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1816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大臣郝骨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的属下中有人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源流二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子氏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嚣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称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亡国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另有的则以国名为氏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郝氏被史称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源流三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上党、卢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铁弗部。在史籍《魏书·铁弗刘虎传附屈孑传》中记载:“刘虎之曾孙屈孑耻原姓铁弗,改为赫连耳,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其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了一通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地区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朝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据文献《延长县志》中记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氏人口达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为延长县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郝伏愿墓志,是陕北郝氏族人源出匈奴郝氏的历史佐证。源流四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鲜卑乌恒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时期,古老的鲜卑族人中有一纥石列(纥石烈)氏族部落,是原来世居于辽西地区的乌恒部族中最大的丘力居部落的分支。乌恒部族属于东胡民族中的一支,由于其主要生活于辽西地区,因此又称为辽西鲜卑。东汉末期,纥石列氏族所在的乌恒部被曹操大败,部众主体被曹操迁徙于内地,逐渐与汉族融合。其残余部众四散,迁往辽东地区。在唐朝末期,纥石列氏族已经成为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到了金国时期,纥石列氏族被称作纥石烈部。金国被蒙古与南宋联军所灭之后,纥石烈氏族返回辽西地区,逐渐分散于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等地。到了明朝时期,该支民族被称作何舍里氏,在明末清初则称为赫舍里氏族,满语为Heseri Hala,成为建州女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成为满族著姓之一。后有锡伯族人引其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赫舍里氏多冠汉姓为郝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黑氏、佟氏、普氏等等。[1]源流五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南蛮有郝氏。据史籍《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南蛮有郝、杨、刘三姓。”源流六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西夏人中有郝氏。”源流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郝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靳氏、李等。源流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郝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郝氏,世代相传至今。
作者:郝涛海 回复:10 发表时间:2013-03-26 02:17:03
