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79353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临沂乡医刁文友:行医43年 清苦43年 满足43年

undefined

 刁文友自己炮制中药,免费给患者使用

http://www.langya.cn/lyxw/rwbd/201210/W020121013297579635026.jpg

刁文友为患者号脉。

为了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兰山街道砚台岭村乡医刁文友自己到山上去采药,并在10亩地上种植了一些常用的中药。经过炮制后,他配制的这些中药全部免费给乡亲们使用。即使卫生室实行自收自支后,刁文友在药品上几乎不加钱。刁文友说,做医生要凭良心,不能以挣钱为目的。

  自采自种中药 免费为乡亲们治病

  1969年,18岁的刁文友初中毕业。看到刁文友年轻、能干,兰山街道砚台岭村村委有意让刁文友学医,为邻里乡亲们服务。

  “当时砚台岭村共有2600人,只有一名年龄较大的乡村医生。”回忆起当时村里的医疗情况,刁文友仍记忆犹新。“一个大夫白天忙完了,夜里还有人排着队找他看病,大夫累坏了但仍有一些患者得不到及时医治。”刁文友说,除村卫生室外,距离他们村最近的乡镇医院有4公里的路程,由于交通不发达,村民看病都要坐马车、驴车,有的要步行,老百姓看病十分不方便。

  看到农村缺医少药,老百姓求医看病难,刁文友立志学好本领,努力解决乡亲们看病难问题。

  在两年的时间里,刁文友先后在临沂卫校和大岭镇医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系统学习了中医、西医。1971年,刁文友正式来到村卫生室工作,和另一名乡医一起承担起村民“健康守护神”的责任。

  “当时所有药品是从乡镇医院分下来的,每隔半个月要到乡镇卫生院去领,但缺药现象严重,一些常用药根本不够用。”刁文友说,比如说青霉素,一次只能领18支。如果正常使用的话,一两天就用完了。

  在抗生素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如果其他的患者需要治疗怎么办?西药不够中药补,刁文友想起了中医。当时中药也比较缺,刁文友想到向大自然要,靠自力更生。工作之余,刁文友背起了筐,拿起了锄头,来到附近的山岭和田地里寻找中药。蒲公英、地丁、白头翁、紫苏……这些临床的常用药刁文友经常去采一些。

  仅靠到山上地里采药是明显不够的。刁文友向村里要了10亩地,他从八里屯集市上买来10多种中药的种子,自己播种。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菊花、大青叶、牡丹皮、白芍、杜仲长势良好,让刁文友十分高兴。白天他采摘下来,晚上就在卫生室里自己粉碎、炮制,制作成相应的剂型。

  有了这些常用中药的支持,临床用药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对一些需要抗生素的病症,刁文友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试验,刁文友总结了一些中医治疗经验。他用自己采集、种植的中药为很多乡亲治好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但几十年来刁文友始终秉承一个原则,就是只要是用自己采集、种植的中药给他人治病,他一律不收钱。

  在刁文友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用于盛放中药的中药橱,这是当时刁文友找人制作的。现在医院里早已不用,他将中药橱搬回了家。工作之余,他仍然做一些药丸,为村民治病,同样是不收钱的。

  提着暖瓶去田间 监督村民服药
  除了给乡亲们看病外,刁文友还担负着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做好农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防止传染病爆发流行。

  刁文友告诉记者,70年代农村患疟疾、血丝虫病的比较多。“尤其是发疟疾的比较多,我们村四分之一的村民都发病。”刁文友说,加上外村来找他们看的,一天的时间能接诊20个疟疾患者。

  受迷信思想影响,有一些村民得了疟疾要“躲”,也就是到谷地里、草地上捂一捂,等出了汗就会“好”的。对于这种情况,刁文友多次到田间地头找村民,向他们介绍疟疾发病的原理,告诉他们得了疟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的治疗。

  刁文友说,当时国家发了一些治疗和预防疟疾的药物,都是免费的。对于没有得病的村民,需要提前服药。刁文友经常提着暖瓶,背着药箱来到田间地头,现场看着村民将预防药物服下。“因为没发病有些村民不愿意吃,但不想吃也要吃,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健康,我的工作就是必须切断传染源。”刁文友说。

  1976年,砚台岭一带血丝虫病流行。刁文友和附近村子的乡医组成防疫小组,负责本村和附近村子村民耳垂采血,以检验血丝虫。因为血丝虫的活动期是晚上9点至10点,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刁文友和其他乡医挨个敲门,上门采血,并做成涂片标本。

