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45435次
1人
1个
10个
226人
10部
“阿”字用于姓氏其音有三。一 为阿(ē 音婀)姓源出有二: 1 出自商代伊尹之后,以官名为氏。据《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2 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阿贺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后随汉俗改为阿氏。据《魏书•官氏志》载:“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诏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或称阿伏干)这一少数民族姓氏就自行简化作阿了。这种简化便成了后来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据。二 为阿(kē音科)姓源出有三: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辅弼大夫阿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者,亦称可者,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内宫官职,类似如今的幼儿园老师。“阿”、“可”二字在上古时期读音相同。 在典籍《礼记•内则》中记载:“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从‘诸母’、‘阿者’中选出‘慈母’、‘保姆’来充任。”后王族以长老来教养监护王室弟子,所选教师皆称之为“阿”,学识渊博、严慈兼备,负责服侍、教育王族贵胄的子弟。以后,“阿”作为从政治上监护君王的长老,就成为君王的特别辅弼大夫,遂成官称。 在阿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阿氏,读音作kē(ㄎㄜ)。 2.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之邑阿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阿泽,亦称柯泽,最初为春秋时期卫国柯邑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是一个大湖,因在卫国的柯邑,所以卫国人称其作“柯泽”,后被齐国夺去。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改称其为“阿泽”。柯氏一族因“柯泽”改称为“阿泽”,因此有人随之改称阿氏者,但读音仍作kē(ㄎㄜ)。著名的香港影视明星“小黑子”柯受良,就是该族后裔3.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际新朝官吏阿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辅,是两汉之际王莽成功篡灭西汉后,仿周制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负责教导太子,是太子“四师四友”之一,官秩如同大夫。新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农历10月3日,王莽在渐台被杀,属官四散,在博士袁圣的后裔子孙中,有避灾难而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阿氏、辅氏。后在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农历2月,更始帝刘玄到长安,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因此,大多数袁圣的后裔族人又改回为袁氏,但仍有迁逃于北地烧当羌族政权中以避国难的族人,仍称阿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kē(ㄎㄜ)。三 阿(ā 音啊)姓源出有四: 1 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2 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出自满族姓氏: 在中国满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头的姓,后来在该汉姓(现在几乎没有满族人用满姓了)的时候大多直接改为阿,改为阿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4大通县的阿家堡、阿家台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以后融为汉族。于1985年经县政府调查认定,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的(81)民政字第601号文件《关于恢复或更改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精神,同意对上述两个行政村填写汉族成份的阿姓村民更改为蒙古族成份。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据,大通共有3586名蒙古族,基本都属于阿姓蒙古族。阿姓望居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作者:阿俊涛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05-27 20:12:56
阿氏起源寻踪“阿”字用于姓氏其音有三。一 为阿(ē 音婀)姓源出有二: 1 出自商代伊尹之后,以官名为氏。据《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2 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阿贺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后随汉俗改为阿氏。据《魏书•官氏志》载:“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诏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或称阿伏干)这一少数民族姓氏就自行简化作阿了。这种简化便成了后来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据。二 为阿(kē音科)姓源出有三: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辅弼大夫阿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者,亦称可者,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内宫官职,类似如今的幼儿园老师。“阿”、“可”二字在上古时期读音相同。 在典籍《礼记•内则》中记载:“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从‘诸母’、‘阿者’中选出‘慈母’、‘保姆’来充任。”后王族以长老来教养监护王室弟子,所选教师皆称之为“阿”,学识渊博、严慈兼备,负责服侍、教育王族贵胄的子弟。以后,“阿”作为从政治上监护君王的长老,就成为君王的特别辅弼大夫,遂成官称。 在阿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阿氏,读音作kē(ㄎㄜ)。2.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之邑阿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阿泽,亦称柯泽,最初为春秋时期卫国柯邑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是一个大湖,因在卫国的柯邑,所以卫国人称其作“柯泽”,后被齐国夺去。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改称其为“阿泽”。柯氏一族因“柯泽”改称为“阿泽”,因此有人随之改称阿氏者,但读音仍作kē(ㄎㄜ)。著名的香港影视明星“小黑子”柯受良,就是该族后裔3.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际新朝官吏阿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辅,是两汉之际王莽成功篡灭西汉后,仿周制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负责教导太子,是太子“四师四友”之一,官秩如同大夫。新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农历10月3日,王莽在渐台被杀,属官四散,在博士袁圣的后裔子孙中,有避灾难而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阿氏、辅氏。后在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农历2月,更始帝刘玄到长安,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因此,大多数袁圣的后裔族人又改回为袁氏,但仍有迁逃于北地烧当羌族政权中以避国难的族人,仍称阿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kē(ㄎㄜ)。三 阿(ā 音啊)姓源出有四: 1 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2 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出自满族姓氏: 在中国满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头的姓,后来在该汉姓(现在几乎没有满族人用满姓了)的时候大多直接改为阿,改为阿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4大通县的阿家堡、阿家台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以后融为汉族。于1985年经县政府调查认定,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的(81)民政字第601号文件《关于恢复或更改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精神,同意对上述两个行政村填写汉族成份的阿姓村民更改为蒙古族成份。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据,大通共有3586名蒙古族,基本都属于阿姓蒙古族。阿姓望居河南郡,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魏家楼乡庙湾村,子洲县电视乡阿家湾村延安市
作者:阿雷 发表时间:2013-11-01 21:58:51
希望能够撰写阿氏宗谱。
作者:115.155.95.* 发表时间:2016-11-20 11:39:57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