的博物馆是1994年政府投资600万元在谭国故城址建起来的,主体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精心设计。博物馆的外形好似谭国先民崇拜的图腾凤鸟,又如同2700多年前的古谭城再度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既以雄浑苍茫的历史风貌引发今人凭吊古人的幽情,又足可领略龙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动人风彩。博物馆第二展厅内陈列着城子崖遗址出土的文物及照片。“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壳,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的黑陶制品尤为瞩目。在“第一期城子崖发掘”的展橱中,有第一期发掘时的现场照片和城子崖遗址发现者——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的巨幅照片,以及由吴先生撰写的我国第一部考古专集《城子崖》影印本。正是金先生的一双慧眼,揭开了尘封已久的龙山文化,使我们得以拜读谭文化的风采。在博物馆的城子崖遗址西城墙、南城墙发掘保护现场,你会见到了一幅“三城叠压”的壮丽景观。龙山、岳石、谭国三个历史时期长方形版筑夯土城墙叠压的遗迹呈现在眼前。最下层是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城,中层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城,最上层则是周代的谭文化城。这种城圈重叠的事实说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古谭国国君,谭氏开姓祖先谭氏宗祠 尚在建设中的宗祠以一座蓝顶红柱的仿古牌楼作为标志。谭氏宗祠总造价360万元,资金分别由龙山镇政府、香港谭氏宗亲会和海内外谭氏宗亲、仁人志士捐助,其建造得到了龙山镇党委闵书记的大力支持。宗祠由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教授精心设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庭院围墙,正殿、配殿房基等一期工程均已完成。从设计图上看,该祠为仿西周帮君宗庙建筑,古朴典雅。步入正中大殿,欣喜地抚摸着一扇扇木制古式门窗,仿古的大青砖墙体,心中涌起无数感慨。这里将来会供奉谭氏始祖谭子、谭氏西宗之祖谭伯和东宗之祖谭拾子之神位,供海内外谭子后裔祭拜。建成后的谭氏宗祠将会是一组集现代科技与田园风光为一体的大型仿古建筑群体,“武源献瑞,万派朝宗说一脉;龙山有灵,传神写意话同根”。它将为海内外谭姓人的寻根溯源绘上重要的一笔。龙山镇南边20多公里处的垛庄镇,是古谭、鲁两国的交界处。该镇的朱家峪村据说保留有一条谭鲁故道。朱家峪村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年的风吹雨打,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祠庙、楼阁、石桥、故道和古泉,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感受这里独特的历史风貌。村子为梯形聚落,上下盘道高低参差,三面环山,北依平原,南达胡山与圣水灵泉,东依长流泉,西连半井龙泉与胡山森林公园。谭鲁故道就蜿蜒在平凡的农舍与田畴之间,没有任何醒目的标志。灰白的石块平静地躺在我们脚底,那种踩在历史上的感觉真真难以言喻。