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49981次
0人
2个
2033个
62人
七、 修建“飞山庙”的主流思想是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古代执政者重修“飞山庙”有消极的一面,但其主要意图是积极的。古代执政者把杨再思的形象神化,渲染“飞山神”的神技,这些确实具有迷信色彩,不值得提倡。但从主流看,历代重修“飞山庙”主要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历朝历代重修“飞山庙”作用是正面的,我们不能以“飞山庙”有消极作用之偏盖其积极作用之全。通过以下是历代修建“飞山庙”的记载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古代统治者“飞山庙”的主流思想是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杨再思逝世三年后,在靖州飞山之头宝顶峰,建起了祭祀杨再思的“飞山庙”,“飞山庙”内供供奉杨再思的塑像,这个“飞山庙”是茅棚庙,建造得较简陋。 2、宋元丰六年(1083)修葺改建,金碧辉煌,颇具规模。分析:“宋元丰六年(1083)已经“赐庙显灵”,当时徽州知州是杨光倩,诚州则杨光潜曾被任命为刺史。杨氏首领奏请为“祖先”封号并立庙祭祀,以光大群体形象,顺理成章。”杨氏奏请朝廷重修飞山庙,主要目的是祖先讨封号并立庙祭祀,以光大杨氏群体形象,同时也带有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情感在内。3、现飞山庙是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靖州知州孙显祖于州城西一里之作新书院左边(现飞山中学),建太公大庙,又名飞山公庙。分析:淳熙是宋孝宗赵昚的年号,宋孝宗是南宋较有为的皇帝,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他给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肃清秦桧余党。淳熙年间南宋朝廷修建“飞山庙”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表彰杨再思宣扬民族大义,抗击外辱,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来激励南宋军民抗击金军的士气,宣誓朝廷收复山河的决心。4、明正统十年(1445年),知州苏忞重建。庙共三进,四围砌墙护之,雕梁画栋,翘角屋檐,肃穆庄严。分析:明英宗朱祁镇,坚持抗击瓦刺,在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刺,不行在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当时给杨再思修庙是为了号召明朝军民支持抗击瓦刺的战争。5、明正德三年(1508),参将黄焘于飞山庙前100米处立石坊一座,上嵌“惠此南国”、“威镇渠阳”石刻巨匾,使飞山公庙尤为雄伟壮观。分析: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明武宗行事乖张却崇尚武力,他曾亲征应州大败小王子。当时朝廷为杨再思立石碑是通过表彰杨再思的文治武功,宣示朝廷抗击外辱的决心。5、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一年(1692)屡次重修。分析: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平灭三藩势、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抵抗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武功卓著。康熙皇帝推崇杨再思的爱国思想,多次修庙。6、清乾隆皇帝弘历给“ 飞山庙”赐“宣威助顺” 匾额。分析:乾隆皇自诩“十全老人”,成就十全武功,但他在缅甸、安南等西南战役的损失很大,为鼓舞军民士气,他给“飞山庙”赐匾。7、清同治七年“奉旨列入祀典”分析:清朝末年英法两国势力深入西南地区,清同治年间飞山庙“奉旨列入祀典”,清政府此时把飞山庙“奉旨列入祀典”,主要是想通过对杨再思的祀典活动,发动西南人民抗击英、法殖民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统领杨昌魁(杨再思子孙)身先士卒,率兵六营击退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杨昌魁所率六个营的士兵都是湘黔桂三省边界人民的子弟兵。可证实:清政府出于激发西南人民抵抗英、法殖民者考虑,把飞山庙“奉旨列入祀典”。尽管中法战争后期冯子材、杨昌魁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痛击法国陆军,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导致法国费里政权垮台。清朝还是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不仅承认法国对安南的宗主国地位还向法国打开了西南门户。《中法新约》的签订是全国人民所反对的(尤其被西南地区人民所反对)。朝廷意识到如果继续鼓励人民在“飞山庙”祭典曾经抗击交趾(吴朝),倡导国家统一的杨再思,会给晚清朝廷在西南的妥协政策带来麻烦。晚清朝廷为压制西南人民抵抗英法帝国主意的情绪,决定淡化“飞山庙”影响,再也没有官修“飞山庙”。从历朝历代修建“飞山庙”的情况看,确实存在有古代封建执政者神化杨再思,利用杨再思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消极一面,但历代统治者通过“飞山庙”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主流,这是积极的应该予以肯定。