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13407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山东省莱州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西部,濒临莱州湾,莱州有山有水有海有岛,气候适宜,是人类生活的好地方,也是长寿之乡。元朝元统元年(1333年)郝伯全率家人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省掖县(今改莱州市),从此掖县开始有郝姓,郝伯全是掖县郝氏家族的始迁祖。元、明朝时期,伯全公后裔主要遍布在山东省东部和河北省枣强县,之后向东北华北扩散,当今伯全公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走出国门。所以介绍掖县郝氏家谱情况,对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的寻根问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本文根据掖县郝氏家谱资料做一简要介绍,供郝伯全后裔宗亲参考。
一郝伯全公的简历:
郝伯全是掖县北陵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他的原籍是章陵大槐树庄铁碓臼村,即今湖北省枣阳县蔡阳镇。据家谱记载伯全公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间,他出生在章陵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为章陵的庠生。宋朝末年连年战争,伯全公为避战乱,于1284年率家室北迁河北省枣强县定居。他在枣强创办私塾从事教育几十年,培养了几代人,他的学生中出了几个进士,因而深受枣强学子的敬重。元朝末年于1333年他又东迁山东省掖县北陵疃落籍。他在北陵生活了25年,于1358年逝世,他活了90多岁,是一位老寿星。他临终遗言:“掖县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这里”,子孙遵照遗嘱,将始祖葬在北陵疃后,墓地九亩九分,四周黄花灌丛,成为北陵郝氏先茔地。由于历史的变迁,北陵疃早已不在了,但6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郝氏的祭祖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掖县,无法进行祭祖活动,记得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清明节,我随本村七甲族人去北陵先茔地祭祖,当时先茔地仅剩下1至8世的墓碑,大革命年代连这些墓碑也被革命了,600多年的祭祖地消失了。但是掖县郝氏后代仍称郝伯全为掖县北陵郝氏始祖。
二郝伯全后裔的迁徙与分布
伯全公娶徐氏生了五个儿子。始祖认为:孩子大了不能都留在身边,应该让他们离家自谋发展。于是他在晚年决定分家,除留二儿表正以外,其余各方子孙均需离家另立基业自谋发展。事实证明伯全公的决定是培养后代的英明之举。根据始祖的决定,各方子孙陆续分赴各地另立基业。
1 始迁祖的大儿子郝仁邦在河北省枣强县落户,成为枣强县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马氏,生了两个儿子(绍远、文远),成为枣强县郝氏一大支系。
2 始祖的三儿子郝成通在青州府益都县落户,成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个儿子(绥远、仕闵、彦昭),其后裔发展到山东北部地区,成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
3 始祖的四儿子郝宗礼娶王氏生了二个儿子(遵远、明达)。郝遵远、郝明达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到即墨县落户,成为即墨县的开基祖,这一支系已扩展到崂山、胶州、高密、平度等县市成为青岛市郝氏一大支系。
4 始祖的五儿子郝高仪迁到蓬莱县落户,为蓬莱县的始迁祖。高仪娶江氏生了三个儿子(崇远、荣卿、继可)。郝高仪的后裔多去东北各省定居,留在蓬莱市的人不多,现在蓬莱市湾子口村还有其后裔17户的支系。
5 留在始祖身边的二儿子郝表正,生于1309年,卒于1399年。他以行商为业,以忠孝为本,为始祖养老送终。表正娶唐氏生了三个儿子(明远、文强、仕举)。成为莱州市一大支系。
6 郝表正的长子郝明远亦遵照始祖的离家创业的教导于明朝洪武年间东迁栖霞县创业,成为栖霞县的郝氏始迁祖。由于栖霞县的郝氏支系在明清两朝出了三位进士,特别清朝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为祖争光,栖霞郝氏名声大振,家族昌盛,形成栖霞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17个乡镇72个自然村。是伯全公后裔中的较大的一支郝氏支系
7 郝伯全后裔的多支到招远县创业构成了郝姓大县,已知明朝永乐初年,第四世郝生、郝葱迁到招远县大吕家村创业。第四世郝理、郝达二人迁到招远县南庄院村创业。第七世郝忠、郝兴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张星集创业。第九世郝敬与第十世郝才支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城北横掌后郝家村创业。第十世郝经、郝孝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横掌前郝家村创业。
三掖县郝氏家谱简介
根据家谱资料,掖县郝氏家族始迁祖郝伯全从章陵带来了唐宋时期章陵郝氏家谱,但是传至某代传丢了。伯全公从1284年北迁河北枣强,1333年又迁到掖县北陵疃落户,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长达300多年间没有修谱。到明朝永乐年间,第四世郝迪、郝真等先祖从北陵西迁柳行村,之后伯全公的后代陆续从北陵外迁,北陵疃就消失了,掖县郝氏中心就移到了柳行村。传到第9世才首次修掖县郝氏家谱。
1明朝万历年间的《掖县北陵郝氏族谱》是掖县北陵郝氏第一部家谱。伯全公的第9世郝从德(1554—1641年)第一次组织修掖县郝氏家谱,并邀请了栖霞县和招远县的伯全公后裔参加修家谱事宜。参加修家谱的有第9世郝从德、郝丞业、郝玺、郝昂、郝守栻(栖霞县),第10世郝党、郝有才、郝东齐、郝连第(栖霞县)、郝良任(招远县南院庄)、郝宁(招远县张星集),第11世郝易林(招远县南院庄)等12人。明朝万历22年(1594年)掖县第一部郝氏家谱《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这是多么珍贵的遗产啊!我们今天所以还能知道我们的祖先,应该记住修谱者的功绩。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修家谱的组织者郝从德,他开创了掖县郝氏修家谱的先河,他十八岁入掖县庠,二十六岁稟生,三十六岁贡生,三十九岁任掖县东莱吕先生祠书院山长,后被荐掖县学训导,晚年告老还乡,做了一件修家谱的大好事,也为伯全公在栖霞县、招远县、蓬莱等县的后裔修家谱创造了条件。
2清朝康熙年间,第11世郝秉纯又组织第二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1世郝秉纯、郝浩令,12世郝永高、郝辅风、郝瑞、郝明、郝进显、郝士圣(招远县横掌),13世郝继先、郝德辉、郝士逈(栖霞县)、郝作枢(栖霞县)、郝景春(招远县南院庄)等13人。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第二届《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
3清朝同治年间,第16世郝吉午组织第三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6世郝吉午、郝中伦、郝如瓒、17世郝化南、郝撝谦、郝士侹,19世郝毓庆(蓬莱县湾子口)等7人。公元1864年修成《掖县平里乡麻渠社柳行郝氏谱牒》。这次修谱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找到上两次的家谱,直到吉午公去世也未见到老谱。由于间隔了200年,时间长了一点。所以第三次修谱漏了第五世一辈人。
4民国初,17世郝松龄和18世郝学隆组织掖县柳行村第四次修谱,参加修谱者:17世郝松龄、郝士忠、郝士德、郝士兴、郝士纯、郝丕骏,18世郝学隆、郝学周、郝省山、郝有序、郝有仪、郝元寿、郝元德、郝元昌、郝延寿、郝成信、郝永德,19世郝经先、郝观政、郝升庭、郝鸿业、郝庆林,20世郝日昇、郝长兴、郝长清等25人。1913年修成《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第四次修谱实为两个修谱班子写有两本家谱,一是《四甲郝氏通谱》由郝松龄、郝士忠主稿,二是《七甲郝氏通谱》由郝学隆、郝省山主稿。两谱合为《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此谱内容较为丰富。