  197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刁文友和同事一起来到红埠寺村采集血样。等到返回时天已降下瓢泼大雨。5公里的路,刁文友跑了半个小时。为了不让涂片被淋湿,刁文友在其外面裹了厚厚的纱布,紧紧地抱在怀里。等回到家,所有涂片没有受损,而平时身体很好的刁文友被雨淋得得了重感冒。

  在70年代,为了做好防疫工作,刁文友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几乎是白天晚上连轴转。自从工作后,刁文友将家搬到了卫生室,白天看病、做防疫,晚上炮制中药。直到1977年疫情平稳后,刁文友才搬回了家住。

  用技术和医德 换得村民信任

  不仅是本村村民,很多附近村子的人都愿意找他看病,而刁文友每次都是有求必应。

  1989年冬的一天晚上,已经休息的刁文友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刁大夫,我女儿病得很厉害,你帮忙过去看看吧!”敲门的是二十里铺村的王自爱。他的女儿高烧40多度,正躺在家里。

  二十里铺距离砚台岭村1公里路,虽然距离不远但当时天上下起了雨夹雪,刮着北风。听了王自爱的话,刁文友二话没说,裹了一个袄,背起药箱就出发了。

  据刁文友介绍,当时非常冷,雨点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他的脸很快没有了知觉,而北风吹得他瑟瑟发抖。

  到了王自爱的家,刁文友发现他女儿得的是流感,41度的高烧已让她昏迷。刁文友给她挂上吊瓶,并让她口服了退烧药。病情稳定后,刁文友又冒雪回家,到家时已是凌晨3点。第二天,王自爱女儿病就好了。

  医术高、医德高尚、服务态度好,乡亲们对刁文友的评价是一致的。

  “刁大夫对待患者很耐心,问得很详细,他尽可能地帮患者省钱。”兰山区义堂镇丈埠屯村的杨思学从20年前开始至今经常找刁文友看病。和很多患者一样,他们从普通的医患关系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关系。

  “人家找你看病是信得过你,作为医生必须首先医德高尚,从患者的角度为他们着想,然后用技术好好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解除或减轻病痛。”刁文友说。

  别人发财他受穷 却不为所动

  上世纪70年代,在卫生室工作的刁文友是没有工资的。按照当时的标准,每个月他能挣8个工分。1980年,改革开放后,村卫生室改为自收自支。即使这样,刁文友在药品上几乎不加钱。

  “一支青霉素进价是一毛八,我加一分钱卖。”刁文友说,很多时候他就原价卖甚至是免费用。这样有时一个月挣5元钱,很多时候还挣不回本钱来。

  当初和刁文友一起学医的以及比他从医还晚的,很多都“发了财”。看到刁文友干了一辈子的医生依然比较清贫,很多人都很不理解,有的直接在面上讽刺他,但刁文友不为所动。

  “不管做什么尤其是做医生要凭良心,如果多加钱我心里会不忍,宁可少挣点我也要对得起我的良心。”刁文友说,看到患者痛苦地来,经过他治疗后欢喜地走,他心里感到很舒畅,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难以形容的。

  刁文友家里种了三亩地,由于工作太忙,地里的农活全都是妻子刘相美自己一个人干。对于丈夫忙了一辈子但没怎么挣到钱,刘相美开始很不理解,也经常埋怨他,但是后来也慢慢理解了他。

  刁文友记得,1983年以后,随着市场搞活,每隔几天就会来送药品的,这些药品一般比从乡镇医院进要便宜。但是刁文友一次也没买过,哪怕是熟人上门推销,因此他还得罪了一些人。

  “这些药虽然便宜,但质量无法保证,所以我即使到乡镇医院或药材站进一些价格贵一点的药也不会用他们的,因为我要对乡亲们的生命负责。”刁文友说。没错,从医43年,如今在砚台岭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刁文友仍然用自己的医术为邻里乡亲服务,一辈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乡亲们的生命负责”的誓言。 记者朱建丰



www.langya.cn 琅琊网 发布时间:2012-10-13 08:09:00

作者:222.184.28.*   回复:1   发表时间:2012-10-26 04:44:5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临沂乡医刁文友:行医43年 清苦43年 满足43年

undefined

刁文友为患者号脉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12-10-26 04:47:33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