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79404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百年圣殿——记广州市基督教东山堂/作者:刁东梅

来源: 广州市基督教两会网站 2012年11月30日 09:00


朋友,你可曾听说“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句俗语?这句话一度被文人骚客们用来描绘上个世纪初广州城的人文风情,更成为社会历史学家们对那个时代老广州人贯穿东西、兼容并蓄的生活方式最经典、最传神的概括。或许您也曾像我一样,肩背行囊、手持相机缓行在新河浦—恤孤院路—庙前西一带,看着与自己擦肩而过的慈祥老伯,想象当年“东山少爷”的潇洒模样;或者在仲夏的傍晚仰望着那一幢幢充满怀旧气息的“东山洋楼”,暗自猜想那古老红墙背后,演绎过怎样起伏跌宕的家族传奇。那么,你可曾记得,在那片绿树红墙中隐立着一幢庄重而朴实的灰白色教堂?是的,这就是位于东山口寺贝通津西段的广州基督教东山堂,从1909年5月2日建堂至今,这间广州目前最大的教堂已有102年的历史了。今天,就请您跟随我,一起沿着寺贝通津那红红绿绿的方砖小路前往东山堂,一瞻这位期颐老人的世纪风采吧。
诞生

一百多年前,清末的东山口还只是广州城外东郊的一片地势稍高的荒凉山岗。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和西方列强的默许下,原本在华传教活动屡屡受阻的西方传教士们得以深入广州城,购地建房。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美南浸信会罗孝全牧师到穗传教,次年,叔未士牧师从香港至穗传教。1870年(同治九年),美国基督教南差会在五仙西购置铺屋设福音堂,后因信徒增多,无法容纳,遂将旧址出售,在今寺贝通津9号购地重建教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新堂奠基,翌年建成。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2日东山浸信会正式成立,余瑞云为牧师。

建好的教堂为砖木结构,大门东开,南北长轴,北端有一个钟塔。那里曾放有一口大钟,钟声可远至烈士陵园,是东山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上空鸟瞰,整个礼拜堂好像一个十字架摆在地面,而教堂内部却是少见的半圆形布局,分上下两层,堂内窗户除西面有一个圆形玫瑰花窗外,其余皆为方正的尖拱窗,玻璃色泽朴素。与其他同时期的教堂相比,它显得低调而敦实。教堂附近有一个水塘,在当时用来为信徒施浸水礼。1923年,因信徒日增,教会将教堂加建一层,改正门南开。教堂两侧原各有一所神学校,西侧的称作“神道学堂”,1914年改称“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为男校,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东侧称作妇孺学校,后改称“培贤女子神学院”,始办于1908年。两所神学院东面即如今的东方红幼儿园,还曾建有一所慕光瞽目院(即盲人学校)。每当主日礼拜钟声敲响时,路人便会看到一百多位剪着短发、穿着浅蓝旗袍的盲人姊妹前后手搭着肩整齐列队进入东山堂参加崇拜。



1911年(宣统三年),广九铁路通车,侨民和本地富商纷纷在东山一带择地而居,以致“地价日增,屋宇日盛”。民国后,一些党政要员亦相中东山的便利交通和清幽环境,修造了许多西式别墅官邸,使整个东山口似欧陆小镇般安静舒适。每当夕阳西下,教堂白色米石外墙萦绕着金色的晚霞,清脆的钟声传遍方圆两三里,让人仿佛置身一幅西洋景物油画中。

成长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入侵广州。教堂被日本人封锁,主日学堂被征用作伤兵医院,信徒不得自由出入,部分教会职员转入内地,信徒流失不少。据信徒唐启望回忆:“主堂钟楼的墙壁已弹痕累累,主日学堂的小课室全部拆通。堂内《圣经》、赞美诗、文书、档案、长凳、钟楼的大铜钟等物多已散失……”但是,留守下来的东山堂教牧同工们仍然坚持工作,其中雷惠芳传道不仅积极奔走于信徒间探访慰问,还热心帮助信徒组织崇拜聚会。她的钢琴水平并不高,但每次聚会都兼职司琴,从不迟到,深受信徒喜爱。雷传道直至1958年教会联合时才退休,成为东山堂工作时间最长的同工。而当信徒要领受圣餐时,便由黄埔穗田堂的唐穗田牧师撑船从黄埔至东山口,为信徒们施餐。抗战胜利以后,东山堂逐渐恢复了宗教活动,1946年,美南浸信会将教产移交给东山浸信会。自此,教会产权归于中国教徒手中。但由于战乱对教堂损毁严重,修复工作量巨大,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信徒们只得边聚会边修复,光是修理门窗,前前后后都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为了更好地维系和团结东山堂的信徒,当时的堂主任唐马太牧师立下心意,把每周的讲词与下周的主日秩序单复印出来,让信徒回家后也可以继续阅读,或者给没有参加主日崇拜的会友阅读。这种做法深受欢迎,就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可以说,在当时十分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广州信徒们以互助友爱的精神克服了种种艰难,展示出了老一辈广州基督徒不畏艰难、守望相助、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