俗语云:官家修志,民户修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可以说是河清海晏,正逢盛世。因此,当地方志纂修高潮过后,百姓纷纷开始续修家谱。2000年春,当新世纪的东风吹拂莱州湾畔时,世居掖县八百多年的郝氏八支房联名收族合谱续修。于是,一支自发的“莱州市郝氏统谱续修”队伍组成了。他们手持1940年编修成有八支房的《掖县郝氏统宗志》谱牒,奔在方圆千里郝氏之间。大家不辞劳苦,不计报酬,跋山涉水,串门访问,搜集旧谱,查清丁口,各房造册,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和资料的精度,完成修谱的工作。2000年3月19日,有人打电话告诉郝维明说招远市横掌村要来人联系续修家谱。至入冬初,回到柳行家乡,恰逢远道而来联系修谱的横掌村郝世胜、南院庄村族长郝贵文和他的同族郝玉良。他们带来了家谱,郝维明见发黄的谱页上载有始迁祖以下人的名号等,确信谱牒昭真。席间,边喝边谈。续修族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是掖县郝氏自伯全公从襄阳府枣阳迁掖县以来的后裔散居莱州湾畔数县、市,有的甚至迁居外地外省外国,仅是录下这些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一件费力费时费财的事情。二是当前人们对此思想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修谱是借机敛财,如收丁口费;有的认为是搞家族主义,难脱宗派之嫌;有的认为如今时代不同了,一个姓氏大都分散间居在他姓之中,不必象过去旧时代那样凝聚宗族力量 ,修谱没有必要;有的认为如今计划生育,不少单传或生的女孩,难以传宗,修谱意义不大。三是续修族谱编纂出版经费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妥善处理好。如今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意愿。通过观看旧谱和续修新谱,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当今的心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郝维明在发蒙读书时,就看到过族长散毁的“奉先堂"郝氏族谱。后来,他再没有读到过郝氏家谱。然而很想一睹家谱全貌。却总是难遂心愿。多年来,郝维明在参与编写世系谱牒时,有幸接触到一些地方史料,便常留心这个。后在省档案馆见到谱牒目录中有关郝氏家谱、族谱,修家谱的编写年代和存放出处,很想借阅,无奈一时难遂心愿,同族郝治年等带来的六修家谱,使郝维明平生第一次看到了较全的家谱。同年4月2日,掖县郝氏各8支房代表10余人汇集在柳行村郝维明家中处或村委办公室。郝维明在会议前夜翻阅六修《柳行郝氏族谱》30余册,对郝氏数千年的来龙去脉历史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两千多年前的我远祖秦上卿郝晏以来的历史变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汉初郝瑗为郝晏的曾孙,郝瑗居太原,传九代至东晋初任桓温部参军郝隆,郝隆居润州丹扬,传七世孙郝迴,郝迴居安陆,传十二代郝拯,郝拯居襄阳,传至孙郝璐陵,郝璐陵居枣阳,传至玄孙郝伯全,郝伯全居枣强县寺宅城,元末郝伯全传子郝表正,郝表正由货殖于莱州府城,定居落户平里店,传八代至明代掖县东莱书院吕先生祠山长郝从德,郝从德迁居柳行村,明嘉靖四十七年)在延真观邀合徐、杨、李、鲍、郝、戚六姓创建公祠。我郝氏伯全公系族谱首修于明万历二十年的叫庆源谱,之后续修续宗谱,三修为重修谱牒,四修敦本谱(光绪已丑1889年),五修统宗志谱牒,六修传信谱(1930年),累至今七修《莱州市郝氏续修族谱》。受族人推举,郝维明为七修族谱主编。对此,他既感荣幸,又深觉不易。从前热切渴盼读阅家族旧谱,可惜年长月久毁失殆尽,如今一起忙碌九死不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历时一年余,手捧新谱,欣然吟道:“一,万物本乎天,人群本乎祖。百代溢芬芳,一册郝氏谱。”“二,茫茫人海大神州,都是炎黄血脉流;更喜新修郝氏谱,奇葩一朵耀高丘。”“三,炎黄后裔陇西堂,郝祖子孙好运昌。笔涌龙盘安社稷,刀成虎踞镇番邦。为民尽谱太平曲,入仕皆抒锦绣章。宗氏先贤垂典范,族人更旺永吉祥。”郝维明再次说:我相信,我的经历也颇能代表一些人的所遇所思所想所为。故不揣浅薄,写了出来,与同感者共乐。公元二OO三年三月郝维新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5:55:40
