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49981次
0人
2个
2033个
62人
九九消寒期间民间风俗有制九九消寒图,写九九歌,写九九对联等。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民间称这81天为九九消寒。“冬至”也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冬至”来临,就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从“冬至”这天开始,以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往后数,第一个九天就称为“头九”或“一九”,第二个九天称为“二九”,第三个九天称为“三九”,依次类推,一直数到第九个九天,便“九尽桃花开”。因为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再过九天就是节气“春分”,春耕季节开始了。 一到冬天,人们就盼着春天到来。尤其在很多年以前,人们的这种心情更迫切,也许是那时的取暖条件差,或是那时的冬天本就比现在要冷。为了度过“数九寒天”,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来“消寒”,常见的消寒方式有“画九”、“写九”和创作“九体联”。 数九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画九 所谓“画九”,就是用图画来记录“九九”的进程。方法是画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朵。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涂红,待到白梅红遍时,“九九寒天”便结束了。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相传“消寒图”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监狱里,创作了这种图,以后逐渐流转开来。源流如此之远,传播过程中便免不了有些出入。有些“九九消寒图”便是画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每九个一组,根据进九以后的天气,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方法,每天在一个圆圈里做记号。等八十一个圆圈画完了,天气也就暖和了。“九九消寒图”的画法 “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下面是传统的几种经典设计。 1.最简单的一种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2.还有一种比较有文化味道:选择九个9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3.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4.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葫芦型九九消寒图】填写消寒图是清代皇宫中流行的一种消闲娱乐形式。这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填字游戏给漫长的寒冬带来一丝温暖和乐趣。九九八十一天的填字结束,就该是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临了。 这幅九九消寒图,将中国历史通俗地与传统冬令节气有机结合,凝缩在从冬至的头九到九九的短短时间内,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葫芦型的图案设计,酷似“中国结”起终读法,宛然曲折,令人兴趣大增。一番诵读下来,既了解了中国从三皇开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历史,也丰富了文化知识。 该图从双线大字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顺序填描,九个大字,每字均九笔,一日描一笔。内中歌谣的读法是:汉字坚排右为句首,即从“头九初寒”读起,至“大清坐金鉴”结束。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笔者小时候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这“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这声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记。九九对联 创作“九体对联”消寒的。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上联),庭院春幽挟苍草重茵(下联)。还有人将“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作为上联,与“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九体对联。这些对联每联九个字,每个字也是九画,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书写(或描红填写)上下联字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成,至此,严冬已去,春至人间。故此,九体对联又称“消寒迎春联”。 九九迎春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难度极大。但它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在以前很得读书人的喜爱。 九九对联即每比上联和下联都是九个双钩空心字,每字九画,每天依次在上、下联各填一画,九九八十一天过去,一副对联就写成了。“九体对联”也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为了供博友欣赏,己丑斋主人搜集了下面这几副“九九消寒迎春联”,每个字都是九画(有的字应用繁体):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柔柳秋咽囿柯风恃劲 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 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柳娆栀香春临界垣贺 俊洵彦信客荟庭院荣
作者:族谱录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12-17 12:06:28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