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49976次
0人
2个
2033个
62人
东乡族丧葬习俗:东乡族实行土葬、速葬。通常在逝世当天料理丧事,进行埋葬不隔夜。只有亡人的直系亲属因路远赶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候一天。丧葬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饰物,不陪葬。东乡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译凯凡),尸体叫“埋体”。逝世叫“杜亚依结”,忌说人死,只有动物死了才说死。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议丧葬之事,推举年纪大的人主持治丧,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亲友和邻近乡里,东乡语叫作“开连库和”即“报丧”,告知亡故时间和送葬时间、地点。亲友、邻里闻讯来到亡人家,向家属表示安慰,叫“他节”。亡人家属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出散“乜贴”,即为掉念亡人施舍现金。人逝世后,将“埋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即一块大木板),由亡人的亲属“抓水”(净尸)。男性亡人由舅舅家来的人或阿訇洗,女性亡人由娘家的人或老年妇女洗。净尸后,用“克凡”包尸,“克凡”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上、下身几块,才能使用。抓水”后转“费达也”(一译“非提也”),这是一种赎罪仪式,送葬前请阿訇、满拉数十人,为亡人举行。之后,将亡人放进“塔布”(似匣子)盖上绿色或白色的绣单,绣单上绣有阿拉伯文《古兰经》语录,抬到清真寺站“则那孜”(一译“之拿节”,即行殡礼)。“速战速决”的葬礼——埋葬不隔夜:乡族对丧葬很重视,对所有亡者,不分年龄性别,一样对待。东乡族实行土葬、速葬。通常在逝世当天料理丧事,进行埋葬不隔夜。只有亡人的直系亲属因路远赶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候一天。丧葬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饰物,不陪葬。东乡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译凯凡),尸体叫“埋体”。逝世叫“杜亚依结”,忌说人死,只有动物死了才说死。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议丧葬之事,推举年纪大的人主持治丧,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亲友和邻近乡里,东乡语叫作“开连库和”即“报丧”,告知亡故时间和送葬时间、地点。亲友、邻里闻讯来到亡人家,向家属表示安慰,叫“他节”。亡人家属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出散“乜贴”,即为掉念亡人施舍现金。人逝世后,将“埋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即一块大木板),由亡人的亲属“抓水”(净尸)。男性亡人由舅舅家来的人或阿訇洗,女性亡人由娘家的人或老年妇女洗。净尸后,用“克凡”包尸,“克凡”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上、下身几块,才能使用。和政回族、东乡族丧葬:回族和东乡族的丧葬是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仪式举行的。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重病人生命垂危时,其家人或身边的人必须请阿訇或长者念“讨白”(向安拉表示忏悔)。当病人已故后,守护者及时为遗体合目闭口(用干净的白布兜裹住)理顺手足,然后将遗体停放在木床上,并及时通知亡人亲属朋友和本“者麻体”前来送“埋体”,同时通知本“者麻体”的青年人在自家坟地里给亡人挖“埋咱”(坟)。凡是前来送“埋体”的人一般都给亡人家属赠以钱粮。送葬前由阿訇或长者给亡人“抓水”(洗净遗体),完毕后用“卡凡布”(白布)包裹亡人,停放于院内或抬至清真寺,由阿訇领着亲友举行葬礼,叫“者那制”,举行完由亡人的晚辈、亲属用担架将遗体抬往“埋咱”(坟墓)入葬。入葬时阿訇和会念经的人们念《古兰经》,送“埋咱”的人们环跪于坟墓周围,入葬完毕,阿訇念完经后,亡人家属向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属和“者麻体”的人们舍散钱物“海地耶”,具体舍散钱的多少根据亡人的家庭条件而定,或按亡人的遗嘱办。东乡族和回族的葬礼一般在人亡后当天举行,当人亡故的时间在傍晚时,葬礼在第二天举行,如有特殊情况时最长不得超过三日。有的门宦在人亡后第三日或第四日、五日、七日、一月、百天、周年等时间请阿訇念“亥亭”,表示对亡人的纪念和祈祷。回族、东乡族在丧葬中不用棺木、不烧纸、不点烛火,更不得送花圈。有的门宦在给亡人站“者那制”前后亡人转“费提耶”,转“费提耶”时有的门宦用钱转,钱的多少根据亡人的年龄算,也有的门宦用《古兰经》转“费提耶”。