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恰逢东山堂成立40周年。信徒们节衣缩食,积少成多,历时四个月,捐资共建了一幢牧师楼。唐马太牧师是第一位住客。1950年9月23日,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全国40位华人教会领袖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三自革新宣言),东山堂的信徒也积极签名表示支持,主张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教务上完全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当时的东山堂虽然只有四位同工,数百位信徒,但主日崇拜、研经聚会、早祷会仍照常进行。

20世纪60年代初,信徒人数逐渐减少,有时甚至只有三四十人。1960年至1966年间,当时广州市基督教各宗派有聚会活动的共53间教堂,逐步联合成9间不分宗派的礼拜堂。东山浸信会堂、东石浸信会堂、中华基督教广东协会光东堂、播道会东川堂、赖神浸信会堂、基督会原道堂等6间堂联合成“广州基督教东山堂”,并明确地址为寺贝通津9号。各堂在岗教牧人员均集中到东山堂工作。每周主日崇拜参加信徒只剩下50人左右。十年动乱期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受到破坏,东山堂停止了聚会活动。1979年7月2日,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召开了落实宗教政策大会,宣布恢复全市各爱国宗教组织和活动。同年9月30日,东山堂复堂,成为全国最早恢复崇拜的六间礼拜堂之一。当日,来自广州、佛山、花都赤坭等地的近千名信徒怀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复堂暨庆国庆主日崇拜,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今天的东山堂,经历了百年风雨,却更显意气风发。教堂在册信徒人数上万,事工团队从起初几个发展到现今的几十个,侍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变化发展,内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经过不断的总结,东山堂的管理团队已形成了堂委会为决策,同工会为核心,执事会为监督,部长会为执行,义工会为参与,办公室为协助的“五会一室”行政管理框架,有力地支撑起庞大的信徒人群和丰盛的教会事工。近年来,东山堂把眼光投向更新的挑战——深度牧养。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信徒设立按龄牧养部,订制合适的教材进行栽培;二是不定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牧同工授课辅导,提高牧养水平;三是完善各牧养小组内部管理,通过教导、布道、探访、行政、带领聚会等环节,加强和巩固牧养效果,防止“小羊流失”;四是积极发动信徒寻找、关心“软弱者”,如孤寡老人、病人、孤儿、吸毒者等,提高教会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东山堂作为全市涉亚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之一,组织发动上百名信徒投入亚运志愿者工作,并在教会上下全面开展“和谐教会,祝福亚运”的事工,不少工作人员和义工都常常义务加班到深夜,为营造和谐安定的亚运氛围默默奉献。在外部环境和设施的改善方面,东山堂也紧跟时代需要,于2005年至2007年,由信徒筹资对整个教堂进行了结构加固和内部整饰。新维修后的教堂可容纳1300个座位,并添置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投影等现代化设备。有意思的是,在教堂舞台正中放置着一个布满钉痕、又残又旧的木质十字架,据说这是为了提醒信徒:“勿贪念事物外表的华美,紧紧跟随耶稣的脚步同奔永生之路。”



祈望

如今的东山堂,吸引了大批慕道者和游客的目光,成为广州一道靓丽的风景。流金岁月也许在东山堂这位老人身上留下了斑斑印痕,可他那灼人的生命力却依然光芒四射。新的历史时期,这座“神的家园”肩负着与时俱进、独立自办的历史使命。正如市基督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东山堂现任堂主任陈穗生牧师所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东山堂福传工作还将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和挑战,每一位教牧同工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使教会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使信徒灵性生命得到健康有益的成长。今后,东山堂将围绕提高教牧同工整体素质、抓好义工培训、开展深度牧养等方面继续努力,增强教会在信徒中的凝聚力和归宿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东山堂人一定会踏着坚实的步伐,手挽手、肩并肩,风雨兼程,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正如歌中所唱:“广州好,广州好,画眉鸟儿歌声高。木棉花开红似火,五羊含穗迎客到……广州好,广州好,珠江长流人微笑。教会明天更美好。”

(资料提供:基督教东山堂信徒唐启望先生)


作者:222.184.28.*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11-30 16:44:44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