跋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乾坤位定,万物滋生,海陆动植皆有所本。人类演化自有其序,文明大进,族有姓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没有谱牒之修,何以寻根索源?凡以姓氏之家,必寻其祖;各理其源,各修祖谱、文牒,各续伦常尊卑。使天下百姓,繁而不乱、井然有序。此乃整修族谱之功,信其然。人为万物之灵,其别于异类者,此亦其一乎!我郝姓氏族,其来有自、渊源流长。考其源出于郝省氏之裔,本风姓,为太昊氏之佐臣。商帝乙之世因其裔期封于山西太原郡,时人称其一家为“郝家”,以后便以郝为氏。进入秦汉姓氏合一,其后裔便由“郝氏”转化为“郝”姓。子孙之众世代更变,各相迁徙,支系纷繁。郝姓共分六郡,定著三房,曰:安陆郝氏、太原郝氏、京兆郝氏。我族隶属安陆郡。据史册所载,《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载,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裔孙晏,秦上卿,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郞将,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扬,七世孙廻自丹扬徙安陆,破敌后周沔州太守,郝氏宰相一人:处俊,故七世郝廻任梁武帝时江夏郡太守,遂家焉。由丹扬徙安陆,是为安陆郝氏,被视为安陆郝氏立祠开派的第一始祖。廻公居安陆,子孙繁荣,颇多显赫。其子破敌沔州太守,其孙郝相贵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相贵子二:处俊、处傑,郝处俊于唐太宗贞观举进士及第,承袭父爵,累迁吏部侍郎、中书令、检校兵部尚书,唐高宗时一代名相也。处俊子五:北叟、南容、东叟、朝瑞、朝麟。先后任司议郎、秘书郎、正谏大夫、监察御史、武部员外郎等职,号"五房郝氏"令誉满安陆,声望震江南北。其后有北宋时人郝拯、宋末时人郝伯全等名人辈出。至宋仁宗时,郝廻后裔郝拯,迁居湖北襄阳府,史称为襄阳府郝氏开基始祖。襄阳郝氏兴于郝济廉,鼎盛于第三代郝潞芳兄弟三人,此后即以枣阳郝氏取代襄阳郝氏之后,清代又有晒书郝氏取代枣阳郝氏之名而著称于世。郝济廉之子郝潞陵,为我氏远祖,不乐仕进,读书教子,潞陵子郝经邦于宋高宗建炎进士,官为荆州团练使、京山军政事,晚年隐居枣阳县蔡阳林下领子孙自娱,自度人定必能胜天,积善定有余庆,果然其后裔有个名叫郝明远,明初时人,他乐施善舍,屡济于民,而不图报,修德至于子孙。宋元明清各朝,郝潞陵之后郝伯全始迁居枣强,元末又有郝表正迁徙定居莱州府掖县城北乡北陵疃。故有英才俊杰复出。我郝氏繁荣发达,皆受拜祖宗恩德,为纪念先祖郝潞陵,遂称我族为枣阳郝氏宗祠为奉先堂;栖霞郝氏又称晒书堂。辽金而后,元胡入侵,庙堂之上禽兽当国,河山之内,豺狼秉政,四海为镇压义旗,曾三袭山东半岛,几劫莱州,残害百姓屠戮无辜,致使登莱青一带人烟稀绝,田园荒芜。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诏令移民,于洪武初年,我祖明远、文强二公,自莱州府掖邑北陵疃随及东迁。经平里店至招远张星至栖霞城郝宅,而郝宅称为晒书堂郝氏,明远公为晒书堂郝氏第一代祖,实为不失根本的。明远公居栖邑郝宅历六代:本、亮、绎、如金、洁、守樸。约明万历十九年再迁居栖邑城东北乡,卜居北埠村,守樸公是为今之北埠村郝氏第一代祖。守樸公后裔居北埠押四代:惟贞、珻至士闳、士斐公,约清康熙年间为避兵于七之乱二人逃至甄家村定居。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为期宗亲脉络,辈分有序,海角天涯不忘祖制,经《晒书堂支谱》郝联蕙在金陵军营仙鹤门阵亡,其族奉旨恩赏赐再修谱时,议定嗣后本族子孙以"国恩家庆,世泽绵长"依序命名,遵以行之。永保长幼分明,伦常不乱,血浓于灵通,亲族不疏。另外,招远始迁祖文强公,张星二世祖郝生、郝葱二公及南院庙后二世祖郝理、郝达二公后裔,同理他们也枝繁叶茂,丁口众多,传至二十代,分居于张星及以北马兰沟和南院庄庙后周围,如:郝生公后裔居张星大郝家押八代:昭、日和、竹笙、铣之、文孝、大邦、从柳至明儒公,明儒公约清康熙七年为避兵于七之乱逃至马兰沟定居。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明儒公为马兰沟郝氏第一世祖,枝繁叶茂,丁口众多。再如:郝理公后裔居南院庙后押九代:晶、钧、占兴、康、仕俊至良任、良臣公,约明崇祯年间避兵孔李二贼叛乱,曾寓居南院庄,良臣公传三代:易极、泰至景冬公,景冬公约康熙末至雍正初正式定居南院庄。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景冬公为郝氏一世祖。但这些支系派衍中也有外迁各县各地,繁衍延绵,薪传不息,扩展驰张,勃勃生机,郝氏子孙遍天下。郝姓通书.跋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5:59:26
莱州郝氏族谱·序 序夫,盘古开天劈地,始奠乾坤;成周启宇赐姓,遂立姓族。仓颉创造文字,终止结绳记事。鲁订麟经,晋垂孤笔,于是国有史,邑有志,氏族有谱牒。国有史而载朝代之盛宴,家有谱而记世系之源流。况木发千枝皆同一本,水分万派实出一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啜之义。寻根溯本,饮水思源,理无异也,修谱之义明矣!且修谱而促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则天下太平。无史之国似无本之木,无谱之姓如无源之水。况我族自元朝入鲁,迄今八百余年,相传近二十六代,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族谱。前人记载,只有各分支流水部,且传抄已久,残缺不全,世系混淆,错漏甚多;一房之中亦不相通,或字辈又别,各行其是;或则弃辈取名,随心所欲。