5民国29年柳行村第5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7世郝士忠、郝士和,18世郝学隆、郝有伦、郝延奎,19世郝鸿治、郝寿山、郝桂山、郝运田、郝福堂、郝殿恩,20世郝长鸿、郝聚钊、郝同昌、郝兰芳、郝日昇等16人。1940年修成《掖县西障区柳行郝氏通谱》
6,1970年柳行村第6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8世郝延奎、郝元烈,19世郝鸿治等3人,修成《掖县平里店公社柳行村郝氏谱牒》
7,2000年柳行村第七届修谱,是由19世郝维明和21世郝治年修成《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此次修谱历时二年多的时间,他们查阅历代谱牒资料,他们挨家挨户的调查核实,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努力,感动了广大宗亲,给予他们积极的帮助。有的帮助他们调查核实,有的戳破了天篷取下藏在房梁的家谱供他们核对,总之在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一部700年的家谱《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终于完成了。这部家谱解决了好多历史遗留问题,找回了第五世一辈人,还帮助外迁的伯全公后裔解决了寻根问祖的问题。
在修谱过程中,我的胞弟郝维明得了重病,但他仍坚持修谱,我回去看望他时已经病危,但他还在核对修改家谱 ,令我十分感动。我就劝他:“好好养病,家谱的修改让侄子们去做,关于郝姓起源问题,待我回北京去图书馆查一查,再告诉你”,令我痛心的是,他没有看到家谱的印成就离开了人世。为了实现我的诺言,也是为了纪念弟弟维明,我70岁才开始学习研究郝氏起源问题,由于文史基础知识的不足,虽然坚持学习了8年,但至今也未完全搞明白郝姓起源的诸多问题
8莱州市郝氏有修家谱的传统,莱州市郝氏分三、四、七甲,实为三大支。每甲有家谱,四、七甲还有家庙,而且每家也都有家谱,每家的家谱是一张近两米高一米宽长方形红纸,上面记有前十世的祖先(第7届修谱后,从伯全公记起)左考右妣,只记儿子、儿媳,不记女儿,有点重男轻女。家谱每年春节前小年挂起祭祀,元宵节后收起。
莱州市除柳行村外,还有婴里村、麻渠村、柞村高山郝家村、过西苍上北村、掖县城关、梁郭前郝家村均有伯全公后裔分支,有的分支也有家谱
四郝伯全公后裔修谱简介
以上介绍了莱州市郝氏修谱情况,根据家谱资料知道,除了莱州市以外,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也都有修谱。主要有:
1 青州《郝氏统宗志》,伯全公后裔中最早修谱的是青州益都县始迁祖郝成通的后裔郝锦甫,他于明朝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编修《郝氏统宗志》,并写《郝氏族谱序》。青州郝氏家谱比掖县家谱早了30年。前两天在郝氏网上看到一位青州市宗亲写到,他看到我写的《郝伯全—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一文在留言中说他还不知道郝成通。根据家谱资料介绍,郝成通是掖县始祖郝伯全的三儿子。在1333年随父东迁掖县路过益都时,住在王家大院被益都大户王氏看中要招婿,伯全公应允,郝成通成亲落户益都。郝锦甫之后有无家谱不得而知。可能有家谱但也遗失了,所以这位宗亲不知道青州市郝氏始迁祖郝成通。
2栖霞县有多部郝氏家谱。伯全公第三世郝明远于明朝洪武初年迁到栖霞后,其后裔郝守栻、郝连第于1594年参加掖县第一次修谱,1664年栖霞郝士逈、郝作枢参加掖县第二次修谱。现在看到的栖霞家谱均为清朝的,有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郝联蓀等修《栖霞郝氏晒书堂支谱》。这是伯全公后裔众多家谱中唯一公开的家谱。还有光绪34年修《栖霞县北埠村郝氏世谱》。另据家谱资料中介绍:伯全公第17世清朝著名经学家郝懿行(1757—1825年)修过《栖霞县郝氏家谱》,他为考查栖霞先祖世系和祭祖,于1806年来掖县柳行村,我村七甲族人郝振清接待了郝懿行一行,“宾主聚处相欢,叙先世远离情由,择日祭祀,祭拜祖墓,合族皆陪,同到北陵祖茔,周视墓原,细阅墓表,叙支派源流。”但懿行未见到明朝掖县祖谱,因当时柳行村也未找到明朝郝氏祖谱,实为憾事。
3蓬莱市有多部郝氏家谱。清朝乾隆56年(1791年)修《山东蓬莱县湾子口村郝氏世谱》,之后于1821年、1861年、1887年、1922年四次续修。1941年撰《郝姓支系考》。
4招远市有多部家谱,招远县张星集小郝家村家谱初谱修于1901年,1930年又续修《山东招远县郝氏宗谱》。另外南院庄一支伯全公后裔于清朝咸丰8年(1858年)修《山东招远县南院庄郝氏家谱》,1907年、1958年、1973年、1988年、2000年重修。还有招远县横掌村一支伯全公后裔亦有家谱。
5伯全公的后裔分布在胶东半岛大部分县市(即墨市、龙口市、莱阳市、平度市、青岛市崂山等)和河北省枣强县均有家谱,但对其修谱情况不详。
五 为莱州市郝氏寻根问祖
莱州市郝氏始迁祖郝伯全的老祖宗又是谁呢?根据郝氏家谱资料,并参考宋朝以前的姓氏文献以及陕西省、山西省地方志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还参考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关于郝字的解释,相互考证而得出莱州市郝氏老祖宗的世系是:
郝省氏;——期(商朝末年,盩厔大原郝乡,今陕西省户县郝村人);——郝晏(秦昭王时期,盩厔大原郝乡人);——郝瑗(西汉初,盩厔大原郝乡人、后迁太原郡晋源县,晋源县已于公元979年宋太宗攻占晋阳城夷为废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郊);——郝廉(西汉,今山西省太原市);——郝廻(南北朝梁武帝时,今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人,后迁湖北省安陆市);——郝处俊(唐朝,今湖北省安陆市);——郝拯(宋朝,今湖北省枣阳市);——郝伯全(南宋末年,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后迁山东省莱州市北陵疃)。
莱州市郝氏老祖宗的轨迹是从陕西省开始,经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北省,到山东省莱州市落户,历经六省。老祖宗的轨迹是非常粗线条的,希望伯全公后裔宗亲核对指正。
六 结束语
以上介绍莱州市郝氏家谱的情况,由于手头的资料不多,仅仅说了个大概情况。在学习家谱过程中,我发现几个问题提出来,愿于宗亲一起学习讨论。
1是重男轻女问题,莱州市郝氏家谱只写儿子、儿媳,不写女儿,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丢了半边天。我看到有的家谱注意到男女平等问题,家谱中写有女儿,而且写到女婿、外孙、外孙女为止。我认为这种写法是好的。
2是家谱中有密不宣人的规定,我认为这一规定值得商榷。家谱为什么要保密?为什么不能对外呢,有何秘密可泄?我琢磨不透其道理。我认为不应该保密,应该交流。由于保密的规定,全国郝氏家谱只有十几部公开,才得以保留下来。古代受到印刷条件的限制,手写抄不了几份,好多家谱传不了几代就传没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当然今天不用抄写了,复印非常方便,但是也有能传几代的问题。如果能献给国家图书馆,将会永久保存。
3修家谱是否有消失的危险?我认为存在这个危险的。修家谱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1)修家谱多在农村,而且必须有郝姓相对集中的大村。城市修谱非常困难,根据家谱知道伯全公在北京的后裔有几十人,相互很少联系或没有联系,所以在北京修不了郝氏家谱。
(2)有敬祖收宗的热心人,还需要有一定文化、历史知识,要有奉献精神,才能修谱。
(3)有老祖宗留下的家谱资料,
(4) 修家谱要化钱的,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较大,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落叶归根概念的淡漠,将会失去郝姓相对集中的大村,因此将会失去修家谱的基本条件,所以家谱存在消失的危险。
4关于伯全公后裔寻根问祖的建议。由于伯全公异地创业的祖训,伯全公后裔外迁的人较多,所以寻根问祖有一定的难度。寻根问祖要提供以下情况:
(1)老祖宗是何县市、何乡镇、何村庄?
(2)父母及祖孙几代的名字(字与号)
(3)迁出本村的时间?
(4)莱州市柳行村是伯全公后裔的中心,有700年的家谱可查。但仅限于居住过北陵、柳行村的人,而外迁以后的人,特别是第二代以后的人名是查不到的。比如说要查招远市张星镇大郝家村的世系,莱州市家谱只有张星镇郝姓始迁祖郝兴及第二代郝宗的名字,以后的世系在莱州市的家谱就查不到了。所以要查张星镇的郝姓世系必须与当地联系才能查到,可以写信给当地村委会联系,请他们帮助解决。
以上看法不一定对,提出来与宗亲学习讨论,敬请批评指正,批评意见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432信箱 邮编100088
北京 郝火河 2011年4月4日