今天地方政府修建“飞山庙”的目的就是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符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八、读史辨真伪梁启超先生在《中国之旧史》一文中指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不是所有官修史书的内容随便拿来都可以用的,在引用一些史料前需要推敲,有问题的要考异。杨再思及其后裔事迹的史料(包括史书和家谱、碑记等)、评述(包括古代的、现代的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和网文等)有客观的公正的,有不够客观的公正的;有据实而言的,有臆断的;有真的,有伪的,还有目前暂时无法证实的。笔者尝试对一些史料、评述的真伪进行分析和判定,具体阐述如下:1、对杨再思民族的判定真:杨再思是“飞山蛮”族人。分析: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民族划分标准来划分生活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再思的民族。“只要符合该民族的鉴别条件,不一定坚持血统论。但关键问题是当时没有谁划分苗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单一的民族,我们不能违背历史,用现代的民族称呼去套改古代的称呼。⑻”暂时无法证实:用现代民族标准来划分的杨再思的民族。理由:目前一些知名专家用现代民族标准来判断杨再思的民族,其判断理据不充分。2、对杨再思及其先辈来叙州使命的判定真:杨再思及其先辈来叙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者是儒家思想,教化“飞山蛮”(“叙州蛮”)人民。根据:陆游提联:开辟王化宣仁布义壮河山;“诚州杨氏应该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吸收当地侗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等民族的文化成分而形成的,是多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⑹。伪:杨再思及其先辈来叙州的主要目的是讨逆和征蛮。分析:《杨氏家谱》。“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的史实可能不存在。(李氏政权摇摇将坠, 在自顾不暇的时会, 即使马殷此时已有西向扩地野心, (李氏政权)也没有力量(也无必要)派兵去进行防堵⑴),杨再思在保卫“飞山蛮”领地时或许曾经打出“受绢诏”的旗号抵御“马楚”。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军阀、地方官员们几乎都打着“代天巡狩”的旗号相互征讨,这是常事。杨芳官至“果勇侯”“湖南提督”何尝不知道朝廷根本不可能直接下“绢诏”给一名“州长史”,让他负责讨逆的道理。杨芳把“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的事件记载保留在《杨氏家谱》里,足见他对原《杨氏家谱》及其历史素材的尊重。杨芳是修《杨氏家谱》不是编家谱,杨芳忠于国家,也忠于家族,他绝不会无凭无据地编家谱,也不会肆意删改家谱。3、“平蛮征苗”,“残酷剥削苗民”的判定。杨再思从来没有平灭“飞山蛮”,没有残酷剥削苗民。分析:杨再思不可能发动针对“飞山蛮”的“平蛮征苗”战争,他不是血债累累的征苗战将。杨再思是“飞山蛮”人,“飞山蛮”族人是杨再思的父老乡亲。他和“飞山蛮”族人一道,成就共同的事业,他绝不会残酷剥削甚至杀害“飞山蛮”族人。杨再思与当时社会现实相比较而言较开明的、主张施“仁政”的封建领主,杨再思的领地扩张后,他对新领地同样实行较开明的封建统治,同样不会残酷剥削西南各族人民。“平蛮征苗”是封建统治阶级强加给已经去世多年的杨再思的“武功”。部分杨氏子孙为拓展基业,或许有打过杨再思“平蛮征苗”的旗号,但杨再思本身从来没有残酷剥削苗民。3、杨再思附楚的问题的判定真:杨再思从未附楚。分析:略(请参看本文有关阐述)假:“杨承磊其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 ”,“杨承磊其族人杨再思以其地附楚 ”。分析:略(请参看本文有关阐述)4、对杨再思是是历史人物的判定。真:杨再思是是历史人物。 “七字杨”《族谱》都认为杨再思是是其先祖;杨再思创造了“再正通光昌盛秀”字辈谱,创建了诚州;著名诗人提联描述的杨再思毕生功绩历历在目;杨再思的事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杨再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铁证如山。假:杨再思是虚构的人物。分析:杨再思的子孙分布很广,在历代战乱时期,背井离乡拓展事业的杨氏先民对其先祖杨再思的记忆,相互间有偏差很正常。由此造成不同版本的《杨氏家谱(族谱)》所记载杨再思的生卒时间、地点矛盾和错乱很正常,不能据此认为杨再思是虚构的人物。就像今天很多人能够说出自己太爷爷、太奶奶、太外公、太外婆的名字,晚辈们大多能记得起先祖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晚辈们甚至能大体记的先祖曾经担任过的职务,因为这是家族的荣耀晚辈们是不会忘记的,尽管有时会夸大,但大多出入都不会太大。如果把“不能记住时间,时间有出入就是虚构”这个逻辑套用到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我们会发现这个说法完全是个悖论(可用来论证的历史事件很多,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在此略去)。