我处心多年,寻觅着先祖的来龙去脉,试图探索谭氏5000年深邃之根基,以昭列祖浩荡之德业,述先泽传世之源远……这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酝酿多年的寻根梦终于得以实现。羊城宏帙祖词履历附:(羊城即今广州市) 是时,彦熙与现任布政司尚议建宏祖,即有旧唐朝的抚台地一所在布政司后街,乃邀请各房长老创建祖祠一座。坐子向午兼癸丁一分。由前官衙左侧对旧仓口左至邻官卡由入渠收路左建本祠堂铺由祠道入有谭氏宗祠四字止。地界有志石。界在底下四围上下有宏帙祠或瘫光裕堂界也。造巡视五城街道厅门首吞庄,檐前为阶三级外修木栏干。门高九尺五寸,阔四尺七寸,由祠道进厅共阔一十九桁,深二丈五尺六寸,由厅进二闸。地深四丈七尺两寸,闸进地深行二丈六尺,共深地七丈五尺,另后未计。横阔祠地四丈七尺二寸,另两边入丹墀横阔五丈七尺至南仓街止。内连试馆三十八间,约用银二万余两,代布政司买地二段,每井地发官价银九两。具领册过割布政司和衙之理。上日原地乃明皇所赐,不用纳粮。后置业书宏帙祖光裕堂也,建造三年之久尚未完工入火。谁料顾彦熙荣任别省。附下布政表兄代支理,所以工料不同。首尾不顾也。至建隆已酉年二月二十八日,高家建祠道地控告我谭姓籍端霸占地方,禀官至县即行对审,谁知我谭姓大绅已歿,全无势力,审输被扣留十三人。谭者九老惟寅祖裔孙顥祖壬子科举人亦留羈在所候案三年,讼事难申,词门密封。批云:前布政司未有批拨税粮串在案示未消料难结果也。犹幸谭仲礼之次女在省成居住,配与庄门为媳,幸得外甥庄有恭南宫第一,钦点状元及第,回家謁祖,看见母舅在监收禁,及与布政藩,按察抚台三司会议两家讲和,即拨回原册始得平安无事。再罚他字开捐艮二千两,以为修祠开封立明界址之用。再蒙书中堂扁字“光裕堂”,此三字乃庄有恭所书也。宏帙祖祠东西共四巷。阔一十五丈三尺七寸,祠三座包皮十七丈零九寸,巷内直长由北渠至井巷一十三丈四尺。横阔一十六丈五尺二寸 。祠道长二十九丈,日后子孙有志修祠上至墙下至墙下至地刻字为界也永世不朽焉。(注:宏帙祖祠地,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后已征为公地,即现出口交易会背后也,祖祠以不存在了。)彦芳祖是我贵生我太祖,是名士也,安座位主至本身十二世便合礼唉!惟贵生祖禄位在值理位之首也。岐山祖禄位卑辈次之乃合。自雍正癸酉年(公元一七二三年)顾三典(三典即我廿一世祖谭贵生)养仔,乳名亚饿)之孙顾彦熙荣任到省特受广东抚台,查的水患甚害,家道清廉无计可施,前闻祖父云及谭贵生之为人极庸才耳,料然大事难成矣!昔日圣上思封诰赠他为三品懦林郎与配宜人,是时彦芳特请贵生父子到堂有前传三代附落校对不错。宏帙祖的二十九世孙兆玺按:羊城宏帙公祠已二百多年,因年湮久远,朝代边更,现无祠了,我和先兄兆壁于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八年期间曾居住广州,但都找不见这祠了,先仅供后代子孙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而已。。现宏帙公祠堂建在广东省高明区明城镇古城街三十八号o.宏帙祖祠进火之后有诗赞日:宏祖开基传后代,裔孙承业光前人,思深岡极终难报,世世荐馨奉若神,义兄存心如铁石,不受人间分文钱,圣上恩开传我送,文士四名报恩公。歧山翁(歧山即贵生的亲生仔)送三典回家羊城白鹅潭有诗一首钱别云:之子于归不可留,远送于野到江洲,忧心悄悄行周道,车马悠悠出石头,陟陂高岡終日望,泣涕如雨几时收,心乎爱时情难尽,寤寐无违两地忧。顾三典间韵和岐山翁诗云: 旋车言迈谢彌留,远送于野别古州,惠我无疆频回境,从公于迈割心头,兼兼采采情何恨,伐木叮叮兴未收,独寐寤言谁与共,顾瞻周道愈添忧。临开行作诗以送之:手抱瑶琴月下弹,和音人在别离间,也知藕断,丝难断,始信灯残志未残,幕再为谁迷楚岫,朝云空自远巫山,可怜月白风清夜,几度思兄独倚栏。输林院诗讲学士丁未科钦命 广东提督学政 臣顾仔即三典谭亚鹅也 。