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55287次
3人
7个
139个
5925人
146部
章氏世系简述 自北宋初年起,居住在南漪湖之北的宣城南姥章氏,一千多年来,家族文化源远流长,重农兴学,为宣北望族。 章氏系出姜姓,始祖穆公虎为周代开国名臣姜尚之孙,被封于鄣国(今山东章丘县),战国时,鄣国被齐国所灭,国主胡祥降,其弟显逃亡,耻于同室操戈,将姓去邑而改为章,时在公元前664年。晋代,有章岩任兵部尚书,攻大散关有功,被封为河间侯。后中原大乱,他于永嘉年间迁至福建泉州南安县居住,为章氏南迁始祖。至唐太和年间(827-836),章岩十一世孙章及任康州刺史,举家自南安迁浦城,为浦城始祖。章及生三子:侑、杰、修。修长子仔钧(868-941)于南唐天佑年间(904-907)授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后因功高于同光三年(925)晋封为光禄大夫、武宁郡开国伯,夫人练氏因救建州全城而被封为渤海郡君、赐之诰命。章仔钧有十五子、六十八孙,散布江南各省,有“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之说,福建浦城被公认为章氏桑梓之地。 据《宣城章豕宗谱》载,宋太祖乾德年间(963-968年)太傅仔钧第六子仁郁之长子文瑱(929-988),字士正,号上川,以太常侍奉礼郎出任严州淳安县令,后调知宣州,“懲闽乱不复去,挈家老北关上,为迁宣城所自始”。卒于官舍,葬宣城北双塔寺西。文瑱生三子,长子孝行徙会稽,三字孝思仍回居浦城,次子孝直(958-1036)字诚甫,号怡川,以孝廉任池州贵池县令,复升河南汝州判,在任二年,因省亲告归,始定居宣城北关。孝直钟情宣城北乡的湖光山色,遂举家迁居南姥,“为卜居南姥所自始”。时在北宋太宗年间(976-997)。 孝直为浦城章及六世孙,宣城南姥章氏以其为一世祖。章氏自定居南姥以来,二百余年间科第鼎盛,人才辈出,成为宣北望族。南姥章氏自十一世起,四宗分衍,成四大房,分居狸桥地区的横路、隍嘉庄、章村、南姥四地。 经元明清三朝,宣城南姥章氏四大房又分衍为八分支,人丁兴旺,其子孙分迁本区水阳、新河庄及高淳、黄池、花桥(今属芜湖县)等地,至清咸丰年间,人丁近达万人。 宋代十世三进士 自北宋初章氏在宣城南姥定居,至南宋末,十代二百余年间,始终秉承先祖家训,文人理学,簪缨弗替,燕翼相承,箕裘不坠。其最为杰出者为五世孙章元任,于宋绍圣元年(1094)中进士,时年25岁。奈因文章观点而卷入了朝廷的革新派与守旧派的争斗中,屡遭贬,未得重用。至宣和末(1125年左右),由工部侍郎杨时上表称其贤,方得追封,长子章焘得荫补。 章元任之子章焘以贡生荫补后,官至大理寺少卿,刑部侍郎加集英殿修撰。宣城名臣、学士吴渊在“刑部侍郎彥溥公传”中称其“每议狱,参以经术时论,推其平允,孝宗亦每嘉叹,以为无所观望云”。 章焘有十子,他“教子无倦,自作家训,绳以礼法,迪以文词”。焘长子纲,字伯常、号继陵,尤能文,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授行人司。元代宣城名臣贡师泰曾为之撰写了“行人继陵公传”一文,其中写道:“公登进士,授行人司,抗疏坐贬,屡征用不起,或劝之,公日,言已不行矣,何轩冕桎梏为?遂潜心理学,下帷三年未得其旨归。方晦庵朱子讲学鹿洞,随同弟纯受业于门,恍然悟日,道在是矣。时力攻道学,公毅然自信,始终不懈。”