特别是三丶四丶七甲公之前,北陵流徙,栖霞、招远定居及至分支蓬莱,千余年历史,无法考查,这是我族之一大憾事。况盛世修史,为历代之壮举,我辈如不乘此大好时机编修族谱,诚恐年移时驰,人口增长,徙散各地,开支发族,势必更难稽查,岂不愧对列祖列宗和子孙后代吗?故我族有识之士,倡议编修《莱州市郝氏族谱》为山东乃至全国《郝氏通书》增添光辉一页。这是我族一大盛事,也是我族宗亲的共识和心愿。编修族谱是一项复杂、细致而艰巨的宗亲系统工程。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一大笔资金和物力。这些都得到全族宗亲的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特别是修谱理事成员精诚团结,不辞劳苦,宣传发动,搜集资料,筹集资金,整理编写,用汗水和心血凝成此谱。《莱州市郝族谱》的诞生,结束了我族无谱的历史,是我族的一件大喜事。在此谨向全族宗亲和修谱理事成员们予以致谢!《莱州郝氏族谱》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包括郝氏起源、宗支世系丶知名人士、先祖坟山等多个篇目,是一本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宝书和精神财富,是纪念祖德宗功,弘扬我族优良传统,启迪后代,奋发图强,为族争光不可缺少的教材,是留传子孙的珍贵礼物。请珍惜和妥善保存。宝书在手,其用无穷。以祈家庭之兴旺,事业之有成,财源之广进。愿我族更加兴旺发达,子孙衍庆,兰桂腾芳,英才辈出,振族兴邦。朝朝英贤铭史册,代代裔孙谱新篇。谨此为序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01:06
郝氏历代源流总世系 •跋 跋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郝氏族人秉承先贤郝处俊至忠至孝,擅勇治军,善政为民,见义必为,闻过则喜,多学好问,刚正不讳等美德。吸纳先进思潮,博釆众长,并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良好道德素质,卓越拼博才能,辉煌工作业绩的优秀群体,代有贤士,瓜瓞绵绵,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并具有较高威望。郝氏宗谱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是郝氏族人联系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团结的象征。 千年来,郝氏族中有识之士积极筹划,无私奉献,全体族人共同努力,郝氏宗谱得到及时续修,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凝聚丶昌旺族人之根本,是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 郝氏族人以先贤后裔为荣,尊贵教,守宗则,传祖风,根深叶茂,遍布长江南北,支脉清晰,字辈统一,见面只要说出或代数,就长幼分明,其乐融融。 宗谱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不但传承文化,弘扬优良传统,还具有遗传基因研究和人口调研决策等重要功能。由于战争等多种历史原因,郝氏北陵谱己有四百多年未续修,有的支谱虽有续修,也是直线相系,旁支不记,宗族支系难辨,更有甚者,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曾祖、高祖的名讳,近一丶二十年,郝氏族中有识之士,曾多次倡导续修北陵宗谱。 如:二零零零年,在栖霞市双莲书屋讨论如何续修,郝庆光撰写过《《栖霞市郝氏总谱》倡议书》丶《《为修栖霞郝氏总谱》告始祖明远公后裔族胞书》。 迟至今日,续修宗谱己迫在眉睫,在这个太平盛世若再不续修宗谱,则有断代危险,也是对后代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莱州市柳行村郝维明同志领导的北陵郝氏,顺应历史潮流,迎合郝氏族人的强烈愿望,发起了莱州市谱的续修工作,郝肇发等族人一致认为决策英明,并积极响应,成立了宗谱续修理事组,在调查分析了县情或乡情的基础上,慎重研究制定《莱州巿郝氏宗谱续修计划》,在按计划办法续修的过程中,理事组成员,尤其郝肇发丶郝同钧、郝永高丶郝治安等不辞辛苦,勇于奉献,不计报酬,冒三九,顶三伏,风里来,雨里去,到各地郝氏居住地宣传丶发动丶指导,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格,力争达到支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人入谱。 续修宗谱的过程成为表扬先进人物,弘扬优秀事迹的教育活动,名人好事成为学习的楷模。如:郝处俊、郝拯、郝伯全丶郝洁、郝晋、郝懿行等。掖县历代尊师重教,学风端肃,科第不绝。据《县志》记载,明清两朝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保送国子监,称为岁贡,当时郝姓人口不多,但岁贡多达九位,他们是:郝朝柱、郝从德丶郝应豪、郝仲达、郝浩元、郝凤腾等,贡期分别为在正德八年丶万历八年丶万历十四年丶天启六年丶康熙二年、康熙二十四年等。 