作者:郝火河   回复:33   发表时间:2011-10-17 08:38:07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郝火河你好!我是莱州市平里店镇麻渠村郝氏后代,小的时候听爷爷说以前有一本三十多代的族谱,文革时被烧了,我感到很可惜,今天看了您写的‘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非常高兴,不知我们郝氏族谱哪里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是能找到我们莱州市平里店镇麻渠村郝氏祖宗的族谱,郝氏在麻渠村已经传了十几代了,我想找本最近修的,越全越好!拜托!电话13581096902郝大伟

作者:郝大伟   发表时间:2012-02-08 20:55:27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我老家在河北省宽城县潘家安村。我一回也没回去过。现在也联系不上。我想知道家谱怎么排的。不知道有没有知道的。我爷爷叫郝永禄爸爸叫郝殿富我下辈叫郝雲*QQ104678003QQ13347055553邮箱15848502345@139.com

作者:郝振宏   发表时间:2012-02-18 20:40:43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元朝状元——澧州“神骏”郝希贤

编者按语:
郝希贤是记载于湖南省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的郝氏先祖,元朝仅有的几个状元之一,该族谱几次编修,(清)郝德隆、郝宏泽续修,清宣统元年木刻活字印本,1986年常德郝氏后人再续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有关元朝状元郝希贤的历史记载还从《直隶澧州志》、《常德志》等典籍文献资料中查得,以下是有关先祖郝希贤的考证文章。

澧州“神骏”郝希贤

数百年来,澧州澧阳城内,有一条“状元街”(今珍珠街),一曰“状元井”(原三关祠前),一座“状元桥”(今文庙内),都是纪念元代澧州状元郝希贤的。
澧阳人郝希贤,在元仁宗延祐五年廷试中,考中左榜进士第一名,成为当时轰动澧、沅郡邑的第一名状元,也是今天常德澧州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即使是在整个芙蓉国里,也是仅见的七、八名状元之一。因此,澧州人一直引为美谈。
但是,时至今日,不少人只知其名,不明其实。不久前,一位广东务工的澧籍网民,发了一个帖子,说他想探寻元朝澧州郝状元的史实,但只搜到了两条材料:一条是《元代状元榜》介绍的:“霍希贤,澧州人,生卒年不详,元延祐五年左榜状元。据《湖南通志》记载:‘延祐五年霍希贤榜’的霍希贤,曾误为郝希贤,而载于旧志之中。‘旧志误姓郝’。《元史》纪•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间,霍希贤曾任职知威州官。”
另一条是当今学者孙瑜的学术论文《袁桷的学术传承,政治生涯及社会网络》中的一段:
“霍希贤,澧州(今湖南省澧县)人,延祐五年左榜第一。至治元年,霍希贤在京官秩已满,临别时,袁桷作诗《了昂逸马图》相赠,本诗后注:‘通叟状元以秘书郎满职,言归,泊然若无营者,桷旧与殿庐详定得通叟卷,气完以充议者,争缄口。今其南归,以子昂画马求,言怆然以别,吾徙之责深缺然矣。至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桷书。’”孙瑜称:“将通叟状元定为霍希贤经过了一番考证。从时间来说,通叟状元是至治元年以前的状元,是延祐二年,或者是延祐五年的状元;从“南归”推断,他应是一名南人。延祐二年左榜状元张起岩是一名北人,延祐五年左榜状元是霍希贤,他是澧州人,故推断他就是通叟状元。”
这位网民还说:希望家乡澧州能提供更多更详细的材料和情况。

