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齐桓公

04-11

2999次

1人

1个

1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桓公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齐桓公齐桓公(公元前716—前643年),中国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吕氏,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中文名: 齐桓公
别名: 姜小白
国籍: 齐国
出生日期: 公元前716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643年
职业: 齐国国君
主要成就: 尊王攘夷,成为中原霸主
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民强
谥号: 桓公
在位: 前685—前643年


目录

人物简介
亲属及后裔资料
基本资料
活动轨迹
生平经历时逢内乱,惊险即位
拜管为相,实行改革
东征西讨,开始称霸
葵丘会盟,称霸诸侯
宠信阉竖,昏庸晚年
轶闻典故管仲拜相
九合诸侯
尊王攘夷
历史评价《春秋公羊传》之评价
《春秋谷梁传》之评价
《春秋左氏传》之评价
其他评价
个人荣誉人物简介
亲属及后裔资料
基本资料
活动轨迹
生平经历 时逢内乱,惊险即位
拜管为相,实行改革
东征西讨,开始称霸
葵丘会盟,称霸诸侯
宠信阉竖,昏庸晚年
轶闻典故 管仲拜相
九合诸侯
尊王攘夷
历史评价 《春秋公羊传》之评价
《春秋谷梁传》之评价
《春秋左氏传》之评价
其他评价
个人荣誉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齐桓公
齐桓公(前716-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吕氏,姓姜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最小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吕小白与公子吕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编辑本段亲属及后裔资料
  姜小白是齐僖公禄甫之子,齐襄公姜诸儿之弟。齐桓公有十余子,有郑姬所生姜昭、公子刁(原名子姜),卫长君所生姜无诡,葛赢所生姜潘,密姬所生姜商,卫少君所生姜元。其中公子刁为齐桓公最为宠爱,因不是正夫人所生,而未立为储君,后来因桓公宠信竖刁,竖刁又为表达对桓公的忠心而自阉,桓公就把公子刁过继给竖刁,公子刁遂改姓为刁,名为姜。桓公病危时,竖刁作乱,桓公之子因权力斗争、及后来的宫廷斗争,几乎使桓公这脉香火断绝,刁姜力求自保,在齐国隐居下来后来在齐地繁衍成豪门大族,这支嫡长族人是齐桓公仅存至今的一脉香火,至今以传至85世孙刁 强(1993.2.08~ )。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称谓:齐桓公   姓名:姜姓吕氏,名小白,正史称吕小白。   在位时间:公元前685—前643年   描述:春秋时齐国第十六代国君   相关历史事件:管仲拜相、葵丘会盟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稳固了统治地位。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政敌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主政大夫。次年,不听管仲之劝,过高估计齐国军事实力,发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于长勺(今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继又联合宋国攻鲁,亦无功而还。遂采纳管仲提出的先内后外,富国强兵,以实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增强战争潜力。同时,出兵攻灭近邻小国,多次与诸侯会盟,用“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年),霸业始成。鉴于“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的形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3年)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进击令支、孤竹,获胜而还。此后出兵击败狄人,救邢于危难,助卫复国。   二十一年,率八国之师击破蔡军,进而伐楚,因见楚抵抗决心甚坚, 春秋时期形势图
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之会中,按兵修礼,假周王之命责楚,与楚妥协。后与诸侯平定王室内乱,多次抗击戎人扰周。周襄王二年(前651年),与周王卿士及诸侯会盟于葵丘,将霸业推向鼎盛。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竖刁、易牙、开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时,曾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刁等3人出宫,不然3人必然为乱。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复召3人回宫。其时,齐桓公年事已高,已面临立储之事。竖刁、易牙、开方极力主张立长子。后来齐桓公生病,竖刁、易牙他们为了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桓公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
编辑本段活动轨迹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等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会盟前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灭遂国后,齐桓公率兵杀向鲁国。鲁庄公请求免战,与齐结盟,齐桓公答应与鲁在柯地会盟。双方登坛尚未入座时,鲁庄公手下重臣曹沫从怀里拔出剑来,威逼齐桓公说:“鲁国力量小,齐国就经常欺负我们,与其屈辱地灭亡,不如拼死一搏!”管仲想救驾,却被左右拦住。齐桓公不得不答应了鲁庄公提出的齐、鲁以汶水为界的条件。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的失败教训了齐桓公,认识到轻举妄动的错误,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功败垂成。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齐桓公八年(前678年),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十二年(前674年),齐桓公出兵伐戎狄,没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赢得了齐桓公“保卫华夏、攘除夷狄”的好名声。齐桓公十五年(前671年),与鲁庄公在扈会盟。齐桓公十八年(前668年),齐国帮助鲁庄公伐徐。齐桓公十九年(前667年),在幽地会盟各国诸侯,齐桓公一直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盟。这就是历史上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壮举。而维护周朝王室的“一匡天下”行为,则是齐桓公最举世瞩目、永垂史册的功绩。   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山戎人大规模进攻北方燕国,燕庄公向与燕国接壤的齐国求援。齐桓公想到自己是诸侯盟主,有救援燕国的义务;且燕国若亡于山戎,唇亡而齿寒,齐国北部边境亦不得安宁,答应出兵救援。齐桓公在管仲陪同下,亲率大军讨伐山戎、拯救燕国。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撤围而去。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这样,齐桓公凭借人强马壮、军力强大,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征战,把山戎人打败,灭令支、孤竹两国,将新征辟的五百里土地全部交给燕庄公管理。齐桓公对燕庄公说:“你应该执行燕国开国之君召公时的国政,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时那样,按时向周天子纳贡。”燕庄公感激涕零,诺诺称是。在平定山戎之乱中,管仲展现了多方面的才能,使得劳师远征的齐国军队得以不占地利与人和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打败北方山戎以后,邢国遭到另一狄人部落的侵犯。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天,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邢、卫两国遭狄人洗劫后,均在齐桓公帮助下得以复国。   