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纪念论坛 该吧是一个特殊吧,只有管理员授权的用户才可以编辑此吧!

03-24

49981次

0人

2个

2033个

62人


[主楼] 【刘伟】中国人的清明节

【刘伟】中国人的清明节




久居江南,感触最深的就是圆融。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犹如苏绣中的“双面三异绣”,将传统文明与高新产业融为一体,清新自然,没有丝毫造作。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民俗,伴随着弦索清音,回荡在生活日用之中。徜徉于曲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香:弄堂里的阿姨在做青团子了,清明节就要到了。

清明节蕴含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无限幽思。祖先赋予今人无限的创造力。从告别洪荒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就知道开端的重要性。汉字的魅力在于能够不断衍生崭新的意义。当我们查看《说文解字》的部首时,就会发现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其实是一部“始一终亥”之书:“一”是一切文字的开端,“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始一终亥”囊括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作为开端的“一”,不仅具有开天辟地的涵义,更构成一切价值的源泉。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人都是“一”,都能创造新生事物,构建美好未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后代对于祖先的崇敬无异于寻求宇宙间的终极价值,追溯生命的原初意义。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宗教精神,辜鸿铭对此表示不以为然。他自信地指出,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名教”。当然,“名教”并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宗教。“名教”强调道德教化在塑造社会成员的诚信精神方面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里,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不懈地追求合乎德性的群体生活。德性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切实的践履。在这种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观念体系中,种族、肤色、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因素不能完全决定个人的命运。因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属于天下之人,共同享有天地之间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名教”的合理成分在于关注个人的社会责任,要求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秉持仁爱之心,落实自己的道德理想,增进群体之间的互信互助,将“推己及人”的修养工夫做到实处。

中国人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福祉视为同一体,主张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谋求共同幸福。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彖》对《节卦》的解释,“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就是说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四季更替,条理分明。人类社会也应如此,必须将社会正义具体化为公共生活规则,使社会财富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进而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每当这种社会理想得以实现时,中国人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赞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真心实意地称之为“清明”。任何喧闹与浮华都不能代替“清明”二字背后所隐藏的冷静、理智与期待。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中国人的思想形态,不难发觉贯穿其中的是地地道道的一元论。中国人做任何事情都讲求道理。道就是道路,清清楚楚;理就是纹理,明明白白。一以贯之,不出“清明”二字。

清明节象征着中国人对“孝”的无比推崇。“孝”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的准确写照。在处理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人将家庭看得比个人与社会都重要,以亲情维系人伦,促进个人成长。这与西方文化重视个人利益与社会生活有所不同。在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中,个人必须学会如何协调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调整身心状态,以“亲亲”作为原则,消除一切争议,维持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美满。大致说来,以“孝”作为处理晚辈与长辈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平辈之间凭借“悌”而增进感情。当个人步入社会生活以后,就以朋友之谊待人接物,其核心内容不过是对兄弟情感的翻版,即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人主张“移孝为忠”,或者说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认为作为家庭伦理的“孝”能够有效地规范政治家的思想与行为,确保权力运作沿着正轨前进。可以说,家庭构成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交往与政治生活则是家庭伦理向外推及的结果,贯穿其间的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孝”。由此可以探寻汉代儒家将“孝”视为一切德行根基的深层次原因。

一切合理的差异性都能在大同理想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人非常清楚地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即所谓“物性之不齐”。面对波谲云诡的现实世界,个人必须保持内心的清明,以智慧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为纷繁复杂的世界确立简洁明了的规则。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中,个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絜矩之道”处理群己关系。“絜”是指度量,“矩”是指尺子。“絜矩”引申为法度和规则。君子能够以同情的心态处理自身与各种人群的关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人际关系转化为一门艺术,推动社会生活朝向和谐幸福的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让位于核心家庭,夫妇与子女构成家庭的基本内容。此时更应该强调个人的家庭观念与社会责任,以家庭和睦促成社区稳定,为提高城市结构的整体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诚挚信仰。生命的价值在于日新又新。在中国文化的视域中,自然秩序与道德法则是统一的,“生生之德”构成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动力。与浮士德精神有所不同,中国人反对在现实与超越之间划出明晰的界限,更不赞同将二者视为相互敌对的力量,而是主张以和谐的胸怀包容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弥合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伤痛。如果将西方文明视为“勘天役物”的丰硕成果,那么中国人则以“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推动了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现代人无法摆脱喧嚣与繁闹的干扰,逐渐淡忘清明节特有的历史感,代之以公共假日的休闲与消遣。如果失去缅怀先辈、净化身心的心性调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明节也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就饮茶而论,“明前茶”细嫩香醇,芽为枪,叶为旗,清汤翠绿,馨香怡人。中国人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就像这盏茶汤,旗枪鲜明,职分清晰,各自的优点都融合在“品水论茶”的幽雅生活之中。齿颊留香,和乐且耽。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与价值认同不能被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所取代,而应当以圆融的生命情趣继承传统,从中开出能够与现代化接榫的合理路径,让中国人真正地走向世界。从“慎终追远”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来看,我们应该过中国人的清明节。

作者:白玲玲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04-06 11:08:5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