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7536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春访王屯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应朋友之邀到安福洲湖王屯村寻古探幽。 汽车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行驶,两旁青山秀水,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那金黄的油菜花,像金色的霞,格外耀眼,透过车窗缝钻进的香味儿,熏得人醉。 朋友介绍,王屯村原名叫沙洲村,住着彭、王、刘、曾等几姓,分为沙洲、窗下、上圃、下圃、前门几团。说起王屯村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隋朝末年,鄱阳人林士宏与同乡操师乞,举兵起义,占领江西大半,在赣州称帝,国号为“楚”。唐初,遭到镇压,林士宏率残部屯守安福洲湖沙洲一带,兵败后,病死山中,沙洲因帝王屯兵而得名。进入王屯,那一排排数百年的老柏树,像一位位列队的哨兵,迎接着八方来客,诉说着王屯的兴衰……一进村口,一座不大的“保黎庙”,赫然呈现在眼前,供台上供奉着土地、财神、梅山、判官等大小十几尊菩萨。庙门两边一幅楹联:“山拥翠屏兹厚福,水环玉带普恩波”。进门的屋柱上写着:“古今同德庙祀永崇,保障兹土黎民时雍”,供台两边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横披:“纳民寿域”。点出了该庙的环境作用,祈求菩萨与民同忧同乐,保一方平安。 进入村内,由王氏宗祠改建的“王屯小学”校牌尚存,墙壁上的“扫盲识字牌”还未脱落,仿佛小学生还在午休。此时已是人去屋空,昨日遗梦了…… 沙洲的王氏,那可是了不起的科第世家,明清两代出了7位进士。清同治乙丑科进士王邦玺,是光绪帝师,多次受到慈禧太后召见,晚年回乡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工作,其长子伯兰,次子仲兰,一为举人,一为贡元;一个研究农林开发,一个任复真学堂校长,其曾孙礼锡乃一代文豪,爱国诗人、学者、国民外交家,“作家战地访问团”团长,38岁客死在抗日前线。王家的宅第已无人居住,虽有些破旧,但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3年前普查文物时,见到的那位毕生守护此宅的王老师已驾鹤西归了,那块他手书的“翰林公出生此屋”的木匾也不翼而飞了,屋里一片狼藉,让人看后有种说不出的感慨,真想为他哭一场…… 翰林公王邦玺在大门对面照壁题写的对联“堂构敢云恢旧绪,耕桑且喜息开身”,横披“万福来崇”的字迹依旧,可已是物是人非了。 穿过一栋栋破旧的老宅,临马路边的则是一幢幢西式洋房。生活好了,百姓富裕了,留给我们儿时的记忆能有多少?我们一行五人,沿着一条由北向南蜿蜒的公路,向王屯村的腹部前进。路旁的一座“大和宫”,映着眼帘;宫里供着几尊不知名的菩萨,墙壁上的楹联因年久剥蚀看不清楚,但宫外的几株千年古樟,依然翠如华盖,显着勃勃生机,仿佛向人们倾诉着“大和宫”的历史…… 上圃乃彭氏的聚居之地。 盛情的朋友家就住在村中间的金陵彭氏宗祠旁。金陵彭氏宗祠又叫萃秀堂。堂前有一坊门廊屋,中间大门青石门框,两旁有一对石狮,张牙舞爪,颇具威严。廊屋墙壁背后的上方有“华秀流芳”“凤起”“蛟腾”几个苍古之字,坊门廊柱上镌刻两副对联:“理学法曹第,司成总宪家”、“柱史家声旧,徵君世泽长”。一、道出了金陵彭氏的源流;二、以理学传家,出了法曹、总宪、柱史等官员。 彭云,字构云,号徵君,为金陵彭氏的一世祖,二世祖彭滋,三世祖彭仪,四世祖为彭彝,五世祖彭嵩,六世祖彭彦祯,七世祖彭师(慕)庆,八世祖彭允郛,九世祖彭文褒,十世祖彭儒颐。现在安福王屯、大湾、南冈、荆山、南村、东谷、砻上等地的彭氏均为彭儒颐之苗裔。来上圃开基的彭仕新(号良三)是彭嵩的十六世孙。相传元末明初,因战乱流徙王屯上圃定居的彭仕新,是一个烧陶窑的窑匠出身。 明代中期至清末,彭氏缵缨纷呈,人才辈出。明万历三十四年中乡试亚魁的彭弼薇,字了庵,南京刑部主政,著有《阳华集》、《湫宜诗集》。进士彭参,字敕甫,福建道监察御史。彭题,号凤楼,道光二十年乡举,著有《凤楼存稿》。举人彭英,字矩发,南京国子监监丞。举人彭国器,字环冲,苏松正教。彭九愿,字樨登,两广总督。彭九亮,字吾匏,赣州学正。邑庠理学名家彭湘,字雪莲,参与创办了复真书院,并与理学家邹德溥等讲学其中。彭万里,字翔如,广东南海令。岁贡彭彦之,廪生彭照乾及忠心报国“御寇有功“的广东布政使彭麟以及彭堉等数十位历史文化名人。