这引起我的兴趣,直接翻检《直隶澧州志》,发现有六条记载:
卷十二的《科甲》记为:“郝希贤,延祐状元。元制,分进士为两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汉为左。延祐五年廷试,蒙古色目榜首为忽都达尔,汉人南人榜首为郝希贤。”
卷二十六的《摭史实》记为:“《元史》仁宗延祐五年三月戊辰,廷试进士,赐忽都达尔、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岳志》作郝希贤。”
卷四的《古迹》载二条:“珍珠街,元延祐状元郝希贤故居,在北门外。”
“状元井,以郝希贤得名,今三关祠前井是。”
卷二的《陵墓》载二条:“元状元郝希贤父母墓在州西北五里黄鹂堰。”
“状元墓在安乡黄山。”
根据这些材料,在几月前结合澧州的书院史探索中发现的其他史料,初撰了如下的一节文字:
“溪东书院在澹水河东白沙洲有在约281年(1226~1510年),翻检这段历史,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从它那一栋宇华丽的斋堂里,从范文正公‘忧乐歌’声中,走出了一位由澧阳城珍珠街的才子而‘不辍恬吟’,摘取了元代南方汉人榜第一个状元桂冠,即元延祐五年左榜进士第一名的郝希贤(亦作霍希贤)!郝状元登第,即入京銮,做了朝官(秘书郎),但澧水的涛声和溪东的吟咏时刻不忘,致使他在朝堂上,常把汉民族人民的声音上达天听,不惜得罪一些胸怀偏激的少数民族高层统治者,虽然不足四年,郝遭排挤,贬出京城,但他义无反顾,直至元泰定年间知威州(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任中遭人暗害。至治元年,郝希贤临出京时,位居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翰林侍讲学士的大诗人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长,庆元人即今浙江省鄞县人),特在赵孟覜的一幅《子昂逸马图》上,题写了:‘神骏飘飘得悠闲,天池飞跃下尘寰;青丝络首谁牧得,留与春风放眼看’的诗句,与之怆然赠别,这既是对‘神骏’门生南归的关怀,更是对郝一身正气的钦羡和慰勉。”
写此段文字时,当时虽为郝状元“遭暗害”抱憾,但更为元代澧州的文化教育骄傲。可是,最近检阅到的一则史料,似乎更令人兴奋。因为:《所安遗集》卷一的第四页、《嘉靖茶陵州志》卷下(选举第四)的第二六页及《隆庆岳州府志》卷五第九页上,都记载有这样一条史料:“澧州路护都达儿(1296~1349年),蒙古捏古氏,居澧州路。曾祖阿屯赤为侍卫近臣;祖火者任泰兴县达鲁花赤;父阿散未仕,母冯氏,四川人。据《元延祐二年与五年进士辑录》载:(冯氏)为宋某路提点刑狱冯立之孙女。护都达儿为湖广乡试第一,廷试右榜第一,授秘书监著作郎,历任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南台监察御史、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都水庸田副使、同知饶州路事。至正五年后,任同知衡州路事、济南路总管,官至婺州路总管。至正九年卒,年五十四。所撰《贺太子笺文》今存。”如果这则史料无错误,则澧州在元延祐戊午科中,产生的不仅仅是一名左榜状元,连那位右榜状元忽都达尔,也是出自澧州。或者可说,1318年的澧州,有过一次同科夺下左、右二榜之魁、产生了状元“双子星座”的历史荣耀。

当然,这个结论还有待于学者们甄别。不过在反复研究相关资料后认为:如果那位“居澧州路”的蒙古官宦世家阿散,苦于自己的“未仕”之痛,决心花大力气搞智力投资,而他的那位宝贝儿子忽都达尔的汉文学业又不那么理想,于是把澧州才子郝希贤找来陪读。在文正书院的科学教育下,忽都达尔的学业大有长进,社会地位低下的南方汉人郝希贤,也得到了官宦世家,特别是上流社会一等蒙古人家族的信任与关照。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澧州的一页历史辉煌,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奇迹”。但愿这不是非分之想。
最近,在澧州高氏1982年的三修族谱中发现,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宦游澧州,并从慈利知县任致仕的高迁,之所以落业澧阳城珍珠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条享有“状元街”美誉之地的风水文韵吸引了他,因倾其全力,购买了郝希贤的“状元居”,此时大约离郝希贤中状元不过数十年光景。

那么,郝状元故居为什么会变买?
带着这个问题,史海追寻,特别是在姓氏族谱研究中,有了一系列惊奇的发现:
山东省东平县地方资料称:“霍希贤,东平霍庄人,延祐五年左榜进士第一名。《霍氏族谱》载:‘元朝时霍姓人在此建村,因出状元霍希贤,遂以霍姓命村名。’现在,位于东平县新湖乡霍庄村东200米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处汶、黄两水冲积平原区的‘霍庄遗址’,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地方史讲义》又称:“元代霍希贤之故里,历史上的古运河故道,八百里梁山水泊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均在乡境内。”因此,“水浒圣地”研究课题组还认为:“元代兴盛的霍家庄状元霍希贤,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的罗贯中•••”还说:“当地传霍希贤支持和参与好友罗本或罗贯中创作《水浒》的传说很多,霍家后裔更有‘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之说,而且也有状元墓遗址等等。”
1999年12月的《台大历史学报》第24期载文,就霍希贤到底是澧州人还是山东东平人这一本无歧义的问题,进行过认真的讨论:一说“据张志熙《东平县志•选举》,称其为东平人,希贤所撰《苏宥神道碑》自云:‘予以鲁诸生及进士第’”;一说“据钟崇文修《隆庆岳州府志•选举表》称,霍希贤为澧州人。”两种意见各有所据,一时尚无定论。
反复披阅这些材料后,似乎找到了“郝状元的故居为什么会变买”的答案。

一般认为:元代郝(霍)状元只有延祐戊午科左榜一个,只是铁的事实。史料中的一个状元有了两个“籍贯”,看似矛盾,但如果把这个矛盾放进“历史的模糊化”环境中考虑,让“籍贯”与“故里”、“住地”相溶,就有可能找到“矛盾的统一”,这种可能性实际上也应当存在;
山东东平的数种资料均说:“霍庄遗址”是“元朝时霍姓人在此建村”、“元代兴盛”的,据说霍希贤写的三件碑文尚存(元东平路新政颂碑、东平元代文庙内碑、东平龙山的霍氏碑文各一方),但凭此,不仅不可否认郝希贤的“澧州籍”,甚至还可完善澧州状元郝希贤的史料!因为:“郝希贤”即为“霍希贤”,上引《湖南通志》的记载,实际上是《隆庆岳州府志》卷五的记载,这证明史志资料早已指明“郝”与“霍”为一人,后世人以为是“误”,一般则以为是“改”,理由稍后自明。

郝以南人、汉人的资格荣登延祐五年左榜进士第一名,成为状元,但在元代社会“人分四等”的歧视制度中,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只授了个秘书郎的小京官;数年的京官生涯中,郝与袁桷、延祐二年左榜状元张起岩(山东历城人)等一些汉人文官一道,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少数高层蒙古族统治者抗争,受到挤压,结成莫逆之交。1321年郝被迫离京后,至少赋闲了三年,此间,可能是在张起岩为首的友人的暗助下,由澧州隐居山东。到了元泰定年间重新起用为荒凉的川西威州知州后,郝状元本想为国镇边,一显身手,不想一个任期未满,却惨遭暗算。但九死一生中,得以潜逃。既是“潜逃”,自然不能回居澧州。于是,由少数几个忠心的随从、家人,传出“不幸遇害”的信息,并弄出一条“柩船”,从威州出巴蜀,顺长江而下,最后停在了可从长江直达的澧州安乡黄山之麓安葬,了结了一段郝状元“魂归故里”的历史,躲过了暗算者的贼眼。同时,郝家合族(除安眠于澧州城北五里黄鹂堰的状元双亲外),亦从此走上了“流落之旅”。

