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周室宗庙筹建处

02-19

2979次

1人

1个

18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编者感言

编者感言
我是谁?我从哪里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古老的西方哲学命题存在已逾千年。
   人过中年,喜读古书。月白风清之夜,独坐书房,茫然四顾,抚卷深思。世事变迁朝代兴替如白云苍狗,难寻其迹。唯有文明传承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迹可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呀呀学语之时,以此启蒙。如今天命之年反观《三字经》、《百家姓》,似有新的启发。
世界四大文明之传承,四损其三。唯中华文明,如滔滔江河,源远流长,虽有散落遗失,然根源犹存,历久弥新。这就是民族文化对“亚里士多德之问” 的最好回答,不过这个回答是意象和简约的,充满了我们民族智慧。
盛世修史,家贤续谱,随国运昌盛认族归宗之风日渐隆盛。身为周姓,对以德为本,以礼为序,以乐为仪,教而育之,文而化之的周代礼乐文化推崇倍至。爱读《史记 周鲁公世家》,对周公辅政时制作礼乐的功绩和礼贤下士的气度更是深深折服。进而游历了黃陵、孔庙、周原各地名胜,愈发感觉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只所以枝繁叶茂,就是植根在敬畏天地、道法自然、隆礼重仪、长幼有序的文化沃土。终使我泱泱中华成为文明之地、礼仪之邦。
   伟矣!“礼乐文化”,壮哉!“礼乐文化”。
   当今社会,以民为本。民之所求即为国之所责。笔者在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的宗亲聚会上提出了在洛阳周公庙建立周姓宗庙以供奉周姓先祖,建立周礼乐文化广场以弘扬民族文化,此建议得到了广大周氏宗亲的热烈响应和洛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诚恳致谢。
   笔者拟将多年来收集的各种礼乐文化的资料和对在洛阳建设周文化城的构想结集出版,然则限于理论水平,难免挂一漏十,多有谬误,万望大方之家正之。
注:
上篇《礼乐文化当代社会传承》由编者完成,
其中《周文化城及周室宗庙》建在洛阳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由编者委托周立 聂小雨 石燕燕 张灵威合作写作,编者整理完成。
中篇《礼乐文化近代学者研究》由编者在中国知网上购得。
下篇《礼乐文化历史的记载》是编者文章辑录
在此,对收入本书的文章作者深表谢意!
本书编写过程中受到义马公安局梁永寿和陕县政府办杨银华的指教和帮助,在这里给予特别感谢!

周万俊
2012年12月


              《周氏宗族记》
                   周万俊
  泱泱中华大国,以民族为根,宗族为经,姓氏为脉,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浩浩华夏文明,以儒道为本,耕读为业,诗书为礼,博大精深,熠熠生辉。
   周姓为黄帝轩辕氏后裔,纵观煌煌五千年文明史,周姓一脉相承,人才辈出。
   想我周氏先祖,起源于陕甘周原,兴盛于中原河洛。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之理,天下万物演变之理也。
   先族以弱周而搏强商,日渐强大。武王伐纣,孟津誓师,三千周氏虎贲,血战牧野,克敌数万,霸业始成。商亡周起,天下归宗。
   先祖周公,先辅武王成大业,再辅成王文安天下。《康诰》、《酒诰》、《梓材》文告三篇,“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文才武略,天下大治。后世尊为儒学先驱,明君元圣。
   礼仪之重,国之根本。孔子一生,生逢乱世,礼崩乐坏。周游列国,开坛收徒,教书育人。殚思极虑,孜孜以求。终成数千言《论语》何为?克己复礼而已。礼仪之源何在?周礼当为正宗。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岐山周原,悉数归秦。周姓族人,为避祸乱,散居各地。王朝更迭中,周姓子弟,亦多有才俊脱颖而出。
   秦有周章,拥陈胜起兵以抗强秦;汉有周勃,结陈平智夺吕后兵权,辅文帝以兴汉室;东汉朝廷式微,周姓南迁吴地为官,辅佐孙吴。才俊周瑜,执帅印,掌精兵,雄姿英发,促成孙刘同盟,抗曹魏雄兵百万,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晋有周处,斩蛟龙,杀白虎,力除三害。鄙视权贵,刚正不阿。为平叛乱,死节效忠,以身殉国。
   大唐国兴,周氏一支再度南迁湖广闽浙,江南周家,多有望族,耕读传家,保境安民,良吏颇多。宋有周敦颐,擅诗词,好文章,“出淤泥而不染”,一生清正廉洁,《爱莲说》传诵千古;明有周明溪,解《周易》,精书法,聪明机敏,文武全才。民国有周树人,高举新文化大旗,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踏《莽原》,刈《野草》,乘《热风》《奔流》,一生《呐喊》。当代有周公恩来,少壮志,兴中华,上海暴动,南昌起兵,先救国难,后振国威。一生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淘金出泉,饮水动思源;钻木取火,记史思追远。水无源不流,木无本不生。《诗经》有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俊,三尺薄命,一介俗子凡夫,文,不足成家,武,无以报国。忝列为周氏后裔,仰慕先贤诸公,每每夜不能寐,壮心不已。然生逢盛世,尊宗敬祖,敦亲睦族,营建宗祠,理固宜然。吾愿用有生之年,为周氏修祠续谱之业,聊尽绵薄之力。
   今日躬逢家族盛会,特做《宗族记》以明志,耿耿此心,天地可鉴!
   
