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8263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明太祖实录•卷四(上)》对常州之战做了如下之记载:“士诚遣其弟张九六以数万军来援,达曰:‘张九六狡而善,(原文如此——笔者注),间使其胜,势不可挡,吾当以计取之。’乃去城十八里,设伏以待。仍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九六退走,遇伏,马蹶,为先锋刁国宝、王虎子所获,并擒其张、汤二将。”九六即士德。《明太祖实录》之作者定非等闲之人。这是正确的历史记录。然则《隆平纪事•清•史册》作者“考证”后将其改为:“达与士德交锋,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士德退走,遇伏大败。擒其将张虎、汤雄,杀获以万计,士德遁”。士德没有被擒,跑了。其证据为明太祖复士诚书不及士德和陈基《舟中看虞山有感》诗为证。据临淮刁氏族谱对这一史料之记载,其结论是错误的。常州之战亦称毗(毘)陵之战。至正十六年四月常州被改为毗陵郡。刁国宝,乃笔者之始迁一世祖。据本氏族谱文载,国宝公祖上居“山左祁州” ——今河北安国,于洪武六年迁凤阳濠上——即今安徽临淮。关于毗(毘)陵之战,本族谱或曰刁国宝家史录有所记载。谱文曰,国宝公,“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勇而多谋,明太祖先锋将军,至正十六年七月战于毘陵,与王虎子同获张士德并擒其张、汤二将。以功授骠骑将军。洪武六年三月十五日,鄱阳水战殉忠。敕封金吾将军,上护军。娶妻关氏,诰封二品夫人。子二:省、通。”元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至正十六年为公元1356年,洪武六年为1373年。从这一记录可知,国宝公享年31岁,获张士德并擒其张、汤二将时,年仅14岁。本氏族谱这一记录,是对《明太祖实录•卷四(上)》之史料的有力佐证,是铁证。至于为何朱元璋复信未提及张士德,笔者认为另有其解,因其时张士诚处于劣势,张不提朱何必要提?这是政治谈判不宜提及;根本原因是张士德其时已死[1]。陈基诗也不能作为证据,其诗中一句“楚公曾此将楼船”,楚公系指张士诚而非指张士德[2]。我想,《隆平纪事•清•史册》作者如果那时见到本谱这一记录,定不会做出之“遁”结论的。文献资料[1]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文 / 陶宗仪(网文)[2] 张家港史记--驰骋文坛显风流. 责任编辑:田 艳 (网文)
作者:刁连璧 回复:2 发表时间:2012-09-24 12:31:16
“张家港史记--驰骋文坛显风流”节录:然而,仅时隔三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笔者注)张士诚即被朱元璋击败,不久自缢身亡,陈基对此十分慨叹和伤感,这在他的七律[color=red]《舟中看虞山有感》中有明显流露(《永庆寺志》在辑录此诗时题目为《偶登凤凰山有感》): 一望虞山一怅然,楚公曾此将楼船。 间关百战捐躯地,慷慨孤忠骂寇年。 填海欲衔精卫石,驱狼愿假祖龙鞭。 至今父老犹垂泪,花落春江泣杜鹃。诗中“楚公”隐指张士诚。相传张士诚占据吴地时能对文人以礼相待,对百姓轻徭薄赋,故很得民心。然而虽有仁德,却无大志,尤其未能整肃政务、励精图治,致使从上而下出现腐败顽症,故难免败亡结局。全诗追忆了将士捐躯疆场的“间关百战”,赞扬了楚公填海、驱狼的雄心壮志,描述了至今父老垂泪、杜鹃泣血的怀旧情感。尽管诗人对张士诚败亡的原因还未能深刻认识,但由于此诗写得气势宏伟,感情丰富,格律整齐,语言慷慨,故清初学者钱陆灿称赞“读其诗有填海驱狼之感”(见《永庆寺志》序),不愧为陈基诗词中的代表作。[color=green]一望虞山一怅然,楚公曾此将楼船。 间关百战捐躯地,慷慨孤忠骂寇年。 填海欲衔精卫石,驱狼愿假祖龙鞭[/color]
作者:刁连璧 发表时间:2012-09-28 09:38:18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 文 / 陶宗仪”节录:自后长兴陷,常州又陷,士德战败被擒,俘致集庆,俾其作书劝士诚归附。士德以身徇之,终无降意。士诚势穷力迫,愿就丞相招安。使者往返,讫莫成就。仁亲诣江浙省堂,具陈自愿休兵息民之意。议始定,时十八年秋八月也。朝廷诏赦其罪,后授士诚太尉,开封平江,士诚以下,授爵有差。立江淮分省江浙分枢密院于平江,以设其官属。
作者:刁连璧 发表时间:2012-09-28 10:01:56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