宗谱续修工作圆满完成,全赖于广大族人的真诚团结,大力支持,无私奉献,组织者率先垂范,精心安排,有力指导,融汇了郝氏族人的智慧,展现了郝氏族人的风采,体现了郝氏族人的精神,表达了郝氏族人的愿望,又一次标志着郝氏族人的一流品质,一流素质,一流作为,一流效率,预示着郝氏族人兴旺发达,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书写壮丽的篇章。 望后起之秀旁搜远采,俾无坠绪,收宗睦族是全体郝氏族人的共同美好心愿,子孙后代记住,这项极富有意义的工作,不但是对郝氏文化的有力传统,也对上告慰祖先,下启迪后代起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增加宝典,昭示他人,是善事是美举,要尽全力做好!二OO七年八月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03:25
掖县郝氏族谱序河淘淘不竭,源泉在也。木森森荣茂,本根存也。人之为人,岂无所由来哉。予常见夫世人朔厥由来,往往冥然而罔觉,询其祖考甚有胄味而弗知,夫祖考而至於弗知,敦本睦族之意丧尽矣。此古人大功同财有禄仁族其平居饥寒相恤,疾苦相救,仁厚之风所以罕见於今也。究其所致,亲亲之义不明耳。亲亲之义不明,人故不尊祖,故不敬宗。不敬宗,故不收族。不收族,故不致家谱。家谱不致,则万支一本之亲湮矣。考其世系,相传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裔孙晏,秦上卿,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郎将,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扬,七世孙廻自丹扬徙安陆,破敌后周沔州太守,郝氏宰相一人,处俊。故七世郝廻任梁武帝时江夏太守,遂家焉。由丹扬徙安陆,是安陆开派始祖也,其子破敌沔州太守,其孙相贵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相贵子二:处俊丶处杰。郝处俊于唐太宗贞观举进士及第,承袭父爵,累迁吏部侍郎,中书令,检校兵部尚书,唐高宗时一代名相也,处俊子五:北叟、南容丶东叟、朝瑞、朝麟。我掖郝氏自大唐武曌时其莱府,始由安陆迁掖,卜於县东北沙丘城北障村。输鹿砦筑城墩障而世居躬耕於此也,子孙繁衍迤今三十有三世矣。吉午郝公欲修家谱,念族类之盛,迁居纷纷,旧谱虽存,实难辑新。今不得已,请余将其近族之可序者,纂辑成谱,并求余序其端。吉午郝公其有意于敬宗收族者乎,夫敬宗收族仁仁亲亲之道也,孝友睦婣任恤之风所由长也。余故不揣荒陋陋乐为之序也。 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之日。 掖县知县许乃恩丶掖县教谕历城优贡李锟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06:10
柳行西崖支谱叙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诚哉苏洵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苏洵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我掖县柳行郝氏,自始祖讳有才公,原籍湖北襄阳府枣阳县大槐树庄铁碓臼,前元至元年间,因故乡兵燹,流离迁徒,遂至于冀,卜筑于枣强县寺宅城,元统初,继迁莱州府掖县北陵疃,故有鹿砦筑沙丘,沙苇跋涉者,颇形困顿! 後迁于平里店,且市廛重镇,又移居柳行村。故土松而腴,耕田而食! 二世祖连荣公,三世祖占凤丶丹凤二公,乃舍田为路,以九龙口通往来,济利涉,行人赖焉即柳行是也。 递传而下,俱隐于农。时风气古朴,丧葬过于简略。故历代祖墓俱系土坟无碑。未建宗祠,故亦不立主奉祀,惟春秋祭墓。茔域徒存,其原籍宗派、生殁年月,亦俱无从查考矣! 迨六世太高大父象麟公,为故清处士;七世高大父成公,为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如让产于兄、还质田、存人祀诸善举,都人士艳称之。八世曾大父青云公亦然则治学严谨效法之,家乘所载皆实录也。 而先大父善德公,行见家声克振,祖泽绵长。 则所以承先启後者,窃幸不至于昧厥初也。顾族属日繁,支分派别,由期而功、而缌麻、而袒免而至于无服,几几乎相视如途人矣!若不亟为纂辑,登诸谱牒,则无以收族者,即无以敬宗,即无以尊祖。忘本之咎,可胜数哉。 爰与族人详为采辑。自一代以至十三代,序世次,辨昭穆,联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其生殁年代从前失于简略者,姑阙其疑;而有徵信者,不安于略。盖数阅月而後成帙,敬寿枣梨以作家乘。颜曰《柳行郝氏西崖支谱》,原其始也。 後之览是谱者,庶几笃亲亲之谊,怀睦族之思,俾祖宗一脉之贻,不至同于陌路,而孝悌之心,不亦油然以生哉。 谨缀其略于简端。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仲冬 榖旦 仲支第十一代孙同林谨识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08:16