周氏族人万俊敬上 
                    壬辰年初夏        
   






目 录

上 篇

礼乐文化当代社会传承

   
第一章 周文化广场简读
《周文化广场》。位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其主要内容为:
礼乐祭祀中心(周室宗庙即周天子七庙)
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周易国学藏书,儒学,国画)
国家级文物拍卖交易中心(尚商坊)。
接待中心(大宾舍又名周公馆)。
第二章 周室宗庙祭祖仪式探究
新的历史时期的祭祀大典,不仅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群体集体缅怀先祖、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后昆奋进、促进世界和谐、推动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同时也将在中国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儒家元圣—周公及其倡导的中华礼乐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智慧,亦将因之弘扬光大,造福中国千秋万代,泽被世界人类。
第三章 周室宗庙祖先祭祀考
   根据现实社会制度,我们在继承先人祭祀文化的同时应去其封建糟粕的东西,留其精华的部分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周室宗庙群建设应为:
   始祖后稷庙居中,左侧设后稷母亲姜嫄庙. 武王庙,烈王庙,右侧设文王庙,平王庙,赧王庙,周公庙。共八庙。
第四章 礼乐文化,中华之魂
礼乐文明是中国自周代以来直至清代近三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
第五章《周文化城及周室宗庙》建在洛阳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说的就是武王忧虑难以安家立邦这回事。经过深思熟虑,武王决定于“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新都。

  中 篇

礼乐文化近代学者研究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礼乐”是孔子继承周公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第二章 《诗经》祭祖诗与周代宗庙祭祀文化研究
第三章 《诗经》中的祭祖乐歌与周代宗庙文化

第四章 周公文化品牌和洛阳文化强市战略
      周公是中国古代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古代洛阳城的营建者。周公在洛阳定九鼎并制礼作乐,强化了洛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如今弘扬周公精神,打造周公文化品牌,成为洛阳“中华圣地”文化建设和“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洛阳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体现。

第五章 论礼乐文化
   先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本 文从作为巫术文化的原始礼乐风俗;作为治国之道的西周礼乐制度;作为伦理思想的东周礼乐学说;作为经典文化的后世官方礼乐;作为民俗文化的后世民间礼乐;礼乐文化中的音乐实用价值观诸方面分析,认为礼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伦理、制度、民俗、艺术(音乐舞蹈),它的影响力渗透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审美心理都造成深刻影响。
第六章 借鉴礼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之用,和为贵”,而“和”是以承认而不是抹煞事物的特性为前提,旨在追求不同个体遵循道德原则和谐相处。中华礼乐文化极为丰富,儒家从制度、伦理、原则、理论等层面都做了生动论证,为人的身心
和谐、内外兼修,提升大众的道德素质,提供了成熟的规范和便于操作的途径,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
第七章 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
   周公对远古和夏商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发展、健全了西周制度文化,整理、修订了“六经”,为儒学的创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国由自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因此,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下篇
         礼乐文化历史上的记载

第一章 有 瞽(gu)
第二章 黎 离
第三章 成 周 城
第四章 书洛阳名园记后
第五章 周宗庙歌十二首
第六章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明德舞
第七章 “谦逊戒盈”的传说
第八章 周代的宗庙之祭主要有六种形式

附,1:周姓家谱
附:2: 洛阳《周文化城》项目建议书
附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简讯(第十二期)

