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33317次
1人
1个
14个
35人
2部
我都想知道羽氏祖宗发源于何地?
作者:120.87.146.* 回复:3 发表时间:2009-04-28 21:16:39
?羽氏是春秋时期郑国贵族的后人,详情请查看《史记·郑世家》以及《羽姓·百度百科》。?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名子羽,子羽之子以父字为姓.下列姓氏都是郑穆公的后人:羽氏、罕氏、游氏、国氏、孙氏、丰氏、然氏、良氏等等(请查看《史记·郑世家》。羽氏来历的其他说法请查看《羽姓·百度百科》。?羽颉很有才干,深受晋平公姬彪的器重,二人经常谈论国家大事。羽颉分析了当前形势,对晋平公说:“只有与楚国结盟,才会长治久安。” 在周简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的左师向戎来到了晋国,目的是游说以晋、楚两国为首的十四个诸侯国结盟的事而来。羽颉受命接待了向戎,二人彻夜畅谈,彼此深感相见恨晚,谈得十分投机。次日羽颉将向戎引见于晋平公。向戎的一番论述,使晋平公十分折服。晋平公掂量再三,最后同意参加“弭兵结盟”大会。 不久,羽颉奉命出使楚国,同向戎一同说服了楚康王芈昭。经二人奔走,几个月后,终于促成了以晋、楚两个大国为首的十四个诸侯国参加的“弭兵盟会”。会后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由于羽颉出使楚国有功,晋平公加封他为上大夫。 羽颉的封地在今日的任县境内,那时就称“任地”。任地的由来据《水经注》记载:此地为“诸流汇集”之地,素有“南泊”之称。因古代的“任”字与“壬”字相通,“壬”在五行中属“水”,为此这里就称“任地”。在历史上曾有人将羽颉称为“任大夫”,这是有地名而得此称呼。那时的“任地”十年九涝,百姓苦不堪言。羽颉到达后,决心治理河道。他先选择了据旧城区东南十几里外的高地,作为临时行政区,然后亲临工地,率众疏通河道。历经二年之久才把涝灾治服。 后来羽颉将百姓安顿好后,又把行政处所搬回了旧城,虽然行政处搬走,临时行政区的人仍称它“任城”,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羽颉的后裔子孙,皆以“羽”为姓氏,称羽氏。 羽 公:(生卒年待考),传说为汉朝时期著名东道赵佗羽的儿子,汉时的侠士。 羽素兰:(生卒年待考),吴人。著名明朝时期书画家。 羽智云:(生卒年待考),香港柴湾翠湾村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羽智云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香港伊斯兰脱维善纪?中学校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正在积极纂修羽氏族谱。
作者:222.217.87.* 发表时间:2009-06-02 17:31:18
羽姓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上古时期羽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羽山,原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大禹的父亲鲧就在羽山被尧帝所杀。在典籍《书•舜典》中记载:“殛鲧于羽山。” 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边,在史籍《史记•五帝纪注》中记载:“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在史籍《汉志》中也记载:“东海郡祝其县,莽改曰犹亭;东海郡厚丘县,莽改曰祝其亭;两亭属县当互调。”即王莽改祝其县为祝其亭,改南郡郢县为郢亭,改辽东文县为文亭,改苍梧广信县为广信亭,改六安安风为安风亭。 祝其县羽山,就是汉朝时期东海郡沂州的临沂羽山,也就是位于今天江苏省东海市与山东省临沭县交界处的羽山,海拔269.5米,是东海县的最高峰。羽山背倚齐鲁、襟怀吴楚,是一座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山。 史书记载,上古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尧帝命鲧去治水,鲧采取不断加高堤防的办法,使河床越淤越高,最终堤倒水决,淹死无数黎民,鲧因此被尧帝杀死在羽山。鲧的儿子禹接替了父亲的治水任务,采用疏导的办法,一心扑在治水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顺利地将洪水引入大海,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禹接替尧为帝。 羽山顶上原有一口殛鲧泉,口径有面盆大,常年不涸。按古书所说,鲧死后变成三条腿的鳖,住在这个泉中,所以殛鲧泉每遇阴雨天气便腥不可闻。遗憾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羽山下李堰公社一名姓李的生产助理异想天开地要引羽山的水灌溉农田,用炸药炸塌了殛鲧泉,千古名泉毁于一旦。