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81091次
2人
2个
15个
95人
8部
琚姓溯源琚”音读居,解释为古人佩带的一种玉。据查除《汉语大词典》以“琚”作姓解释外,还有《中国姓氏大全》亦称其为“较罕见姓”。其他诸如《康熙字典》、《古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均未将“琚”字作姓解释,另据最新出版的有关姓氏书籍(含《百家姓》)计504个姓氏中,均无“琚”姓存在。因此目前在报纸上或文书里出现的“琚”姓,是“璩”(qu)字的误写。琚应为近代某些历史原因,人们对璩的误写。影响颇广,大都写璩为琚,有些地方音仍为璩,故经常为琚璩通用璩琚不分。琚应为某次简化字时,人们望文生意,误将璩写作琚。将姓“璩”的写成或读成姓“琚”的,还自以为得意地说“琚”是“璩”的简化(其实此二字均不在简化之列),乃至一些人跟着将错就错,以错传错,贻误至今。琚:应为璩,(一姓两音在全国都相同)为春秋战国卫大夫蘧公伯玉后人,后为避难,改为璩,取不忘伯玉之恩。蘧姓和其他姓氏一样,随着社会的动荡,变革而迁徒发展。秦统一中国后有一个稳定时期,而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200多年中,社会稳定 政治 经济 文化 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尔后的一两千年中大动荡 ,大变化带给蘧姓后裔的是迁徒 繁衍发展 消长。除此以外,蘧姓祖籍与郡望构成迁徒也与其他姓氏有别。蘧姓除随政府安排迁民外,还有一种作官--迁居,避难--迁徒的情况。琚(蘧:璩)姓之先祖应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辅佐成王,分封诸侯时,将同父同母弟康叔分封到卫地,建都朝歌,史称康叔。随着康叔到卫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只居住在蒲邑东不足5公里的一个丘岗上。这里山坳中到处生长着蘧藕,蘧是荷花的另一种名字。蒲邑位于蒲水和济水之间,古代这里树林成荫,丘岗连绵,山清水秀,池塘洼地蘧花怒放。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洁净,就以物为地名,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带的周王室后裔,因辅佐卫国国军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后来又设置了蘧伯乡。出此以后,这里的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为姓,施有蘧姓。正月初八是先祖伯玉的生日后人为纪念他设立大古会,琚姓在古代写作璩。作为姓氏,璩一般读渠,其来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音渠,又音巨)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音渠,又音巨)姓。璩姓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解放以后,多数改为琚姓,读音也相应有所改变,一般读居。因此,琚、璩、蘧、遽四姓同源,并存于世。 璩:音读渠,除作姓氏外,解释为玉质耳环,据考“璩”姓之先祖为春秋时卫国上大夫蘧伯玉,传二十七世至“秉”,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于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王旁(古汉语称王字旁为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自唐至今,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 历史上“王蘧”伯玉为山西人,曾在豫章(南昌)为官,后定居今河南西北新乡境内。孔子曾问道于璩伯玉”(学生?),又听人讲孔子曾带门人住在璩伯玉家(管家?),经璩伯玉介绍得见什么王。“王蘧”伯玉为山西人,曾在豫章(南昌)为官,后定居今河南长垣县伯玉村。沿着祖先生活过的轨迹看,从河南到江西,包括中间的湖北,琚(璩)大的聚居应该都是“王蘧”伯玉那时留下的子子孙孙。我甚至假象,古时,“王蘧”伯玉带着浩浩家族经行,到某地,有某子掉队,就地住家开始繁衍生息。琚姓应起源于河南,战国时代卫,末期弱,五次迁都,多在河南境内,最后在今焦作境内。“王蘧”伯玉也应是在后期才定居今新乡长垣县。每年正月初三、六、九,琚氏后人到长垣县蘧贤祠祭奠。景象颇为壮观至于以后的迁徙,应该都是后话,兰州,山东等几地琚姓也多出自河南琚 姓的发展 迁播 演变 有以下几种情况。1 固守原籍在原卫国内的一只以长垣故里为中心,以原汲郡为中心的蘧姓始终没有离开原籍。