我是谁?我从哪里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古老的西方哲学命题存在已逾千年。
   人过中年,喜读古书。月白风清之夜,独坐书房,茫然四顾,抚卷深思。世事变迁朝代兴替如白云苍狗,难寻其迹。唯有文明传承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迹可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呀呀学语之时,以此启蒙。如今天命之年反观《三字经》、《百家姓》,似有新的启发。
世界四大文明之传承,四损其三。唯中华文明,如滔滔江河,源远流长,虽有散落遗失,然根源犹存,历久弥新。这就是民族文化对“亚里士多德之问” 的最好回答,不过这个回答是意象和简约的,充满了我们民族智慧。
盛世修史,家贤续谱,随国运昌盛认族归宗之风日渐隆盛。身为周姓,对以德为本,以礼为序,以乐为仪,教而育之,文而化之的周代礼乐文化推崇倍至。爱读《史记 周鲁公世家》,对周公辅政时制作礼乐的功绩和礼贤下士的气度更是深深折服。进而游历了黃陵、孔庙、周原各地名胜,愈发感觉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只所以枝繁叶茂,就是植根在敬畏天地、道法自然、隆礼重仪、长幼有序的文化沃土。终使我泱泱中华成为文明之地、礼仪之邦。
   伟矣!“礼乐文化”,壮哉!“礼乐文化”。
   当今社会,以民为本。民之所求即为国之所责。笔者在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的宗亲聚会上提出了在洛阳周公庙建立周姓宗庙以供奉周姓先祖,建立周礼乐文化广场以弘扬民族文化,此建议得到了广大周氏宗亲的热烈响应和洛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诚恳致谢。
   笔者拟将多年来收集的各种礼乐文化的资料和对在洛阳建设周文化城的构想结集出版,然则限于理论水平,难免挂一漏十,多有谬误,万望大方之家正之。
注:
上篇《礼乐文化当代社会传承》由编者完成,
其中《周文化城及周室宗庙》建在洛阳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由编者委托周立 聂小雨 石燕燕 张灵威合作写作,编者整理完成。
中篇《礼乐文化近代学者研究》由编者在中国知网上购得。
下篇《礼乐文化历史的记载》是编者文章辑录
在此,对收入本书的文章作者深表谢意!
本书编写过程中受到义马公安局梁永寿和陕县政府办杨银华的指教和帮助,在这里给予特别感谢!

周万俊
2012年12月


              《周氏宗族记》
                   周万俊
  泱泱中华大国,以民族为根,宗族为经,姓氏为脉,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浩浩华夏文明,以儒道为本,耕读为业,诗书为礼,博大精深,熠熠生辉。
   周姓为黄帝轩辕氏后裔,纵观煌煌五千年文明史,周姓一脉相承,人才辈出。
   想我周氏先祖,起源于陕甘周原,兴盛于中原河洛。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之理,天下万物演变之理也。
   先族以弱周而搏强商,日渐强大。武王伐纣,孟津誓师,三千周氏虎贲,血战牧野,克敌数万,霸业始成。商亡周起,天下归宗。
   先祖周公,先辅武王成大业,再辅成王文安天下。《康诰》、《酒诰》、《梓材》文告三篇,“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文才武略,天下大治。后世尊为儒学先驱,明君元圣。
   礼仪之重,国之根本。孔子一生,生逢乱世,礼崩乐坏。周游列国,开坛收徒,教书育人。殚思极虑,孜孜以求。终成数千言《论语》何为?克己复礼而已。礼仪之源何在?周礼当为正宗。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岐山周原,悉数归秦。周姓族人,为避祸乱,散居各地。王朝更迭中,周姓子弟,亦多有才俊脱颖而出。
   秦有周章,拥陈胜起兵以抗强秦;汉有周勃,结陈平智夺吕后兵权,辅文帝以兴汉室;东汉朝廷式微,周姓南迁吴地为官,辅佐孙吴。才俊周瑜,执帅印,掌精兵,雄姿英发,促成孙刘同盟,抗曹魏雄兵百万,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晋有周处,斩蛟龙,杀白虎,力除三害。鄙视权贵,刚正不阿。为平叛乱,死节效忠,以身殉国。
   大唐国兴,周氏一支再度南迁湖广闽浙,江南周家,多有望族,耕读传家,保境安民,良吏颇多。宋有周敦颐,擅诗词,好文章,“出淤泥而不染”,一生清正廉洁,《爱莲说》传诵千古;明有周明溪,解《周易》,精书法,聪明机敏,文武全才。民国有周树人,高举新文化大旗,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踏《莽原》,刈《野草》,乘《热风》《奔流》,一生《呐喊》。当代有周公恩来,少壮志,兴中华,上海暴动,南昌起兵,先救国难,后振国威。一生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淘金出泉,饮水动思源;钻木取火,记史思追远。水无源不流,木无本不生。《诗经》有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俊,三尺薄命,一介俗子凡夫,文,不足成家,武,无以报国。忝列为周氏后裔,仰慕先贤诸公,每每夜不能寐,壮心不已。然生逢盛世,尊宗敬祖,敦亲睦族,营建宗祠,理固宜然。吾愿用有生之年,为周氏修祠续谱之业,聊尽绵薄之力。
   今日躬逢家族盛会,特做《宗族记》以明志,耿耿此心,天地可鉴!
   