郝状元家族流落何方?这在元代的澧州是个秘密。
立村霍庄的霍家来自何处?这在元代的东平也成一谜。
但是,元末明初,澧州珍珠街的“状元居”被致仕的慈利知县高迁买下,成了澧州高氏的落业之基,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内,高迁一家子孙两代就出了三举人、两进士。由是,“珍珠街”被“状元街”替代。
而山东东平县,霍家后裔也亮出了霍家祖辈出了个状元,名叫霍希贤,并特别标明是元延祐戊午科左榜状元。由此,大约今天的每个读者,都可透过历史的烟雾,看到一个“流落何方”和“来自何处”的“历史对接”!
但是,元中叶后期的澧州,只知道郝状元“遇害”了,而元中叶后的东平,也只看到一位流落而来的落泊文人霍希贤,兴家立业,建起了一座霍家庄,文人霍希贤闲暇时,又与附近的文人罗本或罗贯中等人诗酒往来,参与《水浒》等诗文的创作活动。几年前,有研究《水浒》的学者指出:明以前的中国历史上,堪与《水浒》中描写的水战相匹配的战争实例,只有洞庭湖的钟相、杨幺与*政*府*军的反复鏖战,才有那规模、战术和气派。如此想来,出身于澧州的状元郝希贤“更名演变”成的东平霍希贤,就具有对洞庭湖水战和梁山泊环境的全面了解与知识的优势。今查《直隶澧州志》、《常德府志》等史料,宋朝*政*府*军(包括岳家军)剿灭钟相、杨幺的农民起义军大战澧州的时间,距郝希贤中状元,仅一百八十余年,正是这一点,增加了一般对上述澧州与东平郝、霍状元“历史对接”的可信性认识。如果有一天能确证郝(霍)希贤帮助或参与了《水浒》的创作,或许将能成为解开《水浒》诸多谜团的一环。
总之,窃以为,山东东平的所有霍希贤遗迹,都是澧州郝希贤流徙的物证,更是澧州郝希贤“威州遭遇”后史实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当今的澧州和东平,均视元代状元郝(霍)希贤为自己的历史骄傲和其故里“籍贯”,大约也符合“历史的真实”。如果澧州和东平两地,对一个“同科同榜”状元的“两籍说”史料进行联合研究,一定可以得到一个正确而科学的结论,这是一般的期盼,也是公诸此文的目的。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9:37:22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匈奴大姓郝氏与陕北郝姓
编辑者按语:
陕北的历史文化特点,人们通常表达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结地带、多民族融合的漩涡,等等,这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述。在陕北这块大地上所发生过的历史演变的细枝末节,早已埋没在尘封的历史之中了。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而族名作为血缘的语音标识,可能产生于人类语音的早期发展阶段,而它往往又被转化为语言最稳定的深层积淀——姓氏、人名和地名。通过姓氏、地名的稽古钩沉,我们可以找到陕北的历史文化更详实、更丰富的细节。
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姓,也泛指少数民族的姓氏。陕北胡姓分布广泛,有的比较易于辨识,有些已与汉姓无所区别,如今都成为百家姓中的一员。但这些胡姓后裔的血脉中,确实曾经流淌着众多少数民族的血液。
本报自今日起,特刊发由原洛川民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段双印考证撰写的《陕北胡姓源流考》系列文章,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争鸣。

一九九八年五月,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一方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誌》中说:“君讳宜,字伏愿,望出西衢国人耶。四世祖郝子鱼,有得,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扁城郡守、领民酋长,因官食封。”意思是说:郝伏愿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国。他的四世祖郝子鱼,字有得,曾经是这个胡人国家的将军,后来向东移居到太原境内。过了十五年,归顺北魏,被授予扁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长,《誌》中所说的西衢国,当指大夏,居延长县之西的靖边县一带,故曰西衢,为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史载:赫连勃勃之先为南匈奴一支,东汉时归附,赐姓刘。公元407年,其后裔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举世闻名的统万城遗址,在延安城东修筑的丰林古城,后人就犹呼之力赫连城。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内部争位不息,北魏乘机伐夏,于次年攻占统万城,赫连昌奔上邽(今天水),被北魏俘获,魏以公主下嫁,后因谋反被杀,其弟赫连定于平凉即位。公元430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鱼为“西将胡人”十五年,当在赫连勃勃当政时期(公元407年~公元425年),后因赫连昌被俘而归顺北魏。《誌》中还说郝伏愿之父在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授开府仪同三司”。郝伏愿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2年)归降隋,先后任州主簿、延安郡清河府大督、定城府鹰扬郎将等职。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曾随隋炀帝参加征战高丽的战争,第二年在归途中死于今河北涿州境内。大业“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东百里去斤川肖纠村一里道”。郝氏家族“望出自西衢国”之匈奴,在陕北大地活动二百余年,族类繁炽,可谓望族,这就为我们探索陕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

匈奴大量内徙盛于东汉时期。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由于北匈奴经常袭击南匈奴,光武帝令南匈奴各部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云中、雁门、五原、代郡等缘边八郡,即今内蒙古南部,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有匈奴各部落居住。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到公元90年,南匈奴人口由三万多人发展到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多口,胜兵五万多(《后汉书•南匈奴传》)。大约这个时期前后,南匈奴郝氏部落又迁徙到了陕妣、晋北一带。此后,其活动踪迹屡见于史载。《晋书•惠帝纪》载: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匈奴郝散弟度元师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卢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于张掖郡临松山下的卢水之滨,故名。到了北魏时,渭北的卢水胡的分布中心已到杏城(今黄陵境内)一带。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杏城的卢水胡爆发了两次反魏运动。其首领一个是郝温,一个是盖吴,同为匈奴卢水胡人。北魏以后,这些匈奴余部又被统称为稽胡,也不断发动起义。《周书•稽胡传》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起义,并自任相国、柱国。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延州蒲川稽胡别帅郝三郎也率领部众起兵反周。当然,也有匈奴郝氏其它支系的部落酋豪进入统治阶层,如郝伏愿家族,从夏历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两州之地,世代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长。
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大姓。郝姓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代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如今上述几县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较常见,单清涧县就有郝家湾、郝家石硷、郝家山、郝家沟、郝家畔、郝村等十余个;府谷县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墕等;子长县有郝峪家岔;延长县有郝家塌等。据《延长县志》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姓人口达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为延长县大姓。现在,全国的郝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河南等省区,人口已逾三百六十万,为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七十一位的大姓(袁义成撰《中国姓氏》)。其族源,除出自三千多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省氏(封于郝乡,今陕西盩厔县东,后迁于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郝伏愿墓誌》则是陕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历史佐证。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9 14:50:46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读《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郝懿行先生是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是我崇敬的郝氏先祖之一,近来读到先生《世系考》,对先生据典考证之严谨风格非常钦佩。先生博学,句理说事皆有出处,实为我辈学习的楷模。
然而晚辈不敬,思维想事多跳跃无限,无意囿于书籍典经,所论多从历史人性自然出发,因此对先生《世系考》一文末尾观点略有不同的看法,希望与所有同亲切磋。

先生言:“居霸州者,多显仕。余尝览其族谱,首列始祖经,盖不知以太原者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是说也,异乎所闻。余盖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与霍亦不同宗,当由土俗音讹,里巷鲰生创为异说。遂令郝霍二姓无妨谬语同宗。所谓数典忘祖,于古未闻。古读郝音如释也。”

就晚辈所知,郝氏渊源古远,出处并非一处。在有上古文字记录之前就已存在赤邑之地,而且并非仅仅山西一处。按照古代氏族部落起氏习惯,赤邑当为本来的地氏演变为后来的姓氏,即郝氏。郝音古读确有如释,然古人语音混乱繁多,各地不同,所谓十里不同音。除释音之外,更多读壑音,也有读黑、读火、读好等语音。读壑音最多、最广泛,至今犹是。在懿行先生当时也应该读壑音,至于好音实在是后来普通话改革以北方方言为标准硬性规范所致。如按先生的观点,那么今人根据《新华字典》被称呼为好音,当作何解?岂非也有“数典忘祖”之嫌?

