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OU  

03-06

381594次

4人

4个

121个

2787人

262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邹氏文献资料集(1)

基本介绍邹[邹、驺,读音作zōu(ㄗㄡ)]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邹(zōu)姓源出有: 邹姓
源出一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
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源出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记》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其后代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氏,是为山东邹氏。当今的河南族邹氏,多尊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源出三
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黄帝在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以后,蚩尤属下部分族人分迁至邹(今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屠(今陕西西安)之地,该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邹地者为邹氏,居屠地者为屠氏。
该支邹氏,为最古早的姜姓邹氏,是为山东邹氏,史称邹氏正宗。
源流四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之后,属于以先族之名字讹为氏。勾践,其姓名原本为姒驺,又名菼执,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越国,系夏王朝后裔古越人所建之国,在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当时的楚国乃经常联越以制吴。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了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 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
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国议和。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乃步吴国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国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世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了。
因春秋、战国时期,“驺”与“邹”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因此“驺”字多被写为“邹”。因此,在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吴越邹氏。
源流五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1]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微子启。乃商王纣的庶兄,本应承继帝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子于宋地立国,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汤的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又传至其曾孙愍公,愍公有孙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时,以邑名邹为氏,是为邹姓,他们尊微子启为邹姓的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历史上邹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湘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邹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邹姓的人口370多万,为全国第七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近10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一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郡望
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主要郡望有: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郡,其治所在蓟县,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湖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堂号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此外,邹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回春堂”、“古经堂”、“敦睦堂”、“显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恺堂”等。
编辑本段家乘谱牒1.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四卷、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六卷、丹 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丹阳云阳邹氏宗谱十六卷、武进邹氏家乘 四十八卷、武进邹氏家乘三十二卷、无锡邹氏宗谱三十六卷、常熟小 山邹氏支谱一卷、范阳邹氏家谱
2.浙江:绍兴邹氏家谱四卷、常山邹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常山邹氏 家谱不分卷
3.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怀宁怀化邹氏宗谱七卷
4.福建:闽南邹氏族谱
5.江西:南昌省会邹氏祠主录不分卷、修水邹氏族谱卷、铜鼓邹氏宗 谱一卷、宜黄邹氏宗谱卷、 邹姓起源
6、湖北:黄冈邹氏宗谱卷、麻城邹氏宗谱八卷、邵阳邹氏宗谱五卷、新化邹氏重修谱不分卷
7.广东:中山沙湖邹氏宗谱不分卷、大埔邹氏族谱初基
8.四川:长寿邹氏家谱四卷、和江邹氏范阳正宗谱一卷、内江邹氏族 谱一卷、建昌邹氏家谱不分卷、邹氏族谱二卷、邹氏族谱卷、邹氏宗 谱十六卷、邹氏宗谱、邹氏族谱、邹氏族谱九卷首一卷、邹氏宗谱一 卷。
编辑本段门楣题辞“范阳衍庆”典出邹姓范阳堂号,据族谱“邹氏初开继世祖序”一文载:“商朝纣王无道,纣兄微子偕弟微仲同迁商邱避纣暴虐。周武王伐灭之后而即帝位,乃封微子于宋,微子卒,微仲嗣兄爵位,世为宋公。数传至正考父,食采邹国,以邹为氏,赐姓为邹,永为邹氏,以南阳为郡。又数传至宣公,封东鲁王,复以东鲁为郡。再数传至荣祖哲言公仕范阳县正令,敕封太子太保,后以范阳为郡。”范阳公后裔多迁华南,故江南数省皆其后裔;而与范阳公同时代后裔仍留华北者属东鲁公后嗣,仍称东鲁郡,此则邹氏郡名之来由。
编辑本段通用联四言
源自邾娄;
望出范阳。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邹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忠襄世泽;
文靖家声。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邹孟卿,追谥忠襄。下联典指明邹应龙,卒谥文靖。
五经邹氏;
万石家风。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邹致,博洽强敏,授五子各一经。下联典指明·邹世安,以孝友称,六世同炊。不蓄私资,论者比之为万石家风。
士称德逸;
里号宾贤。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高安人邹礼,字用和,有才识而练达,任掾史,能公平执法。刚三十四岁便辞官归隐,朝廷赐称“德逸处士”。下联典指北宋长乐人邹异,字士奇,有孝行,父母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六年。元祐年间举经明行修,有关部门改他所住的里名为“宾贤”。
梁园昭雪;
黍谷回春。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邹阳,被谗下狱,作《狱中上梁王书》而雪冤。下联典指战国邹衍,吹嘘气,黍稷复生,号曰:“暖律回春。”
邹屠迁善;
鲁郡钟灵。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孟子为山东县人,地属鲁。邹屠氏之女为帝喾妃,黄帝除去蚩万之凶,迁其民于邹屠之地。
五言
阴阳谈消息;
文辩谏止戈。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齐·邹衍,倡阴阳五行之说。下联典指西汉·邹阳,有《上吴王书》,劝吴王刘濞勿起兵叛汉。
谏言愿学集;
檄文革命军。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大臣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曾任谏官,以敢言著称。有《愿学集》。下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幼习经史。1904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福建支长。1911年3月2日回国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广州双门底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革命军》。
崮北家笙旧;
范阳世宅昌。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某邹氏宗祠联。
六言
鲁郡为钟灵地;
邹屠乃迁善乡。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孔子、孟子。下联典指邹屠氏,其女为帝喾之妃。
七言
鼓琴自荐受相印;
究学成功观阴阳。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大臣、政治家邹忌,他曾以鼓琴自荐,向齐威王进说,三月而受相印。任相期间,讽谏齐王进贤纳谏,整饬军容政纪,厉行法治。一年后受封于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号曰成侯。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约公元前305-240年),一作驺衍。齐国人。他学究九天人,雄于辨口,号“谈于衍”。创“五行始终”说。“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有《邹子》等,已佚。
襜惟按 清威重;
棨戟凝香雅望高。
——邹一桂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礼部尚书邹一桂(1686-1772)撰书赠友联语。一桂,无锡人。工绘事,并有《小山文集》。
一篇漫咏梁园雪;
六律能回黍谷春。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文学家邹阳,齐人,以文辩知名。开始跟从吴王,后跟从梁孝王,因羊胜等人谗言而下狱,写《狱中上梁王书》,申诉冤屈,释放后,成为梁王上客。所作散文,有战国游士纵横善辩的风格。下联典指战国末哲学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齐国人,曾在稷下(齐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桓公、威王、宣王在此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讲学议论,是当时学派荟萃的中心)游学,先后到魏、燕、赵等国,受到诸侯礼遇。相传他又善于吹律,燕国有个地方美丽而寒冷,不生五谷,他吹律嘘气,那地方开始生长庄稼。
八言
道气禀江山之灵秀;
诗章夺月露之高华。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大臣邹元标,字尔瞻,九岁通五经。万历年间十进士,官刑部右侍郎。后来,因与魏忠贤不和,退而建首善书院,与志趣相同者讲学,母死后,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卒谥忠介。著有《愿学集》。下联典指宋代奉议郎邹定,字信可,新兴人。以诗闻名。
八言以上
上疏直言,真大臣风度;
遗书曲谕,洵良友箴规。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作者:邹水芳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06-29 16:10:17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