章纲妻王氏为故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王铁之女,年十七嫁给章纲,夫妻感情甚笃,王氏24岁病故,章纲为其藏于宣城市博物馆。 章焘次子纯,字懿父、号思陵,宋乾道乙酉(1165)进士,为信州司户参军,朱子弟子,与朱子门人李燔等维持道学,初置田数百亩于宁邑,以资讲学之费。 明清两代户诵家弦 明清两代五百余年,南姥章氏各支房枝繁叶茂,始终以耕读并重为家训,族中虽无多显者,然各房支文人贤士代代相承,名扬宣邑北乡。 南姥章氏魁三公房居地螺川,即今芜湖县花桥章村一带,自明代起,兴学之风就闻名宣邑。章氏与宣城双溪施氏有姻亲之谊,施闰章祖父、理学施鸿猷曾在螺川讲学,他在为螺川章榛所写的传记中赞扬他道“宛陵正学几晦,其后渐以开明,谓非君家大有力焉。”“少川公等诸老延吾侪会讲于宗祊中,而率其族人环听焉,一时宛陵推邹鲁风。” 施闰章叔父誉在为螺川章氏坎八公等撰写的传记中写道:“孔辅、伯辅、仲辅三公者予之舅氏也,与先君同游陈九龙先生之门,得罗近溪之传,倡明理学,始讲道于螺川”。“时宛陵正学几晦,三公首倡义举,建馆延陈先生于家,一时从游者皆宛之名士,六邑及南都大四郡大会兴起者众,因建同仁会馆于郡之西关,穷究性命之理,实践于躬行,于耳目辞章之习不屑也。咸称君家有邹鲁风”。他称颂宛陵为江左文学之薮,经贡、戚、沈与郡守罗近溪先生主持志学书院,开示后学,蔚为儒宗。而“陈先生以新安之英杰得宗旨于四先生,而我舅氏广诸先生复得四先生之薪传于九龙,所谓渊源有自,守先待后者正无穷矣”。 施闰章在为《螺川章氏宗谱》撰写的序言中道:“往予闻万历是,九龙陈先生倡学宛陵,从者辄数百人,是时螺川德操,伯辅、仲辅诸君子皆从其游,而先大父中明公与仲辅尤善,往来讲学,章氏聚族瞻听,蒸蒸然多善类,一时宛陵推螺川有邹鲁风”。 九龙先生陈履祥系祁门贡生,万历年间倡教宛陵,及门百余人,所至云集,弦歌不绝,尝聚讲于同仁会馆。晚年爱南漪湖北云山之美,有终焉之志,门人施鸿猷为构讲堂。卒后门人藏衣冠于云山,为建祠。当年狸桥地区各大族儒生均纷纷至云山寺求学,至今各大族家谱中尚可见有关记载。陈先生亦至螺川授课。他在为螺川章氏唐九公章榜撰写的传记中道:“余始得罗夫子之学来螺川,章子德操伯偕刘子朝靖从事门下”。在“周八公传”中赞扬螺川章栻“余故友也,余之游北平也,间关数千里,公遣长子伯辅从之,昕夕与共,历春夏秋,事师如之家亲人”。“公以身行道,以子从学,希圣为期,直欲追道德之宗,立人伦之望。”以上可见,螺川章氏当时在宣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南姥大章村为章氏大四房分支,又是宋代章氏先祖的择居地,故家学渊源,读书之风甚浓,明清两代,文人贤士闻名乡里,其代表人物有: 明代章弥,郡廪生,贡入南雍,授临川训导,著“大易通解”诗文。 章宝,少年惟知读书一事,吟诵不辍。正德六年贡南雍,又八年授临川府福清县训导。嘉靖三年(1524),皇帝下诏表彰其“明经博古,笃行好修,艺苑蜚英,未展三秋之鹏翮,黉宫秉铎,遂开多士之龙门。” 授修职郞,妻孙氏亦享恩赠。嘉靖十二年(1533)补福清县令,因老告归。 章时泰,潜心六经,博览子史,其文章有磊落奇特之姿,磅礴之志。曾“独困棘闱者九,降帷金陵四十余年,游其门者多辍高第,公独潦倒。” 章应期,弱冠六经子史一一讲贯,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易经应耿学台科试,耿学台督学江南,“宁郡吾宣得隽者四,先生膺首拔,耿奇其文。” 章克允,7岁就学,目数行下皆问识大意,9岁能文,才气超迈,17岁补博士弟子员,与汤宾尹少同研、长同社,既同年又同门。