先生考证之郝氏鼻祖,确为郝氏大宗。但不等于郝氏没有其他源流,特别中华姓氏错综复杂,古人书写文字以及发音均不规范。尤其一些外来民族的融合,都增加了一些姓氏的源流。郝氏本来地出西北,且是西北望族,与外族接近,不论是由于战争因素,还是由于文化商贸因素,都有被融合的可能,现已所知有古代乌桓国人起名郝氏,又有回族郝氏、满族郝氏,南方也有白马氏的子孙起名郝氏等等。至于北方,虽然山西是大宗是众所周知,但在历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谁能肯定没有其他姓氏的误读误记演变郝氏?或者有的直接改为郝氏?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北魏的鲜卑族后来完全消失,和汉族融合,改用汉姓,其中难道没有郝氏么?反之亦然,郝氏同样有的因为各种原因改为其他姓氏。所以有人认为郝霍同宗、郝赫同宗、郝何同宗,甚至有郝古(骨)同宗都不奇怪。晚辈认为这不算“数典忘祖”,这只不过是历史进化的自然结果,可能原本就不是一个“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同一个姓氏存在着,而且有了更多的源流,更能够增加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和传奇性。这些都是我们后人应该感谢先人并且感到自豪的。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9 14:51:26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常德、澧阳、清化、桃源郝氏

常德、澧阳、清化、桃源郝氏

常德始迁祖:兴公,明永乐二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武陵(常德)。
澧阳、清化支则由北直隶省迁来。
桃源支则为兴公之昆弟迁此。
而我们始迁祖兴公五代分:镜、胜、财、相四大支。
清咸丰八年常德、澧阳、清化、桃源始修族谱,宣统元年续修。咸丰年间修祠于龙门洞山之麓。

武陵老派:应、佑、光、先、德、绍、清、芬。(十二代“应”字起,至“绍”字派为十七代)
清化老派:以、朝、光、士、大、佑、启、先、兆、新。(十一代“以”字派起,至“启”字派为十七代)
澧阳老派:永、绍、先、德、宏、裕、祖、功。(十代“永”字派起,至“功”字派为十七代)
桃源老派:士、先、单、志、学、宗、世、朝、国、邦、登、廷、如、大、用、建、立、超、智、常。(八代“士”字派起,至“邦”字派为十七代)

四处合派:(绍、启、功、邦同属十七代,自十八代始)
宗兆诗书远,
家传孝友长,
存心敦善本,
立志作纯良。



华容墨山郝氏

始祖:晸公,传五世:彦公,居江西,元大德年间迁居华容墨山。六世兄弟五人:志昇、志昂、志顶(鼎)、志旻、志晟,支分五房,一、二房失传,三房居潭子口,四房居高山,五房住黄洋,也有迁湖北监利县堤头。
祠名:曝书堂。典出晋郝隆。
原派:应如文志均,
光士茂成明,
正定宗必万。
衍派:宣昭世祚生,
传家其本大,
绍绪以忠行。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9 14:53:26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郝處俊

郝處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陸人。其父為郝相貴,許圉師的外甥,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十歲早孤,好讀書,嗜《漢書》。貞觀年間進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過甑山(漢川)縣令,故時人稱郝甑山。累遷吏部侍郎。武則天當政時,極力反對唐高宗讓位武則天。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681年),年僅七十五歲。郝處俊下塟後,有一位書生路過其墓,嘆曰:“塟壓龍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官任司諫郎;郝南容,官任秘書郎。後來其孫郝象賢造反失敗,武則天下令將郝象賢的屍體割裂分解,再挖掘郝處俊的墳墓。

人物簡介

郝處俊,字不詳,安州安陸人。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年七十五歲。十歲而孤,知禮能讓。及長,好學,嗜《漢書》。貞觀中,第進士。累遷吏部侍郎,因佐李勣討高麗有功,入拜東臺侍郎。上元初(674年),遷中書令。時唐高宗多疾,慾遜位武后,處俊諫止。處俊自秉政,凡所規諷,得大臣體。武后忌之,以行止無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罷為太子少保。處俊著有文集十卷《兩唐書誌》傳於世。

史籍《舊唐書》卷八四列傳第三十四記載
劉仁軌、郝處俊、裴行儉、子光庭。

郝處俊傳

郝處俊,安州安陸人也。父相貴,隋末,與妻父許紹據硤州歸國,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處俊年十歲餘,其父卒於滁州,父之故吏賻送甚厚,僅滿千餘匹,悉辭不受。及長,好讀《漢書》,略能暗誦。貞觀中,本州進士舉,吏部尚書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襲爵甑山縣公。兄弟篤睦,事諸舅甚謹。再轉滕王友,恥為王官,遂棄官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議郎,五遷吏部侍郎。
乾封二年,改為司列少常伯。屬高麗反叛,詔司空李勣為浿江道大總管,以處俊為副,嘗次賊城,未遑置陣,賊徒奄至,軍中大駭。處俊獨據胡床,方餐干糧,乃潛簡精銳擊敗之,將士多服其膽略。總章二年,拜東臺侍郎,尋同東西三品。•••••••
《郝氏名人-郝處俊》 
郝处俊[公元六零七年至六八一年]字不详,安州安陆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史籍记载