明代曾有彭氏一家12个孙中,9位高中皇榜,一时乡里引以为荣,以其为教子育人的楷模。时至今天,王屯一村仍有大中专生、硕士、博士100多位,可谓“祖德流长”。 从金陵彭氏宗祠往村东走,有一座在遗址上重建的“青龙古庙”。庙里香烟缭绕,鱼鼓之声不绝于耳。据朋友介绍,村西原有一“白虎祠”与青龙古庙相对,可惜两处名胜均毁于上世纪50年代、2006年。村中一位著书立说的彭竞华老师,为青龙古庙题写的两副新楹联让人感慨。大门:“前映红枫汲南山精华永毓金排灵气,右伴白虎结神兽营垒重振古村雄威。”天井屋柱:“鼓声宏远弘扬上圃千秋文化,香烟氤氲荫泽良三万代子孙。” 顺着村中卵石铺就的紫阶小道来到了“三王祠”,三王祠大门的一副嵌字联,让人浮想联翩:“三锡用加荣膺宠命,王章未坠永载威灵”。三王菩萨被供在内供台中,只有透过隔窗,才能见诸尊容。热情的祠主,让我们欣赏了抬菩萨的木轿和清同光年间有铭文的三顶菩萨银帽和几件破旧的衣袍。 时至黄昏,游兴未尽,朋友又带我们来到青龙古庙前的彭氏大祠参观,大祠位于青冈山脚下,前后左右,十分开阔,青冈山象一条蜇伏的巨龙,头朝着大祠。相传南朝安成郡王桓修,死后葬于山中。大祠高大、宏伟,三个大门,门前有廊,三进二天井,青砖黛瓦,马头墙,虽然破败,已难寻原来的模样,但它的气势着实让人敬畏。墙壁上到处是“文革”后期的标语和人物画,原来它还是一所村办中学。 陪同的朋友向我们讲述了大祠的故事:1930年到1931年,肖克领导的红军经常在王屯一带活动,其中有一个连驻扎在大祠内,当时村中的彭计昌(又名彭海滨,正军职),彭雁秋、彭义秋、王善方、王春先等参加了红军,中洲村的王志和、康金寿,毛田村的毛少先(建国后晋升为少将)他们都参加这个部队。王屯王善方随部队到了吉安的永和,后因病回家。彭雁秋牺牲在本县洋门乡。王金寿曾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会委员,后遭本村反动分子暗杀,抛尸于村尾塘中,割下的耳朵挂在大祠门上,此塘后被乡人称为“水鬼塘”。 一位陪同我们的中学老师说:“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在大祠内,经常有一些头上身上绑着白布的,只剩两只眼睛,在统一的号令下,木偶似地活动的似人非人的人,样子滑稽而诡秘,且一般都是晚上出没,至今仍无法破解此谜,以至小时候联想到大门上挂着的耳朵和“水鬼塘”,就连大白天我们小孩子也不也轻易踏进大祠一步。”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一直在狐疑,到笔者下笔时写此文时,方悟着这是一个红色的故事。可能是一群红军伤员,在大祠里养伤,利用晚间出来活动康复。一是红军纪律严明,不打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二是为了保密,制造出一些神秘气氛,便于休养生息,不被敌人发觉。 难怪王屯村的老宅上,至今仍能发现红军标语:“优待白军俘虏”、“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消灭军阀”、“欢迎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特别是在“大夫第”围墙上刷写的反手字:“欢迎白军……”和“消灭军阀”耐人寻味……在朋友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才觉得有点累了。此时,朋友的父母准备了一桌特别丰盛的晚宴,还请来了村里的几个长者,大家一同叙谈。安福南乡乡情浓郁,朋友的父母把过春节,来了最尊贵的客人,才上的土鸡、蹄膀、膳鱼、新鲜竹笋、野山蕨等十五道大菜和陈年老醐都上了,还一口气说十几句:“冒作那个准备?”让我们感到盛情难却,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不觉,时间到了晚上九点,除司机清醒外,全桌的人几乎都有几分醉意。该是我们告辞的时候了,朋友的父母象亲人似的抓住了我们的手,难舍难分,用手电为我们送行,并邀请我们下次再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王屯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那么多的红色故事,有那么美的自然环境,有那么好的乡亲,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将有代表意义的建筑进行修复,打造好这个集红绿古为一身秀美乡村,为安福的和谐发展作贡献。 我在心底里记住了这村、这人、这情.....