广东提督学政宏帙祖十三世祖谭彦芳翁诗句:昔年勤苦学,马上锦衣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彦芳公苦读咏诗一首云:独自青灯一盏红,窗前不失琢磨工,三更夜夜能长守,何妨云梯几万重。彦芳公每遇科场不肯赴考潘氏乃作诗以諫之:自古男儿志四方,临行何用泪双行,满朝朱紫文章贵,夙夜夫妻岁月长,食暖不如桃浪暖,衣香何似贵花香,愿夫早赴鏊池选,衣锦还归拜草堂。时进武八年(公元一三七五年)丙午月己已日潘氏秋英拜题。慕陵祖序祖字遗烈号慕陵,虔翁之六世孙也!世居广东南雄县,因怀王失妃,四世祖奔廉州,淳熙戊申岁(公元一一八八年)而陵祖徒居龙塘乃吾人之故也。公之为人孝友慈惠,恭勤俭,居梁金山之下。度其鲜原。芟夷墾辟,开圹一百口,置田九百亩,富甲一邑,更能利物济人,里人德之。配黎氏,淑慎温良,克相厥家。宋嘉定壬午年(公元一二二二年)卒于内寝,癸未卜葬于黎家山。形似蟛蟹,子癸向山之原,考妣两穴。人唤为双坟蟛蟹山。明堂沙水彰彰可考矣!公生子三人,长日尧臣,次日唐臣,三日舜臣。俱笃志好学,师事于魏了翁前,将九经要义反复推求。孙男七人亦承家庆之洪,聿修厥德,正是公孫父子士書之家.善善一門也.至于宋末,曾孫赴龙公随帝芮播迁崖门奋志力战名垂竹白,皆由祖培植所至也.迄于今,祖德历数远矣!蟹山坟墓,废坏倾頹,万历甲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重修,已已间祠于大云寺下告成,丙午年(公元一六○六年)入主,助祭者数百举贡生监。无一不备。蹌蹌濟濟,祀事孔明,吾盖恍然遇之矣!谭氏历代祖考妣履历考:远祖諱进峰,号兴邦,字裔生(又字)知銘.乃武兴公字彥威之子,守祿公字忠和之孙,以峭公字可奕为曾祖,拾子为高祖也。原籍湖南长沙湘潭县。生于唐禧宗四年丁酉岁(公元八七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已的,公乃乾宁进士.年仅廿一賜祿袍为翰林院博士,官至江西虔州(今赣州)总制,享年五十九岁。终于唐明宗长兴四年,八月十一日子时。妣周氏二品夫人享寿六十七岁,终于普重贵开远元年(公元九四四年)十月初。三日丑时,葬于湘潭县白脂山。公浩封三代资政大夫,生子名虔字宏政(后改名为宏帙)。自江西入粤,故为入粤之始祖也。远祖世系图谭氏始祖-胡氏祁义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684)既鲁庄公十年,齐二 世-陈氏克錦 桓滅谭,谭子奔菖,谭子祁义为谭氏始祖、稽三 世-方氏世春 诸史籍,谭国被滅,是由于春秋时,周室衰微四 世-李氏占梅 ,诸侯争霸,弱小国纷纷被大国吞并,齐楦籍五 世-朱氏希奕 口谭子不礼,滅谭實无罪,左傅;庄公十年、 (次) (长) (三) (四) 齐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六 世游氏惠德- 儒德- 积德- 标德 皆贺,谭又后至(注)世本古人范氏曰:谭子七 氏-俞氏宝珍 国滅不名,蓋元罪也,齐楦之于谭,不过以不(长) (次) (三) (四) 礼一節,挾其私隙而滅之,原不足以定谭子罪八 世-周氏云崇-雪崇-雰崇-雱崇 (:出,指齐楦为公子时逃亡国;入,指齐楦由九 世-徐氏星照 逃亡国外回齐夺得侯位。) 十 世-马氏轩冕十一 世-秦氏伍相(四) (长)(次)(三) 十二世-呂氏纯青-纯秉-纯辉-纯耀(长) (次)十三世-黎氏与方- 义方 谭子奔莒,以谭为姓,后共其子孙在莒十四世-童氏益裕 及莒以南蕃衍,莒蜀齐地,姑谭大夫郡望 (长) (次) 称齐(或济南郡),秦时谭大夫遷河南十五世-焦氏维简-维端 宏郡至三国时仍在河南,维端公裔有一十六世-晉氏时英 支自出东遷广东南海。 十七世-郝氏典书(长) (次)十八世-夏氏济唐- 济求十九世-妣氏青阳(次) (长) (三)二十世-郭氏大常- 大宝- 大法 玉成公佐汉文帝讨贼,平服诸外国有功(长) (次) ,封元侯,宏农郡主,(河南灵宝縣境)二一世-杨氏玉成(字继頊)- 玉润 爾后郡望称宏农郡。