在长垣伯玉故里居住的蘧伯玉后裔,直到民国期间,还有一位老人,后贫困去世,蘧氏遂绝。在长垣方里乡文庄村长垣丁栾尚寨尚有蘧氏后裔,至于什么时候迁出,属于何系,无谱可考。现居淇县(原汲郡)西岗乡小屯村等地的蘧氏厚意同样没有离开故土,仍生活在古代蘧姓郡望汲郡 黎阳 ,即现在的浚县 淇县等地。2 反迁故里。原卫辉一带的一部分蘧姓,为避乱,于元朝迁往山西,后又迁往河南安阳一带。河南省安阳县崔家桥琚(璩)庄村,全村大部分村民本姓蘧(从该村迁至安阳白壁镇东柴村的一支至今仍姓蘧)不知何时想当然地该成了璩姓,政府又将村名璩庄改为琚庄村。该姓于清代同治八年三月四日立的蘧氏碑上写道:"世局卫辉,自元末避乱逃至洪同县寄寓数载,迄大明初被迁安邑东北龙化村居住。"第二次成了河南人。3 远播他乡。安薇桐城桦林岗蘧氏族谱载:蘧伯玉第七代孙蘧乐改蘧为璩,分散江南各地,并向东南发展,形成了浙皖的蘧姓望族。且代有人才,如唐朝的璩抱扑显明当时,与蘧瑗功高勋重,被封西传侯。宋时岳州的璩重 璩秉兄弟二人联名登第等。籍出安化的璩安官至御史。安薇桐城的璩姓更的代不凡人,人才之盛,衣冠文物之美,当地巨族没有超过璩姓者,璩氏为桐城文化作出了贡献。4避祸改姓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蘧姓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避祸而改姓。第一次是在蘧伯玉的第七代世孙,即改蘧为璩。第二次该姓是在蘧伯玉第27世孙,侧改蘧为璩 渠 瞿姓。两次改姓,且都有一部分人仍保留了蘧姓。这两次改姓的情况是:第一次改姓。据安薇桐城桦林岗蘧氏家谱(四卷本,第五次修订),在原谱序中明确记载:"璩之为姓也,三代(夏商 周--作者注)以前未见经传。相传伯玉七 氏孙讳乐者,因避难,易蘧为璩。历汉 晋 五代未有传人。 第二次改姓。据河南博爱 孟州 济源同宗的璩氏族谱记载,蘧氏的一支在天宝年间,也是蘧伯玉第27代孙蘧玉章时,其子璩秉遭诬陷被参。为了避免全族株连,将全家男女老少改为璩 渠 瞿三姓,分散隐于全国。这是蘧姓的又一次避难改姓大迁徒。今在河南济源 孟州 博爱 栾川等地居住的璩姓万余人,就是其始祖从江西豫章郡由蘧改璩逃避到山西黎城(黎阳),并形成望族。后于明洪武18年(1385)大移民时,有其一支的兄弟三人一齐来到河南济源等地,发展至今日蘧氏万众家族。5随意改姓。2000多年来,汉字因难写难认,进行过多次简化,但作为蘧氏使用的蘧 璩却从未简化过,至今为生僻字,不易认读。许多人为生活工作方便就自行 随意简化改姓。如安阳县崔家桥乡琚庄(璩庄)的蘧改为璩 琚姓。山东章丘县木厂涧村蘧姓,迁到东北居住的那一部分改蘧为曲姓,只是为了好写好认。历代璩姓名人典故周代有名人璩伯玉一.*姓启佩玉;望出黎阳。 二.*光岳郎官多著术1;伯崑御史有才名2。 注释:1明代进士璩光岳,字山仲,江西新城人。号三谷。官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后升吏部。善草书,著作较多,有《石波馆集》、《老子解说》等。 2明代广东道御史璩伯崑,字山甫,桐城人。少有才名。历官江西武宁令等。政平讼简,文教尤著。 三.*寡过未能,学造贤人之地3; 知非虽晚,德成君子之资4。 注释:3、4璩伯玉的事典。 四. *保境息民,共仰瑷公事业5; 骑骝看杏,咸推秉祖文章6。 注释:5唐代良吏璩瑷的事典。 6宋代文士璩秉的事典
作者:琚宜春 回复:9 发表时间:2009-03-30 12:58:18
你们好,我叫琚汝敏是江西,广丰我们这里有500人,姓琚
作者:220.176.195.* 发表时间:2009-05-09 11:19:39
大家好 我叫琚烈红 我是江西余干的 这个县有1000多姓琚的QQ634267670
作者:218.85.109.* 发表时间:2009-12-27 11:57:19
我叫琚菲
作者:61.163.93.* 发表时间:2010-02-11 14:58:06
大家好!我是琚世才!河南新乡人!老家在原阳!
作者:琚世才 发表时间:2010-04-03 03:04:13
你们有QQ么?我的QQ是993024930!家我Q啊!
作者:琚世才 发表时间:2010-04-03 03:05:14
崔
作者:117.87.182.* 发表时间:2010-10-24 16:18:17
河南新乡好像没姓琚的吧
作者:琚延斌 发表时间:2012-04-30 23:08:20
琚是璩的错写啊,各位族人我们不能再错下去了,我们姓璩,琚不是璩的简化字啊
作者:璩长义 发表时间:2013-07-06 10:15:18
请编辑同志尽快删去这个“琚姓”板块,琚从来就不是姓,是璩的错写,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琚氏族谱”,现在全国的qu氏都认识到琚错了,正在积极纠正,恢复璩姓呢。族谱录里不能再保留这那个急躁冒进时期留下来的毒瘤了,还历史本来面目,是每一个人责任那。
作者:璩长义 发表时间:2013-07-08 21:18:08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