汤为之作传,称他“为文不属,草性狂发,累千万言援笔立就,若不经意而精英古健,上续风雅,下该汉魏”。万历二十年(1592),与汤宾尹同赴南京应试,易领老师得二人卷拍案叫绝,同荐主司,汤得第二,而克允乃以数字之故落一榜,引得同年辈诵其文者而慨叹其数奇不偶。 到了清代,代表人物有,康熙朝的章佳镖,幼承庭训,勤学苦读,“经史百家靡不淹贯”曾设馆于金宝圩白沙刘氏,游其门者皆一时名士。 章佳珶,隐君子,博览群书,下笔千言立就。 章扬,以例监生考授四川重庆府长寿县县丞,升保宁府同知。 章三滨,给练孙襄外甥,博览群书,有随笔录散佚. 章光廷,早岁补郡庠生,与施闰章同学,盟甚契重。 章全体,少聪慧,善读书,及长善属文,尤工书法。年五十贡入南雍,越十年,选授训导。生平著有“大易解闲居”诗集。 章振世,康熙乙卯科第十名举人,曾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宣城初建乡贤祠. 章芝田,振世子,太学生,习易经,受皇帝勅赠修职佐郎,徐州府铜山县训导。 至乾隆时,芝田子章盛,岁贡生,徐州府铜山县训导,例赠文林郎。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现存光绪宣城章氏宗谱中的许多文章岀自其手。曾于乾隆辛末(1751)与弟重修宣城乡贤祠,还重修家谱,建景三公墓,为当时南姥章氏中的领军人物。 章斯盛次子章孺觉,乾隆戊申(1788)岁贡生,候选训导,例赠文林郎,弱冠随父铜山,受知于桂林陈公宏,敦聘入幕,书三下不应。后以乡试不售,遂弃帖括业,益肆力于古诗文。著《道路诗集》、《余事集》、《自携集》、《刻楮集》、《古文偶钞》二卷、《匀园小草》二卷、《读书杂识四卷》。清嘉庆《宁国府志》收录其“南湖竹枝词”诗12首。 章大儒,太学生。少读书,承先人业,凡疑难险症、诸医束手者,经手辄愈,生平谨厚坦夷,邑中乡先达胜流,往往酬和,杯酒论文,殆无虚日。著有《适意轩诗草》、《西塘诗存》。 章国庆,字誉吉、号蕙圃,邑庠生。七赴乡闱不售,以吟咏自娱,著《蕙圃存稿》藏于家。 章所用,朝夕勤苦田亩,余闲犹事诗书,喜与大君子游,尤善声句,常在田间吟咏自娱。其南冈诗云:“吾爱南冈好,悠然村景佳。篱边花浥露,溪畔柳藏霞。地僻嚣风远,林深鸟语赊。儿孙多俭朴,无处不桑麻”。 地处新河镇之东的安一公支房,清代读书儒生甚多。经统计,自二十七世至三十二世,就有太学生12人,例贡生、邑庠生4人,恩赠登仕郎等官职者16人。其中尤为杰出者系章相一门,本人登仕郎,精医术,名闻遐迩。子孙代代读书从医,至三十二世章详斋,医术医德名震宣城北乡,为全国红十字会员,被黄兴夫人徐宗汉聘为“贫儿院宣城农场”院董。章详斋将祖传医案及本人临床经验收集整理,撰写出“医术与医德”、“从医心德”二本手稿数卷,惜毁于抗战后期兵燹。 居水阳河东的景一公分支,明清两代亦人才辈出。明洪武举茂才,章麒擢为刑部主事,子铎,岁贡生,天顺五年任河北真定府训导,迁栾城县佐。务必详其疑似,或同或异,不致稍有迳庭,以故手之到而病除。 寄迹庐江,抱神奇之术,求方者满庐邑,其门几如市。前任邑侯何赠匾“杏林独步”,新任邑侯马赠匾“桔林回春”,俱待之以礼,具有厚赠。经统计,该支房自十八世至三十九世,有太学生15人,贡生庠生14人,授予官品位登仕郎者8人。 南姥章氏大长房世居横路章村,亦文人儒士迭出,明代的代表人物如:章亨,郡廪生,司礼记贡入太学,授何南汝州二尹。 至清代,世代为书香门弟的章绶一门名扬宣城北乡,绶高祖麟书为国学生,曾祖父菊十七首拨补郡博士弟子员,其文章八百余字一时传诵士林,时称卓荦士,有少年翰林之称。其于书史无不遍览。手不择卷,有手抄五经四书、古文析义、笠翁诗韵等书。