(长) (次) (三) (四) 二二世-姜氏章宪-章斐-章文-章武 祥昭公汉景帝时任西昌巡撫.(长) (次)二三世-沈氏祥昭(字宗器)-祥瑞(三) (长)(次)(四)二四世-秦氏纶康- 晉康- 维康- 经康(三) (次) (长) 二五世-有氏承益(字京)-暄秦- 运明 昭帝时,元风劫军晌,承益二六世-蒋氏芳明 公统带人马退贼有功,官封(长) (次) 朝秦大夫。二七世-康氏湘灵- 湘湖(次) (长) (三) (四) 二八世-程氏崇德- 崇道- 崇仁- 崇义 荣宝公自宏农徒居会稽。二九世-唐氏荣宝(四) (长) (次) (三) (五)三十世-赵氏法良(德良)- 明亮- 喜良- 修良- 盅良(次) (长) 三一世-范氏希贤- 希圣三二世-孙氏诚恭 希贤公安定初举孝廉。三三世-苏氏皓公(三) (长) (次)三四世-徐氏光延(若恩)- 光国- 光朝 光延公顺帝永和时为镇国将军三五世-赵氏为成三六世-杨氏恭安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用之公由 三七世-梁氏克已 金陵遷居西吉州,泰和縣,用之公字藏用是唐诗人,著有藏用诗一卷,及集外诗一卷。(长) (次)三八世-田氏用之(宇源远)- 敬之 宜章谱载忠公出自卷达,湘乡谱载则出自书(长) (次) 奇,今按湘乡谱,列世系,亦可以看作继承三九世-赵氏书奇- 卷达 两房焉。四十世-张氏明(承伦)(三) (次) (长) 四十一世-范氏意诚- 显丕- 振纲 忠公唐宪宗时为燕牙将,有助干唐封(次) (长) 幽州大将军,可奕公子字彦时,唐宜四十二世-李氏忠(博仁)-惠 議郎,以曾孙贵追赠荣禄大夫,咸通(次) (长) 十四年,率子守禄由西吉安遷湖南茶四十三世李氏可奕- 可仁 陵太平园,守禄公字德荣,隐士,以 (次) (次) 孙贵追赠奉训大夫,武興公字泰,以四十四世-鄔氏守禄- 守仁 子贵赠嘉議大夫。(次) (长)四十五世-徐氏武兴(宇彦辉)-元秦(长) (次) (三) 四十六世-麻’王氏进锋-李’ 左’曾’麻氏进頗四十七世16 17 15 13 11 4 3 2 1 9 8 6 5 18 14 12 10 7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宏 帙 韜 智 秀 亮 福 仁 赛 俭 广 崇 德 义 佐 伸 妙 益 肇宏帙公简历:入粤始祖虔,字宏政后改宏帙,号清波,乃进峰公字兴邦之子,武兴公字彥威之孙也!公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九○一年)正月二十七日酉时,少时随父任至江西,见江西境內兴昌.宋建隆三年壬戌岁(公元九六二年)进士之后,乾德四年(公元九六六年)乃迁江西虔州西复村,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都察院左右侍郎、左右御吏.江西总制,兼理粮务,从一品,享寿七+四岁,卒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九七四年)六月二十日午时,妣朱氏封夫人,生于光化二年(公元八九九年)三月初一日已时,享寿四+九岁,終于唐隱帝乾佑二年九月十七日午时.生二子,长子諱洪字少参号美水.次子往江西将骨骸掘起用火化灰,带到肇庆府高明县安葬,山名叫逆水马,又名五马归之原。又说者:謂公本五子,长洪,次翰朱氏所出也.三纲,四常,五益某氏出也,但今不可考。现宏帙公祠堂建在广东省高明区明城镇古城街三十八号o入粤二+一世祖言孝公之神主牌就在此祠,吾岑溪谭族都有组织各房宗伯叔兄弟到高明祭祀o八朝昌盛遍布两广伯苍公生八子,世称八朝.长朝政居仁化平山,次朝端居高明倉步,三朝用居增用居增城樂昌,四朝貴居順德甘竹.五朝靜居南海、龙门、始兴、六朝安居新會、开平、新宁、七朝佐居阳江雅韶,八朝圣東莞.