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  

03-09

256746次

4人

5个

79个

1728人

165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给入滇黔始祖葛覃后裔中仁人志士一封公开信

葛覃始祖后裔中仁人志士:
   我葛氏续修家谱是2008年底在热心家族事业的部份人积极倡寻下,受全族人积极响应,葛永虎在清明节当即捐资10000元,葛开明捐资5000元,葛永光捐资3000元,不少的族人捐资500~1000元多人。完成了大部份自葛覃始祖繁衍以来资料收集工作,联系了从未入谱云南江川县,仁怀后山、黔西、水城、修文、织金、金沙,普定、贵阳四方河一带,传书,发盛,宝青、发训、永吉等族人的确付出极大艰辛和努力,族人有目共睹的。2010年四月十六日我们一行三人,来到先祖葛覃原籍安徽省南陵县实地考察,(谱书记载是江南宁国府南宁县踏水桥葛家湾人氏)在葛应儒、葛稀荣、葛康礼的帮助下,寻找到始祖葛覃故里,南陵县踏木桥葛村,据介绍踏木桥有千年的历史,相传在一条小溪旁有一棵檀香木树,当时被风吹倒横跨在小溪上,为来往行人提供行走之便,当时俗称“檀木桥” 久而久之就叫成踏木桥,葛村距此一公里多路,现今无一葛姓居住。南陵葛姓大部居住籍山镇葛林村一带,据口传他们是明万历年间从南陵县境内长江北面返迁此地的,因他们保存的谱书不全,实难考证始祖葛覃的来龙去脉,在葛应儒积极配合下,奔赴上海图书馆,查阅绝大部份江南葛姓谱书资料,然后又返芜湖县花桥镇葛村山找到葛康礼,此谱书为《村山葛氏宗谱》据他介绍葛姓在江南都是名冂望族,此书是民国八年续修,原始资料因受战争和温疫创伤被丢失,是从宣城迁徙去安庆的一支中获取的资料重新编纂,当时宁国府是在宣城,清朝时期改为宣州,在太平天国时期葛姓所受的创伤是极大的,事隔几百年要寻找葛覃始祖由来实在是难。返毕后把所带的资料重新阅读一遍,同时查阅南陵有关历史资料,同去考察的一行三人取得共识,认为我们应属“春谷” 这一支系,南陵是春谷沿革而来,据《春谷葛氏宗谱》记载,葛閧(hong) 系葛洪之四子衍公的后商“在宋代时期由歙邑之西游至春谷(南陵)西乡十六都,见此地理形胜土址丰沃遂家为后曰,葛村至今肇墓维创垂永赖,故我家乘遵为始迁祖云。娶黄山孙氏生二子,长曰、梦龙,次曰梦鲤”。
   家谱称之为国史、方志之后三大支柱之一,是对正史,方志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承先启后,教化的作用,好与否体现出葛氏文化的内涵,要使这部谱书成为家传之宝,使之葛氏文化发扬光大,绝大部份族人期盼能有一部既符合历史又能反映葛氏本來面的谱书来,可是探讨如何续修家谱的问题上,在理事会内部产生极大的分歧意見:一种观点,坚持历史唯物论,遵重历史,符合逻辑,博百家之长。另一种观点,凡是老谱记载应不折不扣地继承下来,不容改变;再一调和做法,加以左证意见并加以批注,形成上述两种观念,至今存在不调和的余地。如何将此次关系族人政治生活这件大事如期完成,向族人交一份满意答卷,摆在理事会头上是一棘手的问题,故特请葛氏中仁人志士关心一下族中这一大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提出你们见解和看法,为葛氏族人贡献一份无私力量。并将你们的想法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同时寄到葛氏家谱续修理事会,联系邮箱ge1949@126.com。18084372636@189.com、qq532094291
   我葛氏宗谱,前后经历几次续谱,首次是清乾隆四十七年续写,事隔362年才修的,在那种交通信息闭塞的情况能给后人留下这一宝贵遗产真是难为可贵。这那种特殊环境中出现一些毗漏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正视这一问题,在如何编纂的问题上,出现两种不同观念的分歧意见,焦点存在两方面问题。我葛氏现存宗谱存有两种不同类型版本,具体涉及“江南十八代;覃公与正美公之间存在有六代尚末有祖母记载的问题”。下面我谈一点初步认识,供参考。
   关于江南十八代记载问题,即: 照自芝先玉 士维鸿国昌 恩光锡盛世 其德永(最后一代即覃公之一代,每代并无详细记载,只排列第一名者,首位是崇照公,记录在宋朝时期敇封光禄大夫,注:应属明清时的官名) ,从明末向上推这十八代应有四百多年历史,崇照公应在五代十国时期才符合逻辑原理,是否有据大家评说,此次考察江南葛氏宗族(江苏吴县、浙江上虞、青阳、安徽绩溪、浙江吴宁、东阳、春谷、宣城村山、上海、句容)均无此记载,查阅有关史料,民间修谱从宋代才兴起,形成字辈歌在明清时才有。在明朝初朱元璋家帝系都是按五行来排列往返辈份的,由此可見宋代时期根本不存字辈歌。所列举这十八代真实性如何可想而知。在南陵考察中始祖葛覃的迁徙地与谱书记载是相紊和,另外葛閧(hong) 落业地点也是在南陵踏木桥葛村,并成为春谷始祖,既不能放弃老谱江南十八代又要与春谷这支进行衔接,在承认和放弃之间如何操作,盼谈一下你的見解。
   关于覃公与正美公之间存在六代的争议问题,(即仁、汉、成、廷、春、嘉) ,葛氏收藏的谱书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版本,一种有六代的记载,另一种无六代记载,记录七家湾一支有仁,汉,成,廷,春,(即一世祖葛德、葛储,二始祖葛汉、葛梁,三始祖葛先春、应春、逢春、时春,四世祖葛成斗、成芝、成茗,五世祖葛廷秀、廷新、廷芸、廷英、注:摘自白果屯葛发钧收藏谱书) 。在云南省镇雄县泼机大湾者多凹葛传信收藏的谱书记载,在封禁葛氏北台祖山叙,十二世孙 世玫謹职,十五世孙亮汉撰书,(注: 均邻奎之后)。仅凭上述的记载,说明穿插这六代的确存在着毗漏问题。为进一步更加左证这一事实真伪与否,经查阅大量的史料和考察现存的葛氏墓地就足以说明这一事实源由,1、我葛氏首次修谱是在清乾四十七年,参与者对他的父辈或祖辈出生年限应记录准确无误,我认为镇公和鉎(sheng)公的出生年限应基本准确的,据谱书记载镇公生于明崇祯七年岁次甲,戌五月十七日巳时;鉎(sheng)公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岁次己卯六月初六卯时,说明在明朝267年中就繁衍前十三代人(含覃公在内是十四代) ,(前十四是覃仁汉成廷春嘉美茂纹竹如周金) ,后十四代从清顺治元年1644计算到公元2010年为366年,(后十四代是邻日宏世阳附亮天发永传枝继启伦) ,前者平均年龄20.5岁,后者平均年龄26.14岁,另外用明代的帝系代来加以应证,明代经历十八个皇帝,实际只有十二代人,如明太祖不列入只有十代人,(注: 明太祖及子明成帝均出生在元代) . 