所作时文缮写成册者四千余篇,书法尤精,手抄小楷邑名宿先辈等引为畏友。祖父美,国学生。父浩,嘉庆丙子、丁丑间府县试屡冠全军,浩尤善作诗。不得志时常坐于松间石上,足下云涌万象,得以优游林泉,赋诗遣兴。 章绶为晚清宣城北乡著名文人,自幼受其父学风熏陶,为咸丰辛酉科拨贡。曾卒排万难,几易寒暑,撰修《宣城县志》,并修缮宣城文庙,建崇正书院。还重修了《宣城章氏宗谱》和章氏总祠,为狸桥几个家族修谱奔忙,在传承家庭文化、地方史的收集整理上作出了很大有贡献。章绶平生好读书、喜切究,曾著声韵学一书藏于家,可惜未能付梓,袁一清称,若能问世,可与朱子“说文解字”相比美。后遗稿散失,士林深为惋惜。 诚如清嘉庆时侍读张焘在为《宣城章氏宗谱》撰写的序文中所称,“数百年来,科名文学、孝子贤孙列于郡邑者不一而足,遂成吾宣名族”。据宗谱记载统计,明清两代,南姥章氏读书人有697人,其中太学生37人,国学生59人,郡庠生19人,邑庠生77人,贡生、例生,增生、廪生32人,为官为吏者28人,受皇帝诰勅嘉奖的7人,授予官品、登仕郎、修职郎、文林郎者53人,授六品军功衔6人,恩赐五帛、冠带、顶带荣身者154人。 章氏名人 北宋狸桥的第一位进士章元任 章元任(1069—1149),字莘民,号敬峰,南姥章氏五世孙,为狸桥开科取士以来第一位进士。 章元任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中进士。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为宰相,实行改革,是为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变法遭到韩琦、司马光、文彥博等大臣的强烈反对,当时围绕变化,两派斗争激励。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逝世,哲宗年幼继位,由反对新法的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被废。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后又主张恢复新法,起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 元任中进士后时值哲宗亲政,以“绍述”为国是。所谓“绍述”,即是指哲宗亲政后改年号为“绍圣”,表示“绍述”继承神宗新法,起用章惇、曾布等执政,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追夺司马光、吕公着赠谥,尽废元佑法度,恢复青苗、免役等法,加强西北战略,击退西夏的进攻,只称“昭圣昭述”. 章元任政见上与司马光、苏轼等一邦守旧派相同,他上书哲宗痛陈熙宁、元丰变法之策不可复,元祐之政不可改,词甚激烈,元所顾忌,竟将功名付之度外,为此即遭贬,出任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梅薄,数年后才升降溧阳县令。时遇大水,死者相望于路,元任组织救灾,并动员富户捐款岩粮,百姓交口称颂,御史周武仲经察访将实情上奏朝廷,而掌权的章惇虽为浦城一族,却将其左迁为南城令,后以例晋爵九江判官,再升潼州知州。宣和(1119—1125)末,杨时为工部侍郎,上表称其贤。直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敕追崇为朝奉大夫,知潼州事。妻赠为淑人,子承父荫。 