由于地质构造被破坏,殛鲧泉再也没有泉水流出来了。羽山上还有三缝石,高约十米,石上有三道整齐的劈缝,传说是尧杀鲧时试剑的痕迹。 居于羽山的原住民中,自古就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羽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羽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羽师,是西周初期设立的教授羽舞的舞师。 在典籍《周礼•地官•舞师》中记载:“羽师,敎羽舞。羽,析白羽为之,形如帗也,因称帗舞。注:帗析五采缯。”也就是教人用彩缯跳舞,如今天的彩绸舞。 在羽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羽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孙羽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郑穆公之子挥,字子羽,其孙颉,以王父字为氏。”在史籍《左传•襄二十年》中记载:“(公元前552年)羽颉出奔晋。” 郑国贵族出身的羽颉,是郑穆公之孙,是一个颇有远见的人。 羽颉看到自己的国家弱小,随时都有被大国楚、晋、秦等吞并的危险,认为只有与强国结盟,才会有生存的可能,便向郑国的当权上卿大夫姬伯有提出与晋、楚两个邻国结盟的建议。姬伯有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周简王姬夷二十年(公元前552年)就派他出使晋国,派另一位卿大夫公孙黑(子晳)出使楚国。 公孙黑却认为这是姬伯有想独揽大权的阴谋,遂突然发动兵变杀害了姬伯有。这时羽颉已到了晋国,他听说这一消息后,怕受株连,从此就再也没有回郑国。 羽颉非常有才干,在晋国受到晋平公姬彪的重用。后来,羽颉促成晋平公参加了第二次“弭兵结盟”大会。会后晋、楚两国平分了春秋霸权,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诸侯国之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羽颉的后裔子孙,皆以“羽”为姓氏,称羽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汉朝时期汉武帝设置的羽林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期门、羽林,为汉朝时期的武职官称。 在史籍《前汉•百官志》中记载:“期门、羽林。羽林,亦宿卫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说羽,所以为王者羽翼也。” 据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期门,掌执兵送从。羽林,掌送从,次期门。”其职掌主要负责宫廷宿卫及皇帝出行时的武装护卫。 期门,就是虎贲军,先秦时期诸侯国就设有,而羽林,则史汉武帝始创。 在史籍《补汉兵志》中记载:“汉用六郡良家补羽林、期门,盖三辅园陵赖藩蔽,故取其子弟以备宿卫。”在史籍《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宫玄武,虚危……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在史籍《正义》中记载:“羽林四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垒南,天军也。”而在史籍《晋书•天文志》中记载:“虎贲一星,在大微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 汉武帝当时取虎贲、羽林这种星名来象征天子的亲军,既反映了汉武帝求助于众星、天威保佑,以增加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期门、羽林军的精锐与可靠。所谓“如羽之疾”,“为王者羽翼。” 在史籍《续汉书•礼仪志•汉仪》中记载:“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将、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御史四人执法殿下,虎贲、羽林张弓挟矢,陛戟左右,戎头胫陪前向右,左右中郎将位东南,羽林、虎贲将位东北,五官将位中央,悉坐就赐,作九宾散乐。”在史籍《续汉书•礼仪志》中也记载:“帝崩,百官皆白单衣,白帻不冠。闭城门、宫门。近臣中黄门持兵,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各府各警……昼夜行阵。”此外,东汉顺帝即位时,曾“召公卿百僚,使虎贲、羽林屯南、北宫诸门。”再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曹节“持节将中黄门、虎贲、羽林千人,北迎灵帝,陪乘入宫。”