作者:60.168.18.* 回复:2 发表时间:2012-07-27 15:39:57
春 访 田 心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清明节的前一天,应朋友之邀,到安福县瓜畲乡的田心去踏青。久雨乍晴的远峰,层峦叠嶂,翠满青山;路边油菜花谢了,胖乎乎、嫩绿绿的菜荚,像婴儿的小手,随风摆动,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田野里到处都是劳作的身影,挖圳修塍的,耖耙翻土的,抛撒谷种的,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朋友的老家,坐西朝东,掩映在小溪边的树林中,古朴幽静。硕大的院落,地面全部用卵石铺成,散水系统也独具匠心。这是一栋百年老宅,两个大门朝正东方向。北面的大门门楣做工精细,十分考究,嵌着青石板刻制的“进士第”匾额,南面大门门楣上则嵌着“司马第”匾额。我在博物馆谋差,对“进士”呀、“司马”呀,常有些接触。看到这几个字,就知朋友家祖上一定出过出类拔萃的人物。抱着好奇心,探访朋友的兄长,他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农家子弟出身的刘榆生高中进士,任过湖南永顺、清泉等6县知县,享受“司马”级待遇,是一位饱学之士。为了光耀门庭,在永顺任职的刘知县,差人营造了这片宅第,分给两个儿子。自己就在永顺另开基业,将他乡当故乡了。朋友是刘知县的六世孙,一恢复高考,出身贫赛的他就考进了大学,当了一名人民教师。“进士第”三直,厅堂内的长方形藻井云龙飞腾,栩栩如生,花窗隔扇,雕刻十分精美,有快鹿衔灵芝、仙鹤立松、丹凤朝阳、喜鹊闹梅等吉祥图案。地面用22公分见方的方砖铺就,厅堂正中有一块方砖,要比地面低3公分,这个点恰好是前后左右的中心,好耐人寻味哟!因朋友的另一位嫂嫂不在家,不能一睹“司马第”内的尊容,朋友说内部结构和雕刻工艺与“进士第”如出一辙。朋友返乡兼有祭扫祖茔之责,他到坟头上铲草、培土,悲发哀思去了。我就拿着“尼康”相机在村中转悠一番。“咔嚓!”一张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在田心刘氏宗祠上写的“拥护红军”4个1米见方的大字被摄下了。原来村后不远处有一座高山,是安福瓜畲与吉安油田相交的分水岭,当年红军游击队曾在这里打土豪、搞给养,还曾“奇袭油田”呢!又一张80×100公分见方的几何形石窗棂被摄下了,这是我编《庐陵石窗》一书中所没有的。它在一栋旧屋阁楼层的墙角上,不太易被人发现,却让我这个有心人收入相机,心中好一阵兴奋。初春的太阳照耀下,二三位挑着土箕下肥的少女脸色红润,精神抖擞,浑身充满青春气息,不由得令我摁下了快门……大约1点半了,肚子开始唱空城计了,主人还没来叫吃午饭,我索性与村中大人、小孩随意聊聊。知道这个小村中竟有好多广东棚民、湖南移民、上海垦民、浙江、河南难民……他们从南北西东聚集在这里,共同开垦耕耘着这片多情的热土。招待我们吃午饭的主人是朋友的侄儿,这是个烟酒不沾的小伙子。他吩咐爱人杀了一只吃“农村粮”的土鸡,临时网了一条草鱼,桌上还摆着腊肉、鸡蛋、白菜、豆芽、蕨条,一壶泛着暗红色的陈年冬酒。朋友先为我舀了满满一碗鸡肉汤,一个劲儿给我解释吃午饭晚的原因。也许真是太饿的缘故,这碗鸡汤喝下肚,到我拿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仿佛口齿间还散发出醉人的香味儿呢!三杯水酒下肚,浓情的劝酒辞令,让我酒不醉人人自醉。吃罢饭,我向朋友提出想看看族谱,他领我去到年纪不太大的族长公家,说明来意,族长公捧出一本民国十五年修的老谱和一套刚修的新谱,让我浏览。啊!