齐桓公营救燕、邢、卫三国的行为,令中原众诸侯震服,齐桓公的威望如日中天。在管仲的谋划下,齐桓公把“尊王攘夷”作为政治纲领,齐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牢固。卫文公于是歌咏《木瓜》之诗,感谢齐桓公救卫复国、再立宗庙之举:“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歌而三唱,要报答齐桓公对于卫国的恩德。   楚国崛起于江淮流域后,当年被周武王封为子爵的楚国国君,放弃“楚子”称号,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那时候,齐桓公的盟主地位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秋,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迫使楚国认错,答应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于是齐桓公和中原八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要求楚国向周天子称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贡献苞茅,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唐胡曾《召陵》诗云:“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胡曾还有一诗赞扬管仲筹划之功:“奄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齐侯,即齐桓公。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爵位为侯爵;但这些侯爵们在自己封国之内,自称公爵,号国公,如鲁庄公、齐桓公。   在管仲的策划下,齐桓公“会诸侯,讨不忠,伐叛逆”的诸多伟业都遵循一个标准,即一定要有利于齐国称霸诸侯的战略目标。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周惠王死后,齐桓公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   齐桓公济危扶困、“合诸侯、匡天下”的义举,为齐国带来了领土逐渐扩大的实际利益,客观上保卫了中原华夏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使齐桓公的业绩彪炳史册!笔者《齐桓公》诗云:“东周天子纲纪摧,桓公振臂救倾颓。九合诸侯匡天下,春秋首霸美名垂!”   齐桓公上述功绩与名望的背后,管仲治国安邦的雄才伟略则是齐国强盛的关键!曹操《短歌行》有言:“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曹操诗中说,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因为有管仲辅佐,使得民众至今仍能感受到管仲的恩惠,令孔子都衷心叹服。周天子赐给齐桓公周王朝祖庙中祭祀的胙肉,诏命齐桓公朝见天子可以不下拜;而齐桓公也懂得分寸,回复说天子近在咫尺,小白(齐桓公名小白)不敢不拜。曹操在歌咏齐桓公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向汉献帝表白自己的心迹: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丞相、魏王,接受皇室赐给的九锡之礼,可以带剑上殿而不拜皇帝;同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就是从齐桓公那里学来的,自己的心愿是学习齐桓公来约束天下诸侯、尊重天子权威。笔者《咏管仲》诗云:“射钩本为公子纠,谁知小白早绸缪。鲍叔乃是真知己,管仲韬略无人俦。桓公胸怀王者风,谦称仲父授国政;一匡九合春秋霸,至今犹说管子功。”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时逢内乱,惊险即位
  自太公吕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 齐桓公
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33载,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襄公嗣位,前功尽弃。襄公有庄僖称霸的野心,却无庄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他借助庄僖余威,大动干戈。征纪、伐郑、灭部、平郚。连绵战争既造难于邻国,亦消耗了自己。齐国呈现一幅忧凄的景象:成年男子当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残迈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妇女。昔日盛产谷米的田地里,如今长满了茂密的狗尾巴草。襄公荒淫无耻,长期与其妹文姜(鲁桓公夫人)私通,并谋杀鲁桓公,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襄公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   由上可知,襄公时期,朝纲失常,政局混乱,不得不靠滥杀稳定秩序了:襄公“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史记·齐太公世家》)。 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机,积有宿怨的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作乱,杀襄公而自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小白,俱连夜回赶。鲁国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当时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拜管为相,实行改革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 齐桓公
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一、政治方面   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国中设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每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每十轨为一里,里设里司。每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每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再为臣设三卿,工设三族,商设三乡,泽设三虞,山设三衡,加强管理。对于野,以三十家为一邑,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治理。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形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   二、军事方面   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为一伍,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二百人 管仲
为卒,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共三军,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另外,为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诉讼成功则要交一束箭。从此,齐国的兵器也渐渐充足起来。   三、经济方面   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从而提高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并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并在齐国各处设立“女闾”,将战犯或罪犯的寡妇充于其间,并抽以税收。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许多秦人、晋人慕名而来到齐国,大大地充实了齐国的国库。
东征西讨,开始称霸
  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另外,齐桓公还灭了郯、遂等小国。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

作者:齐树亭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04-11 14:29:3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