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7513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姓名:刁远纯 胡玉玲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72摘要:21世纪,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如今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新技术表达传统文化,并让其符合现代特征,是建筑师需要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地域性 传统文化 技术 一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到当地建筑的布局、构造与外观形象,所以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文化特色。20世纪,现代主义风靡全球,给建筑的地域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紧接着,后现代主义拨乱反正,到了21世纪,各种建筑风格百花齐放,人们越来越推崇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将高技术和传统建筑语言相结合,用现代化的语言诠释传统特色是必然的趋势。一:技术的地域性1.传统地方技术的现代化 传统建筑技术是人类祖先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适应地理气候等形成的一种技术手段。传统技术强调使用地方材料,手工生产,具有亲切和自然的性质,表达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且技术在和地域的结合过程中也体现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高技术建筑运用传统技术、手工技艺表达了简洁、轻快、平易和自然的情感。皮阿诺设计的特吉巴奥文化中心是高技术和传统建筑技术结合的典型例子:他从当地的棚屋受到启发,提炼出其中特色——木肋结构,并以此为母题构成文化中心。该建筑体现了设计师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广泛认可。正如皮阿诺说的,建筑的本质意义应通过寻根,通过感激历史恩泽,尊重地方文化而获得。 贝聿铭是一位将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法诠释的行家,在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中,他用现代建筑语汇和材料成功地解读和沉淀了法兰西辉煌的历史。入口的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的艺术气质交相呼应,建筑采光巧妙,堪称建筑的经典之作。北京的香山饭店、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等都是其在不同国家的成功作品。对于我国发展地域性建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高技术的合理使用 在地域化之前,高技术专业专注于高技风格与造型,追求外形上的强烈感官刺激,而忽略了技术水平与技术使用的合理性,形式本身成了目的,而地域化之后,高技术建筑着重提高建筑的技术含量,使其与高技术外观一致。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运用到了多种 高新技术:如数字、信息、智能和仿生等技术。现代数字生态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建筑的物理条件进行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化精确调控成为可能,且在方案阶段就能对建筑的整个能源消耗有个准确的估算,最大的减少能源的消耗,满足建筑的声光热等要求。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现代表达 现代主义使得世界各地建筑千篇一律,各地的建筑乃至整个城市失去了地方特色。随着人们保护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意识加深,很多设计师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面就苏州博物馆、清华坊、第五园等例子来分析这些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成功继承案例。(1)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现代公共建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符号,一种空间,一种诠释。设计师将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建筑相融合。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屋顶上设计了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并采用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以及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从而使得光线柔和,便于调控。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这位“光线魔术师 ”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2) 清华坊 近几年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现代中式住宅, 其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有广州的清华坊、深圳的万科·第五园等, 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演绎了传统民居的风格与特色。 在建筑单体和细节等设计中,清华坊着力提取一些典型的民居建筑元素,进行简化,使整个小区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如分户马头墙、局部菱形景窗、镂空精致的窗棂、窗楣小披檐、斗拱、雕花、制式围墙等,都充分表现出古色古香的原生风貌。此外,清华坊还加入了玻璃、钢构架等线条明朗的构件,来加强细部的线脚,以现代建筑材料画龙点睛,使建筑颇感清爽。小区在色调上以灰、白、黑为主, 并且尽可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质感。青瓦白墙的色彩古朴文雅。此外,这种朴素的色彩处理还与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学的思维有关:黑白是一切色彩之本,一切均含于阴阳,黑白是最美的,最具丰富想象的色彩。(3)第五园 万科第五园的设计秉承“骨子里的中国”的设计理念,是“岭南四园”的传承和超越,体现是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智慧。第五园采取了徽派和晋派的部分建筑元素,但并没有简单地复古或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塑造出既符合中国人居住需求又体现出时代特征的居住环境。其吸取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摈弃了传统意义上的马头墙、挑檐、小窗等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建筑手法,而是采用现代建筑手法加以表达,是一种骨子里的继承。 在第五园的总体规划上,设计师借鉴了传统“村落”理念,表达“村”的形态。村口处设有传统村落常见的牌坊,各村内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台而成,商业街和社区图书馆与住宅区之间以池塘相隔,小桥相连,互为景观。在屋顶的组合形式上借鉴中国传统民居特色( 特别是徽派民居),采用现代材料———黑色金属坡屋顶、屋檐与白色混凝土墙来体现出斜坡屋顶和山墙相组合的丰富变化。坡屋顶虽然是金属制成, 但是在挑檐和表面细棱的处理上都非常讲究, 既有利于排水, 看起来又颇具有传统瓦屋顶的韵味。 三:中国建筑艺术创作创新的出路在哪? 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洋设计”在中国建筑业的确已经成了“时尚”,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与肌理,中国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的“实验场”。国家大剧院、央视CCTV大楼这样的建筑之所以能出现,正是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的体现。 关于中国建筑艺术创作创新的出路,薛健教授提出:要转变创作者的心态,平静浮躁的心理,跳出利益主义的圈子;创作应该植根民族文化沃土,汲取文化精髓, 寻找创新的基因然后提炼与重塑;并回归寻常,追求简单、朴素和诗意的境界。一个好的建筑艺术设计创作就是探寻其内在的连贯性、明晰性及其与外界的关联。 失去建筑的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目前中国建筑师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他们并不是无此才能,而是方向的不明确。中国建筑师必须明确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虽然国外的建筑师在中国设计了一些成功的建筑,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建筑要靠自己来设计,一旦中国建筑师在这方面觉醒,中国建筑的未来就会走出现在的迷茫,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参考文献丁小真 《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创新》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9年 1期 李百浩 刘炜 《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华中建筑2004年 03期 谢劲松 贾新锋《建筑的地域性自然环境特征及其结构技术表现》中外建筑, 2004年 01期 杨国权 《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学报 2004年 01期 毛开宇 《从香山饭店到玻璃金字塔》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9卷第1期 徐怡芳 王健 《传统民居空间理念的现代运用》 建筑学报 2008年 4期秦佑国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建筑学报 2004年 06期 苏朝浩 当代建筑的结构艺术 华中建筑 2007年 25卷 9期
作者:112.122.142.*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08-26 07:11:58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