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7580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 文章节选bsp;《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科丛书》 总 序 管理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现象,并透过现象揭示管理活动的本质。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机制、方式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管理科学,一方面对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另一方面探索管理活动发展与完善的新途径,提出管理的新学说、新方法,给管理活动以理论指导和积极影响。管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管理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反映了人们对管理活动的机制、方式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 半个世纪以来,管理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综观其发展过程,有如下一些发展趋势。 1.管理科学的分化和综合 随着管理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与延伸、管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管理科学的内容日益丰富,管理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细。仅就属于微观经济管理的企业管理学来说,现在细分为许多更专门化的学科,如企业经营战略学、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企业质量管理学、企业设备管理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管理学、企业物资管理学,等等。管理科学的分化,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管理学科群。学科分类的细化,有助于对不同的管理领域和不同的管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专门的研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全面、系统地认识管理问题和把握管理活动的全局。因此,在管理学科分类细化的同时,管理科学的综合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例如,过去人们对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往往分 别地进行研究,现在则是用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对经济、科技、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战略与规划进行综合的研究,出现了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学。除此之外,许多人还撇开具体的领域、部门、行业和专业,对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者,或者管理发展史、管理的未来等进行综合的研究,并发展了相应的管理学科。 2.管理科学和其他科学的交叉发展 各门学科的交叉发展是20世纪后期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出现了管理经济学,如企业管理经济学、教育管理经济学、科技管理经济学等等;管理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出现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出现了运筹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出现了管理信息学和信息管理学;管理科学和哲学的交叉出现了管理哲学。交叉科学的产生,大大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给管理科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管理科学同其他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并不是人们主观的随意的捏合,而是管理这种事物和其他事物客观上存在着固有的联系,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增强,发现了这种固有联系,“拆除”了阻隔两个(或三个)学科相通的“围墙”,于是交叉学科便应运而生。 交叉的管理学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但是它们一般还不成熟、不完善,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开展研究工作,逐步充实和完善。 3.管理科学的数量化 管理科学的数量化是20世纪下半叶管理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管理科学的数量化,一方面是管理实践,特别是管理决策科学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应用数学、运筹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的发展为管理科学的数量化创造了必要条件。线性代数用于任务和资源利用优化的规划,产生了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用于不确定性决策,发展了风险决策方法;模糊数学用于不确定性决策,产生了模糊决策方法;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设备的可靠性工程以及各种服务的排队论方法是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数学基础之上的。 在管理科学研究中,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已成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数学模型和模拟技术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 管理涉及的因素较多、比较复杂,建立和应用数学模型有较大的难度和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人数众多的管理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不断的努力,必将把管理科学数量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管理科学的理论化和实用化 当代管理科学向着理论化和实用化两极发展。大量的管理实践为管理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应用数学、运筹学的发展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随着管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管理科学的内容中,经验的成分在减少,理论的成分在增加;粗放的内容在减少,精确的内容在增加。 管理科学实用化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应用数学、运筹学、模拟技术、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的发展为管理科学实用化提供有利条件。管理科学实用化突出地表现在大量现代化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管理科学实用化还表现在大量管理案例的总结和研究,以及经验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5.管理科学理论的多样化和相互沟通与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社会组织管理范围广泛性、变化复杂性的大大增强、管理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以及以管理教育、管理研究、管理咨询为职业的一批专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促使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 局面,其中,比较重要的学派有: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等等。管理学家孑L茨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管理理论呢?那是因为管理本身是复杂的,管理包含着多种的管理要素、管理职能,具有多种特性,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将不同的管理要素、管理职能、管理特性作为侧重点来认识管理和解释管理的本质,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 . 行为科学学派认为管理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行为,而人的行为是有动机、受激励的;管理科学学派强调管理是科学而不是经验,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定量地解决管理优化问题;社会系统学派认为一切组织都是社会系统,应当重视组织的协作和平衡,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复杂多变,管理只能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成是组织中人群工作的过程,应当通过分析过程确定管理的职能、原理和原则;经验学派十分看重管理经验,以总结经验为研究对象,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成功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系统管理学派是把一切社会组织均看成是一个系统,并依据系统理论认识组织,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方法构建和管理组织。 