一世祖长沙定王刘发,二世祖安成侯刘苍,三世祖金侯刘自当,四世祖刘寿光袭侯爵,刘己颖州(安福唐时称颖州)知州、刘鼎吉州太守,开基祖刘彦徽由本邑东冈山庄迁瓜畲田心……还有宋代胡文质、王器远,明代的曾棨、夏言、吴节、彭礼、刘钺、邹元标,清代的饶学曙等名人写的16篇序跋,真让人大饱眼福。我觉得这族谱很有研究价值,经族长公同意,我决定带回去仔细看看。太阳西斜,带着满心的喜悦,我们踏上了归途…… 吃 新 骄阳似火的七月,正是禾熟瓜香的时节,应朋友之约,我到安福县洲湖镇中洲村“吃新”。我们一行六人包乘“面的”到了王先生的家。王先生上有年近七旬老母,下有独子在北京武警某部服役,一幢老屋、一栋新居,看上去家庭殷实,其乐融融。主人热情地为我们端来了清茶,茶水中泡着腌制晒干的“黄条萝卜”、盐姜、还有炒黄豆和花生。因未到午饭时间,我去村中转转、拍照,另一位迫不及待地找了根渔杆去钓鱼,其他四人打“拖拉机”钻桌子。村头挺立着一棵干枯心空的古樟,它居然长出翠绿的枝芽,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村庄的枯荣……村庄位于陈山河南边,地势低洼平坦,沟塘纵横,田陌交错。像一艘绿船停泊在河边,这大概是“中洲”村名的出处吧。村中一幢长约40米、宽约20米、高约8米的高大宅第,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它那廊庑式大门,门楣上方雕刻精美的两个藻井,还有那黑底金字的“中洲五房祠”。我从锁着的大门缝里往里瞧,哇!屋柱林立,雕梁画栋,还有一个好大的开井呢。“五房祠”后,一排古宅,全是青石门框、石雕窗户。第一栋的大门上方用樟板精刻着“大夫第”三个字,镶在门垛中央,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它却记载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古宅的墙上还依稀写着“打土豪、分田地”、“红色警卫营”等字样。正当我琢磨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走出门来,打量着我。我向老者说明寻古觅真来意后,老人说:“我们村里出了一位将军哩!”说话中无不透着骄傲。“将军是谁呀?!”我惊讶地问。“王元和呀!”我在博物馆工作过,知道王元和将军的一些情况:王元和,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任过天津警备区政委,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正在此时,鞭炮声大作,整个村庄沸腾了,我不知何故。老者看着迷茫的我,连忙释疑说:“过年、吃新,今天9号是吃新节呀,到屋里喝杯南乡老冬酒吧。”我恍然大悟,其实我真是来吃新的。我背好相机,看看表,该是午饭时间了。我怕耽误大家就餐,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走。咦!家家户户焚香、放鞭炮,还有人念念有词在门口做祭礼!一个十八、九岁的后生端着一个米筛,上面盛着斋饭、几块扣肉和鱼、酒等物,面朝东方,毕恭毕敬示意三下,一位他母亲模样的中年妇女点燃三根香,拜了三拜,然后燃放鞭炮进屋去了。快到王先生家时,看见一个四十七、八岁的妇女,用篮子提着祭品,在一块空田的四角,拜天拜地,虔诚得像个教徒,我赶忙取出相机,抢拍了几张。此刻,从那妇女身后的一片荆棘中,走出一位提着祭品的老头。流火的七月,还有如此隆重的节日,而且只有安福南乡片的几个乡镇,作兴这个节日,我好迷惑。带着疑团我走进了王家大门。哇呀!大圆桌上,摆满好菜:清蒸安福火腿、清蒸鸡、红椒鱼块、红烧肉、泥鳅火腿汤、红烧鸭、南乡猪蹄膀……我数数有十二道菜,可是没有一样时令蔬菜,油得几位城里人直喝茶。桌上放着“金圣”烟,啤酒随意喝。主人还拿出藏了几年的头道谷烧酒,让我们品尝,我抿了一口,好辣,直刺喉咙,起码也有60度吧。