诗日.谭姓原来是赤陽,長子樂居旧家乡,二子高明開世業,三儿增乐兴名扬.甘竹丹州四歸善,龙门南海五增光,六子新開恩落藉,七男阳雅韶安康.八男东莞鴻基奠,萬載南華燕翼長,留與子孫長念記,粵東譚姓熾而昌. 岑溪谭氏宗祠坐落在岑溪市岑城镇樟木旧圩,即回龙街大井旁。建筑面积大约一千平方,坐艮兼寅,于民国时期有谭氏族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地的出地.各房各支,有祠田的支付粮谷款项共同建成,在此体现到旧家族尊敬祖宗,敦亲睦族,貴貴賢賢,親親長長,分有常伸,皆祖宗之一脈做為子孫儿女的良好品德在今天的文明社會來看,亦是中華的精神文化,而且是中華一千几年至二千多年的歷吏文化,古舊時代有姓必有祠堂,分类很廣有始祖祠,宗祠宗支祠分支各支各房之祠堂,作為一個家族团聚祭拜祖先商讨族中的大小事务,旧时家族一般都有家规族训,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家规族训.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1) 注重家法 国法 (2) 和睦宗族 乡里(3) 孝顺父母 敬长辈 (4) 合乎礼教 正名分 (5) 祖宗祭祀 墓祭程序 (6) 教子弟 (7) 戒习染 (8) 奖名节 (9) 慎婚嫁 (10) 和兄弟 (11) 急赋税 (12) 周穷恤匱 (13)济物利人 (14) 富勿自娇 (15)贫勿自贱 (16)禁为匪在今天看来,这些家规族训只是一种束缚教育子孙儿女,如在家庭得到这样的教育,也是一个管教的好办法.结合现在机关单位的纪律守则结合国家的法规应该是一个教育人们的好办法.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要慎终追远,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依然雄风犹在,近百年中,虽遭外侵内乱,曾经千疮百孔,但最近数十年来,中华文化正在前所未有的恢复和重建,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谋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保护国粹,又要舍弃糟粕,做到与时俱进,开矿创新.
作者:谭敏 回复:8 发表时间:2011-09-01 23:51:27
作者:谭敏 发表时间:2011-09-02 01:56:02
自由是 每个人 向往的 ,自由空气
作者:谭敏 发表时间:2011-09-03 22:20:52
世事沧桑烟云过,唯有宗亲是永恒
作者:谭敏 发表时间:2011-09-03 22:39:00
作者:谭敏 发表时间:2011-09-03 22:41:39
理解是一座桥,两头是路,没有桥,路就断了。宽容是一把伞,伞下是温情,没有了伞,世界就变得冰冷了
作者:谭敏 发表时间:2011-09-05 03:50:30
作者:谭敏 发表时间:2011-09-08 15:46:27
本人爷爷姓谭;从伯父口中得知,爷爷约于1910年前后生于湖南;因兵荒马乱年代所致,在爷爷约10岁前,由爷爷之兄带着兄妹三人(大爷爷、姑婆、爷爷)流落于四川绥定府城口咸吉市八保三甲(现重庆市城口县咸宜乡青龙嘴),将爷爷托付给罗姓人家收养、并改姓罗;大爷爷离去,可能是回湖南;姑婆在当时因拒恶少羞辱而跳桥自尽;在爷爷未成年期间,大爷爷来看望并期望接回爷爷,但罗氏家族未肯,此乃爷爷与大爷爷最后一次相见;遂大爷爷离去,爷爷与宗族失去联系。 本人父亲颇通医理文学,现年事渐高,回归族姓之情越发强烈,无奈无从寻起。交待于我,再三叮嘱,尽一切努力寻根。如谭氏祖族同根者见过谱书记载或听过此传闻,请与我联系:13686262135、QQ452878448,重庆电话023-452878448,不尽感激!!!