管理科学的理论一方面走向多样化,另一方面又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后起的学派抨击前期学派的片面性,同时又吸取前期学派的成果,发展出新的理论;同期的理论也相互吸收他派的成果,使自己的理论逐步完善。管理科学理论正是在这种学派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走向成熟。 6.管理科学的人文化 管理科学的人文化,就是管理科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和企业文化的作用。管理学家把人本原理(或人本管理 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因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对财、物的管理必须通过人去完成,在管理对象的全部要素和管理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这正是人本管理原理指导管理实践的基本思路。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原理的主要观点是: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充分发展和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换言之,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为了人,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企业文化是一个包含企业群体的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企业经营哲学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等内涵的复合体。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在日、美企业经营管理的比较研究中,他们发现在日本许多经营最成功的企业中,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和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过去所忽视的那些与人的创造、革新潜力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西方管理理论从见物不见人到重视人、从忽视人到发挥人在生产经营中主体作用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 企业文化管理以人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群体价值观的共识为核心,它包括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企业文化理论体现了人们对企业管理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轨迹。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形势,对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这不仅会推动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给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管理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21世纪管理实践中产生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总结和研究,实现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紧<节选内容>=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加快我国的管理现代化进程。 本套丛书正是探索新世纪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丛林,丛书的选题首先是针对管理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切合当前或未来管理实践中所提出的课题;其次,尽可能充分利用作者的专长和已有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对于丛书的体系和内容,我们力求做到系统、正确、科学、先进和新颖。本丛书由于作者能力的限制,我们未必能圆满地实现上述要求。 实现我国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使中国的管理科学步人世界先进行列,是每一个中国管理理论研究者与管理实践工作者的使命。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也是中国管理理论大军的一个分支,编写和出版这套管理丛书,其用意在于为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发挥积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我们相信,通过全国管理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工作者的奋发图强与努力工作,我国管理现代化事业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前言 众所周知,石油工业是世界性的能源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到目前为止已探明的煤炭、原油、天然气储量分别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1%、2.4%、L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其中,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2.5%,石油资源为17.1%,天然气为13.2%。按单位国土面积计算,我国石油、天然气平均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丰度值的57%和45%,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而与匮乏的资源供给量相反的是,我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地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丰洋,2003),现有的石油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l临着国内能源快速提升的巨大需求压力和供需失衡的巨大挑战,石油的年进口量和对外的依存度不断增加。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由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的供求缺口不断增大。据统计,2001年中国净进口原油5 270.47×104t,净进口成品油1 220.95×104t,净进口液化石油气486.98×104t,三者合计高达6 978.4×104t,这一数量约占当年中国石油能源消耗量的1/3(田春荣,2002)。2003年之后,中国进口原油与成品油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进口原油量合计为8 364.70×104t,预计2010年达到L 16×10。t至1.26×108t(夏义善,2002)。有关专家指出,当一个国家石油进口量超过5 000×104t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到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而早在2000年中国石油工业进口量就已超过5 000×104t。因此,发现新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采收率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节选内容>=台上的地位以及子孙后代的能源战略问题。 为此,我国及时调整了资源的战略举措,初步形成了“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战略格局(葛家理,1998),在大力开展国内陆地和海洋油气勘探,力争发现一批大型油气田的同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寻找合作伙伴,扩大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权益产量。这一战略举措的实施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在海外生产原油2 000多万吨,获份额油900多万吨,2005年份额油提高到1 500×104t(陈云千,2005;翟光明,2002)。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分别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和内地成功上市,石油价格也已经全面与国际接轨,国际国内的政府机构、证券督管部门和个人投资者对石油储量的经济信息披露和信息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全面地对石油储量进行经济评价并使评价结果符合国际通行的贯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孙文盛,2004)。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石油储量评价的关注程度,探明未开发油田的原始可采储量和探明已开发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既是上市石油公司制定发展规划的物质基础,又是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上的评估公司对石油储量的评估均集中于探明储量,而探明储量包括探明未开发储量和探明已开发的剩余可采储量两种类型。