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55266次
1人
1个
25个
230人
24部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很关键 姓甚名谁,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姓名,本质上不过是一个符号,但是对于起名之事,古今人都很重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而一个好名,不仅寓有或美好或深刻的涵义,也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俗称名字。“姓”在母系社会时期就已产生,主要用来标记出生时的血缘关系;“名”的出现晚于“姓”,主要用于辨别个体、区别他人;“字”的出现就更晚,相传始于商朝。姓名、名字主要的功能就是区分辨别。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由此可见,“名”的显著特点就是望名知义。夏商以前古人取名用字即是如此。《礼记·月令》疏云:“自少昊以上,天子之号以其德,百官之号以其征;自颛顼以来,天子之号以其地,百官之号以其事。”比如,炎帝神农氏,力田于农,所以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因居于烈山,又名烈山氏。夏商时期,帝王多以天干地支作命名,其中殷商时期最为明显,如灭夏桀的成汤名叫天乙,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名叫帝辛。而从父丁鼎、兮甲盘等青铜器可看出,这一时期的臣民也可以用天干取名。到了周代,命名方式开始制度化,讲究“五则六避”。“五则”指的是:信(出生时的生理特征)、义(非凡的相貌)、像(外貌的象形)、假(生时发生的事情)、类(生日和父辈雷同)。六避指的是:不用国名、官名、山川名、隐疾名、牲畜名、器币名来命名。“五则六避”成为后世取名用字遵守的制度,“六避”更是成为避讳的滥觞。 先秦直到三国时期,大多为单字名。以三国人物为例,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到:出场的人物几乎全为单字名,如张飞、陆逊、郭嘉等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玄、道、之、法等字在名字中大量出现,特别是“之”字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如: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等。唐代取名用字也出现了一种风潮,即名与字相同,比如:郭子仪字子仪,孟浩然字浩然,李白字太白。从宋代开始,双字名大量增加。这样命名时,选字的空间扩大了,并且因文化的高度发展,取名用字盛行引经据典,透出很强的文化感。其中,五行生克命名法颇为盛行,如秦桧的儿子名叫秦熺,孙子名叫孙堪,祖孙三代采用木生火、火生土的方式命名。另外,随着宗族观念的加强以及谱学的兴盛,同姓同族的人大多采用字辈来命名。明清以后,以族谱派语字辈来命名成为取名的重要方式。 近代以来,取名用字的时代特点更加凸现。甲午战争失败后,救图存亡成为仁人志士的迫切要求,“强华”“觉民”等名字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建国”“解放”等名字,50年代的“抗美”、“援朝”、“跃进”,60年代的“文革”、“保红”、“革命”等名字都成为时代的体现。 取名用字离不开时代环境的影响,而且姓名多由父母长辈起的,也寄托着长辈亲人的祝福寄托。乳名、寄名的出现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乳名,也叫小名、奶名,是婴儿初生时父母长辈起得非正式的名字。如汉武帝的陈皇后乳名为“阿娇”,慈禧太后的乳名叫“兰儿”,表示长辈的爱怜。乳名取字方式常见的有:以排行取名,如梁元帝萧绎排行第七,乳名就叫“七符”;取字或前或后加通行字,如曹操乳名“阿瞒”,刘禅乳名“阿斗”,石崇乳名“齐奴”,刘裕乳名“寄奴”,通行字为“阿”、“奴”;还有叠字而成,如小小、盼盼等。另外,因怕小孩子不能顺利成长,乳名有着越鄙俗越好的特点。如,用畜生名这样不合“六避”的字取名成为一种常见方式。如司马相如乳名即为“犬子”。这种命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如常听到的“狗剩”、“丑小”等。 寄名,就是父母把孩子寄托在某人、某物、某鬼神之下,祈求儿女得以健康成长,请僧道取名、让小孩子佩戴寄名锁即使如此,如鲁迅先生的寄名为“长庚”。另外,认“干亲”也是“寄名”的一种方式。 到了当下,取名用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听起来要好听,更要与众不同,以至于出现了“齐乐融融”、“张弛有度”等很有个性的名字。并且有的父母用双方姓氏为孩子命名,出现了“诸葛夏侯仁之”这样的名字。 对此,2007年公安部起草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做出规定:起名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但是不算做复姓,并且规定姓名字数,除少数民族外,不得超过6个汉字。
作者:郜贞迎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10-03 14:17:20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