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  

03-09

10397次

2人

2个

2个

17人

1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出氏渊源

出氏渊源
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

出氏家庙慨况 

 在泉港、仙游、惠安三县(区)交界处的深山里,即涂岭镇小坝村一带居住着数千名姓“出”的村民。这字“出”字就是“出入平安”的“出”。听众朋友,“出”这个姓,是在中国百家姓中找不到的奇特姓氏,它在泉州这带的深山里隐匿了五百多年之后,终于又再现了蒙古族人的本来面目。

  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有个洪厝坑自然村,衬里有一座“二进三开间”的明代古建筑,这座古建筑的门匾上书“出氏家庙”四个大字。大门对联云:“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家庙为二进木石结构建筑,中间有天井,中厅悬“忠节”匾额,左挂“进士”、“文魁”,中梁挂有“解元”等鎏金横匾多块。厅堂对联云:“一案/拱门楣/预占/遇试/皆一,三台/壮屏翰/早卜/达尊/有三。”从这些匾联可以看出,“出”姓来历非同寻常,而且隐姓埋名之后又曾显赫再起。

史料记载
  根据《元史》、《明史》和《出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出姓祖先是元朝的开国功臣、成吉思汗的义弟、爵封鲁国公、太师的重臣木华黎。出姓祖先七世之前世袭爵位,他们多为元朝的征战平乱而亡,年纪都很轻,甚至有的三十几岁二十几岁就战死。到了八世祖纳哈出,恰好遇到元朝灭亡,纳哈出就投降明朝。明太祖看他是名臣的后代,就让他回蒙古去。纳哈出回蒙古后就在金山聚兵反明,几次进兵辽东。明朝大将冯胜率领大军围攻纳哈出,纳哈出又投降了。明太祖再次宽恕了他,还封他为海西候,让他跟着傅友德征战云南,结果纳哈出死于途中。纳哈出的长子察罕随明太子朱标的妻舅蓝玉造反被杀,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是当时在福州府屯固守边。他怕受哥哥牵连诛夷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尊纳哈出为“不归公”,即出家人死于道中不归之意,又不忘本族宗祖纳哈出,可见用心良苦。佛家奴后来辞官隐居在惠安九都象狮(今后龙镇上西村),又由象狮迁居涂岭镇新厝村,再从新厝村迁居洪厝村,遂定居下来,为使子孙不忘蒙古血统,故以“燕山出记”作为郡号。长期以来,出氏蒙族族民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并能崇尚文明,重视教化,取得了诸多的荣誉。清乾隆年间,出氏后裔出科联,高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耀门楣。

  出氏繁衍至今,村中已有人丁2000多人,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围的自然村外,还有部分散居在仙游、泉州、厦门、台湾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据现存的《燕山出氏家谱》记载,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该乡的出试举家迁居台湾鸡笼(基隆);清光绪年间,出氏十七世出锥英也到台湾建家立业,现今出氏族人主要居住在台湾新竹、彰化、台北、宜兰和高雄等地。

  出氏族人在涂岭深山隐居数百年,世代与汉人通婚杂居,其蒙古人的习俗至今基本上汉化了。值得提及的是,洪厝坑的出氏后人不乏有“返祖”现象,有些人隆生蒜头鼻,前额低而宽,颧骨突出,颜脸乌红,豪饮且性格直爽,具备典型的北方蒙古族人的形貌性格特征。

出氏名人-出光育
  至今,洪厝村的村民都能津津乐道当年十三世出光育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的故事。

  相传,出光育因为单家独姓跟外姓人在一个村里,常被人欺侮,便一头铁锅、一头孩子,挑着担子,带着老婆沿崎岖的山路走去,准备移居到深山里。走到半路上,绳子被石头割断,铁锅“哐当”一声摔破了,孩子也跌到山沟里去。出光育顿时没了主意,与老婆伏在石头上痛哭。忽然间天昏地暗,风雨大作,出光育听到有人在他耳边说:“若要富,洪厝猪槽兜;若要贵,兴化涵江头。”出光育忽然醒悟:这一定是山神点示,按神明的指点没错。继尔又想:是先富还是先贵呢?思忖再三,认为先富后贵才有根基。于是,他爬下山沟抱起孩子,拉着老婆直奔洪厝坑。出光育先为人看鸭群,晚上的时候就睡在猪舍里。有一天大风雨把猪舍吹倒了,他便动手重建,却在猪槽边挖到三缸白银,从此富起来了。除长子之外,出光育又接连生下三个儿子。出光育成了洪厝坑“出”姓始祖,至今在洒洲水库沿的一块岩石上还立有“土岭/出光育/喜拾/石梯路/壬午冬/十月”的字样。这块石刻是洪厝坑开基祖迁居此地的重要佐证。