作者:谭渊 发表时间:2011-11-30 07:01:01
第42世谭可奕,字彦明,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岁次辛卯(公元811年)3月18日子时。仕至宣议郎,以曾孙贵显,追赠荣禄大夫,妣李氏赠夫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庚寅,江西雪深七尺,山城野市谷价腾涌,斗值二贯,黎庶僵仆,馁死者甚众,官司不加优恤,继以苛政医疮剜肉,不能自存。公出谷拯济,所活最多,先是宣宗时(公元847至859年间)有书奇公派谭仁京者屡官至光禄大夫,后谪龙州都运判,致仕与奕公同居。大中时(公元847至859年间)徙茶陵上方隐其仕籍,号曰山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其孙司户参军,咸通十三年壬辰岁(公元872年)冬,以书接奕祖,次年癸巳(公元873年)携眷自太和至茶陵卜居茶之十五都上塘,又名邓塘,是为茶陵谭氏始祖,时公致仕有年,已七十矣。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八月十三日,夫复择迁茶之饶溪十三都蕉坑太平园住居。太平园在饶溪神仙岭之近地,初无此名,我奕祖追念先世固金陵太平人也(原住金陵太平路当涂县贵游乡),迁徙屡易,未有宁息,迨择居饶溪卜之叶吉爱名曰太平园,示不忘乎本云尔。卒葬茶陵山枣坳竹子田,牛形。妣李氏,卒葬邓塘,蛇形。生子:守禄。谭可祥 第43世谭守禄,字荣德,生于唐武宗会昌四甲子岁(公元844年),唐咸通十四年随父迁茶陵。以孙贵显赠奉训大夫,卒葬茶陵湖颐头虎陷山谷,后改葬军侯万家山。妣邓氏赠夫人,葬军侯万家山;妣邬氏赠夫人,卒葬竹子田,生子:武兴。 第44世谭武兴,字世泰,行二郎,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乙未岁(公元875年)。以子贵封嘉议大夫,家饶于赀,管纳税钱二千五百贯有奇积,而能散济人无量,卒葬上塘大傅坪,牛形。妣徐氏,卒葬太平园蕉坑,生三子:洪、道、雍。同仕楚王马殷,竭职尽忠,功高位显,例封三代。兴祖痛念奕公避地播迁之苦,积德累仁之厚,未及身享子孙之报,命三子代陈情于王,愿辞己所应得封诰,追崇其祖。王家怜其孝,允其请,故公止嘉议大夫,禄公奉训大夫,惟奕公得阶进一品,累赠至光禄大夫。公身居富贵,饮食服御如贫士风味。三子欲迎养于官,以诗辞之曰:儿辈临戌日较多,同衙亦奈别亲何。儿忠儿孝吾心喜,何用斑衣膝下拖。其淡薄旷怀适足,为后嗣所矜式也。 附:进峰、进鸿、进颇三公行事考三公器宇魁梧,文武兼备,五代时湖南武穆王(楚王)马殷(楚马殷系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谴使征九路良才壮士,以辅其国,有司以三公名具奏,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三月谴使征聘三公,四月入朝,楚王赐峰公经管武库,鸿公统兵司马,颇公时年十五,尤秀奇雄伟,赐典属国左殿将军。历仕五载,勤谨有功,敕峰公朝议大夫,封端洁公仍管武库帑藏;鸿公司马朝奉大夫;颇公武功大夫,金吾左殿镇国将军。诰赠三代。时楚王就长沙开福寺,建天策府,延纳学士,谈笑樽俎,吟咏终日,有江处士诗曰:药灵丸不大,棋妙子无多。三公诵之叹曰:诗固佳且通治兵之道矣。其生平之善于军旅,可知在朝三十年,削平寇乱,柔服苗猺,则界竖铜柱。种上功积难以殚述,间尝谏王宜尽事大之礼,以保境息民不徙在国制自雄也,果谴命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王次子希范嗣奢淫无度,处士戴偃作渔父诗讽,遂致之死。峰将丁思观上书谏其器度不广范削其官,三公同救之不获,心知国事日非,隐忧于中,适家报父逝母病,公等乞归,范不允,颇退谓兄曰:国步孔艰又丁家难及,今若不休,父丧不致其哀,母病不能致其养,翼日何面目先人于地下,平遂浩然拂袖归。