“七字杨”在各地的族群很多,几乎所有族群认为的杨再思为共祖,毋庸置疑杨再思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在杨再思对后世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在杨氏族谱一致记载杨再思是“七字杨”先祖的铁证面前,试图用杨再思生卒时间、埋葬地点的矛盾,用史书无记载等等这些细枝末节的所谓论据,根本无法推翻杨再思是真实历史人物事实。5、对杨再思曾担任“十峒首领”或“诚州刺史”的判定真:杨再思曾号称“十峒首领”,自署“诚州刺史”,为“五溪长”。分析:这些职务不管是自称的,还是被推举的,可以肯定一点的是这些都不是五代十国任何一“代”,任何一“朝”授予的。杨再思(杨氏)担任过唐朝的“叙州长史”和后唐“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但从来没有接受过马楚的官职。(《靖州直隶州志》,记,“杨再思、州人,五代末、为五溪长”。 《宋史》卷四九四《蛮夷二》:“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假:杨再思曾担任“诚州刺史”分析:史料都没有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杨再思(杨氏)担任过任何割据势力的“诚州刺史”,尤其是马楚的“诚州刺史”。6、对附楚取得合法政治地位的判定真:杨再思从未附楚,从来没有获得楚国任何官职。分析:略(请参看本文有关阐述)假: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屯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杨再思(杨氏)附楚的记载在清朝光绪以后才有的。马楚在平溪州抓住彭师暠都在溪州立了一个铜柱记载,马楚的学士真是好员工,没有白拿马希范工资,将平定区区场平灭溪州的战果渲染成“南宁州酋长莫彦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柯张万浚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于希范。”。如果真有马楚迫使赫赫有名的割据“湘黔桂渝”数省边境的杨氏附楚这么重大的事件,擅长讴歌的马楚的学士们,为什么不把杨氏附楚的丰功伟绩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一番?因为根本就没有南楚迫使杨氏归附的事件发生过,马楚的学士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连南楚小军阀吕师周擒潘金盛,降宋鄴、昌师益都依靠《资治通鉴》补记,我们不去推测吕师周征“叙州蛮”、“辰州蛮”一役可能打得多么窝囊,至少没有获得全胜,没有降服杨氏是肯定的。我们在杨氏和马楚的交战的问题上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杨芳《杨氏家谱》的记载呢。马楚灭亡后,杨氏诚徽州还继续割据一方30年,军事实力孰强孰弱,不言而喻。强者反向弱者归附,献出土地哀求其给予“合法地位”,这种荒天下之大谬的说法竟然能大行于世,实在不可理解。笔者忍不住再说一次:专业的研究学者们缺乏研究精神,足见一斑。杨再思及其后裔对取得“合法地位”的要求是迫切的。杨氏要找继承天下大统的统治者讨要“合法地位”,而非割据势力。从唐末到宋朝初年,“诚徽州”杨氏在割据80年后,终于等来天下大定,杨氏才向主动宋朝内附,一次一次地找宋朝要了几十个“合法地位”。九、修正目前对杨再思历史的误判和不实之词笔者是一介寒士,在这里恳请专家们,杨氏长老们,爱护杨再思的宗亲及各界朋友们:“修正目前对杨再思历史的误判和不实之词!”,系统研究杨再思历史(一)修改对诚州的描述:原描述:“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建议修改为:“唐代末年由占据湘黔桂边界的“飞山蛮”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理据:目前百度词条及包括邵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在内的多家邵阳地区官网均用“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描述“诚州”。“(诚州是)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在时间上、杨氏族别划定上明显存在误差和争议。“诚州”建立在唐代末年还比较接近事实,杨再思不专属于现代某一民族。对“(诚州是)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杨氏首领自封的政区”这一描述,估计苗族、瑶族、土家族和汉族关心杨再思的人们都不见得认同,这样描写只会增加争论,不利于个民族团结。恳请邵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及百度网站及时予以修改。(二)删除杨再思附楚的不实描述,删除杨再思附楚后取得合法地位的描述。原描述:“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建议整句删除。理据:“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严重不符合事实,本文已经阐述了观点,不再展开阐述。为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做出附楚行为无损杨再思大节。但根本在于杨再思(杨氏)从来没有附楚,杨再思(杨氏)从来没有取得马楚给予的“合法地位”, “迫于形势,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整句话明显与事实不相符。