  出光育在洪厝坑发达之后,念及祖先是元代显赫的功勋重臣,为供奉历代祖先神位,便带领儿孙建起“出氏家庙”。时至今日,出光育的坟墓还完好地保存在照船山,出氏家庙也完好地保留在洪厝坑。家庙厅堂案桌上,陈列着出姓明代以来出科联等六位先辈的墓志铭。

  出姓族人在涂岭深山里隐姓埋名几代,到了第十二代,洪厝坑出了一个进士出科联,并在村里建了一座翰林第,—时名闻遐迹。

  出科联(1709-1753年),字乾甫,号淑渠。他从小勤奋好学,18岁便中了秀才,并以制义、诗文闻名于世,受到提督闽学学政的赏识。他踌躇满志,更加发奋攻书,准备日后出人头地,为家族争光。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出科联准备参加乡试,便到泉州仙公山祈梦。梦见走进一家庭院,见满园梅花盛开,一个美人正在赏花,扮壁上题着“梅花深处深又深.二八佳人报佳音”的诗句。出科联料想仙公示梦是此科必中,便高高兴兴地赶考去。

  考场上,出科联发挥自如,岂知遇到一个糊涂的主考官叫周学健,将出科联的卷子黜掉了。其实,主考官周学健并不糊涂,他在任职前也曾一梦,见一处清静的寺内,鬼车狰狞,粉壁上写着“出科联中解元,周学健无头壳”十二个大字,他醒后冷汗淋漓,把“出科联”的名字牢牢记住。阅卷时见果然有这个考生,便把卷子抛在一边。当时气候闷热,他头发蓬乱,想去理发,但正值皇室有丧事,按例朝廷官员四十日内不得理发,以示哀悼。周学健心里烦恼,出科联的名字又令他头皮发胀,竟一时记错日子,提前一日跑去理发。

  却说出科联落榜之后,心灰意冷,走到郊外散心。无意中走近一座府第,见后花园门匾上书“梅花琛处”四个字,不觉心里一动,便推门而入。见梅花丛中一位美人背面而立,正要退出,不料被丫环发现,揪到主人处审问。出科联抱歉地道出误入花园的经过。主人是个布政使,见这书生长得眉清目秀,不像坏人,且言辞诚恳,并不深究。但得知他考不上,不觉翻脸发火:“哼!原来是个不学无术之徒!”出科联大声叫冤枉,并据理力争说:“小生十年寒窗,苦读典籍,若不能应付自如,甘受处分。”他叫布政使出题面试,片刻,布政使看他写的文章,果然才华横溢,出手不凡,不禁拍案叫绝。

  在清朝,乡试不中的考生可进行第二次“录遗”考试,按惯例布政使可保送四个名额。于是出科联被保送参加“录遗”考试,三场过后,高中解元。布政使便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刚好应了“梅花深处深又深,二八佳人报佳音”一段佳话。至于主考官周学健,布政使前往查询“录遗”卷子时,见其皇孝未满,竟敢理发,犯下大逆之罪,加上查出考场舞弊等劣迹,终于被斩首了。

  第二年,出科联上京赴考,荣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皇帝对出科联的诗文十分赞赏,曾邀出科联游览江南山川名胜,其间出科联所作“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州”等诗句,气势非凡,深受乾隆喜爱。乾隆皇帝就问他道:“朕未闻有‘出’姓,卿祖姓来自何方?”出科联禀告道:“祖姓来自先祖元太尉纳哈出。”接下来,出科联就把纳哈出次子佛家奴隐姓闽地以“出”为姓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向圣上奏明。乾隆皇帝听罢,不禁赞叹道:“好个奇姓,果然来历不凡!”自此,隐名埋姓数百年的“出”姓渊源才告白于天下。

  据说出科联登第之后荣归故里,便拆下旧居兴建翰林第。至今所见的翰林第,系五开间木板墙,石木结构,石头砌墙,穿斗式木屋架,硬山式屋顶,装饰古朴典雅,门匾上“翰林第”三个大字熠熠生辉。走进大厝,内有天井,光线充足,外有宽敞的埕场。这在清代初期,是洪厝坑出氏家族屈指可数的豪华宅第。尽管历经二百多年风风雨雨,翰林第已失去昔日的美轮美奂,但那陈旧的石雕木刻、斑驳的朱漆,仍然记述着它曾经的辉煌

作者:出毅能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10-30 16:30:47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