酒足饭饱之后,主人又切了一个内瓤红彤彤的大西瓜,供我们消暑。饭后坐下闲聊,我好奇与主人攀谈——吃新节,只有安福南乡几个乡镇流传,它的内涵:是祈求五谷丰登,庆贺开镰收割。没有固定的日子,视禾成熟情况,约定俗成。这个节是农民一年中最辛苦的开始,这顿饭是出征前的饯行酒……翻了不少史料,关于吃新节的出处,不得其解。它可能源于古代楚国士兵出征,因为安福南乡土话是古楚话的方言岛,南乡的先民也大都源于湘、鄂、豫等地。我们一行踏上了归途,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稻谷,仿佛向我们点头告别,我从心底里记住了这村、这水、这人……
作者:刁品安 发表时间:2012-07-27 15:41:31
刁山景:安福孔庙 安福孔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2年),元代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 1年)知县俞夔修大成殿、两庑二十四间、戟门、明伦堂、棂星门、日新时习二斋,库房、馔堂、 神厨、牲房、儒林门、殿前泮池石桥皆重新修之,教谕厅在堂后,邹守益有记,这是规模较大的一 次修缮。至明末又毁于兵燹,仅存大成殿。明、清两代皇帝钦定了天下孔庙的建筑样式,安福孔庙 的建筑便完全仿皇宫规制。安福孔庙所有重要建筑均以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它利用层迭推进 的门阙、津桥、院落来丰富空间的变化,借以突出尊崇孔子的主题。从青云桥入,穿棂星门,登圜 桥,至大成门,始可进孔庙。大成门,牌楼重檐、歇山顶,气宇轩昂,内外有大回廊,左为名宦祠 ,右为乡贤祠相连。大成门内两边为东西两庑,硬山顶,体现出江南庭院的建筑风格。大成殿高1 3米,宽2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宝葫芦、鱼吻镇脊,龙舌吐丹,翘角飞檐,显 得雄浑大度。大成门、大成殿前各有两根红石镂空云龙盘柱,纹样优美、流畅,雕刻玲珑剔透,刀 法刚劲有力。大成殿系台梁框架结构,三段式建筑,即台基、柱拱、大屋顶。殿中露台既是祭孔歌 舞之地,又易排水,可防止殿中木构件腐朽,使得整座孔庙更现稳定、崇高。粗大的木柱、石柱与 荷花似的斗拱是孔庙艺术装饰的特色。南方天气湿润,壁画少见,但安福孔庙梁枋上绘有绚丽的彩 画,凡人物山川、花鸟虫鱼,无所不有;特别是梁准上的“雀替”,用整块樟木雕凿成和合二仙、 财神、八仙等,既增添了美感,又增强了支撑力,可谓独具匠心。修葺后的安福孔庙增塑了孔子、 孟子、荀子以及20位安福历代文化名人先贤塑像。金光闪烁的孔子像居大殿中心,身高九尺六寸 ,腰大十围,其生动的造型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1996年孔庙修复后,在此设立了县博物馆 ,布置了《可爱的安福》永久性展览,系统地介绍安福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建县至今的辉煌历史, 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人文景观、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以及农业、林业、工商、商贸、 邮电、文体卫生、科学技术等详细情况。2000年9月县文物部门又将征集到的碑碣墓志、石翁仲、镇墓兽集中在一起,建成一座石雕馆,接待各界人士参观。
作者:60.168.18.* 发表时间:2012-07-27 15:42:50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