因此,本书对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研究的重点也放在探明未开发储量和探明已开发的剩余可采储量上。重点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对探明未开发油区,以传统的贴现现金流一净现流(DCF—NPV)为基础,考虑原油价格的波动性、石油产量的递减性、开发成本的递增性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实际情况,赋予原油价格和开发成本固定的变化率,将项目经济寿命期划分为勘探开发期、产量上升期、稳产期、减产期四个阶段,按四个阶段建立相应的DCF—NPV拓<节选内容>=展模型。建立的拓展模型不仅体现了传统计算方法已有的资金时间价值特性,而且动态地体现了价格、成本、产量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子的变化对经济效益结果的影响。实证分析证明,运用建立的拓展模型计算的结果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可解释性,且建立的模型兼具理论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2)对探明已开发油区,主要研究剩余储量的经济可采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静态盈亏平衡分析,为此本书建立了“经济下限产量”和“经济下限储量”的概念,并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在经济下限产量确定中的作用,建立了基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实证分析证明,建立的动态盈亏平衡模型较静态盈亏平衡模型更具实际意义,计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状况,更具风险防范能力。 (3)对不同的油区而言,经济下限产量和经济下限储量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值,而应是动态变化的,其动态性既体现在资金时间价值上,即折现率的变化和寿命期的变化导致经济下限产量变化,但这些因子本身不是经常波动的,如折现率,该值由相关部门确定,一旦确定,在一段时期内是固定值,不能随意变动。所以资金时间价值反映的经济下限产量的动态性只是动态性特点的部分体现,更多情况下,经济下限产量的动态性要通过其他因子反映出来。本书主要分析了影响经济下限产量的两大类共五种主要因子:第一类是外部因子(人为因素),即原油价格;第二类是内部因子(由资源本身赋存特点决定,属非人为因素),包括储层深度、油藏面积、采收率以及投资额,其中以前三种因子为主要研究对象。本书以软计算——BP人工神经网络法为分析方法,以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经济下限产量(经济下限储量)与以上因子之间的单因子映射关系模型和多因子映射关系模型,并运用实例作实证分析。建立的模型不仅可用来预测经济下限产量,而且可用于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4)前述三项研究内容主要从微观上研究油田的某区块,该区块可以是新发现的油区,也可以是老油区,经济评价结果无论是储量的<节选内容>=价值大小还是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产量)大小都可作为石油企业对某一微观油区的决策依据。而从宏观上来看,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石油企业无论是制定长期规划还是短期开采计划,都应该制定每年(甚至未来若干年)的整个企业石油产量计划。本书以最近邻径向基网络一马尔可夫(RBFNN—Markov)为基本方法,以我国某油田为实证研究对象,拟合出油田2006—2010年连续五年的石油年产量。 本书是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加工而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油储层管理中软计算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No.70573101)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姚书振教授、前副校长杨昌明教授、副校长成金华教授、管理学院院长严良教授、资源学院胡明安教授、管理学院余敬教授等多位专家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在此深表谢意。同时要特别感谢江汉石油管理局综合计划处赵云涛、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正是他们的帮助才使本书得以按时问世。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恳请同仁不吝赐教。 著者 2007年6月第四章 探明未开发储量动态经济 评价研究 在前述诸多种计算石油储量市场价值的经济评价方法中,无论是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国际上(尤其是西方国家)对各种方法的偏好程度角度,基于现金流量的贴现价值评估方法(DCF—NPV)无疑更加科学、合理。但该理论模型在具体运用于石油工业这个特定的行业时应充分考虑该行业的特点,以使理论与实际的可操作性结合得更紧密。 第一节 石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一、石油价格的波动性 石油储量价值是构成油气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油气价格得到补偿,因此,油气储量价值与油价有很密切的关系。从国际石油储量交易来看,油气价格波动相当频繁,石油储量价值随油价的升高而升高,随油价的下跌而下跌。石油的市场价格变化受许多因素的支配,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结果。促使国际石油价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1.供求关系是国际石油价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考察石油价格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不难发现,油价波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每次油价的飚升,世界经济增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Holetting,1993)。 2.政治因素的影响加剧了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至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政治因素在石油价格波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输出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关系都会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油价。 3.OPEC组织国家之间的博弈影响着石油价格的波动 由于世界石油的探明储量分布不均,且大部分集中在海湾地区, 以及石油生产、消费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处于 寡头垄断状态。经过历史上石油价格惨跌的教训后,OPEC组织对 世界石油价格达成了一致共识,要将世界石油价格保持在一个有利 于石油输出国利益的价位上来,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态势使得石油 价格有时偏离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供需价格(Salant,1976)。 4.世界环境保护对C02排放的限制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限制CO2排 放对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于1992年在日本签署了《京都议定 书》这一限制全球C02排放的法律性文件。由于单位热效煤较石油 产生的C02为多,再加上目前对C02的处理还没有一个经济高效的 技术,所以就使得煤和石油的相对环境价格发生变化,迫使能源消费 大国自然地把一次能源消费的目光转向石油。 此外,其他诸多因素如人们的心理因素、国际期货市场的炒作等 对国际石油价格都会产生冲击。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油价受政府控制,直至1998 年才开始了与国际油价接轨的改革历程。1998年6月,为配合中石 油、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改革和重组,增强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 的竞争能力,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我国对原油、成品 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了单一政府定价的模式,开始 实行国内原油与国际原油价格联动的方式,国内原油价格进一步向 国际油价靠拢。图4—1为占国内市场产量40%左右的大庆原油与国际三大原油之一的Brent原油1997年至2003年底的现货年价格走势图。 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价格机制正沿着市场化的道路迈进。但现阶段还只是市场化道路中的一个阶段,虽然政府不再参与价格的制定或部分参与价格的制定,但目前国内的石油价格还不是主要由参与我国石油市场的个体供需所决定,因此,我国石油价格机制市场化的任务还没有结束,与国际市场接轨尚有差距。
作者:60.168.12.*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06-21 15:39:43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