柳行西崖支谱序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有才公──系出安州安陆,原籍襄阳府枣阳县大槐树庄铁碓臼,于前元至元年间迁徒枣强,元统初年侨寓掖县北陵疃,继迁平里店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後皆耕读为业。六传至太高祖象麟公,家日益饶,复迁柳行,遂卜居焉。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仲冬 穀旦 伯支第十一代孙同昌谨识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09:41
南院庄郝氏家谱序清顺治八年,自掖县平里店迀居招远县南院庄民籍。窃谓家之有谱书,犹国之有历史,国不能一代无史,家豈可一代无谱然?谱者皆编也,惟修一本之裔联同气也,宗族不紊而己矣。然则合书一谱须详细加一调查,则补遗漏正错误,而不可差者也。人有始祖,如木有本,水有源,木之生也,枝最多,多与一本而相连也,水之流矣,派水繁矣。与一源亦相联也。以本看之,然裸之本末,枝枝皆然,以水看之,然一派之源清,派派皆清也,由是观之,宗族固清者也,凡族人开卷视之,则常念祖亲之思,然则,谱修之辑讵可不重者也;然而守斯谱者必不忘祖者也,瞻斯谱者,尚未有弗追本源之思者也,尝考昔太史之官,掌姓氏之辨,阅宋、元丶明丶清经籍艺文而明,然诸史自以来,知礼义者家有谱牒,尤为后世所取法,盖尊祖者必敬宗,爱亲者必修族谱,所以笃一本联同气,夫知礼义犹不忘族系之考,况吾郝氏子孙顾可无谱以志之哉。自始至今己越八世二百余岁,子孙己繁衍矣。或因难游,或以兵徙若遇乱世之时而恐被兵焚。既不负谱掩藏,何以之为亲与固以敦,本修谱书之恩皆可尽心,统族谱书既成之后,凡为族人都宜承辨接次修谱,后人因之追远焉,迄今繁衍世系昭穆相当,而支派清晰,谱之于是编次而既藏则取而都之是可绵世泽垂后矣。且谱法有宗谱焉,有族谱焉,有支谱也。由前五世宗谱,由五世族谱也,迁移外者流寓支谱也,顾祖迁于上宗,迀于下大宗,虽百世而不迁,小宗至五世则必迀,愈迀而愈疏,然小宗之法至五世亲层已尽,即分支也,凡族人宜各亲其亲,而长其长,由身以追本原自始祖景冬公,初只此一人之身,而后皆其人之子孙也,既明此义必要详细考查,而修辑于是,则靡有差满矣,然而于人世世承办接次修谱焉。是为序。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年六月下旬 七世孙文藻、殿松,八世孙崔丶贵勋、贵士 仝校。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11:16
南院庄郝氏家谱叙岁在丙午,余训蒙于此村,时年己八十矣。前曾在此二次,初时弟子,物故几尽,次后皆已年长,今所训者,悉其子孙,而郝姓尤多,以余之一身,前后训其三世,亦舌耕之罕事也。课读之暇,重修余家族谱,诸东皆见而慕之,至丁未年仲夏,余家谱书重修己成,而郝姓诸东久欲修辑家谱,殊难其人,因见余家谱书完备,咸请代任其事,余谓此皆本宗之责,非他姓之所能预,众咸以早有云亭公所列旧谱明晰可考,余取而阅之,因知其三世自景冬始居此村,其来自何年,迁自何处?虽无可查,而四世以下子孙蕃衍支分派别,井然不乱,询及族人所言与谱皆同,使非云亭公早定旧谱,安能至今?如斯之不爽哉!惜其不幸早世,未及竟斯役耳!余因众坚请,谬膺斯命,遂集其父老子弟,细为延访,不数日而编次以竣,余今己就衰颓,语无伦次,仅赘数言,以弁诸首尔。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荷月下浣同邑后学星垣李卓午谨识九世孙文藻、殿松。 十世孙贵勋、崔、贵士。 仝校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13:56
一、郝姓发源地初探姓氏发源地是研究姓氏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汉族郝姓起源就必须了解汉族郝姓的发源地在何地,然而古今姓氏著作中,关于郝姓发源地的记述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看到的至少有六种说法,即周至郝乡之说;太原郝乡之说、太原郡郝乡之说、霍邑之说、郝郡之说、炎帝居邑之说,在这6种说法中,究竟那个说法对呢?究竟以地名命氏的郝乡在哪里?这就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一)郝氏发源地各种说法的比较和讨论1一周至郝乡之说周至(盩厔)郝乡之说源自《急就篇》一书。该书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撰,后为唐朝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该书称:“郝利亲。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该书首次提出盩厔县郝乡为汉族郝姓发源地,郝姓以郝乡地名而姓了郝。为了叙述的方便,简称周至郝乡之说。陕西省盩厔县,西汉置,1964年改为周至县。《急就篇》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论述汉族郝姓起源的姓氏文献,也是当代姓氏著作称之“史称郝氏正宗”的古代姓氏文献的根据。颜师古提出周至郝乡之说距今已有1400年了。我认为周至郝乡之说是可信的。理由是: (1)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公元58—147年)撰《说文解字》一书称:“郝,右扶风鄠乡、盩厔县,从邑,赤声。