  郝处俊[1],安州安陆人也。父相贵,隋末,与妻父许绍据硖州归国,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处俊年十岁余,其父卒于滁州,父之故吏赙送甚厚,仅满千余匹,悉辞不受。及长,好读《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尚书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甑山县公。兄弟笃睦,事诸舅甚谨。再转滕王友,耻为王官,遂弃官归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
  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属高丽反叛,诏司空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以处俊为副。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奄至,军中大骇。处俊独据胡床,方餐乾粮,乃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多服其胆略。总章二年,拜东台侍郎,寻同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高宗幸东都,皇太子于京师监国,尽留侍臣戴至德、张文瓘等以辅太子,独以处俊从。时东州道总管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奏称有高丽僧言中国灾异,请诛之。上谓处俊曰:“朕闻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视,以天下之耳而听,盖欲广闻见也。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谤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此不足以加罪。”特令赦之。因谓处俊曰:“王者无外,何藉于守御。虽然,重门击柝,盖备不虞,方知禁卫在于谨肃。朕尝以秦法犹为太宽,荆轲匹夫耳,而匕首窃发,始皇骇惧,莫有拒者,岂不由积习宽慢使其然乎?”处俊对曰:“此由法急所致,非宽慢也。”上曰:“何以知之?”对曰:“秦法:辄升殿者,夷三族。人皆惧族,安有敢拒者?逮乎魏武,法尚峻。臣见《魏令》云:‘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其后严才作乱,与其徒属数十人攻左掖门,魏武登铜雀台远望,无敢救者。时王修为奉常,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魏武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修乎!’此由王修察变知机,违法赴难。向各守法,遂成其祸。故王者设法敷化,不可以太急。夫政宽则人慢,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圣王之道,宽猛相济。《诗》曰‘不懈于位,人之攸塈’,谓仁政也;又曰‘式遏寇虐,无俾作慝’,谓威刑也。《洪范》曰‘高明柔克,沉潜刚克’,谓中道也。”上曰:“善。”又有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高宗将饵之。处俊谏曰:“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龟镜若是,惟陛下深察。”高宗纳之,但加卢伽为怀化大将军,不服其药。寻而官名复旧。处俊授黄门侍郎。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转中书侍郎。四年,监修国史。
  上元元年,高宗御含元殿东翔鸾阁观大酺。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两朋,帝令雍王贤为东朋,周王讳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处俊谏曰::“臣闻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尚少,意趣未定,当须推多让美,相敬如一。今忽分为二朋,递相夸竞。且俳优小人,言辞无度,酣乐之后,难为禁止,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导仁义,示和睦也。”高宗矍然曰:“卿之远识,非众人所及也。”遽令止之。寻代阎立本为中书令。岁余,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
  仪凤二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旧知政事,监修国史。四年,代张文瓘为侍中。处俊性俭素,土木形骸,自参综朝政,每与上言议,必引经籍以应对,多有匡益,甚得大臣之体。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即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处俊迁太子少保。
  开耀元年薨,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高宗甚伤悼之,顾谓侍臣曰:“处俊志存忠正,兼有学识。至于雕饰服玩,虽极知无益,然常人不能抑情弃舍,皆好尚奢侈,处俊尝保其质素,终始不渝。虽非元勋佐命,固亦多时驱使。又见遗表,忧国忘家,今既云亡,深可伤惜。”即于光顺门举哀一日,不视事,终祭以少牢,赠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令百官赴哭,给灵舆,并家口递还乡,官供葬事。其子秘书郎北叟上表辞所赠赐及葬递之事,高宗不许。侍中裴炎曰:“处俊临亡,臣往见之,属臣曰:‘生既无益明时,死后何宜烦费。瞑目之后,傥有恩赐赠物,及归乡递送,葬日营造,不欲劳官司供给。’”高宗深嘉叹之,从其遗意,唯加赠物而已。
  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临刑言多不顺。则天大怒,令斩讫,仍支解其体,发其父母坟墓,焚爇尸体,处俊亦坐斫棺毁柩。自此法司每将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其口,然后加刑,讫于则天之代。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9 14:54:58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列傳
狄郝朱

郝處俊

郝處俊,安州安陸人。父相貴,因隋亂,與婦翁許紹據硤州,歸國,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處俊甫十歲而孤,故吏歸千縑賵之,已能讓不受。及長,好學,嗜《漢書》,崖略暗誦。貞觀中,第進士,解褐著作佐郎,襲父爵。兄弟友睦,事諸舅謹甚。再轉滕王友,恥為王府屬,棄官去。久之,召拜太子司議郎,累遷吏部侍郎。高麗叛,詔李勣為浿江道大總管,處俊副之。師入虜境,未陣,賊遽至,舉軍危駭。處俊方據胡床,體胖,安餐乾糒不顧,密畀料精銳擊之,虜卻,眾壯其謀。
入拜東臺侍郎。時浮屠盧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續年。”高宗慾遂餌之。處俊諫曰:“修短固有命,異方之劑,安得輕服哉?昔先帝詔浮屠那羅邇娑寐案其方書為秘劑,取靈花怪石,歷歲乃能就。先帝餌之,俄而大漸,上醫不知所為。群臣請顯戮其人,議者以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鑒不遠,惟陛下深察。”帝納其言,第拜盧伽逸多為懷化大將軍,進處俊同東西臺三品。
鹹亨初,幸東都,皇太子監國,諸宰相皆留,而處俊獨從。帝嘗曰:“王者無外,何為守御?而重擊柝,庸待不虞邪?我嘗疑秦法為寬,荊軻匹夫耳,匕首竊發,群臣皆荷戟侍,莫敢拒,豈非習慢使然?”處俊對曰:“此乃法急耳。秦法,輒昇殿者,夷三族。人皆懼族,安有敢拒邪?魏曹操著令曰:‘京城有變,九卿各守其府。’後嚴才亂,與徒數十人攻左掖門,操登銅爵臺望之,無敢救者。時王修為奉常,聞變,召車騎未至,領官屬步至宮門。操曰:‘彼來者,必王修乎!’此由修察變識幾,故冒法赴難。向若拘常,則遂成禍矣。故王者設法不可急,亦不可慢。《詩》曰:‘不懈於位,人之攸墍’,仁也;‘式遏寇虐,無俾作慝,’刑也。《書》曰:‘高明柔克,沈潛剛克’,中道也。”帝曰:“善。”
轉中書侍郎,監修國史。初,顯慶中,令狐德棻、劉胤之撰國史,其後許敬宗復加緒次。帝恨敬宗所紀失實,更命宰相刊正,且曰:“朕昔從幸未央宮,辟仗既過,有橫刀伏草中者,先帝斂轡卻,謂朕曰:‘事發,當死者數十人,汝可命出之。’史臣惟敘此為實。”處俊曰:“先帝仁恩溥博,類非一。臣之弟處杰被擇供奉,時有三衛誤拂御衣者,懼甚。先帝曰:‘左右無御史,我不汝罪。’”帝曰:“此史臣應載。”處俊乃表左史李仁實慾刪整偽辭,會仁實死而止。
上元初,帝觀酺翔鸞閣,時赤縣與太常音技分東西朋,帝詔雍王賢主東,周王顯主西,因以角勝,處俊曰:“禮所以示童子無誑者,恐其欺詐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黨使相夸,彼俳兒優子,言辭無度,爭負勝,相譏誚,非所以導仁義,示雍和也。”帝遽止,嘆曰:“處俊遠識,非眾臣所逮。”遷中書令,兼太子賓客,檢校兵部尚書。
帝多疾,慾遜位武后,處俊諫曰:“天子治陽道,后治陰德,然則帝與后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不相奪也。若失其序,上謫見於天,下降災諸人。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慾身傳位天后乎?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應謹守宗廟,傳之子孫,不宜持國與人,以喪厥家。”中書侍郎李義琰曰:“處俊言可從,惟陛下不疑。”事遂沮。又兼太子左庶子,拜侍中,罷為太子少保。開耀元年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大都督。帝哀嘆其忠,舉哀光順門,祭以少牢,賻絹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詔百官赴哭,官庀塟事。子北叟固辭,未聽。裴炎為白帝曰:“處俊阽死,諉臣曰:‘生無益於國,死無煩費,凡詔賜,願一罷之。’”帝聞惻然,答其意,止賻物而已。
處俊貲約素,土木形骸,然臨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議論諄諄,必傅經義,凡所規獻,得大臣體。武后雖忌之,以其操履無玷,不能害。與舅許圉師同里,俱宦達,鄉人田氏、彭氏以高貲顯。故江、淮間為語曰:“貴如郝、許,富如田、彭。”
孫象賢,垂拱中,為太子通事舍人,後素銜處俊,故因事誅之。臨刑,極駡乃死,后怒,令離磔其屍,斫夷祖、父棺塚。自是訖後世,將刑人,必先以木丸窒口云。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9 14:55:35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八十九•塚墓一