周氏族人万俊敬上 
                    壬辰年初夏        
   






目 录

上 篇

礼乐文化当代社会传承

   
第一章 周文化广场简读
《周文化广场》。位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其主要内容为:
礼乐祭祀中心(周室宗庙即周天子七庙)
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周易国学藏书,儒学,国画)
国家级文物拍卖交易中心(尚商坊)。
接待中心(大宾舍又名周公馆)。
第二章 周室宗庙祭祖仪式探究
新的历史时期的祭祀大典,不仅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群体集体缅怀先祖、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后昆奋进、促进世界和谐、推动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同时也将在中国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儒家元圣—周公及其倡导的中华礼乐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智慧,亦将因之弘扬光大,造福中国千秋万代,泽被世界人类。
第三章 周室宗庙祖先祭祀考
   根据现实社会制度,我们在继承先人祭祀文化的同时应去其封建糟粕的东西,留其精华的部分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周室宗庙群建设应为:
   始祖后稷庙居中,左侧设后稷母亲姜嫄庙. 武王庙,烈王庙,右侧设文王庙,平王庙,赧王庙,周公庙。共八庙。
第四章 礼乐文化,中华之魂
礼乐文明是中国自周代以来直至清代近三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
第五章《周文化城及周室宗庙》建在洛阳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说的就是武王忧虑难以安家立邦这回事。经过深思熟虑,武王决定于“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新都。

  中 篇

礼乐文化近代学者研究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礼乐”是孔子继承周公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第二章 《诗经》祭祖诗与周代宗庙祭祀文化研究
第三章 《诗经》中的祭祖乐歌与周代宗庙文化

第四章 周公文化品牌和洛阳文化强市战略
      周公是中国古代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古代洛阳城的营建者。周公在洛阳定九鼎并制礼作乐,强化了洛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如今弘扬周公精神,打造周公文化品牌,成为洛阳“中华圣地”文化建设和“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洛阳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体现。

第五章 论礼乐文化
   先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本 文从作为巫术文化的原始礼乐风俗;作为治国之道的西周礼乐制度;作为伦理思想的东周礼乐学说;作为经典文化的后世官方礼乐;作为民俗文化的后世民间礼乐;礼乐文化中的音乐实用价值观诸方面分析,认为礼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伦理、制度、民俗、艺术(音乐舞蹈),它的影响力渗透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审美心理都造成深刻影响。
第六章 借鉴礼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之用,和为贵”,而“和”是以承认而不是抹煞事物的特性为前提,旨在追求不同个体遵循道德原则和谐相处。中华礼乐文化极为丰富,儒家从制度、伦理、原则、理论等层面都做了生动论证,为人的身心
和谐、内外兼修,提升大众的道德素质,提供了成熟的规范和便于操作的途径,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
第七章 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
   周公对远古和夏商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发展、健全了西周制度文化,整理、修订了“六经”,为儒学的创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国由自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因此,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下篇
         礼乐文化历史上的记载

第一章 有 瞽(gu)
第二章 黎 离
第三章 成 周 城
第四章 书洛阳名园记后
第五章 周宗庙歌十二首
第六章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明德舞
第七章 “谦逊戒盈”的传说
第八章 周代的宗庙之祭主要有六种形式

附,1:周姓家谱
附:2: 洛阳《周文化城》项目建议书
附3:中华周氏联谊总会简讯(第十二期)

作者:周万俊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03-12 11:45:1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