是否违背常规,以此进行对照足以说明其中的原故,2、从墓地考察更进一步说明其中的问题所在,据谱书中记载,我葛氏先祖有七代人安葬在葛家河,今年清明前后十多人亲临葛家河,据居住在花鱼洞的胡姓介绍只有三所葛氏的墓地,另一所在狮子山上,传说被余姓占去,现无碑记无从考证,分析和推断应十多所坟墓才对,可是与谱书记载不符,3、从繁衍代数来看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据考证其他姓氏代数来应证我葛氏入滇黔来28代是否脱离常规,用600多年的历史来计算是否觉得没有蕸毗,仔细地对照问题就暴露出来,据与葛氏相邻的几位大姓(指当时始祖居葛家河,他们都是同时代来滇黔的),如吴、常、胡、陈姓,他们从洪武调北征南至今只有二十四、五代。吴姓祖为吴良弼,常姓始祖常遇春,胡姓始祖胡海洋,陈姓始祖陈恒。当时都有名望的人物,特别吴氏文化在毕节很有影响力。大家都有目共睹。
   在如何识别旧谱的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强华研究员谈了以下观点:“在编修新谱前所选定的蓝本,是一定要在仔细阅读了多种旧谱(成百上千部)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定夺的。蓝本不一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善后达更可信。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
   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心”弊端,因如有不慎,这种“多中心”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
    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明白。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既起承前启后的引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晴。确定谱系编纂的质量、体例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整,前后呼应。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重要条件之一(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
   应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实的确认;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改过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
   世系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原因等情况,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还要检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符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谍,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位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上世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文字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
   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6)抓住“三十年为一世”(《说文解字》)这个年限准则。
   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二十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
   以“三十年为一世”(或25年)为准,首先考创谱之年至始迁祖间的相距年代与世数是否合理恰当。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取得一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当年更不可能修谱”。
   在探讨旧谱存在的弊端时,体现出文化和意识理念的差异,有的人受传统观念束缚,总是难以改变他那种陈旧观念,而在族人中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不明谱书原理的族人发岀一些使人难以接受叹声,使之步履难行。从我们理事会的初衷,既然要兴师动众的搞,要在吸取往次修谱成功经验基础上,借鉴外姓人修谱的成功做法,续修一部反映葛氏文化并具有族人收藏价值好书来。使之代代相传,可是事与愿违。
   要完成好这一族中的浩大工程,光靠热心家族事业这几位人是难以实现我们续修家谱的任务,除全族人的大力支持外,更需一些族中的仁人志士,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关心和支持族中这一千秋之业,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共同完成这次续修家谱的工作。
                   葛永才整理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六日

作者:葛永才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08-16 00:39:32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