李德林、郝處俊、徐績、韋安石、源乾曜、楊知春、唐堯臣、陳思膺聰明花樹、李正字弘卿,學道。見東王父,教之。十七年後,正(‘正’原作‘言’,據明抄本改)身死,家人埋之於武陵,而塚上生花樹,高七尺。有人遇見此花,皆聰明,文章盛。
••••••••••••••••••••
郝處俊

原文:
唐郝處俊,為侍中死。塟訖,有一書生過其墓,嘆曰:“塟壓龍角,其棺必斫。”後其孫象賢,坐不道,斫俊棺,焚其屍。俊髪根入腦骨,皮托毛著骷髏,亦是奇毛異骨,貴相人也。(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朝郝處俊在做侍中時死去。埋塟後,有一個書生經過他的墓地時感歎說:“墳地壓住了龍角,棺木將來一定會被砍斷的。”後來他的孫子郝象賢,因犯罪被誅殺,朝廷派人砍開郝處俊的棺木,燒了他的屍體。人們看到郝處俊的髪根都扎到了頭骨里去了,皮托著毛附在骷髏上。真是奇毛異骨,貴人之相。


《塟書》:“塟壓龍角,其棺必斫”

《朝野僉載》中也反映了武則天處治郝處俊的情況。據說,郝處俊下塟以後,有一位懂風水的讀書人經過他的墓地,相地後覺得不妙,當時就嘆息道:這墓塟到了兇地,《塟書》上的口訣是:“塟壓龍角,其棺必斫”。
“塟壓龍角,其棺必斫”,難道真有這回事情?塟書上的‘龍’理論相當複雜難懂,通俗理解就是山。站在高處縱覽,座座大山就是條條巨龍。塟書認為風水寶地十分不易,一位相地高手,一輩子也找不了幾處,甚至一處也無,此即所謂“三年尋龍,十年點穴”。
具體地講到“塟壓龍角”,就會有很多種理解,字面理解就是棺材壓住了龍脈的一角,墓主將來一定會遭罪的,棺材要遭劈砍。就拿郝處俊來說,他就是所藏之處壞了天子家的風水。你想想,這樣的塟法還不壞了大事?皇帝家的風水也敢沾染,日後遭掘墳焚尸是自然的事情了。即便壞了地主老財家的風水,也會麻煩的,何況天子家?此塟地自然主兇。
《朝野僉載》上所記李勣、郝處俊二墓被武則天挖掘時,都提到了“朱雀”、“龍”。這兩種動物在過去是被風水先生作為“四靈”中的二靈來使用的,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都代表著不同方位的地界最高神,套用到了人間,最高神自然就是皇帝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這是《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在借風水記錄武則天盜墓的真相:李勣、郝處俊二人是得罪了武則天,屍體才被從棺中拖出來的。真相并不在風水本身,讀者應該注意理解。
武則天派人掘開郝處俊的墓後,將他的棺材劈開,發現郝處俊的屍體已腐爛,成了一具骷髏。但武則天沒有因此罷手,而是焚燒了骷髏。郝處俊的屍骨還讓人看出了異常,他的髪根都扎到了頭骨里去了,皮托著毛附在骷髏上。有會相面的說,郝處俊這是“奇毛異骨,貴人之相”。但再奇再貴,也沒有躲過武則天的大鏟和大砍刀。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五十八•嗤鄙一

魏人鉆火、齊俊士、元魏臣、并州士族、高敖曹、梁權貴、柳騫之、阮嵩、郝象賢、朱前疑、張由古、侯思正、王及善、逯仁杰、袁琰、臺中語、沈子榮、武懿宗、張衡、李良弼、來子珣、閆知微、崔湜、權龍襄。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9 14:56:19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宰相郝處俊的墓難逃被掘

另一位遭武則天掘墓焚屍的,是李治的宰相郝處俊。
郝處俊是一個很正直的、堅決捍衛李氏唐朝的大臣,他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懂事很早。隋末天下大亂時,郝處俊父親郝相貴與其老丈人許紹佔據硤州,後歸附李淵,被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
李世民當皇帝時,郝處俊考中了進士,襲封父親的爵位。郝處俊和李治的關係很鐵,後來李治接了李世民的班,郝處俊官運亨通,最後當上了相當於國務院總理的宰相一職。
《新唐書•郝處俊傳》(卷第一百一十五)記載,郝處俊對皇帝很忠心,有關名叫盧伽逸多的和尚自稱會煉製長生不老藥,李治打算待他練成後服用,郝處俊聽說後立即阻攔,李治竟然真的放棄服用。
開耀元年(681年),郝處俊病死,享年七十五歲,也算是高壽。李治對郝處俊的死,深表哀嘆,贈其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大都督,并親自到光順門舉行哀悼,‘官庀塟事’,即塟事都是官方出面出錢操辦的。
死後多年,郝處俊卻遭受了‘斫棺塚’之罪。
起因應該是李治那次要禪位於皇后的事情。當時。李治把自己的意思對郝處俊說了,郝處俊立即諫阻,理由是天子治理陽道,皇后管理陰德,如此則皇帝與皇后就像日與月、陽與陰,各有主,互不侵奪。如果失去秩序,上會有責於天,下會降災於人。
郝處俊進一步說,現在的天下是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的天下,不是你李治的天下,你只應謹慎地守衛宗廟,傳給李氏子孫。如果拿國家送人(武則天),等於是自家喪亡。
武則天聽到後,對郝處俊恨得咬牙切齒,心想有朝一日非砍了他不可。
終於,武則天將當年的恨記到了郝處俊的孫子郝象賢的頭上。武則天已當了皇帝的垂拱年間,時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郝象賢,被武則天隨便找個理由處決了。臨刑時,郝象賢破口大駡武則天而死。武則天聽到彙報後十分惱怒,命令肢解郝象賢的屍體。這還不解恨,索性把郝象賢的祖父郝處俊墳挖開,拖出郝處俊屍骨行‘屍刑’。
另外,因為郝象賢臨刑前破口大駡,武則天還改革了唐朝的行刑制度。自郝象賢之後,一直到武則天退位,凡執行死刑時,都用木塞把犯人的嘴塞緊,不讓再開口。
摘自《掘墓焚屍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則天》

《新唐書》卷七三下《表》第一三下《宰相世系》三下
郝處俊

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裔孫晏,秦上卿。晏孫瑗,太原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楊。七世孫迴,自丹楊徙安陸。
破敵,後周沔州太守。
郝氏宰相一人:處俊。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9 14:57:43

1 [2] [3]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3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