呼各切。”即今陕西省鄠县(1964年改为户县)、盩厔县皆有郝乡。郝乡是郝字的字源,它也是最早说明郝乡在今陕西省的历史文献。它为《急就篇》的周至郝乡的地名予以佐证。之后,南唐的徐锴撰《说文系传》、宋朝的丁度撰《集韵》、戴侗撰《六书故》和元朝的杨桓撰《六书统》等书均称鄠县、盩厔县有郝乡,均为《急就篇》的周至郝乡的地名予以佐证。 (2)《陕西省志》和盩厔县志》均有郝国、郝乡的记载,如清朝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称“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也。”再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盩厔县志》称“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骨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由此可知《陕西通志》《盩厔县志》都说周至县有郝乡、郝国的事实。均为周至郝乡之说做了佐证。 (3)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文中所称“大原”是指盩厔县终南之大原,而非太原。郝廻一文告诉我们,帝乙在位时,郝省氏之裔孙期封于盩厔县终南大原之郝乡,因以郝乡地名而得姓。后迁并州之太原。从而佐证了《急就篇》周至郝乡之说。2二太原郝乡之说公元812年,唐宪宗时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首次提出太原郝乡之说,他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林宝一改前人的周至郝乡之说,而提出太原郝乡之说,但是他未说明修改的理由,而且至今也查不到历史文献的根据。古人有个习惯,引文不说出处,修改不讲理由,所以你不知道他根据什么改的。林宝被誉为谱学大家,对后人影响颇大。尤其是宋朝姓氏著作均以《元和姓纂》为据,当代姓氏著作多从太原郝乡之说。《元和姓纂》大量征引前人姓氏谱谍文献资料,为后人保留了唐以前的姓氏起源论述,这是林宝对中华姓氏文化的最大贡献。然而林宝奉宰相李吉甫之命编撰《元和姓纂》,仅用200多天写成,由于任务紧时间短就难免有考究不周的地方,历有微词。所谓太原郝乡,一般是指太原县郝乡,也有指太原郡郝乡的,太原郡郝乡问题在下面将专门讨论,先讨论的是太原县郝乡问题。讨论太原县郝乡,是建在周至县郝乡之前呢?还是建在其后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根据历史的记载,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太原郡,郡治在晋阳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太原县建制是比较晚的,在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始置,由此可知,汉族郝姓得姓1700年后才有太原县,它比盩厔县建置也晚了600多年,所以它怎么会成为郝姓发源地呢?所以说把太原县郝乡说成汉族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根据家谱的记载,西汉时郝瑗奉调出任太原郡守,把家搬到晋阳落户才始有郝姓,如果有郝乡的话,也只能先有晋阳县郝乡,后有太原县郝乡。这也是佐证。另外,在《山西通志》《太原县志》均查不到有太原县郝乡的具体记载,也是一个佐证。此外,我猜想有一种可能,就是林宝引用家谱资料看错了一个字,如前引用郝廻文中称:“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其中的大原是指盩厔县终南大原,而非山西的太原。林宝把大原错看成了太原所致。综上所述,从秦朝到隋朝的几百年间,太原郡的首府是晋阳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哪还有太原县郝乡呢?综上所述,说太原县郝乡是汉族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3三太原郡郝乡之说最早把太原郡郝乡说成汉族郝姓发源地的,应是清朝的学者熊峻运,他撰《新纂氏族谱笺释》一书称:“郝,太原郡,系出太昊氏,太昊弟郝省封于郝,殷帝乙王子期,以为氏。”(见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27册468页)熊氏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是一盘大杂烩,起码连抄书都抄错了、也抄乱了,不细说了,仅说太原郡郝乡吧,当今港台有的姓氏著作把太原郝乡也说成太原郡郝乡。这种解释确切吗?我认为是不确切的,因为(1)山西通志告诉我们秦朝设置太原郡的“辖境相当于今忻州、吕梁、晋中和阳泉地区,辖县数目不详,今可考者有17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那么郝乡在哪个县境内呢?这17个县就有一个郝乡吗?回答这些问题是困难的。(2)林宝撰《元和姓纂》时亦无太原郡,因为唐朝初于公元618年就把太原郡改成并州,没有太原郡何有太原郡郝乡呢?