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7536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郸城白马麻糖村甜蜜传承三百年 本报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徐松 文/图 “形似玉筷白似璧,脆如凌雪甜如蜜。”这是古诗人对郸城县白马镇刁楼村麻糖的赞誉。刁楼麻糖,发源于清康熙年间,起初由红薯熬成糖稀冷却,蘸上芝麻增加香味而得名,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后经研制将主要原料改为大米或糯米。刁楼村也由于村民都会做麻糖,而被誉为麻糖村。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麻糖艺师渐渐选择其他职业,导致此项技艺濒临失传。 麻糖,是一种甜点 史料记载,麻糖以精选糯米或大米、芝麻、白糖为原料,并拌以桂花、大麦芽等成分精制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脆的独特风味而远近闻名,曾是清朝贡品,是盛行百年的甜点。 如果想深入了解麻糖,就不得不提世代做麻糖、被拟定为“刁楼麻糖”传承人的刁奎昌。刁奎昌,49岁,刁家第11世麻糖传人,16岁随父学业至今。 据介绍,清康熙年间,刁楼村盛产红薯,村民天天变着花样吃红薯。有一次,刁家人用水煮红薯时煮得时间太长了,将锅里的红薯熬成了稀糊,他们认为不能吃了,就从锅里挖出来倒掉。孰料,出锅的稀糊遇冷后变成硬块儿,孩子们拿起一吃要比煮红薯更甜。从此,刁楼村民开始流传制作红薯糖。为了便于入口食用,村民在冷却之前把大块儿糖拉成长条,便称之为“糖棍子”,后来细心的人把芝麻撒在糖棍子上增加香甜味道,麻糖便诞生了。每逢中秋、春节,刁楼村民在招待宾客时,麻糖成为不可或缺的甜点。 刁楼村民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红薯麻糖过于坚硬,不利于老年人食用,经过他们研究,把主要原料改成了大米或糯米,制成的麻糖更为酥脆,一直延续至今。 麻糖,是一项产业 刁楼村是郸城县的东大门,与安徽省接壤,省道329线穿村而过,向东直达上海,距京九线不足100公里。刁楼麻糖,在白马镇政府的引导下,凭借交通便捷的优势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前往采访刚走进刁楼村,就感受到了富足的气息。在麻糖传承人刁奎昌家,每班12人的麻糖生产线24小时忙碌不停,在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熬糖车间,工人们穿着短裤依然大汗淋漓;在半成品车间,软得像拉面一样的胶糖经过10秒钟的冷却,就变成酥脆的糖棍;经过切段、蘸芝麻便可包装出厂了。 记者了解到,在刁楼麻糖最为鼎盛时期,全村100多户居民有13家麻糖工厂,每户至少有一人会做麻糖,有的全家都是麻糖工人;受刁楼村辐射带动,白马镇冠名“刁楼麻糖”的制作企业达40多家,刁楼麻糖远销安徽、上海、北京等全国20多个省市。 麻糖,是非遗瑰宝 由于麻糖是冬季食品,生产季节性强,技术含量高,制作车间条件艰苦,加之许多外出的农民工冬季无法返乡,目前白马镇麻糖生产企业只剩11家,刁楼村只剩4家;麻糖企业老板也大多不舍得让下一代再干这样的苦力活,大多没有培养传人。虽然刁楼麻糖生产销售形势现在还很好,但是,生产车间几乎没有年轻人的身影,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刁奎昌则不一样,他16岁跟着爷爷刁国贤、父亲刁崇义学艺,20岁出师担纲主力,并吸收村内麻糖技术骨干按照股份制经营,将企业逐渐壮大。刁奎昌全力保护从老祖宗手里接过的接力棒,在大儿子刁庆增10岁时就开始培养他学习麻糖制作工艺,不料孩子手臂被糖稀严重烫伤。即便如此,刁庆增仍然坚持学艺、技成出师,今年已22岁的刁庆增已经可以担纲主职,成为刁家第12世麻糖传人。 2010年,为了传承发扬这一传统工艺,该县文化部门正式将“刁楼麻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刁奎昌为非遗传承人,并逐级向上级部门申报。河南日报农村版2011年3月2日
作者:60.168.3.*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07-23 18:48:25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