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79279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以心写梦 梦归草原——读旅美中国画家雕筠新藏女题材水墨画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作者:张镭(旅法中国画家)
  22年前,雕筠新带著一个梦,从南京向西去了藏区;18年前,雕筠新带著一个梦,从中国向西去了美国。
  身处异国,仍心在藏区,+多年来,他在美国用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仍画著西藏的草原,草原上的建筑,建筑旁的藏女,藏女身上的银器,他用这些来表现他的年少时的记忆、他的中国情愫、他的自我意识。其实这是一种极不容易坚持的作画态度和精神:用中国水墨方法画中国题材,表现中国意境,又是放在美国的那样一种文化环境去实现,是我们有著西方生活经验的中国人所啧舌和佩服的。作为有相似经验的我为雕筠新的成就而大喝其彩。可以想像,出了他的画室是灯红酒绿人欲横流的令人眩目的美国城市大道,进了他的画室,就尤如回到中国、回到藏区草原和他的令人迷醉的纯粹的水墨梦境中,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感的文化抗拒冲突、文化交叉融合互存的“非典”现象。
  这是纯洁与清新的意境,辽阔的地平线使我们的视觉呼吸畅快起来。无邪的藏女尤如仙女和飞天般的纯洁。带有一种非人间的圣洁和神话光彩(这种意境在西方宗教画和印度、伊朗古代传说故事图画中多见)。他的画,笔墨情态甚至有些妩媚意味,姑娘们含蓄而清雅,清谧而俏丽,这是雕筠新对藏女的独特感觉,也可见他的女性美的敏感度和表现力。
  雕筠新以他江南样式的才情,温雅而极书卷气的勾勒,用情诗般婉约柔美的晕染,表现他的心中之圣地和旧梦,这在西藏题材画作之领域倒是自成一格,同其他西藏人物画的沧桑沉重,破旧呆滞和居高临下的视野感完全不同,他的画以线表意、笔笔有神、干净利落、层次分明、墨润色雅、清新透亮、轻松酣畅、令人赏心悦目,这使我想起那不易找到的绍兴甜米酒的滋味,用文字的语言形容之是无法言明的。
  雕筠新性情平和虚怀宽厚,面容含笑神定庄重,似乎有一种仙气在身,至少我很难解释他的如此性格为何在那极商业气、金钱挂帅的美国如何玩过来。也许此“仙气”就是他的底气和“中国功夫”的来源吧!
  雕筠新之藏女图又体现了作者的怜香惜玉的江南才子心理状态,尽管藏女们总是以较木纳的神情和宽厚体形示人,但在他的笔下却多姿多态,脱俗怡然,自得自在,美形美意,平添许多“小家碧玉”之江南女子风韵神情。此乃“画之性格”:将画冢之性情融入了画中风景人物而使其改变神形意味,使之更耐看更动人更艺术。我觉得这是雕氏之画作可贵和特别之处,是雕筠新对中国绘画传统中的表现手法深得三味的缘故。
  他的藏女糸列巳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个人画集糸列之一)。80余幅的画面可以让我们尽情的酣醉一把,我期侍那将至的“酒香”味道。

作者:183.0.105.*   回复:2   发表时间:2012-10-11 04:45:0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周积寅评雕筠新》作者:周积寅


  弟子雕筠新,是著名的美籍华人画家。与其贤妻及儿女一家五口,在美国一住就是18年。其间,常电话联系,回来时,必相见,曾听他说:“虽然我入了美国籍,但我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和朋友的热爱却始终如一。每次回到南京,都看到了新的建设、新的面貌,兴奋不已。我是个念情念旧的人,还是家乡好。这是一个海外游子发自内心的感言。在国外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寂寞’,除了乡思,就是借助笔墨来表达其情怀。”

  美国是一个大“熔炉”社会,人们来自不同种族、文化的国家。所谓大“熔炉”,就是它能容纳不同语言、文化、肤色民族,但如果不具备各自的民族特色,那就自然地被熔掉了。在海外的中国画家,多数是靠卖画以求生存,只因一些人,没有找到自己的艺术生存之路,虽然画得颇有水平,却很少有人问津,于是,他们改行了,或画别的画种了,或回归了。海外的艺术市场是严酷的,它会熔掉一大批,剩下来的就是那些找到自己艺术生存之路的画家。这些画家,不指望别人完全接纳你,但起码他们还会“光顾”你,那就是你的价值所在。这18年,筠新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至今仍笔不离手,全靠卖画以养活全家,且日子过得挺顺当。他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文化,走自己的艺术生存之路,并赢得了海外艺术市场的认可。他充满自信地谈及自己的艺术生存之道:“在我看来,一个画家要选择好的题材、好的艺术表现形式,画出每幅不一样的好画来,加上有好的宣传,是不愁卖不掉的。”

  “好的题材”,指的是画家必须首先了解买主喜欢什么样题材。筠新对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都很擅长,到了美国后,便选定以西藏题材的人物画以及中国历史、文学题材的人物画,作为其创作的主要课题。除了他自身喜爱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类题材在海外很有卖点,虽然画价不是很高,但普及性较强,买的人很多,这些人多为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者。

  “好的艺术形式”,是说虽然有了好的题材,若没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绝对创作不出好画来的。筠新上世纪80年代,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受到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写实造型能力和中国画笔墨功底,又能从西洋画中汲取营养,因此,他有充足的应变手段,能根据不同的绘画题材,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之,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白描、没骨、重彩、淡彩、水墨、泼墨、泼彩等“十八般武艺”,无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强调意在笔先,做到胸有成竹,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表现真、善、美,其神理具足也。