综上所述,把太原郡郝乡说成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4四霍邑之说霍邑之说出自明朝末期郝葵如撰《郝氏家乘》的序言。他说:“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或因其山而姓霍焉,或因其邑而姓郝焉。盖郝霍皆晋地,郝姓霍姓皆周姓,而分命于君者也。”(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郝葵如自称是元朝郝经的后裔,但是可惜的是连他的老祖宗写的《陵川文集》都未看过就敢写家谱序言,郝经也不知道霍邑之说,郝姓与霍叔无关,其立论就错了,因此霍邑之说是杜撰之作。他的侄子郝孟邻在其文后的按语中称:“先二伯父序族谱已据《陵川文集》改正。”所以霍邑之说是不能成立的。5五郝郡之说郝郡之说出自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侯体军著《说姓解名》一书,该书称:“郝,汉代郡名,今属陕西省。五行中具水、土两个。”经查古代史、姓氏文献、陕西省地方志可知,历史上陕西省只有郝乡、郝国的记载,但是没有郝郡的记载,在全国也没有郝郡的记载。郝姓出自古代盩厔郝乡,即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作者可能一时疏忽,把郝乡抄成了郝郡。6六炎帝居邑之说炎帝居邑之说出自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王大有著《寻根万年中华》一书,该书称:“郝,071,今序,071,宋序;得姓缘由:炎帝居邑,以地为姓。得姓始祖:郝子期(商);发祥地:山西太原;郡望:太原;释义:郝姓是炎帝火鸟太阳鸟图腾的邑落,为郝,由三足火鸟,火和邑组成。鵔鸟与火合为赤,赤帝邑为郝,以地得姓。”王先生写了86个字来论述汉族郝姓起源。这是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他首次提出炎帝居邑之说,是汉族郝姓起源新说。几年来,为了寻汉族郝姓的根,从先秦的《世本》学起,看了一点古代姓氏文献、地方志和郝姓家谱资料,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是根本查不到王大有先生所谓的炎帝居邑之说、郝子期(商)、郝氏图腾及其释义等。十分可惜,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是根据什么写的,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有何历史文献的根据?《寻根万年中华》一书告诉我们说,王大有先生是“综合型学者,集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北大真有人才,王先生确是天才,他比2000年前的司马迁知道的多多了,他知道“400万年人种根系,5万年文化根基,-----”总之能寻万年中华的根。但是可惜的是,王先生只顾研究一万年以前的事情,却忽视了研究得姓3000多年的郝姓起源。王先生发明的炎帝居邑之说如何解读?我还真琢磨不透。炎帝是传说三皇五帝中的人物,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居邑指什么呢?我猜想是否指炎帝居住过的地方,不知对否?是指炎帝生的地方?死的地方?还是活动的地方?一种传说炎帝生在陕西,死在湖南,而其一生活动的地方传说太多了,炎帝居邑究竟指什么地方呢?所以说“炎帝居邑”是一个模糊概念。是河南,山东?还是河北、------。我看猜哪都对。看过古代姓氏著作的人都知道汉族郝姓源自郝乡地名,虽然郝乡是在周至还是太原有不同看法,但是炎帝居邑之说,好像从来就没有人说过,因为古人不知道的,王先生知道,所以王先生是第一发明人。从王先生写的86个字的郝姓起源论述的比较分析可知:王先生看过当代姓氏著作,好像从来没有看过古代姓氏著作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因为古代姓氏著作中根本没有炎帝居邑之说、郝子期(商)之说、郝氏图腾之说呢。在古代姓氏文献中,从来也没有发现郝姓与炎帝有什么关系。而说郝姓的远祖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难道炎帝与郝省氏有什么关系?我真不知道。传说炎帝是姜姓,而郝省氏则是风姓的一个分支,所以三千年前肯定不是一家人,是不是有可能三万年前是一家人,我就说不清楚了。只有王先生知道了。因为他知道“3万年开天初基”。但是炎帝居邑之说至今还查不到任何历史文献根据的。(二)汉族郝姓发源地讨论的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讨论,我认为只有唐朝颜师古说的盩厔县郝乡是汉族郝姓发源地的说法是准确的,其他说法都还需要商榷。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讨论,明辨真伪,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从而正确表述汉族郝姓起源问题。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6:56:09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