章元任逝世后葬敬亭山双塔寺,夫人谢氏同葬。宋名臣赵鼎为之作像赞,通判林宗放撰写了“赠朝奉大夫敬峰公传”文,称其“毅然以元祐熙丰之黑白辨析于奸臣簧鼓之日其中也,断不肯稍稍依阿权贵,亡思精进。其终也乃汲汲于簿书,不以卑贱自耻,所居必尽其材,所至必称其职。返躬自问,可对天地”。理学家蔡元定撰写了墓志铭,文中写道:“元任至性过人,博书史、多干略、学有宗主,不为浮议动。”文后赞六句“幽宫兆迹兮敬亭之巅,气体美秀兮形势蜿蜒,哲人考终兮发肤齐全,魄瘗泉壤兮惟灵其衍,默启乃后兮兰桂征贤,我铭公藏兮珉永坚”。 元任有两子“焘、勋,其长子焘荫补为官,官至刑部侍郎加集英殿修撰。 尤工于诗的宋刑部侍郎章焘 章焘(1100—1182),安彥溥,元任长子,南姥章氏六世孙。 章焘自幼好学不倦,其父任南城令,兄弟二人随父登平远堂、盱江亭,旷览咏歌。后又同父至九江,纵观匡庐之胜,彭蟸之浩渺。历年,复随父由九江至潼川,蜀地山高路远,山从人面,云傍马头,崎岖险隘,靡不悉历。父子兄弟各赋诗道上。父元任本不屑于宠利,胸次洒落,焘与其弟均克承父欢,融融乎极天伦之乐事。 未几年,章焘以父荫补庐州曹,居官有家法以政最,升刑部员外郎,旋至大理寺少卿。不久受族人犯事牵连,经议罢退居。逾年起知复州,又忽被召还免官。随后起知蕲州。 章焘在任上能秉公办事,体恤百姓,深得朝中人士赞赏。为此,大臣杨万里荐之于朝,乾道初年,除大理寺少卿又拜刑部侍郎。“每议狱,参以经术时论,推其平允,孝宗亦每嘉叹以为无所观望云。然公固恬退。性成者也,随以疾奉祠”,淳熙元年(1174年),孝宗下旨表彰章焘“练习条章,佐以经术,初点湖南,民无冤狱,通议大夫加集英殿修撰锡之”。章焘退归后治圃南山下,道遥杖履,酒酣赋诗,属其子弟宾客和之,随者争相慰勉,优游俯仰,一以是终。 章焘善作诗,与诗人杨万里、周紫芝来往甚密。杨万里曾为章焘作墓志铭,其中写道:“宣城章公,儒者也,高皇帝选于众,乃自刑部副郎擢为大理少卿”。“彥溥世居宣城,宣和间以周官经学名震场屋,自乡校贡辟雍升太学”。又写道:“公于文既工,尤工于诗,与里中诗人周紫芝赓酬往还,诗筒牛腰,斧藻江山,追逐风月,佳句绝唱,丽雅奇崛,刍豢众口,耸动群听,至今言宣城诗人者,前有梅谢,后有章云云”。章焘晚年晚晚年退归故里南姥,“理一小园于南山之阳,命曰南坡,杖履于斯,觞咏于斯,卧兴于斯,酒酣赋诗,殆无虚日,终无一言及于声利。夜坐一灯,读书自误,或觅纸作字,得唐人楷法,年逾八十笔力兴逎目力益强,今世未有也”。 福建浦城《章氏会谱》曾从《太他稊米集》中收录了三首周紫芝赠章焘诗,其中一首“ 送章使君守竟陵”中写道:“长江尽处是吾州,君去长江更尽头”,即为周送别焘赴湖北天门县,他期待:“试问尺书何时到,会须红蓼白萍州”。另一首“送章复州”诗中写道:“春来未得复州书,流落他乡我独居,今日离群天际雁,昔年同队水中鱼。遥知卖剑方成俗,想得追峰便赐车。拟约琵琶亭下月,伴君一醉复何如”. 由此可见二位诗人的心心相通,惜章焘的诗作及书法手迹迄今未存于清光绪《宣城章氏宗谱》中,而光绪前的十次修撰之家谱已不存,使我们失去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撰修清光绪《宣城县志》的章绶 章绶(1827—1896),宗名显扬,字淮州,号蓬樵、行拱十,宣州区狸桥镇横路章村人,系宣城南姥章氏三十一世孙。 章绶出身于书香门第,其高祖麟书,国学生。曾祖父菊,十七补郡庠生,时称卓荦士,有少年翰林之称。 祖父美国学生。咸丰辛酉科拨贡、四品封典、候选直隶州州判,同治元年补行,是晚清宣城北乡的著名人物。其逝世后,宣城大儒之一的袁一清为之撰写了《淮州先生家传》一文。