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LU  

03-07

191998次

2人

2个

67个

1469人

108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对西部鲁姓的考证

鲁姓是我的家乡甘肃省临泽县双泉村最早的姓氏,也是人口最多的姓氏,鲁姓占双泉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双泉的水系是以鲁姓命名的,最早叫小鲁渠,后来与新工渠合并,改为新鲁渠。
    溯其源,究其本,鲁氏一族源于姬姓。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封其子周公旦于鲁,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其弟周公姬旦于鲁。开始封于河南鲁山,历史称为西鲁,后改封山东曲阜,历史上称之为东鲁。周武王灭商后仅仅两年时间就死去了,其子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就在京城代其侄成王治理朝政。周公使其子伯禽代往鲁地。伯禽后三十三代至鲁倾公二年,即公元前256年被楚国的楚考列王所灭,鲁国姬姓贵族终止。鲁顷公为怀念鲁国,令皇亲国戚都以鲁国的鲁为姓,子孙从此以国为姓,即改姬姓为鲁姓。因此鲁顷公为鲁氏鼻祖,鲁倾公之子委巷公就以国姓鲁,委巷公是鲁姓的第一代祖。战国时名冠天下的鲁仲连是委巷公之子为鲁姓的第二代祖先。此后,鲁国宗室的后代四处迁居繁衍。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陕西关中迁徙。东晋前后一部分鲁姓游居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战国之后,鲁国宗室后代的一部分游居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据史籍《通鉴》记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乌桓族,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称作乌丸。 说明东晋时期北方的乌桓民族就有鲁姓的姓氏。三国时,乌桓族中的鲁利为建威将军,随慕容氏南征北战。丁谦指出:“乌桓族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隋、唐以后,乌桓族这个古代民族逐渐在历史中消失,被融合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之中,乌桓族中的鲁姓也就随了蒙古等民族的姓氏。随着历史的演进,被融合在蒙古族中的乌桓族鲁姓,逐步发展壮大,元代后回归汉族西迁,成为西部汉族中鲁姓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也成为中国西部鲁姓之主源之一。
   南宋后期,北方乌桓族中融入蒙古族的鲁氏后裔崛起,成为皇室。脱欢是忽必烈的第九个儿子,也是鲁氏后裔的佼佼着,元代仁宗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晋升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1368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率师北征,这时脱欢带领将士固守元都。明朝兵力强悍,威逼元都,元顺帝率太子和皇孙们连夜向北逃窜。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第一位皇帝。元顺帝就是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元大都没有毁于战火,元朝的史料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明朝史官认为他顺应天意,故在明朝史书中都以元顺帝称呼元惠宗。元顺帝北逃时,脱欢跟随元顺帝北逃,途中掉队,于是,脱欢率部卒退到黄河以西。到明朝洪武三年,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攻克元大都,同时,派邓愈召谕西部,脱欢看到大势所趋,率部投向明朝。朱元璋下令脱欢统率将士和部落,在永登连城设土司衙门,安营治地,守卫河西边陲。
脱欢和儿孙在河西守卫边陲中,对明朝忠心耿耿,在抵御蒙古人的侵犯中,屡立战功,为明朝巩固边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多次受到皇帝奖赐。明成祖时,根据史料记载,脱欢的祖先姓鲁,到脱欢的第三代,明成祖赐脱欢孙子失伽巩卜世杰为鲁姓,让脱欢家族恢复到东晋时期的鲁氏姓氏,失伽巩卜世杰更名为鲁贤。宣德五年,哈思进犯河西,鲁贤出兵张掖,击败敌军,斩俘千余人。公元1446年,蒙古人聚众嘉峪关外,想乘机侵犯河西,四世鲁鉴奉命随镇守太监刘永寿出兵追击,立功升为指挥使。公元1497年,五世鲁麟带兵救援凉州,镇压蒙古人叛乱,因功卓著,皇帝赐赠蟒衣一件,任甘州左副总兵。乾隆元年,十二世鲁华龄任甘州守营参将。
自脱欢投明守边到1937废除土司制度止,共561年,相传19代,子子孙孙在河西各地迁居繁衍,并逐步汉化,于汉族融合。到双泉繁衍的是哪一世的后裔,由于没有保存下家谱,不能考证。据《临泽县志》记载,光绪年间,双泉的文科恩贡有鲁望可,武科举人有鲁秉礼;儒林人士有,鲁占魁、鲁文德、鲁发贵、鲁凤元、鲁望可、鲁致颖。我们家的家谱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中被烧毁的。但是,据父亲记忆,近100多年的前辈还能记清。

作者:鲁立泰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12-24 16:24:02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