撒拉族的葬礼习俗:撒拉族的葬礼,因撒拉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其葬礼一般按伊斯兰教规定进行,习惯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椁。当病人危殆时,禁止各种噪声,除至亲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惟有深明教义者亲侍病人身旁,病人“口唤”(亡故)后,由家人瞑其目,合其颏,理其发须,顺其手足,然后把遗体安放在公用尸盒上,家人围尸哭泣。同时,派人告知远近亲友及本村清真寺阿訇,亲友等至丧家后,向丧主吊唁,进行悲切的“哭丧”,撒拉语叫“牙斯牙格拉”。其内容都是怀念亡人,讲亡人在世时如何勤劳持家,如何待人接物,又如何为人效劳而又赢得大家的尊敬等等。撒拉语叫“土尔拜提尕孜”。清真寺掌教得知某人“无常”的消息后,就在主人所在“孔木散”的坟院里划一个南北向长方形线条。年轻人们就按这线条挖下去,直线挖下 1.5 米左右后又向西方挖个偏洞,偏洞即是置放亡人埋体的地方。撒拉族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诚意地为他人挖 10 个坟坑,那么,此人无常后不会被问罪,故人们争相为之,以获殊荣。又叫“埋体吾则提”,经堂语撒拉语合成词。 送葬时,先将用白布裹身的亡人“埋体”,放进专门的尸床 上,“入木匣,抬至坟坑”,由十来个年轻人抬着走向坟院或比较开阔的地段,头北脚南放好以后,由清真寺掌教对着“埋体”做礼拜,其他有大小净的男人随其后礼拜,祈祷真主饶恕亡人的罪过,使之进天堂。做毕,两个阿訇或满拉跳进坑内,其他人则将尸体小心翼翼地转给他们,他们将尸体放进偏洞内,并用土坯将偏洞堵住,用泥巴封好,不留些许缝隙,其他人就用很快的速度将土填进坑内,据说快填之意,在于防世上人听见坑内问罪的惊恐。“送埋体”的人不光是本村人,按照亡人要求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许可程度,还邀请一些邻村的中年人参加,女人一般不参加。亡人去世40 天时,撒拉人要举行隆重的“送过四十 ”,那天也是连续宴请满拉的最后一天,于是要宰鸡宰羊,做各种饭菜,盛宴款待被邀来的客人。据《循化志》记载:“每日三次,至坟诵经,凡四十日乃止,家中逢七日,请众人诵经,食油香宰羊,孝服白布,长大如道袍,腰系白布,鞋亦以白布艘之,至四十日满,族戚本日来吊,富者皆以白布散给,又以钱散贫人,送奠仪者皆折半与之钱,以代酒食”。显然,穿戴白孝布衣的习惯是接受了汉俗,到清末民初时,汉俗已被取消。有的地方在“四十天”时也做一次“麦仁饭”让众人吃。葬礼开始时,女人不得进入坟院,如果父母无常,子女晚辈忌在 40 天内同床、洗涤、打扮等,也忌讳提及亡人的名字,禁忌踩踏古人的坟,埋葬时,除坟坑内挖出的土外,外加一点别的土也不允许,忌讳立碑或用别的方式埋葬,40 天之内,忌讳向亡人家属说“你好”之类的话,甚至连使用最广泛的客套语“撒俩木”都忌讳说,忌讳亡人家属在 40 天以内参加别的社会活动。保安族的丧葬风俗: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规定的“土葬”、“薄葬”和“速葬”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大地的“土”造化成的,死后也应融化于土,复归于土。死后归土就是返本还原。故中国穆斯林常说“亡人以入土为安”、“亡人奔土如奔金”。忌火葬,土葬也不用棺椁。保安族的土葬方式很简单,即在墓地选好址后,先竖挖一宽约1米,长2米许,深2至3米,南北向的坑,然后在西侧的坑壁上横挖一偏洞。下葬时,将尸体头朝北、面朝西置放于偏洞之中,洞口用土坯、泥浆封好,然后填土掩埋,地面形成坟包即可。坟的底部严禁用木板、石板、铁板等非土质以及用烧制的陶类制品。禁止大兴土木建造陵墓,也不建造屋宇于墓上。伊斯兰教提倡薄葬,主张葬事从俭,不搞繁文缛节,不讲究任何排场,不用殉葬品。因为人生下来就是赤身空拳,一无所有,死后入土,也应赤身空拳面对安拉。保安族也是如此。人无常(死亡)后,仅请阿訇念经、行“抓水”(用清水洗尸)、穿“卡凡”(用白布缠裹尸体,妇女另加一块盖头布),不穿用其它任何衣物。然后移入“塔卜”(存放于清真寺的公共抬尸匣),举行简短的殡礼。之后将尸体抬往墓地,送入挖好的墓穴掩埋即可。在待葬和葬礼期间,禁止嚎啕大哭,禁止喧哗、宴客、送花圈帐联、放鞭炮、敲锣打鼓或使用其它乐器。禁止设灵位、挂遗像,也不摆设祭祀台和供品等。关于速葬,先知穆罕默德曾说:“你们应速埋亡人,如亡人是幸福的,应早使其获福;如系不幸者,亦当尽快远避火狱囚类”。因此,伊斯兰教规定凡穆斯林,“三日必葬”。反对等待吉日,铺张浪费的风气。保安族人无常后,一般当天就举行葬礼,不隔夜。除非无常时间较晚,或遇其他特殊情况,如亡者的至亲出门在外,因路远来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一天。为达到速葬的目的,还遵循“天下黄土皆可葬人”、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的原则,不长途运尸回乡埋葬,也不强调亡人必须回故乡与祖宗埋葬在一起。保安族及回、东乡、撒拉等伊斯兰教民族简单的葬礼形式,特别是薄葬、速葬的方式,既节时省力,又避免了财富的浪费,还起到了防病、防止环境污染等积极作用,颇具借鉴价值。
作者:纪念论坛小编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11-27 16:30:26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