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宣城知事李应泰重修《宣城县志》,章绶为撰修。时因历经战乱,财力拮据,人才匮乏,他竭诚吁请邑之名流硕士察与情、采众议,殚精竭虑,几易寒暑,“卒排万难,成一邑之完书”,这宣城历代县志之最。此前的光绪三年(1877年),章绶还主修了《宣城章氏宗谱》。他遍阅祖牒,格理线谱,切究派系,不辞辛劳,艰苦跋涉,上下说合,终于正本清源,又修茸章氏总祠,搜集抢救文史资料,同时还为狸桥地区的徐、许、昝等大姓家族修谱出谋划策,撰写序文,传承家族文化,做了许多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在族人乃至宣城北乡享有很高的声望。 章绶不仅在地方史和谱牒家族文化中做了许多千年载誉的大事,还在宣城任职期间,对当时办学的规营扩建,经济核算尤为独一精当。时宣城经兵燹之乱后,文庙仅存大殿一角,章绶四方奔走,措资重修,全力舁材鸠工、绣达雕甍,依旧制修茸一新。继之建崇正书院,捐资办学,贡献甚大。“所任皆全邑大工役,工帑支出,动以千计”“至蒇事算榷,锱铢不爽,一时与情,尤翕然称服”。足见其率性阿正不私,作风公干廉洁。 章绶平生好读书、喜切究,曾设馆二十余年,未遑懈怠,尤其对声韵学的假借转注颇有造诣之处,故笔之于书,宏篇诸论,深藏肆读。“惜公逝世,后嗣未能承公之学,致先生遗稿散失殆尽,士林深为惋惜。 名医章祥斋 章祥斋(1883—1943),宗名先启,号伯绶,宣城南姥章氏三十四世孙,新河庄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丧父,母刁氏对祥斋教读兼任,使其承祖父遗志而精医术,遵家训,贫者施以药,富者不计酬,医术医德为乡里所称道,求医者不绝于门,成为名扬一方之良医。 辛亥革命前,章祥斋缘与汤志先(宣城国民党大代表)有中表亲谊,往来甚密。时汤颇具学识,有志革命,劝与同行,因事母至孝不忍离去,于是章母乃慷慨助汤君银元八百枚,促其东渡日本追随中山先生参加革命。 民国初建后,安徽首五混成旅旅长夏某(段系军阀部属)闻章祥斋颇有医名,欲赏经重金聘为军医官。章祥斋鄙其鱼肉民众之行为,婉辞未就,然畏其势,乃挂名落为芜湖警察厅卫生科员,并参加全国红十字会为会员。 民国十七年(1928年)汤志先出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代省长,亲至章祥斋住所新河庄镇,委以省民政厅视察。章祥斋出巡皖北诸县,历时年余,目睹当时政腐民殃,痛心疾首,遂决意辞职回乡里为医。自此,章祥斋在家乡新河庄镇潜心医业,远道患者均免费提供膳宿、贫者不取分文,务必治愈方归,每当紧务离家,必告家人按时而返,唯恐贻误病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宣城民主人士袁仰山先生在上海以政治嫌疑被捕,后转至南京宪兵司令部关押,章祥斋闻讯后即赴南京多方奔走,斡旋营救,并请黄兴夫人徐宗汉和于佑任出面交涉,才使袁先生化险为夷,虎口还生. 章祥斋生前曾整理祖传医案,笔录并本人临床经验,撰写出《医术与医德》和《从医心德》二书手稿卷,惜于抗战后期毁于兵燹。 (此文选自宣城市政协主编的《宣城文化世家》一书,2010年12月出版,作者章达鼎)
作者:章六三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11-26 21:36:04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