诸多史实表明,在当时,凡朝会、大丧、大傩及皇帝即位等,一般皆有期门(虎贲)、羽林警卫,护卫的次序是期门在前,羽林在后。 在羽林军的将官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羽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羽氏、林氏、军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拓拔部羽弗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在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羽,虏姓,后魏羽弗氏改为羽氏。” 羽弗氏,出自鲜卑羽弗部,有汉译为已弗氏者。但按史籍《魏书》所述,仍应为羽弗氏。羽弗部族人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羽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 注: 另外,在鲜卑拓拔部中还有一个羽真氏族,为《魏书》脱载姓氏,亦随羽弗部同改为汉字单姓羽氏。 得姓始祖:羽师。 二.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三.家乘谱牒: 广东番禺羽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记事至民国三十三年。 四.历史名人: 羽 颉:(生卒年待考),郑穆公之孙;郑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羽氏鼻祖。 据《左传》记载:郑国贵族出身的羽颉,是郑穆公之孙,是一个颇有远见的人。 羽颉看到自己的国家弱小,随时都有被大国楚、晋、秦等吞并的危险,认为只有与强国结盟,才会有生存的可能,便向郑国的当权上卿大夫姬伯有提出与晋、楚两个邻国结盟的建议。姬伯有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周简王姬夷二十年(公元前552年)派他出使晋国,派另一位卿大夫公孙黑(子晳)出使楚国。 公孙黑却认为这是姬伯有想独揽大权的阴谋,遂突然发动兵变杀害了姬伯有,并大肆搜捕其“同党”。这时羽颉已到了晋国,他听说这一消息后,怕受株连,从此就再也没有回郑国。 羽颉很有才干,深受晋平公姬彪的器重,二人经常谈论国家大事。羽颉分析了当前形势,对晋平公说:“只有与楚国结盟,才会长治久安。” 在周简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的左师向戎来到了晋国,目的是游说以晋、楚两国为首的十四个诸侯国结盟的事而来。羽颉受命接待了向戎,二人彻夜畅谈,彼此深感相见恨晚,谈得十分投机。次日羽颉将向戎引见于晋平公。向戎的一番论述,使晋平公十分折服。晋平公掂量再三,最后同意参加“弭兵结盟”大会。 不久,羽颉奉命出使楚国,同向戎一同说服了楚康王芈昭。经二人奔走,几个月后,终于促成了以晋、楚两个大国为首的十四个诸侯国参加的“弭兵盟会”。会后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由于羽颉出使楚国有功,晋平公加封他为上大夫。 羽颉的封地在今日的任县境内,那时就称“任地”。任地的由来据《水经注》记载:此地为“诸流汇集”之地,素有“南泊”之称。因古代的“任”字与“壬”字相通,“壬”在五行中属“水”,为此这里就称“任地”。在历史上曾有人将羽颉称为“任大夫”,这是有地名而得此称呼。那时的“任地”十年九涝,百姓苦不堪言。羽颉到达后,决心治理河道。他先选择了据旧城区东南十几里外的高地,作为临时行政区,然后亲临工地,率众疏通河道。历经二年之久才把涝灾治服。 后来羽颉将百姓安顿好后,又把行政处所搬回了旧城,虽然行政处搬走,临时行政区的人仍称它“任城”,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羽颉的后裔子孙,皆以“羽”为姓氏,称羽氏。 羽 公:(生卒年待考),传说为汉朝时期著名东道赵佗羽的儿子,汉时的侠士。 羽素兰:(生卒年待考),吴人。著名明朝时期书画家。 羽智云:(生卒年待考),香港柴湾翠湾村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羽智云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香港伊斯兰脱维善纪?中学校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正在积极纂修羽氏族谱。 回族中的羽姓,主要源自回族名的首音。如明末抗清将领羽风棋(?-1650年),其祖‘“羽士夫”,为回族名‘玉素甫”(yusuf)的另一种译法,后来就成了“姓名”。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作者:222.217.87.* 发表时间:2009-06-08 17:47:03
欢迎加入羽姓社区
作者:222.217.87.* 发表时间:2009-07-09 10:45:01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