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49976次
0人
2个
2033个
62人
临高地区:解放前,丧礼有繁有简,但都举行棺材土葬。人死后,择时入殓,先洗尸体,换新衣服、鞋袜,由子女抬放入棺材,不钉棺盖。有钱人家请道士做3天3夜的报孝斋。直属的子、媳、女、孙和旁系新属的晚辈来入孝。入孝者要守灵,禁吃鱼腥。超斋功德完毕,选择吉日出殡。出殡时,一般先举行“开灵”仪式“一点主”,请名人“叫礼”和写铭旌,谥号、神主牌、祭文等。亲友们都来吊祭,送葬并请乐防陪送。送葬回来,要跨过门前火堆才入宅。然后,进行“清洁”(换孝衣服、扫地、洗死者衣、被、席等),“祝福”(安放神主牌)。3天后,入孝者择时择向出门。有的守制(带孝)3年,期间禁办喜事,放鞭炮,贴春联,做新宅等。在外死亡者,遗体要停放在村外入殓。在海上遇难找不到尸体者,等到做斋时才招魂立墓。新盈一带出殡时,抬着死者遗像、亲友送来“三牲”(猪、羊、鸡)进行吊祭,送葬时,由妇女扛棺材,一路燃放鞭炮,颇为热闹。解放后,葬事风俗有所改革。机关干部或职工逝世,开追悼会。农村葬礼基本照旧俗。儋州地区:儋州市,据《儋州志》记载:曾称“儋耳国”、“离耳国”,属古部落名。(见《山海经》)儋耳后来作地域之称,即西汉武帝设置的“儋耳郡”。历代又易名为儋州、义伦、宜伦、昌化军、南宁军及儋县等,现改为儋州市。境内有汉族、黎族、苗族等,儋州文化主要以讲儋州话群族为主。由于儋州文化内部也略有分歧,本文记录的以新英镇丧葬习俗为对象。新英镇是儋州湾海岸上人口最稠密的集镇,镇上十四条街、巷、坊内的习俗是一致的。儋州丧葬习俗的记述,是依靠孩提儿时,笔者的见闻写成本文。在儋州,亲人弥留之际,必须回归祖居中堂安枕,然后儿女孙玄回来待其“落气”,还要在弥留之际的亲人遗嘱后话。亲人死在外头,有些地方不能抬尸回村,或者回家,只能在外面安葬。在新英的习俗,不论是外亡之人,还是在家守候“落气”的人,都一律安放在祖居中堂。按照佛教上的观念,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但是,在儋州行执超度的法师,基本上是由“司道公”主持,念斋诵道。如果是外亡亲人,安葬之后,还需要做一场斋场,请司道(道士)来搭台做斋招魂,以免外游荡的亲人成为“野鬼”。其实,古人对丧葬的礼节很多讲究,人死之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请僧尼,或者是道士来超度亡灵,称为“做七”。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例如明汤显祖《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 清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或问:人死,每遇七日则作佛事,谓之做七,何歟?曰:人生四十九日而魄生,亦四十九日而魄散……曰:然则做佛事亦有益歟?曰:此俗尚也,愚夫愚妇之所为也。” 后来,由于社会的变迁,人们把这种传统简化成“七日”。在儋州的守孝“七日”过程中,从儿孙待其“落气”之后,必须在中堂设灵室,死者的头朝神台,脚向门庭。停尸一日,择时人殓。人殓前,为死者洗浴,换上寿衣,鞋帽。三日之后,亲人到达,盖上棺门。堂中安放死者,门前摆一张灵桌,用一条蓝布把死者和灵桌隔开,灵桌上放死者遗像,摆放香报蜡烛三四吃品。亡灵安放“七日”,才能安葬。亡灵在这七天,首日斗棺材,为死者洗浴,剃头,后然穿寿衣鞋等;最后用一块布遮住,妇女们就在死者的旁边哭丧,在外工作的亲人都必须在死者的进棺之前赶回来。亲人都回来之后,死者才能进棺,俗称“三日”;除此而外还有“四日”的哭丧,“六日”的佛事,“七日”的安葬,这天称为“出山”。其中最具人情味的是“进棺”这天,村里的人都要过来坐一坐,是一种规矩,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尚往来;拜祭最隆重的是丧葬前一天,即“”六日。“六日”时,同堂宗族男女老幼和亲戚朋友、邻居乡亲买香烛到灵前吊唁。然后就是吃“打号酒”。 儋州人有一句话说“人死不来,人情了了”,意思说:如果不管在平时,那家的兄弟姐妹,三亲六戚双方有多大的仇恨,对方有人去世,就得放下仇恨,成为一家。如果对方不来,这辈子的仇恨永远都无法化解了。反映古人“死者为大”的中儒思想。最具戏剧性的是“七日”的安葬。到了这天,全村大小,还有各个村有点来往的朋友、亲戚都来送行,俗称“送山”。出殡时,全家大小都披麻带孝。亲生儿子穿白孝衣,外套二麻哀服,腰束麻带,载三顶公哀帽,手持白纸糊的哀杖,“祝餮罂”由长子持;男孙也穿白孝衣,戴哀帽没有顶公;曾孙戴蓝哀帽,玄孙红哀帽。女孙、媳妇等人人皆着草履,腰系草带;堂兄弟、婶嫂皆穿白素哀服,参加丧礼。长子走在前面,手持“祝餮罂”、“哀杖”等,然后外孙之亲手臂上挂一块黑布。女婿们扶棺材。外孙持竹幡,幡纸上写死者生辰八字与死亡日期,意为引魂升仙。竹幡上还挂吊纸钱,以前沿路布施,表示交过路钱、过桥钱之意。解放之后,这种习俗基本消失了。然后,还请来八音乐队,唢呐手吹奏哀乐伴送。亲属走在棺前,棺后为亲戚、朋友、乡亲随同送棺。埋棺时,子孙每人抓一把土放人墓穴,以为协力盖屋之意。埋葬好后,麻衣冠、草鞋、草带、哀杖、莲花等均丢在墓旁。然后,所有送行的队伍在墓旁山地就餐。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没有办法避免死亡,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只不过是人的生命在时空延续。却这些时空的过客带给人类社会许多文明的产物。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既是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是让活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五指山地区:在五指山部分地区、白沙县南开乡和东方市东河镇一带尚未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下葬后不立墓碑、葬后不再祭扫。孝期内死者的家人全都要反穿衣服,即孝服。这一天来吊唁的亲友和全村人都不吃饭,齐集丧家吃肉喝酒,一直喝到深夜。在守孝期间,死者的亲属不能洗头或洗身,餐前要齐声哭喊一次,然后才能进食。出殡时,把死者的旧衣服、草笠、刀篓、弓箭(妇女则为纺织工具)等放在村旁或墓地附近。受到汉族影响较深的地区,要请道公来主持整个葬礼过程,还有“做七”“做佛”风俗。埋葬后要树立刻有汉字的墓碑,清明节扫墓。
作者:纪念论坛小编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11-11 14:43:25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