  “每幅不一样”,只有这样的画,才能卖掉。这倒是逼得画家不得不练就一手创作的过硬功夫。比如,有许多对中国传统中医有兴趣的美国人,找到了筠新的门上,希望买一些关于表现中医典故的画,他就必须创作出既有不同形式、风格,又有传统笔墨的中国画,否则下次就没人上门了。

  “好的宣传”,这在中外都一样。画家的画,通过媒介宣传,能让社会上了解,特别是让买主了解,才有可能决定你的画是否有人买,而这些买主真正懂得画之优劣者是很少的。因此,宣传主要对象是那些想收藏画而并不真正懂画的买主。一些水平不高的画家的画,被媒体捧得“天花乱坠”,将买主给蒙了,也会卖出个好价钱。有人说,好的画不须宣传,这话在今天未必全对。好的画,买主未必识,若不宣传,照样没人要,或画价上不去。筠新深知其道,早有超前意识,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创建了第一个中国美术在线网站——一个艺术平台,一个窗口,向全球介绍他及其朋友的画作,同各地的朋友交流沟通,除了卖画,也帮助别人设计网络、网页、鉴赏艺术品等。如今,他的画被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许多国家的艺术单位及私人珍藏,大都是通过网站成交的。

  在他的人物画中,最突出的是他的西藏人物画,18年来,几乎天天画之。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数百万人口,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使用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藏传佛教,文化遗产丰富。唐朝藏族吐蕃王朝即和中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被唐王朝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卷,描写的即是贞观十四年吐蕃派遣使者到长安请婚事的美好故事。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团结互助的关系。西藏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风范和执著的民族精神,成为海内外许多艺术家讴歌的题材。筠新更与西藏结有不解之缘,曾于1983年、1988年、1998年三次赴西藏地区体验生活,写生创作了许多西藏人物画,这本画集精选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及最近的得意之作八十余幅,生动地描绘了西藏民情生活。揭示藏民们勤劳、善良、虔诚、敦厚的品格。或以形写神,或以神造型,贵在传神。无论是雨景、雪景,还是云雾的处理,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烘托画面气氛,而归于用笔、用墨、用色。《月下藏民》、《三口之家》,是画家感兴激情之作,用笔大胆概括,线条凝练,墨色淋漓,具有不似之似之妙。《月下行走的女人》、《月色印象》,利用宣纸的水迹,表现画面之意境,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童年》,通过对女孩面部的刻画,表现其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她每天随着母亲来寺庙朝拜,是宗教产生的力量。人物的浓淡虚实,背景的淡墨烘染,颇有身临其境之感。《路》是其新作,一名西藏儿童,独行在雪中道路上,道路有多远,全靠自己走下去。画面描绘的是人物背面形象,展示任重道远、艺海无涯的主题,实际上是画家自身的写照。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常画的是人物的背面、背影,企望对藏民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的赞美,寄托着画家的一种真意、真情、真趣。

  筠新治学严谨、勤奋刻苦、注重修养,悟性高,有灵气。在西藏人物画的创作上成就辉煌,为弘扬中国文化,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令我惊叹和喜悦,热烈祝贺画集问世。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正是艺术上的黄金时代,前途无量,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征途中,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注:本文作者为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183.0.105.*   发表时间:2012-10-11 04:54:21

[回复] 段昭南戏曲人物画展开幕

南京日报2011年12月27日
本报讯(记者 朱凯) 上周日,“段昭南戏画展”在南京朝天宫2号江苏画店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旅美画家段昭南近30年来创作的60余幅戏曲人物画,涵盖画家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2月31日。

段昭南早年受教于徐悲鸿弟子王庆祥,专攻戏曲人物画,上世纪80年代旅居美国,现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美国中国文化艺术家联合协会主席、美国加州南湾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不但精通绘画,还是一位剧作家,他把对戏曲的热爱倾注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人物画中,黛玉葬花、桃花扇、白蛇传、四郎探母……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戏剧故事,在其笔下形神毕露、栩栩如生。

据海外中国画家协会主席雕筠新介绍,中国的戏曲人物画在高马德之后出现了一个断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上缺少新的突破。之前的戏曲人物画多是一些插画、小品,尺幅普遍较小。通过在技法和表现力上的不懈探索,段昭南把小品变成了大画,使得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段昭南从事戏剧创作十余年,他是真正爱戏、懂戏之人,正因为此,那些戏曲人物才会在他笔下更有神韵。”

此次戏画展涵盖了段昭南各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既有早期为报纸杂志创作的插图小品,也有近年来精心创作的大尺幅作品。2007年,段昭南在美国推出“百出国剧”戏曲人物专栏,这是中国戏剧美术史上第一次在异国进行系统性地主题创作。今年,他又启动了“110出中国戏剧人物画创作工程”,计划将昆曲、京剧、越剧等各个戏种、各个流派的经典戏曲人物整理出来,目前已完成了56张。对于艺术创作,段昭南有着自己的看法,绘画说到底只是一个技能,画家其实画的是自己的修养和学养,“只有自己的感情丰满了,笔下的作品才能感动别人。我一直认为,好作品是熬出来的。”



作者:183.0.105.*   发表时间:2012-10-11 05:53:00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