有司具奏,颇擅离军次罪同判逆窃,谓王必讨之。峰公单骑夜遁谓颇公曰:“王师至矣,吾族立为骑齑粉,将奈何?”颇公曰:“生以忠,死以孝,吾何恨焉!”啮指滴血上书,未及报遂自刎,以明其志。范初得书甚喜,俄闻自杀曰:“丧我股肱哉!”流涕颁师,时晋高祖天福八年癸蚂卯三月也(公元934年)。初范以三公忠勇有谋,谚好个兄弟三将军之语最加眷注,以颇公同庚生犹所亲信。追思功德,立祠以祭祀,迄今攸、零、茶陵等县庙貌巍焕,威灵赫奕,非我三公实有击属人心者,颉曷克臻此。 第45世谭洪,讳进峰,字希峻,号仰轩,行一郎,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岁次丙辰(公元896年),仕楚授左领将军,敕朝议大夫,葬上塘枣子坳;妣马氏,葬尧水大陂头;继妣王氏,葬本里山田冲口,将军披甲形,山未丑向。生九子:宏俭、宏赛、宏仁、宏福、宏亮、宏秀、宏智、宏政、宏韬。谭道,讳进鸿,字希仪,号云逵,行二郎,生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己未岁(公元899年)。仕楚授信勇校尉,敕司马朝奉大夫,葬蕉坑大傅源。妣李氏,葬长汾酉山卯向。生四子:宏义、宏德、宏崇、宏广。 谭雍,讳进颇,字希廉,号古塘,又号东溪,行三郎,生于唐天祜元年甲子岁(公元904年)。时年15岁,兄弟三人仕楚朝(湖南武穆王),颇公官授武工大夫,金吾左殿镇国将军。殁于后晋高祖八年岁次癸卯,葬茶陵十五都上塘书塘冲。生子:宏肇、宏益、宏妙;继妣曾氏,葬书塘冲,生子:宏伸、宏佐;三妣麻氏,葬麻糍滩边,虎咬尾形,子山午向。三进,生十八子,以郎为行,即十八宏郎,亦称十八宏世系。 第46世谭宏俭(峰公长子),字泰山,行一郎,居零县衡州府罗家冲枫树下(长沙后属衡州府)朱紫巷,妣马、徐氏。谭宏赛(峰公次子),字嵩山,行二郎,居衡山茶陵罗家下冲,妣陈氏(有曰生子:仁本)。谭宏仁(峰公三子),字名山,行三郎,住茶陵南岸,妣张氏。谭宏福(峰公四子),字天山,行四郎,住棹木塘,又曰樟塘,妣刘氏。谭宏义(鸿公长子),字岩山,行五郎,居尧水冲神仙岭(又曰茶乡陂白莲塘),妣陈氏,谭宏德 (又曰宏法,鸿公次子),字崇山,行六郎,居衷乡大亨(又曰湘阴甘塘),妣张氏。谭宏肇(颇公长子),字桂山,行七郎,居湘阴县尧水冲神仙岭(又曰茶乡陂白莲塘),妣张氏,又曰李氏。谭宏崇(鸿公三子),字勋山,行八郎,居茶陵蕉坑石井,妣周氏。谭宏广 (鸿公四子),字华山,行九郎,居火田邓塘鼓角石(又曰神仙岭),妣刘氏。谭宏益(颇公次子),字衡山,行十郎,居湘潭茶乡大傅湘阴昭巷,妣龙氏。谭宏亮(峰公五子,又称五郎),字昆山、熙载,行十一郎,住茶乡高水黄石渡鹤湖第六郎(又名岩塘及长沙),妣李氏,生:仁京。谭宏妙(颇公三子),字离山,官名丙,行十二郎,居茶陵州城沙园下市街。妣马氏,生子:全禄;继妣周氏,生子:全深。谭宏秀 (峰公六子,又称六郎),字仑山,行十三郎,居湘潭黄花庄白家冲(坑),妣雷氏,生子:浩、程、仁善。谭宏伸(颇公四子),字恒山,惠期,号维,行十四郎,居清水大傅毗塘(又名所塘),妣曾氏,又曰陈氏,生子:全仁、全信、全学、全忠。谭宏智(峰公七子,又称七郎),字静山、泰安,官名镇主(圭),行十五郎,官任四川眉州知州,居茶陵邓陂荷塘(祁阳零陵),葬尧水坳(垭),幢幡形,妣曾氏,生子:仁裔;继妣刘氏,葬尧水坳,生子:全湘、全文。谭宏政(后改宏帙,峰公八子,又称八郎),字时山,行十六郎,居茶陵前陵县,妣郑氏,又曰段氏。谭宏韬(峰公九子,又称九郎),字文山,行十七郎,居蕉坑(冲)淑溪,妣赵氏,又曰陈氏。谭宏佐(颇公五子),字梅山,行十八郎,居桃江,又曰居常宁县楠木山,又曰居吉州芝水(淘水),妣段氏。
作者:谭凯文 发表时间:2012-02-01 15:13:55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