目前这句话已经被广泛引用,不尽快把这句话整句删除,长此下去,人们再也无法正确了解杨再思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后果相当严重啊。(三)建议史学家们系统地研究杨再思历史读者渴望史学家们系统地研究杨再思历史。目前很多专家热衷讨论杨再思族别,杨再思是否虚构这些问题。首先,杨再思真实存在铁证如山;其次,在目前条件下判断杨再思族别的理据尚不充分,除非考古有重大发现,目前讨论杨再思族别只能是臆断,也伤害民族感情,与其浪费时间研究目前不可能得出成果的课题,不如系统地研究杨再思。读者极其想看到史学家们对杨再思系统研究的成果。杨再思首先是少数民族的酋长,尽管他有汉族血统,他推崇儒家思想,但杨再思领地不在传统的五代十国范围内,史书不记载很正常。笔者认为研究对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应该主要立足于少数民族自己形成的史料(包括文化、风俗、建筑、甚至家谱在内),其次才是参考汉族编撰的史书、文学作品、建筑、碑记等文史资料。有这么多骚客文人为杨再思题诗、提联,杨再思后裔的事迹也多见于史书,有杨芳编修《杨氏家谱》,有现代杨氏长老编写的《杨再思通志》可做参考,其实杨再思的历史形象的梗概是很丰满的。笔者认为杨芳以修史书之严谨态度来修《杨氏家谱》,其真实性远胜于晚清的所谓《通史》,《杨氏家谱》为什么不能参考呢。杨氏在唐朝末年到宋朝初年,杨再思割据一方80年,目前竟没有一张五代十国地图正确标识“诚徽州”杨氏的领地。除杨氏族人为杨再思写《通志》外,史学界除了对杨再思族种,生卒时间、埋葬地点的争论;就是高呼“于史无征”,“史无其人”,“虚构”,“神化”。其实史学家们对杨再思的事迹研究得很专业,很深入,只是结论往往标新立异。大家们在历史研究上为什么总要文人相轻呢?为什么频发“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颇受争议的高论呢?当然笔者认为,依书直说也不应该不是史学家该做的工作,杨再思的事迹梗概不是不可以进行推断,不是不可以进行还原的。(四)笔者认为,网上提出的关于杨再思的很多历史课题值得深入探讨,只可惜这些课题大多不是史学家提出的。如:杨再思军事思想研究;杨再思 苗族侗族 习惯法 法制文化的研究;“飞山庙”的研究;历代文人赞颂杨再思的文学作品的收集及研究;杨再思封建自然经济体系及乡镇贸易研究;杨再思儒家思想及其传播的研究;杨再思战略方略的研究;杨再思与湘军传承的研究;杨再思游击战法的研究;杨再思整体的历史形象的研究等等。十、结论按现代民族的划分标准来给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杨再思划定族别是不科学的,杨再思不专属于现代某一民族。杨再思是五代十国的人物,他生长在靖州,是“飞山蛮”族人。杨再思制定“再正通光昌盛秀”字辈谱,所创建的“七字杨”是杨姓最大的支派,他是各民族“七字杨”子孙的共祖。杨再思主要历史贡献在于:1、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明;2、以仁爱思想治理“飞山蛮”地区,促进“飞山蛮”从“农奴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进程,构建包括法制制度在内的各项“封建社会”制度;3、医治五代十国初期割据势力给“飞山”地区带来的战争创伤,重建“飞山蛮”家园;4、维护“飞山”地区社会稳定,促进“飞山”地区经济建设和各民族团结; 5、增强“飞山”军事实力,抗击包括交趾“吴朝”在内的割据势力对 “飞山”地区的进犯。6、以清白家风,诚信爱国的思想教育后裔,为杨氏后裔在宋朝初年纳土归宋,维护国家统一做出重要铺垫。杨再思对杨氏后裔的贡献在于:1、制定“再正通光昌盛秀”的字辈谱,所创建的“七字杨”是杨氏最大支派;2、开疆拓土,积蓄力量,为杨氏后裔繁衍做出重大贡献。不可以否认,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生活在“农奴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阶段的杨再思,有其社会的局限性,但杨再思对国家、对“飞山蛮”人民、对中华民族做出的重要贡献是肯定的。古代统治者修建“飞山庙”虽然存在神化杨再思,宣扬的封建迷信的消极一面,但倡导民族团结和弘扬爱国思想是历代修建“飞山庙”的主要出发点,这个出发点是积极的。今天各地修建“飞山庙”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需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参考文献:1、《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 作者:廖耀南2、《遗传学报(2004年10月)》《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3、《700年寻宗之路——湖南白族》(网文)4、《明史・明纪》5、《杨再思氏族通志》6、《试论杨再思其人及其信仰的形成》 作者:谢国先 7、《宋史•诚徽州传》8、《五代乱世诚州为何不乱?》 ——试论“飞山蛮”十峒首领杨再思的历史功绩 作者:杨非然9《石门土民族源》唐明哲10、对杨再思评价之我见 作者:渠阳布衣11、《五代时期南方九国“善和邻好”政策与史家评论》作者:胡滨12、杨再思的治峒理念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执笔:杨安生13、《新五代史》卷六六《楚世家》
作者:杨志远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10-02 04:20:39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